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領什切青無疑是一招好棋,協約國之前的打算是全力在波蘭打一個大勝仗,先解決圖哈切夫斯基,然後回頭收拾東普魯士。之前他們對東普魯士隻是派遣少量部隊監視和牽製。而什切青丟失之後,這種監視和牽製沒有任何意義了,甚至這些負責監視和牽製的部隊還有被殲滅的危險。


    “命令部隊向波茲南方向收縮吧!”


    福煦很無語的捏了捏額頭,美國人被圖哈切夫斯基包圍就已經讓他很被動了,誰想到什切青這邊又出了岔子,為今之計他也隻能命令牽製東普魯士的部隊向南收縮。


    福煦的意思其實就是讓這些負責牽製的部隊保護好進攻華沙主力部隊的補給線路,現在他可經不起補給線再出問題了。


    這種應對方式就是典型的求穩,客觀上說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也符合福煦此時的心理,他不是那種特別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將領,雖然協約國在他任總司令的期間獲得了勝利,但是這場勝利不是他卓越的指揮藝術換來的。


    不客氣地說,福煦是等到了這場勝利,沒有他,換其他阿貓阿狗一樣也能獲勝,甚至可以說德奧集團的戰敗,更多的是他們內部的原因,是*運動和無產階級給了德國集團當頭一棒。


    總而言之,福煦的應對方式好像確保了補給線路的安全,但是卻將什切青周邊地區以及德國的東北部全部放空了。在這一片廣大的區域內。協約國的軍事力量成為真空,李曉峰想怎麽折騰都可以!


    對艾伯特政府來說,福煦的這種搞法就很讓人惱火了。好容易他們才平定了國內的工人暴動,還沒安生兩天該死的*魔鬼們又回來了,這意味著他們還得接著剿匪平叛,得將還在巴伐利亞附近維持秩序的軍隊重新調往北部。


    這麽來回折騰很費時費力不說,一旦軍隊向北走了,誰能保證巴伐利亞的*殘餘力量不會死灰複燃?到時候就算又一次平定了北邊,還得繼續回頭剿匪。這種搞法真心屬於作死!


    艾伯特當然不願意作死。但是協約國不講道理哈,他們根本就不顧德國人的感受。尤其是法國佬,巴不得俄國佬將德國打個稀巴爛才好。


    不知道福煦是不是收到了這種暗示才下達上麵那個命令的,反正他讓德國人很不高興很不滿意,這讓即將達成的凡爾賽條約又平地裏多了一番變數。原本可以在十月份完成的談判又一次拖延了。


    當然,德國人在合約上簽字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他們也就是利用這個機會表達一點兒訴求,盡量地保全一點兒顏麵而已。


    不過也保全不了多少顏麵,反正協約國沒打算管德國人的死活,直接告訴德國人:“俄國人你們自己想辦法解決,那是你們自己的事兒!”


    於是乎苦逼的德*隊不得不從巴伐利亞北上,穿越整個德國前去救火,連李曉峰都沒想到這一招效果如此之好。僅僅占領什切青就讓德國完全混亂了。


    可能有同誌會說這不是扯淡麽?不就是一個調動軍隊的過程,怎麽會混亂呢?很簡單的道理,大批軍隊的集結和調動是需要交通線路支持的。而此時協約國的軍隊從法國正在橫穿德國前往波蘭,這就占據了德國東西交通幹線,然後德國人還要從南往北調動,這兩股潮流撞在一塊,能不亂嗎?


