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在古代最初隻是一種盛煮食物的陶製或銅製的普通容器。後來由於我們的祖先用它盛放祭祀天地神靈的牲肉,因而被賦上了神聖的含意,並從日用器皿中分化出來。到了階級社會,鼎進一步又成為標誌國家統治權力的重器。本文要說的“九鼎”(即九個青銅製造的大鼎。)便是我國夏、商、周三個朝代的王權象征和傳國之寶,就其工藝水平和價值而言,無疑要大大超過今天已經出土的任何青銅器。但使人深為痛惜的是,如此珍貴的國寶竟在二千多年前就下落不明了!“九鼎”究竟是怎樣不見的呢?這實在是一個使人困惑不解的曆史之謎。 </p>
早在夏朝建立之初,夏王為了鑄造九鼎,曾命令他統治下的九個州的地方長官“九收”負責征斂青銅,貢獻於夏王室,並把能代表九個州的物象鑄造在鼎上,以象征天下九個州都薈聚於夏朝中央。所謂“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史記·武帝紀》)講的就是這件事。夏朝由禹開始,傳位到萊時,由於桀昏亂無道被成湯所滅。成湯便是商朝的第一個君王,相傳他滅夏後,把夏的九鼎遷移到了商邑。商朝傳到封王時,因暴虐而失民心。周武王乘機起兵伐封,滅商之後帶著商朝的九鼎凱旋西歸。不久,武王之子成王又把九鼎遷到鎬京(今西安市郊),並舉行了隆玉的“定鼎”儀式,意味著新王權的確立。由此,後人才有把建立政權稱為“定鼎”之說。 </p>
到了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力量的日漸衰落,強大的諸侯便對九鼎產生了凱靚之心。公元前六0六年,楚莊王乘北伐陸渾之戎的機會,陳兵東周邊境,炫耀武力。周定王急忙派遣大夫王孫滿為使者前去慰問。楚莊王別有用心地向王孫滿打聽周之九鼎“大小輕重”,暗示準備奪取周的統治權。王孫滿見對方野心勃勃,便針鋒相對地回答說:“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左傳》宣公三年。)意思是:周王室雖然有所衰落,但還可以維持下去,仍是天下的共主,警告楚莊王不可有非分的想法。所以,後來入們就把“問鼎”比喻為欲奪政權或圖謀王位等等。 </p>
到了戰國後期,周王室已處於名存實亡的境地,秦、齊等大國常為爭奪周室約九鼎而兵戎相見。公元前二五四年,秦滅周。《史記·秦本紀》說:秦昭王時,“周民東亡,共器九鼎入秦”,落入秦王之手。但是《史記·封禪書》卻說:“秦滅周,周之九鼎入於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顯然,關於九鼎的去向這裏提出了兩說,一說秦滅周時把九鼎取走了,一說早在秦滅周前九鼎就沉沒於灑水了。《史記·秦始皇本紀》又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為了尋找周鼎,秦始皇在出巡路過彭城時,“齋戒禱祠,欲出周鼎灑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秦始皇的這一舉動,說明鼎入泗水的傳聞當時一定較為流行,以致連秦始皇都信以為真了,但結果卻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看來,從《史記》的有關記載中已無法搜尋鼎的確切下落了。《史記》之後的一些古籍雖然也有涉及鼎的去向的記載,但基本上還是對《史記》巾兩種說法的解釋或補充。如《<史記>秦本紀正義》說:“周叔王十九年(公元前二九六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漢書補注·郊祀誌》說:周王室為了防止強國奪鼎和解決自身的經濟困難便毀鼎而鑄錢,對外則詭稱九鼎不知去向等等。這些說法雖能發人深思,但由於不合情理或根據不足,就很難使人相信。 </p>
