美國對法國的報複來得直接而又迅猛,在艾森豪威爾的授意下,國會先是立刻取消了對法國的經濟援助。並且國務卿還發表了對法國的強硬警告。
在艾森豪威爾看來這就是一次警告,就是要求戴高樂懸崖勒馬。按照五星上將身邊的智囊的說法,法國人應該會屈服。
是的,在美國人看來法國同蘇聯走近其實就是流氓的要挾手段,無非就是接著蘇聯的由頭多敲詐一點經濟援助而已。隻要美國給法國佬一點顏色看看,法國人馬上就會老實。
隻不過讓美國人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戴高樂獲知了美國中斷對法國的經濟援助之後,宣布了兩件事:“第一是恢複對美國商品的關稅,並禁止進口部分美國商品。第二則是宣布同蘇聯簽訂了一項優惠無息貸款協議。”
這兩個消息就像兩計悶棍狠狠地敲在了美國人頭上,這時候他們才發現法國人根本不是什麽流氓要挾手段,而是來真的。頓時艾森豪威爾政府就有點慌張了,尤其是艾森豪威爾背後的大金主是相當的不滿意。
比如說杜邦集團就相當的氣憤,要求艾森豪威爾立刻解決這個問題。那麽杜邦集團為什麽會如此生氣呢?作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化工集團,杜邦在二戰中利用馬歇爾計劃的便利成功的占據了法國市場。一度在法國市場上是如魚得水。而現在戴高樂宣布禁止從美國進口的商品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就是杜邦公司的化工產品,如果法國人真這麽做了,杜邦在法國的銷售額將呈現出跳水的趨勢。你想想杜邦能高興?
而作為支持艾森豪威爾上台的大金主,杜邦在這一屆美國政府中可是相當有影響力的。而艾森豪威爾很快就感受到了這種影響力。
不光是杜邦,通用汽車的總經理也就是現在的國防部長威爾遜也馬上出麵警告總統:“通用汽車的部分產品也在法國禁止進口的名錄之內……這引起了通用集團董事會的強烈關注,董事會希望總統您盡快解決這個麻煩……”
好吧,艾森豪威爾有點焦頭爛額了,後麵陸陸續續一係列的美國公司全部派出了代表或者議員前往遊說,一時間他這個總統是坐蠟無比。
無奈之下,艾森豪威爾隻能派國務卿杜勒斯緊急前往法國磋商,希望設法解決這個問題。
那麽杜勒斯跟戴高樂之間的會談還順利嗎?怎麽說呢?對杜勒斯來說恐怕不是那麽理想,倒不是說戴高樂油鹽不進,根本就不鳥杜勒斯。戴高樂沒有那麽傻,事情戴高樂的態度是無可指責的,甚至姿態還放得很低。按道理說杜勒斯這個國務卿由總理或者外交部長接待就可以了,但是戴高樂卻親自去迎接這位美國國務卿,用他對記者的話說就是:“法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美國人民對法國的解放做出的巨大貢獻,為了向美國朋友表示我們誠摯的謝意,由我親自前往迎接也是合適的。”
不得不說,戴高樂太聰明了,他的低姿態贏得了一致的讚賞。哪怕是之前覺得他對蘇聯友好強於對盟友友好,或者幹脆就是親近美國的那一批法國民眾也對這個有些霸道的總統轉變了看法,用後世時髦的說法就是黑轉路或者路轉粉。總之他的低姿態讓他的支持率更加走高。
後來戴高樂不無得意的對好友說道:“僅僅是放低姿態就贏得了一大波民心,這筆買賣做得太劃算了。而且這也將美國人放在了火上燒!”