    不通則亂,亂則更堵。反正德國的幾大交通樞紐堵得一塌糊塗,這極大的延緩了德國和協約國的軍事調動能力。間接的給正麵戰場上的戰鬥減輕了壓力。


    圖哈切夫斯基對此的感觸就最明顯,之前德國還沒有混亂的時候,英法聯軍就跟炮彈不要錢一樣玩命的往他的部隊頭上招呼,強大的火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幾乎是用人命往裏填才將將擋住了英法兩軍的攻勢。


    而現在,德國混亂了,英國人和法國人的補給有點跟不上,像之前那種猛烈的炮火覆蓋就少了一大半。雖然他們的火力依然占有絕對的優勢,但白俄羅斯方麵軍總算是能承受住了。


    不過,能夠承受不代表好受,部隊的壓力小了,可圖哈切夫斯基的壓力就大了。之前有說過,圖哈切夫斯基已經做好了撤退的準備,可現在他就不好撤了。


    很簡單,之前是應為實在頂不住才必須放棄原先的戰鬥計劃,而現在能夠頂住了,就沒有撤退的借口了。至少圖哈切夫斯基不知道該怎麽向托洛茨基開口。


    不光是軍事這一個方麵讓圖哈切夫斯基為難,更為難的是政治方麵,之前他都已經豁出去不計較政治得失了。可是李曉峰突然占領什切青,一舉推進到了德國的本土,波羅的海方麵軍和東普魯士人民解放軍還比白俄羅斯方麵軍弱小(圖哈切夫斯基是這麽認為的),連弱小的兄弟部隊都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績,“更強大”的白俄羅斯方麵軍沒道理草*?


    如果說之前政治上的負麵影響圖哈切夫斯基還能咬牙承受的話,在李曉峰占領了什切青之後,他撤退的後路可以說被堵住了。比如托洛茨基就在第一時間催促他:“波羅的海方麵軍取得了重大戰果,從根本上揭示了世界大革命勝利的序幕,希望你能再接再厲在華沙打一個大勝仗,用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奏響革命*的樂章!”


    好吧,圖哈切夫斯基就是想撤也撤不了了,他必須消滅掉美國人,這沒有任何條件可講。沒有退路的圖哈切夫斯基立刻做出了調整,從包圍美國人的部隊中抽調出了兩個師加強給阻援部隊。這幾天阻援部隊的損失太大了,再不加強真心是頂不住了。


    這種調整是被動的,而且壞處也是相當明顯的。之前烏博列維奇就說過,包圍美國人用九個師的兵力是剛剛好。什麽叫剛剛好呢?那就是少一點就會出問題!


    果不其然,當圖哈切夫斯基抽調走兩個師之後,圍殲美國人的戰鬥立刻就陷入了僵局,僅存的七個師隻能說剛剛好夠圍住美國人,再也沒有多餘的力量對包圍圈發動進攻了。


    於是乎在圖哈切夫斯基進行第一次調整之後,戰場上陷入了僵持。包圍圈裏的“肥肉”咽不下去,而阻援部隊雖然頂住了但還在不斷地失血中。等於是圖哈切夫斯基中了一個失血技能。一旦失血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會崩潰!


    圖哈切夫斯基算是明白了為什麽之前烏博列維奇會警告他兵力不足,他確實是兵力不足。可現在明白了也晚了,因為他急急忙忙地發動戰役。並且一口氣將所有能投入的兵力都投進去了,所以現在他沒有預備隊可用,而且國內就算要增援他也需要時間。反正一時半會兒圖哈切夫斯基是什麽都指望不上了。


    在第一次調整之後的第二天,他不得不找到了托洛茨基:“托洛茨基同誌,我們必須再次調整軍事部署,前線打得太艱苦了。”


    托洛茨基知道前線的情況嗎?心知肚明,天天坐著裝甲列車在前線演講鼓舞士氣的他很明白眼前的處境有多艱難。不過在圖哈切夫斯基找他之前,他還是願意往好處想的——狹路相逢勇者勝,也許咬咬牙挺過去了就好了!


    可是圖哈切夫斯基現在卻擊碎了托洛茨基的美夢——挺不下去了。必須調整!


    問題是怎麽調整?反正托洛茨基是不可能接受撤退的,那樣就太丟臉了,人家李曉峰帶領弱勢人馬都打到柏林外圍了。他和圖哈切夫斯基兵強馬壯卻丟掉了華沙。那黨內的同誌們會怎麽看他,會不會覺得他托洛茨基就是個嘴炮,真正能主導世界大革命的還得是列寧?