秦漢時期出現過尋找“周鼎”之風。秦始皇尋找周鼎的事前文已有所述。到了漢代,漢文帝、漢武帝都繼續尋找過周鼎。據說,漢武帝時在汾陽找到了“飛入泗水”的那個周鼎。但“鼎文鏤無款識”,究竟是不是周鼎呢?實在難以斷定。那麽,九鼎到底到哪裏去了呢?今後還有沒有找到它的可能呢?這就要看考古發掘事業的進展了,如果九鼎未被銷毀,或許某天,我們或我們的子孫後代還能有幸從出土文物中一睹這千年寶鼎的光彩和“姿容”。 </p>
早在夏朝建立之初,夏王為了鑄造九鼎,曾命令他統治下的九個州的地方長官“九收”負責征斂青銅,貢獻於夏王室,並把能代表九個州的物象鑄造在鼎上,以象征天下九個州都薈聚於夏朝中央。所謂“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史記·武帝紀》)講的就是這件事。夏朝由禹開始,傳位到萊時,由於桀昏亂無道被成湯所滅。成湯便是商朝的第一個君王,相傳他滅夏後,把夏的九鼎遷移到了商邑。商朝傳到封王時,因暴虐而失民心。周武王乘機起兵伐封,滅商之後帶著商朝的九鼎凱旋西歸。不久,武王之子成王又把九鼎遷到鎬京(今西安市郊),並舉行了隆玉的“定鼎”儀式,意味著新王權的確立。由此,後人才有把建立政權稱為“定鼎”之說。 </p>
到了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力量的日漸衰落,強大的諸侯便對九鼎產生了凱靚之心。公元前六0六年,楚莊王乘北伐陸渾之戎的機會,陳兵東周邊境,炫耀武力。周定王急忙派遣大夫王孫滿為使者前去慰問。楚莊王別有用心地向王孫滿打聽周之九鼎“大小輕重”,暗示準備奪取周的統治權。王孫滿見對方野心勃勃,便針鋒相對地回答說:“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左傳》宣公三年。)意思是:周王室雖然有所衰落,但還可以維持下去,仍是天下的共主,警告楚莊王不可有非分的想法。所以,後來入們就把“問鼎”比喻為欲奪政權或圖謀王位等等。 </p>
到了戰國後期,周王室已處於名存實亡的境地,秦、齊等大國常為爭奪周室約九鼎而兵戎相見。公元前二五四年,秦滅周。《史記·秦本紀》說:秦昭王時,“周民東亡,共器九鼎入秦”,落入秦王之手。但是《史記·封禪書》卻說:“秦滅周,周之九鼎入於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顯然,關於九鼎的去向這裏提出了兩說,一說秦滅周時把九鼎取走了,一說早在秦滅周前九鼎就沉沒於灑水了。《史記·秦始皇本紀》又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為了尋找周鼎,秦始皇在出巡路過彭城時,“齋戒禱祠,欲出周鼎灑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秦始皇的這一舉動,說明鼎入泗水的傳聞當時一定較為流行,以致連秦始皇都信以為真了,但結果卻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看來,從《史記》的有關記載中已無法搜尋鼎的確切下落了。《史記》之後的一些古籍雖然也有涉及鼎的去向的記載,但基本上還是對《史記》巾兩種說法的解釋或補充。如《<史記>秦本紀正義》說:“周叔王十九年(公元前二九六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漢書補注·郊祀誌》說:周王室為了防止強國奪鼎和解決自身的經濟困難便毀鼎而鑄錢,對外則詭稱九鼎不知去向等等。這些說法雖能發人深思,但由於不合情理或根據不足,就很難使人相信。 </p>
秦漢時期出現過尋找“周鼎”之風。秦始皇尋找周鼎的事前文已有所述。到了漢代,漢文帝、漢武帝都繼續尋找過周鼎。據說,漢武帝時在汾陽找到了“飛入泗水”的那個周鼎。但“鼎文鏤無款識”,究竟是不是周鼎呢?實在難以斷定。那麽,九鼎到底到哪裏去了呢?今後還有沒有找到它的可能呢?這就要看考古發掘事業的進展了,如果九鼎未被銷毀,或許某天,我們或我們的子孫後代還能有幸從出土文物中一睹這千年寶鼎的光彩和“姿容”。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