戴高樂為什麽說將美國人放在了火上燒呢?因為杜勒斯此次出訪法國的態度是很明確的,不說是完全強硬,至少是比較強硬的,不客氣地說就是來興師問罪的。
而當杜勒斯走下飛機舷梯看見在紅地毯那一頭迎接的竟然是戴高樂本人時,不禁大吃一驚。他肯定不是受寵若驚,杜勒斯可是一隻老狐狸,作為國務卿的他其實比作為總統的艾森豪威爾更難纏,因為他深諳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經常的跟各國的老狐狸打交道,早就對其中彎彎繞繞門清。而艾森豪威爾更像是個專業的政客,對內搞辦公室政治和發展人際關係他很擅長,但是在國際事務中他水平有限,反而不如杜勒斯那麽敏感。
見到是戴高樂專門前來迎接,杜勒斯就知道這一趟法國之行不會輕鬆,所以從後來的記者拍攝的照片來看,這位國務卿同戴高樂握手的時候眉宇間能見到一絲憂慮和嚴肅。
和杜勒斯的猜想差不多,雖然正式會談中戴高樂並沒有馬上出麵,而是由法國總理跟他談,但是這場談話幾乎是毫無建樹,法國人的態度十分堅決,不同意取消對部分美國商品的禁止令,也不同意中止同蘇聯的合作。
雙方來來回回扯皮了n個回合之後,杜勒斯終於煩了,他要求同戴高樂直接進行會談,並給出了最後通牒:“如果法國政府無意解決實際問題,也並不在乎同美國的友誼,那麽美國政府也不想浪費時間。”
說實話,這已經是杜勒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他必須讓法國人看到美國的真實態度,必須迫使法國放棄那些美國不可接受的外交政策。隻不過讓杜勒斯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番表態很快就被法國外交部的“不稱職”的翻譯捅了出去,頓時法國輿論界就開鍋了。
前麵說過,戴高樂的對美國和對盟國策略是讓一部分法國人不高興的,這一部分法國人是親盟國和親美國的,對於共產主義的蘇聯是發自內心的厭惡。但是戴高樂放下身段的迎接讓他們比較滿意,讓這一部分法國人認為總統還是很尊重民意尊重美國的。
而現在杜勒斯這番霸道的言論一出來,再加上法國有關部門的成心引導,很快就讓這一批原本親美的法國人感到十分憤怒了,這一批人雖然因為意識形態親美,但是本質來說還是熱愛自己的祖國的,如果自己的祖國已經將該做的都做到位了,而美國人還咄咄逼人,那他們就會認為有錯的是美國了。
杜勒斯的私下裏的最後通牒激起了全法國的憤怒,不少激進的法國人甚至打出標語要求趕走杜勒斯立刻退出北約,這在幾年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而杜勒斯知道自己被坑了,不用說,這肯定是戴高樂的授意,否則區區一個小翻譯吃了熊心豹子膽敢泄露外交秘密。但是杜勒斯又被坑得一點辦法都沒有,雖然法國人做得不地道,可他還就是說了這番話,而且不得不說這番話,如果讓他重來一次,他依然會下一個類似的最後通牒。
像杜勒斯這種老油條在外交領域可不會手軟,所以哪怕是法國輿論一邊倒的喊打喊殺他也是不為所動,既然法國人不要臉,那他也可以不要臉,誰怕誰啊!
所以在同戴高樂的會談中他也是相當的強硬,幾乎是明擺著威脅戴高樂:“如果法國政府不結束一意孤行,將很快被孤立,美國政府將盡一切可能維護盟國的共同利益,請總統先生您三思而後行!”
撂下這番話之後,杜勒斯直接就走了,在他看來該說的已經說完了,如果法國人還不知進退,那麽也不需要廢話了。
那麽戴高樂是什麽態度呢?從後來戴高樂的幾個心腹的回憶錄來看,戴高樂顯得很鎮定,對於美國人的威脅不說鎮定至少是有心裏準備的。
就在結束了同杜勒斯不算愉快的會談的當天晚上,戴高樂突然發表了全國講話。這次的全國講話是如此突然,讓眾多的法國人有些措手不及,因為戴高樂的講話很震驚:“很多公民都在關注我們同美國政府之間的談判,這場談判的主要原因按照美國人的說法是因為蘇聯,是的,很多人都會附和這種意見,以為是法國親近蘇聯而引發了這場危機。但是,我要告訴全國人民,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引發這場危機的最根本原因是霸權主義,美國人認為他們是歐洲的救世主,認為他們能夠主導和決定歐洲的一切,我們必須按照美國政府希望的方式去生活,就好像我們是美國的傀儡。因為美國的需要,我們要疏遠蘇聯,要開放我們自己的市場,要讓我們的工人失去寶貴的就業機會。這還僅僅隻是一個開始,美國人為我們準備了一根絞索,如果我們不反抗,他們就會得寸進尺越拉越緊……法國永遠是自由的,我們拒絕被奴役,拒絕被盤剝,拒絕按照美國的方式生活。這才是本次所謂危機的根源,自由的法國人必須向美國的霸權主義說不,因為我們的自由高於一切!”