    反正托洛茨基是不能接受這個結果的,他也沒辦法向小夥伴交代不是?好在圖哈切夫斯基這回確實是做了十全的打算,他充分照顧了托洛茨基的情緒,給出了一個折中的建議:


    “從戰場上的情況看。我軍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對敵人的戰鬥力估計不足……以我們現有的兵力很難一口氣吃掉四個美國師,想要重新贏得主動。要想打開局麵隻能在美國人身上做文章!”


    做什麽文章呢?咱不是沒那麽大的胃口嗎?既然一口氣吃不下四個師,那就別人心不足蛇吞象了,務實一點,放開北麵被包圍的那三個師,集中兵力先吃掉麥克阿瑟的42師!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不需要維持包圍圈,自然可以抽調出一部分部隊,將這部分部隊投入到圍殲42師的戰鬥中去不就打開了局麵嗎?


    不得不承認圖哈切夫斯基還是有兩把刷子的,這麽一調整,等於是打兩場阻擊戰,一麵擋住英法聯軍,另一麵阻擊塞伯特的那三個師,然後專心致誌地吃掉彩虹師。


    應該說這麽調整還真有戲,不過聽完圖哈切夫斯基的計劃之後,托洛茨基臉上的表情怪怪的,為啥?難堪唄,最初的作戰計劃是先殲滅美國軟柿子,然後掉頭再打英法聯軍。而現在竟然變成了隻吃掉一個區區42師,列寧派該嘲笑他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了。


    反正這麽調整托洛茨基還是有成為笑柄的可能,如果是小胡子或者斯大林那一類當家的,圖哈切夫斯基這麽“糊弄”事情恐怕是要掉腦袋的,就算能保住一條命也得被擼掉官帽子。不過托洛茨基並不是那一類人,他還是比較注重實際的,情況不允許的條件下,在麵子和裏子之間,他會選擇裏子。


    托洛茨基艱難地點點頭:“那就先吃掉42師再說!”


    圖哈切夫斯基鬆了口氣,他還真擔心托洛茨基否定他的提議,那樣真心就玩完了。當然從托洛茨基的口氣中也能聽出,二導師是相當不滿意的。什麽叫“先吃掉42師再說”?無非是不滿意這個結果。讓圖哈切夫斯基盡可能的在殲滅42師之後,再創造新的戰機。


    圖哈切夫斯基苦笑了一聲,心道:“吃掉一個42師都要老命了。創造新的戰機?嗬,打完42師,部隊就必須立刻休整,根本就沒有再戰之力了。”


    當然這些話圖哈切夫斯基是不敢說出來的,說出來了,萬一托洛茨基不同意,那不是悲劇了?幹脆的。打完了42師之後木已成舟,基於部隊的實際情況托洛茨基也不能反對了。


    不過圖哈切夫斯基的這點小算盤能瞞過托洛茨基嗎?作為一個人精。托洛茨基很清楚圖哈切夫斯基真實的想法,托洛茨基之所以不說穿,原因也很簡單,第一時機不合適。一旦圖哈切夫斯基覺得擔子太重,撂挑子了怎麽辦?第二這是當口也不適合給圖哈切夫斯基施加太大的壓力,本來情況就夠撓頭了,還加擔子,圖哈切夫斯基畢竟太年輕了,在重壓之下崩潰了怎麽辦?


