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


    1945年戰爭的勝利讓這座城市多少喘了口氣,自從1944年爆發起義以來,幾乎過了整整一年這座城市才真正被解放。長達一年的圍困讓這座城市變得像地獄一樣恐怖,絕大部分建築都遭受了重創,街上的遺骸更是堆積如山,華沙的人口銳減到了戰前一半,而且絕大多數幸存者都是麵有菜色。根據戰後的統計大約有79%營養不良。


    當然,對於能活下來的波蘭人來說,並沒有多少哀傷,相對於巨大的犧牲來說,他們更加看重民族的解放。尤其是隨著原先的西波蘭也被解放,兩個波蘭終於可以合二為一,這對於波蘭人來說是等待了數百年的好消息。


    不過,這其中也不是沒有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兩個波蘭合二為一,究竟是怎麽個合並法呢?畢竟以波蘭共.產黨為首的東波蘭和流亡倫敦的西波蘭是尿不到一個壺裏的。兩者隻能留一個,究竟是留波共還是留西波蘭流亡政府呢?


    波蘭人內部對此也是各執一詞,波蘭共.產黨自然是覺得自己一路從蘇聯殺回來,解放了全部國土,理所當然的是留他們了。但是西波蘭卻對此頗有微詞,西波蘭因為親英美的關係,是不歡迎親蘇聯的波共執政的,華沙起義的章節裏也說了,當時英國人和西波蘭流亡政府是希望同東波蘭共享權力,成立聯合政府的。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才有了華沙起義和原西波蘭德國占領區的一係列起義。


    隻不過很遺憾的是這些起義基本上都失敗了,並沒能造成多大的反響。而這就造成了兩個後果,第一原西波蘭地區的親英美實力遭到沉重打擊,幾乎是一蹶不振。第二,該地區的親英美勢力極大的仇視蘇聯,認為是蘇聯人故意“見死不救”才導致了起義的功敗垂成。自然的,這一地區是更加的仇視蘇聯,自然連帶著也恨上了親蘇的波蘭共.產黨。


    也就是說,在勝利之後,波蘭民族內部已經無形之中分裂了,兩派人馬誰都不服誰,導致問題變得十分複雜。實話實說,這是非常危險的。


    為什麽要這麽說呢?因為這是有曆史教訓的。現在我們說起波蘭都會帶有嘲諷意味的將其稱之為歐洲的擦腳布,似乎是小醜一樣的存在。但是曆史上的波蘭也曾經一度強大過(拳打沙俄,腳踢奧斯曼土耳其)。


    從1025年,來自皮雅斯特王朝被稱為“勇敢者、偉大者”的波蘭公爵波列斯瓦夫一世建立波蘭王國開始,在之後的600年中,波蘭總體國勢是算強大的。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兩個時間點,第一是1320年,庫亞維公爵、波蘭大公爵瓦迪斯瓦夫一世加冕波蘭國王(請注意一下哈,歐洲的傳統,建立一個獨立國家的人,比如前麵說的勇敢者、偉大者不一定享有國王頭銜。這個加冕儀式還是有要求的),在瓦迪斯瓦夫一世之前的兩百年中,波蘭王國存在嚴重的公國封建割據(割據勢力很多,而且這些割據勢力也是後來波蘭亡國的根本原因之一)。


    之後的1385年,為了遏製共同的敵人——條頓騎士團,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請注意,這個時候的立陶宛比現在的立陶宛範圍要大很多)通過王室聯姻的方式實行了王朝聯合,建立了一個波蘭和立陶宛兩國共享一個國王的邦聯。而這就是後來盛極一時的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雛形。更是後來畢蘇斯基野心的源頭,這位準備搞的大波蘭就是準備恢複祖上的地盤。


    之後的波蘭立陶宛聯邦確實很強,先是在1410年搞殘了不可一世的條頓騎士團(幾乎讓該騎士團全軍覆沒),雖然波蘭立陶宛聯邦沒有獲得是什麽條頓騎士團的土地,但是卻使條頓騎士團背上了巨額的債務,從而一蹶不振。


    再然後就是1569年,為了應對日益強大的莫斯科公國的崛起,波蘭立陶宛長期友誼的結合體——盧布林聯盟誕生了。兩個國家結合成了更加緊密的聯邦共和國,這就是波蘭曆史上的第一共和國。這個共和國的領土麵積達到了從來沒有過的一百萬平方公裏,是整個中歐不可忽視的力量。