頓了頓戴高樂繼續說道:“我同美國國務卿的會見並不愉快,這位國務卿先生用美國式的傲慢告訴我必須做什麽以及該怎麽做,他以為自己是法國的太上皇。甚至不無威脅的告訴我,如果我不這麽做,那麽法國就會被盟友所唾棄。我知道他這番話的潛台詞是什麽,無非是警告我,如果我不聽話,就會將法國趕出北約,讓我們孤零零的麵對蘇聯的威脅……啊哈,多麽直接的威脅啊!美國人以為我會屈服,而現在我要告訴他,我拒絕接受威脅,因為我知道千萬百法國公民同我一樣拒絕接受威脅……好吧,有公民可能確實擔心蘇聯的威脅,擔心蘇聯的核彈會落在我們的家園,我也擔心,所以在今天下午,我通過特別熱線同蘇聯方麵進行了緊急磋商,而現在我要告訴你們磋商的結果,法國政府和蘇聯政府已經達成了一致,今後兩國政府共同保證不首先對對方使用核武器,蘇聯的核導彈將不再瞄準法國!!”
戴高樂的講話在這裏就結束了,他沒有繼續說下去,因為他認為該說的都說完了,法國人自然能明白他的意思,而且法國人也應該會很高興他所取得的成果。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種重大協定肯定不是一個下午就能搞定的,實際上法國和蘇聯在這個問題上已經談了很久,在杜勒斯訪問法國之前就已經達成了草案,而隨著杜勒斯強勢的表態,阻止法國人在正式協定上簽字的最後阻力也沒有了。
對法國人來說,北約這個東西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美國的核保護,而一旦蘇聯宣布不再主動對法國進行核威脅,這種保護作用也就大大的削弱了。相反,因為美國人霸道,法國人內心會十分的不滿,這個民族本來就很情緒化,一旦逆反心理爆發,誰也擋不住了。
杜勒斯也聽到了戴高樂的全國講話,此時他才發現自己掉進了陷阱裏。作為一個老練的外交家,他自然知道那份協議中的貓膩,很有可能法國和蘇聯早已達成了一致,就是等他來才故意宣布的。原因非常簡單,退出北約這種大事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借口,而他這個霸道的美國國務卿無疑就是最好的借口。對於戴高樂來說,唯一擔心的始終不是美國的威脅,而是實實在在的法國民意,如果能讓法國老百姓心甘情願的支持,退出北約又如何?怕個鳥!
也就是說杜勒斯被實實在在的利用了一把,搞清楚了這一切的杜勒斯被氣得半死,他再也沒臉留在法國,不打招呼直接就飛走了。對此法國媒體在報紙上直言不諱的表達喜惡地寫道:“杜勒斯滾蛋了!”
