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祖籍是福建省安溪縣.那裏土地貧瘠,人民生活很困難。王永慶的曾祖父因為日子過不下去,隻得離鄉背井,漂洋過海到台灣尋找生路,後來便定居在台灣省嘉義縣的新店鎮直潭裏。王家幾代都以種茶為生,隻能勉強糊口。1917年1月8日,王永慶就出生在這樣一個貧苦的茶農家中。


    王永慶剛剛學會走路,就跟著母親出外去撿煤塊和木柴,希望能換點零錢,或者供自己家燒水做飯。童年的小永慶常常是饑一頓飽一頓,有時他俄極了,隻好偷偷地摘路邊的番石榴吃。家裏偶爾"改善生活",煮一些甘薯粥,他也隻能分到一小碗。王永慶7歲那年,父母實在不忍心讓孩子失學,取出多年積攢起來的幾個銅板,把他送進鄉裏的學校去念書。別家的孩子第一天上學,都會穿上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可王永慶還是平時的那一套,他穿的褲子是用麵粉袋改做的,上麵還印著"中美合作"的字樣。他頭上戴的草帽早已破了,但還得靠它擋一擋烈日風雨。他買不起書包,隻能用一塊破布包上幾本書。他連鞋子都沒有,總是赤腳在泥濘的山路上奔波!


    就是這樣的生活,王家也沒能維持多久。小永慶9歲那年,他的父親不幸臥病在床,全家人的生活重擔都落到了母親的肩上。王永慶看到母親日夜不停地操勞,總想多幫母親做點事。挑水、養雞、養鵝、放牛……隻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盡量多做。就這樣,他勉強讀到小學畢業,隻得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學校。


    王永慶的祖父勞苦了一輩子,最後隻給孫子留下了一條教訓。他對王永慶說:"種茶這一行,看來是難以為生的。就是餓不死,也吃不飽。你是讀過書的人,希望你不要再困在這裏,還是立誌出門闖天下吧!"


    15歲的王永慶,聽了祖父的話,決心走出山區,去尋找一個能掙到錢的地方,幫助母親養活一家人。他一個人孤零零地來到台灣南部的嘉義縣縣城,在一家米店裏當上了小堡。聰明伶俐的王永慶,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職工作以外,處處留心老板經營米店的竅門,學習做生意的本領。第二年,他覺得自己有把握做好米店的生意了,就請求父親幫他借了些錢做本錢,自己在嘉義開了家小小的米店。


    米店新開,營業上就碰到了困難。原來,城裏的居民都有自己熟識的米店,而那些米店也總是緊緊地拴住這些老主顧。王永慶的米店一天到晚冷冷清清,沒有人上門。16歲的王永慶隻好一家家地走訪附近的居民,好不容易,才說動一些住戶同意試用他的米。為了打開銷路,王永慶努力為他的新主顧做好服務工作。他主動為顧客送上門,還注意收集人家用米的情況;家裏有幾口人,每天大約要吃多少米……估計哪家買的米快要吃完了,他就主動把米送到那戶人家。他還免費為顧客提供服務,如掏出陳米、清洗米缸等。他的米店開門早,關門晚,比其它米店每天要多營業4個小時以上,隨時買隨時送。有時顧客半夜裏敲門,他也總是熱情地把米送到顧客家中。


    經過王永慶的艱苦努力,他的米店的營業額大大超過了同行店家,越來越興旺。後來,他又開了一家碾米廠,自己買進稻子碾米出售,這樣不但利潤高,而且米的質量也更有保證。


    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的經濟也開始發展,建築業動得最快。王永慶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便抓住時機,搶先轉向經營木材,結果獲利頗豐。這個赤手空拳的農民的兒子,居然成了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商人。


    這時,經營木材業的商家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王永慶看到這一點,便毅然決定退出木材行業。


    那麽,該幹什麽好呢?


    50年代初,台灣急需發展的幾大行業,是紡織、水泥、塑膠等工業。當時台灣的化學工業中有地位有影響的企業家是何義,可是何義到國外考察後,認為台灣的塑膠產品無論如何也競爭不過日本的產品,所以不願向台灣的塑膠工業投資。出人意料的是,這時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商人王永慶,卻主動表示願意投資塑膠業!消息傳出,王永慶的朋友都認為王永慶是想發財想昏了頭,紛紛勸他放棄這種異想天開的決定。當地一個有名的化學家,公然嘲笑王永慶根本不知道塑膠為何物,開辦塑膠廠肯定要傾家蕩產!