    但正所謂盛極而衰,就在波蘭第一共和國達到頂峰的時候,悲劇出現了。1674年,揚.索別斯基被選舉為波蘭國王、立陶宛大公。當時曾經一度衰弱的奧斯曼土耳其死灰複燃,再次在中東歐進行擴張。為了應對異教徒的擴張,揚.索別斯基與時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利奧波德一世簽訂了盟約,約定兩國任一一方遭到奧斯曼土耳其入侵時,另一方都要立刻給予軍事上的援助。


    1683年,曾在20年前被奧地利擊敗的土耳其卷土從來,大舉入侵中歐,將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維也納圍困得水泄不通。在這場巨大的危機中,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表現得真心是慘不忍睹,首先這貨以保護哈布斯堡家族血脈的理由丟棄維也納自己逃命了,隻留下洛林公爵(就是最後一課中那個洛林)查理在維也納固守。


    在這個關係到歐洲基督教生死存在的時刻,揚.索別斯基站了出來,率領三萬大軍在維也納城下一舉擊敗土耳其軍隊,成為了基督教世界人所共知的英雄。當時揚.索別斯基被稱之為波蘭雄師,羅馬教皇也罕見地將“基督教世界救世主”這一稱呼冠以揚.索別斯基。


    看上去波蘭很好很強大,前途一片光明?你真要這麽認為那就是錯到了家!揚.索別斯基就是波蘭的轉折點,因為在維也納的空前勝利,這位自負的國王被衝昏了頭腦,以為這是開疆拓土的大好時機。揚.索別斯基準備乘熱打鐵,繼續討伐奧斯曼土耳其,準備將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從奧斯曼土耳其的控製下解放出來。但是很遺憾的是,維也納的勝利真的隻是一個奇跡,接下來揚.索別斯基一敗再敗,最後一次作戰中幾乎被生擒!


    再然後波蘭的輝煌就戛然而止了,揚.索別斯基死後,波蘭內部的貴族陷入了內訌,以至於波蘭國王的位置竟然被一個外人也就是之前講查理十二時提到的那位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獲得。


    那麽這場內訌是怎麽回事呢?說出來都是民.主惹的禍啊!


    可能有同誌要驚詫了,這關民.主什麽事兒?民.主不好嗎?民.主當然好,但是奇葩的民.主製度也會害死人的。咱們從頭說起,還記得之前說過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立的是一個共和國嗎?雖然這個共和國的元首叫波蘭國王、立陶宛大公,但共和國就是共和國。這個波蘭第一共和國享有當時歐洲少有的貴族民.主。所謂的波蘭式貴族民.主總結起來就是一種製度:波蘭國會實施自由否決權。


    這麽說吧,我們現在的這個世界,各國的立法機構實施的民.主製度基本上都是少數服從多數。但是當年的波蘭國會不是這個套路,所謂的“自由否決權”其實就是強化版的聯合國安理會大國一致原則,大國擁有一票否決權。而波蘭國會的貴族議員們則統統享有這種一票否決權。


    現在大家就知道了問題在哪了吧?安理會為什麽乏善可陳?無非是大國一致原則,而波蘭的自由否決權比大國一致更加糟糕,所有的波蘭貴族議員都擁有否決權,也就是說隻要一個貴族議員不高興(不論是出自公心還是一己私利)都能夠否決一項國策。


    在這種製度下,波蘭的國會幾乎不可能做出任何決策,哪怕是敵人大軍壓境,隻要波蘭國會裏有一個帶路黨,那麽戰爭準備都是遙遙無期。更可怕的是,這種製度竟然在波蘭存在了一百年!


    同誌們可以想想,這一百年裏能耽誤多少事,能錯過多少機遇啊!更可笑的是,終結這種糟糕的民.主的竟然不是波蘭人自己,而是波蘭的敵人,隨著波蘭被瓜分得幹幹淨淨,這種民.主也就消失了。從客觀的角度說,波蘭長久的悲劇,一方麵確實是地緣環境糟糕,周邊都是一群豺狼虎豹,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內鬼太多,每每到了關鍵的時刻,隻顧自己個人私利的波蘭貴族就會站出來坑爹,不是一次兩次,而是樂此不疲。對於可憐的波蘭人來說,這真心是敵在前三排。


    當然,波蘭老百姓也不是二百五,一次兩次三次的被坑,總會有醒悟過來的時候不是。在1791年,麵對內外交困的惡劣環境,波蘭人也開始了改革圖存。重點就是一部《五三憲法》,這是歐洲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二部憲法(僅晚於《美利堅合眾國憲法》),這部憲法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廢除了那個蛋疼的“自由否決權”,改為少數服從多數。


    隻不過波蘭人醒悟得實在是太晚了,十八世紀晚期充斥著混亂和殘暴。法國人忙於大革命沒心思管波蘭問題,英國人被“孤立”在大陸之外,忙著處理新大陸的那一灘爛事。而有能力管波蘭這一攤子事兒的國家無疑例外的都是波蘭的敵人,首當其衝的就是普魯士、神聖羅馬帝國和俄羅斯。這三家當年可是瓜分波蘭的主力,尤其是俄國人,作為波蘭的“保護國”怎麽可能眼睜睜的看著波蘭走上改革圖強的道路?