不過比較有意思的是,杜勒斯是走了,但是戴高樂也沒有馬上宣布退出北約,實際上他對此毫無表示,仿佛已經忘記了有北約這個玩意兒。因為他早已不是憤青,不會衝動的去做事。他確實可以借此退出北約,但是這隻是一時的痛快,畢竟法國老百姓現在隻是在氣頭上,所以還沒咂摸出其中的滋味,可一旦這股怒氣結束了,說不定他們又會改變主意,所以主動退出北約不是正確的做法,暫時保持鎮定,把皮球踢給美國人,讓他們去頭疼吧!(未完待續。)
在艾森豪威爾看來這就是一次警告,就是要求戴高樂懸崖勒馬。按照五星上將身邊的智囊的說法,法國人應該會屈服。
是的,在美國人看來法國同蘇聯走近其實就是流氓的要挾手段,無非就是接著蘇聯的由頭多敲詐一點經濟援助而已。隻要美國給法國佬一點顏色看看,法國人馬上就會老實。
隻不過讓美國人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戴高樂獲知了美國中斷對法國的經濟援助之後,宣布了兩件事:“第一是恢複對美國商品的關稅,並禁止進口部分美國商品。第二則是宣布同蘇聯簽訂了一項優惠無息貸款協議。”
這兩個消息就像兩計悶棍狠狠地敲在了美國人頭上,這時候他們才發現法國人根本不是什麽流氓要挾手段,而是來真的。頓時艾森豪威爾政府就有點慌張了,尤其是艾森豪威爾背後的大金主是相當的不滿意。
比如說杜邦集團就相當的氣憤,要求艾森豪威爾立刻解決這個問題。那麽杜邦集團為什麽會如此生氣呢?作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化工集團,杜邦在二戰中利用馬歇爾計劃的便利成功的占據了法國市場。一度在法國市場上是如魚得水。而現在戴高樂宣布禁止從美國進口的商品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就是杜邦公司的化工產品,如果法國人真這麽做了,杜邦在法國的銷售額將呈現出跳水的趨勢。你想想杜邦能高興?
而作為支持艾森豪威爾上台的大金主,杜邦在這一屆美國政府中可是相當有影響力的。而艾森豪威爾很快就感受到了這種影響力。
不光是杜邦,通用汽車的總經理也就是現在的國防部長威爾遜也馬上出麵警告總統:“通用汽車的部分產品也在法國禁止進口的名錄之內……這引起了通用集團董事會的強烈關注,董事會希望總統您盡快解決這個麻煩……”
好吧,艾森豪威爾有點焦頭爛額了,後麵陸陸續續一係列的美國公司全部派出了代表或者議員前往遊說,一時間他這個總統是坐蠟無比。
無奈之下,艾森豪威爾隻能派國務卿杜勒斯緊急前往法國磋商,希望設法解決這個問題。
那麽杜勒斯跟戴高樂之間的會談還順利嗎?怎麽說呢?對杜勒斯來說恐怕不是那麽理想,倒不是說戴高樂油鹽不進,根本就不鳥杜勒斯。戴高樂沒有那麽傻,事情戴高樂的態度是無可指責的,甚至姿態還放得很低。按道理說杜勒斯這個國務卿由總理或者外交部長接待就可以了,但是戴高樂卻親自去迎接這位美國國務卿,用他對記者的話說就是:“法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美國人民對法國的解放做出的巨大貢獻,為了向美國朋友表示我們誠摯的謝意,由我親自前往迎接也是合適的。”
不得不說,戴高樂太聰明了,他的低姿態贏得了一致的讚賞。哪怕是之前覺得他對蘇聯友好強於對盟友友好,或者幹脆就是親近美國的那一批法國民眾也對這個有些霸道的總統轉變了看法,用後世時髦的說法就是黑轉路或者路轉粉。總之他的低姿態讓他的支持率更加走高。
後來戴高樂不無得意的對好友說道:“僅僅是放低姿態就贏得了一大波民心,這筆買賣做得太劃算了。而且這也將美國人放在了火上燒!”