    當然,托洛茨基也不會一味的亂來,他不滿足於消滅一個區區彩虹師,但也不會讓圖哈切夫斯基做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他也清楚。以現有的兵力配置,接下來的決戰恐怕夠嗆。所以他準備利用圖哈切夫斯基殲滅彩虹師的時間“找外援”。


    找什麽“外援”呢?其實就是求列寧幫忙。托洛茨基給列寧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很誠懇的檢討了自己輕敵的錯誤。接著希望列寧從革命大局出發讓烏克蘭方麵軍盡快的進入波蘭助戰。


    求列寧是一方麵,另一麵托洛茨基也用軍委的名義調動部隊,讓白俄羅方麵軍留在白俄羅斯的後續部隊,以及莫斯科軍區的留守部隊向波蘭集結。雖然這部分部隊不多,但是用來應急還是夠用的。


    當然,托洛茨基也沒有忘記波羅的海方麵軍和東普魯士人民解放軍。在給列寧的信中他強烈地要求李曉峰和烏博列維奇給柏林以及福煦的部隊施加更大的壓力,最好是摧毀協約國的補給線路。


    對於托洛茨基最後這個請求。列寧很為難。是的,對列寧來說讓烏克蘭方麵軍提前進入波蘭不是什麽問題,為了顧全大局,他願意配合托洛茨基。但是在波羅的海方麵軍的問題上,他卻犯難了。


    實話實說,波羅的海方麵軍攻占什切青的舉動已經是相當難能可貴了,抽不出太多機動兵力的他們冒著極大的風險在德國腹地插了一刀,這樣的表現已經是相當優異了。反正政治局之前是沒指望某人能做得這麽好的。


    而現在,托洛茨基竟然還要求波羅的海方麵軍施加更多的壓力,這有點強人所難了,畢竟波羅的海方麵軍兵力不夠,而柏林和波茲南這一片區域敵人的力量並不弱,況且為了維持這條“生命線”協約國一定會不計成本的投入。向這裏攻擊怎麽看風險都太大了。


    不過列寧最後還是同意了托洛茨基的請求,在給李曉峰的最新指示中說道:“你們打得越果斷越堅決,給敵人施加的壓力越大,圖哈切夫斯基同誌那裏的壓力就越小,這對於革命的大局是有利的。希望你們能再接再厲,爭取在什切青地區牽製更多的敵人,如能威脅柏林,哪怕隻是做出威脅柏林的姿態,都是極大的功勞!”


    列寧已經把話說明了,這就是要讓波羅的海方麵軍豁出去,否則能說什麽威脅柏林?可李曉峰真心不喜歡這個命令,柏林是一個比華沙更大的馬蜂窩,以他的這點部隊往柏林衝,真心是肉包子打狗,哪怕隻是做做樣子,風險都很大。


    “是南下還是西進,我們必須慎重!”


    按照之前的計劃,襲占什切青之後,應當西進,以便在德國腹地製造更大的混亂。而現在中央卻命令他們南下,該怎麽選擇呢?


    烏博列維奇和特裏安達菲洛夫都不說話,在中央的壓力下,他們確實慎重了。沒辦法,李曉峰隻能首先打破僵局:“我個人更支持西進,南下雖然能夠威脅柏林,但是必須看到柏林周邊的敵人很強大,盲目冒進風險太大!”


    “那中央的指示?”烏博列維奇苦笑著反問道。


    李曉峰沉吟了片刻,說道:“作為波羅的海方麵軍的政委,我必須對軍隊負責,中央不了解實際情況,我們就有責任和義務對中央闡明實際情況!”


    這麽做有意義嗎?肯定沒有。因為列寧並不是不了解實際情況,為了顧全大局,他不得不做出一定的犧牲。甚至他在給李曉峰的複電中加強了語氣,幾乎是不容置疑和分辨的下達了命令。


    在這種情況下,李曉峰就是一百個不樂意也隻能服從了。但是對怎麽服從,他還是有一套鬼聰明的。


    “這麽做不太好吧?”烏博列維奇臉變得跟苦瓜一個顏色,他被某仙人膽大荒聞的主意嚇著了,“一旦中央發現了,那……”


    李曉峰卻擺了擺手,斬釘截鐵地說道:“一切責任由我承擔!”(未完待續)


    ps:鞠躬感謝位麵通緝犯、風飄影動和尤文圖斯同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兵在1917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口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口鐵並收藏天兵在1917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