    於是乎俄國人首先站出來給波蘭一點顏色看看,因為《五三憲法》所引發的“護法戰爭”爆發。按照當時的形勢,戰爭一開始就牽扯了四方勢力:擁護憲法的波蘭貴族,反對憲法的保守貴族、俄羅斯和普魯士。其中擁護憲法的貴族和普魯士理論上屬於同盟關係,但是讓護法派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盟友一點兒也不可靠,腓特烈.威廉二世一開始就拋棄了護法派。自然的戰爭的結果也是一目了然了。


    不過很有趣值得吐糟的是波蘭那些保守派的貴族,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他們選擇站在了俄國那一邊,以為俄國人僅僅是想恢複在波蘭的影響力。但是戰爭結束之後,讓這些逗比目瞪口呆的一幕發生了:俄羅斯夥同普魯士對波蘭進行了第二次瓜分,波蘭失去了大約三十萬平方公裏的國土和300萬人口。更重要的是從這一天開始波蘭亡國123年。


    保守派貴族是逗比值得吐糟,其實說心裏話那些改革派也不算多聰明。這場護法戰爭的早期,波蘭人其實還取得了一定的勝利,湧現了一批很能打仗的將領,比如說科希秋什科,這位在護法戰爭中沒有打一個敗仗,但最後卻因為國王的背叛被迫流亡美國,而這位後來還參加了美國獨立戰爭,因為功勳卓著被授予準將軍銜和美國國籍。另一位就更加有名了,拿破侖手下唯一的外籍元帥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


    言歸正傳,回到1945年,隨著國家的再次解放,擺在波蘭人麵前的就是統一問題,或者說誰是正統的問題,前麵說過了一部分波蘭人親英美,另一部分則親蘇聯,在意識形態上雙方產生了巨大的裂痕。曆史上蘇聯的做法自然是支持自己人,讓貝魯特為首的共.產黨上台。


    不過實話實說,效果並不是非常好,一方麵是以貝魯特為首的統一工人黨完全照搬蘇聯模式又大搞個人崇拜,導致國內矛盾異常激烈。1956年的波茲南事件就是最直接的反應,雖然統一工人黨並沒有失掉政權,但是蘇聯對波蘭的控製力度是大大的降低了。


    對於波蘭李曉峰是誌在必得的,蘇聯在西歐的戰略需求就決定了必須牢牢地把控波蘭這個通道,一旦波蘭有閃失,將影響全盤的布局。尤其是當前,波蘭國內的民族主義思想似乎有抬頭的趨勢,任由其泛濫,恐怕將導致事情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拾。


    波蘭問題是如此棘手,以至於上一屆政.治局因為爭論過於激烈,最終並沒有達成統一的決議。當時,政.治局分裂成了兩派,第一派是以托洛茨基為首的老革命,他們認為波蘭問題必須充分地尊重波蘭人民的民族情緒,不宜過分的強硬。而另一派則是李曉峰和斯維爾德洛夫為首的強硬派,這一派認為波蘭對蘇聯的西歐戰略十分重要,必須完全掌控波蘭,民族主義必須向無產階級同帝國主義的矛盾低頭。


    因為雙方實在太過於勢均力敵,最後自然是不可能有什麽結果。不過這是上一屆政.治局的事兒了,換屆之後,情況發生了大轉變,托洛茨基的離開讓“溫和派”喪失了一大支柱,而李曉峰和斯維爾德洛夫掌握大權之後,自然是對強硬派十分有利,此消彼長之下,溫和派已經屬於非主流了。


    但是在主流的強硬派中,其實也是有差別的,斯維爾德洛夫屬於極端強硬派,主張將波蘭變成蘇聯的新一個加盟共和國,翻譯過來就是直接吞並波蘭。如果這個主張被實現,對波蘭來說等於是一戰白打了,波蘭人算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隻不過李曉峰反對這種搞法,第一這麽搞國際影響太糟糕,不管你怎麽解釋人家都知道這就是變相的吞並波蘭而已,吃相實在太難看了。你想想,一直宣稱尊重民族自決權的蘇聯卻完全違背這一原則,將給蘇共造成多大的負麵影響?第二,這一百多年來波蘭的民族情緒是不斷高漲,一直是在搞民族獨立與解放運動,這時候將其吞並,等於站在了所有波蘭人的對立麵,以擦腳布的那個折騰性子,未來弄不好波蘭就要變成第二個北愛爾蘭。李曉峰可不希望蘇聯紅軍的精力完全被這些討厭的恐怖活動所牽扯。