戴高樂為什麽說將美國人放在了火上燒呢?因為杜勒斯此次出訪法國的態度是很明確的,不說是完全強硬,至少是比較強硬的,不客氣地說就是來興師問罪的。
而當杜勒斯走下飛機舷梯看見在紅地毯那一頭迎接的竟然是戴高樂本人時,不禁大吃一驚。他肯定不是受寵若驚,杜勒斯可是一隻老狐狸,作為國務卿的他其實比作為總統的艾森豪威爾更難纏,因為他深諳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經常的跟各國的老狐狸打交道,早就對其中彎彎繞繞門清。而艾森豪威爾更像是個專業的政客,對內搞辦公室政治和發展人際關係他很擅長,但是在國際事務中他水平有限,反而不如杜勒斯那麽敏感。
見到是戴高樂專門前來迎接,杜勒斯就知道這一趟法國之行不會輕鬆,所以從後來的記者拍攝的照片來看,這位國務卿同戴高樂握手的時候眉宇間能見到一絲憂慮和嚴肅。
和杜勒斯的猜想差不多,雖然正式會談中戴高樂並沒有馬上出麵,而是由法國總理跟他談,但是這場談話幾乎是毫無建樹,法國人的態度十分堅決,不同意取消對部分美國商品的禁止令,也不同意中止同蘇聯的合作。
雙方來來回回扯皮了n個回合之後,杜勒斯終於煩了,他要求同戴高樂直接進行會談,並給出了最後通牒:“如果法國政府無意解決實際問題,也並不在乎同美國的友誼,那麽美國政府也不想浪費時間。”
說實話,這已經是杜勒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他必須讓法國人看到美國的真實態度,必須迫使法國放棄那些美國不可接受的外交政策。隻不過讓杜勒斯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番表態很快就被法國外交部的“不稱職”的翻譯捅了出去,頓時法國輿論界就開鍋了。
前麵說過,戴高樂的對美國和對盟國策略是讓一部分法國人不高興的,這一部分法國人是親盟國和親美國的,對於共產主義的蘇聯是發自內心的厭惡。但是戴高樂放下身段的迎接讓他們比較滿意,讓這一部分法國人認為總統還是很尊重民意尊重美國的。
而現在杜勒斯這番霸道的言論一出來,再加上法國有關部門的成心引導,很快就讓這一批原本親美的法國人感到十分憤怒了,這一批人雖然因為意識形態親美,但是本質來說還是熱愛自己的祖國的,如果自己的祖國已經將該做的都做到位了,而美國人還咄咄逼人,那他們就會認為有錯的是美國了。
杜勒斯的私下裏的最後通牒激起了全法國的憤怒,不少激進的法國人甚至打出標語要求趕走杜勒斯立刻退出北約,這在幾年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而杜勒斯知道自己被坑了,不用說,這肯定是戴高樂的授意,否則區區一個小翻譯吃了熊心豹子膽敢泄露外交秘密。但是杜勒斯又被坑得一點辦法都沒有,雖然法國人做得不地道,可他還就是說了這番話,而且不得不說這番話,如果讓他重來一次,他依然會下一個類似的最後通牒。
像杜勒斯這種老油條在外交領域可不會手軟,所以哪怕是法國輿論一邊倒的喊打喊殺他也是不為所動,既然法國人不要臉,那他也可以不要臉,誰怕誰啊!
所以在同戴高樂的會談中他也是相當的強硬,幾乎是明擺著威脅戴高樂:“如果法國政府不結束一意孤行,將很快被孤立,美國政府將盡一切可能維護盟國的共同利益,請總統先生您三思而後行!”
撂下這番話之後,杜勒斯直接就走了,在他看來該說的已經說完了,如果法國人還不知進退,那麽也不需要廢話了。
那麽戴高樂是什麽態度呢?從後來戴高樂的幾個心腹的回憶錄來看,戴高樂顯得很鎮定,對於美國人的威脅不說鎮定至少是有心裏準備的。
就在結束了同杜勒斯不算愉快的會談的當天晚上,戴高樂突然發表了全國講話。這次的全國講話是如此突然,讓眾多的法國人有些措手不及,因為戴高樂的講話很震驚:“很多公民都在關注我們同美國政府之間的談判,這場談判的主要原因按照美國人的說法是因為蘇聯,是的,很多人都會附和這種意見,以為是法國親近蘇聯而引發了這場危機。但是,我要告訴全國人民,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引發這場危機的最根本原因是霸權主義,美國人認為他們是歐洲的救世主,認為他們能夠主導和決定歐洲的一切,我們必須按照美國政府希望的方式去生活,就好像我們是美國的傀儡。因為美國的需要,我們要疏遠蘇聯,要開放我們自己的市場,要讓我們的工人失去寶貴的就業機會。這還僅僅隻是一個開始,美國人為我們準備了一根絞索,如果我們不反抗,他們就會得寸進尺越拉越緊……法國永遠是自由的,我們拒絕被奴役,拒絕被盤剝,拒絕按照美國的方式生活。這才是本次所謂危機的根源,自由的法國人必須向美國的霸權主義說不,因為我們的自由高於一切!”