    其實,王永慶作出這個大膽的決定,並不是心血來潮,鋌而走險。他事先進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雖然他對塑膠工業還是外行,但他向許多專家、學者去討教,還拜訪了不少有名的實業家,對市場情況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甚至已私下去日本考察過!他認為,燒堿生產地遍布台灣,每年有70%的氯氣可以回收利用來製造pvc塑膠粉。這是發展塑膠工業的一個大好條件。


    王永慶沒有被別人的冷嘲熱諷嚇倒。1954年,他和商人趙廷箴合作,籌措了50萬美元的資金,創辦了台灣島上第一家塑膠公司。3年以後建成投產,但果然如人們所預料的,立刻就遇到了銷售問題。首批產品100噸,在台灣隻銷出了20噸,明顯地供大於求。按照生意場上的常規,供過於求時就應該減少生產。可王永慶卻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擴大生產!這一來,連他當初爭取到的合夥人,也不敢再跟著他冒險了,紛紛要求退出。精明過人的王永慶,竟敢背水一戰,變賣了自己的全部財產,買下了公司的全部產權,使台塑公司成為他獨資經營的產業。王永慶有自己的算盤。他研究過日本的塑膠生產與銷售情況,當時日本的pvc塑膠粉產量是3000噸,而日本的人口不過是台灣的10倍,所以,他相信自己產品銷不出去,並不是真的供過於求,而是因為價格太高——要想降低價格,就隻有提高產量以降低成本。


    第二年,他又投資成立了自己的塑膠產品加工廠——南亞塑膠工廠,直接將一部分塑膠原料生產出成品供應市場。


    事情的發展,證明了王永慶的計算是正確的。隨著產品價格的降低,銷路自然打開了。台塑公司和南亞公司雙雙大獲其利!從那以後,王永慶塑膠粉的產量持續上升,從最初的年產1200噸,發展到現在100萬噸,使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膠粉粒生產企業。


    當台灣企業界一轟而上角逐於木材行業時,王永慶果斷地轉向了塑膠行業;可是,當他在塑膠行業站穩腳跟之後,卻又以高瞻遠矚的眼光,去關注他當初借以發家致富的木材行業。這一看,又讓他看出了新的發財途徑。


    王永慶看到,由於台灣木材銷路好,商家大量砍伐,可是他們要的隻是樹幹部分,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樹枝丫,都被白白地拋棄而浪費了。王永慶想,台灣的棉花產量嚴重不足,一直靠進口來補充,如果利用廢棄在山上的樹枝丫製造人造纖維,以替代天然纖維,一定會有發展前途!經過考察論證,1964年10月,王永慶開始創辦台灣化學纖維工業公司。兩年半以後,台南新化八卦山下矗立起了一座新型的工業城,成為當時世界首創的連貫作業的人造纖維工廠。它使大量過去被拋棄的木材廢料變成了紡織纖維,既節省了外匯,又降低了成本,為台灣纖維工業發展史寫下了嶄新的一頁!而台塑、南亞、台化三大企業,使王永慶在當時台灣50家大廠商中名列第三!進入90年代,王永慶的產業已發展成一個龐大的企業集團,包括16家人企業公司,擁有員工4萬多人,股東10萬人,每年的營業額高達1650萬新台幣!


    再也沒有人敢小看王永慶,連一貫以經營業績傲視世界的日本企業家,也對王永慶衷心欽佩,把他與被稱為日本"經營之神"的鬆下電器的創始人相比,稱他為台灣的"經營之神"。


    王永慶的許多經營管理思想,都已成為企業家們信奉的至理名言。王永慶自己總結成功的經驗時說,他認為最有效同時也最有意義的做法,是選擇"永遠追求更大貢獻"作為企業的目標。為了對社會做更大的貢獻,企業就會鼓舞鬥誌,繼續不斷地擴充事業規模,經常保持著迎接新挑戰的熱情,和對至善境界的追求!他說:"我不但與別人競爭,也對自己嚴格要求!"


    在生活上,身為億萬富翁的王永慶,同樣對自己和家人嚴格要求。有人說,王永慶可能是世界上最節儉的億萬富翁了!他公司的一位職員,花了1000美元為王永慶的辦公室更換新地毯,結果惹得王永慶很不高興,差點大發雷霆!他對於吃的原則是"簡便",最愛吃的是家常的鹵肉飯;他對於穿的原則是"整潔",每天早上跑步穿的運動鞋,一雙總要穿上好幾年,而一條運動時用的毛巾據說用了近30年!


    王永慶常常用"富不過三代"的古話告誡自己的子女,要他們自己創業,不要依賴上輩的基業而坐享其成。他的兒子王文祥17歲考入英國倫敦帝國大學,24歲就獲得了博士學位,畢業後在國外找了個專業對口的工作苦幹了3年。後來回到自己家的企業中,王永慶同樣要求他從最基層幹起,經過課長、組長、廠長、副經理的逐級鍛煉,數年之後,才讓他擔任一個部門的負責人。王永慶最疼愛的女兒王雪齡結婚,他陪送的嫁妝,除了一張無限期提供學習費用的憑據外,就是一把刮胡子刀,好讓女兒自己替丈夫刮胡子!王雪齡的婚禮比一般老百姓家的還簡單,連她手上的新娘捧花,也是跑到許多花店比較後才選焙的最便宜的一種!


    當然,對於社會公益事業,王永慶從不小氣。他曾一次就捐助2.5億美元巨款給一家醫院!


    1988年,美國權威雜誌《福布斯》報道,在全世界擁有10億美元以上資產的富豪中,王永慶以40億美元居第16位!從不名一文的農家子弟到億萬富豪,從不識"塑料"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膠大王",他的奮鬥曆程傳遍了全世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富豪創業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富豪創業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