    所以李曉峰認為,波蘭獨立是不能撼動的,也是應該尊重的,蘇聯需要保證的僅僅是讓波蘭人同意蘇聯在波蘭的軍事特權就可以了。保證了這一點,其餘的經濟方麵,波蘭人愛怎麽折騰就怎麽折騰,蘇聯犯不上費力不討好。


    說白了,李曉峰對身邊的所謂夥伴隻有一點要求——不當要擋路。可以給你一定的自由度,但是最基本的軍事特權必須給蘇聯,必須保證蘇聯可以持續的在西歐存在,而且一旦三戰爆發,必須無條件的加入以蘇聯為首的同盟。在這之外,你如何發展蘇聯不做太多的幹涉。


    隻不過就算是李曉峰這種“開明”政策,波蘭都不一定會接受,他們是巴不得蘇聯解放了他們就趕緊滾蛋而且滾得越遠越好。你說說這怎麽可能?


    因為李曉峰和斯維爾德洛夫的根本分歧,這個事情一度又陷入了僵局,斯維爾德洛夫無論如何都希望全麵的控製波蘭,將波蘭打造為向西歐輸出革命的戰略基地,在這一點上他是絲毫退讓的可能性都沒有。


    那麽問題最終解決了沒有?是以李曉峰和斯維爾德洛夫的妥協告終還是以不歡而散而告終呢?


    肯定是前一點,但是這次妥協的方案很有點意思,或者說是出乎意料。怎麽個出乎意料法呢?因為李曉峰提出了一個特別的建議:“保障波蘭的獨立,維護其既定的國際地位是不可動搖的,這一點同我們的西歐戰略也是不抵觸的,我的建議是:德國對我國的戰爭賠款,就不已實物或者現金進行償還,此時逼著德國還債毫無意義,未來其賠償支付必然是一個極長的周期,為了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不能等這麽久。所以我建議德國割讓波美拉尼亞和西裏西亞的大部分給我國充當賠款……”


    這個建議實在是有點出乎意料,但哪怕是斯維爾德洛夫也不得不承認,這個建議很讓他動心。他之所以要求強硬的吞並波蘭,無非是想深入西歐而已。因為在德國已經無法駐軍(非軍事區),要保障對西歐的軍事壓力,就必須在波蘭駐軍。但是波蘭人又不太聽話,想要如臂指使的發揮駐波蘭軍隊的實際作用,就必須控製波蘭政府,這麽順推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吞並波蘭了。


    而現在,李曉峰的建議卻打破了這個推導的框架,不謀求在波蘭駐軍,反而從原本的德國身上割肉,一旦這些緊鄰德國的領土歸了蘇聯,蘇聯紅軍想怎麽折騰都是合情合理,誰讓這裏是蘇聯的領土呢?不得不說,這個建議實際效果不亞於吞並波蘭,但又不會造成惡劣的國際影響,算是兩全其美。


    而且更惡意和腹黑一點,當蘇聯紅軍從兩頭夾住波蘭之後,這個有些逗比的國家還敢隨便折騰嗎?一旦他們不老實,蘇聯紅軍將從東西兩個方向吊打他們。


    隻不過斯維爾德洛夫還有一點顧慮:“這個辦法好是好,但波美拉尼亞和西裏西亞就是一塊飛地,一旦波蘭從中作梗,那裏的駐軍等於孤懸海外了!”


    李曉峰立刻補充道:“所以我們還要爭取波蘭同意加入獨立國家聯合體,隻要他們加入了獨立國家聯合體這個框架,這一切都不成問題了。”


    斯維爾德洛夫思考了良久,才回答道:“如果德國同意以這種方式支付戰爭賠款,以及波蘭同意加入獨聯體,那我就支持這個方案!”


    看上去斯維爾德洛夫同意了,但是事情沒有那麽簡單,因為這個事兒又多牽扯到了另外一個國家——德國。應該說德國當前的狀況比波蘭還要混亂,一方麵要清算納粹的餘孽,另一方麵還要恢複秩序,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成立一個新政府。


    此時盧森堡和李撲克內西已經基本完成德國共.產黨“回家”工作,正在積極的籌備一個德國過渡的臨時政府。以這兩位的脾氣能不能同意蘇聯的建議,那真心是很不好說啊!(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兵在1917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口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口鐵並收藏天兵在1917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