頓了頓戴高樂繼續說道:“我同美國國務卿的會見並不愉快,這位國務卿先生用美國式的傲慢告訴我必須做什麽以及該怎麽做,他以為自己是法國的太上皇。甚至不無威脅的告訴我,如果我不這麽做,那麽法國就會被盟友所唾棄。我知道他這番話的潛台詞是什麽,無非是警告我,如果我不聽話,就會將法國趕出北約,讓我們孤零零的麵對蘇聯的威脅……啊哈,多麽直接的威脅啊!美國人以為我會屈服,而現在我要告訴他,我拒絕接受威脅,因為我知道千萬百法國公民同我一樣拒絕接受威脅……好吧,有公民可能確實擔心蘇聯的威脅,擔心蘇聯的核彈會落在我們的家園,我也擔心,所以在今天下午,我通過特別熱線同蘇聯方麵進行了緊急磋商,而現在我要告訴你們磋商的結果,法國政府和蘇聯政府已經達成了一致,今後兩國政府共同保證不首先對對方使用核武器,蘇聯的核導彈將不再瞄準法國!!”
戴高樂的講話在這裏就結束了,他沒有繼續說下去,因為他認為該說的都說完了,法國人自然能明白他的意思,而且法國人也應該會很高興他所取得的成果。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種重大協定肯定不是一個下午就能搞定的,實際上法國和蘇聯在這個問題上已經談了很久,在杜勒斯訪問法國之前就已經達成了草案,而隨著杜勒斯強勢的表態,阻止法國人在正式協定上簽字的最後阻力也沒有了。
對法國人來說,北約這個東西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美國的核保護,而一旦蘇聯宣布不再主動對法國進行核威脅,這種保護作用也就大大的削弱了。相反,因為美國人霸道,法國人內心會十分的不滿,這個民族本來就很情緒化,一旦逆反心理爆發,誰也擋不住了。
杜勒斯也聽到了戴高樂的全國講話,此時他才發現自己掉進了陷阱裏。作為一個老練的外交家,他自然知道那份協議中的貓膩,很有可能法國和蘇聯早已達成了一致,就是等他來才故意宣布的。原因非常簡單,退出北約這種大事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借口,而他這個霸道的美國國務卿無疑就是最好的借口。對於戴高樂來說,唯一擔心的始終不是美國的威脅,而是實實在在的法國民意,如果能讓法國老百姓心甘情願的支持,退出北約又如何?怕個鳥!
也就是說杜勒斯被實實在在的利用了一把,搞清楚了這一切的杜勒斯被氣得半死,他再也沒臉留在法國,不打招呼直接就飛走了。對此法國媒體在報紙上直言不諱的表達喜惡地寫道:“杜勒斯滾蛋了!”
不過比較有意思的是,杜勒斯是走了,但是戴高樂也沒有馬上宣布退出北約,實際上他對此毫無表示,仿佛已經忘記了有北約這個玩意兒。因為他早已不是憤青,不會衝動的去做事。他確實可以借此退出北約,但是這隻是一時的痛快,畢竟法國老百姓現在隻是在氣頭上,所以還沒咂摸出其中的滋味,可一旦這股怒氣結束了,說不定他們又會改變主意,所以主動退出北約不是正確的做法,暫時保持鎮定,把皮球踢給美國人,讓他們去頭疼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