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今山東棗莊南)人,能文學,善說《詩》,官至丞相。他幼時以聰明好學而被譽為神童。


    匡衡出身於一個貧寒家庭,父母沒錢供他讀書,但他卻十分喜歡讀書。每當看到別的孩子去學堂上學,他都眼饞得要命,有時甚至難過得落下淚來。


    匡衡八歲那年的一天,他又看著有錢人家的孩子去上學,淚在眼眶中直打轉。不料,他的舉動被教書先生看見,上前問他:“我經常見你看著他們來上學,你也肯定喜歡讀書,可為啥不來呢?”匡衡難過地說:“我家中貧寒,白天還得幫父親幹活,沒錢也沒時間讀書。”


    教書先生看他如此難過,便想看看他是不是塊讀書的料,就拿出書來,寫了幾個字教他念,沒想到匡衡隻念了一遍,就全部記住了。教書先生一時高興,就對他說:“這樣吧,你每天下午放學前來一趟,我教你,然後把書拿回去晚上讀,第二天上學前再把書給我送回,我隻教書,不收錢,你看怎麽樣?”匡衡一聽,高興地說:“太好了!我該怎麽感謝您呢?”先生說:“不用感謝,隻要你能用功學,學得好,將來能成大材,就是對我最好的報答。”


    當天,匡衡就照辦了。可是,當他把書拿回家,看了不一會兒,天就黑了。家中平時連買油鹽醬醋的錢都沒有,哪還有錢買燈油、買蠟燭讓他讀書呢?可他有法子,像古人一樣,在月光下讀,借雪光讀;可是沒有月光、沒有雪光的時候呢?這又急壞了愛讀書的匡衡。


    可巧,匡衡的左鄰是個富戶,晚上總是點著蠟燭,四周通明,到很晚才熄。他就去與鄰居商量“借光讀書”,可無論他怎樣哀求,鄰居也不同意,還說了很多難聽的話。


    匡衡回到自己家裏,發誓要把書讀下去。他開動腦筋琢磨如何辦才好。突然,他發現鄰居家有一個神龕就供奉在自己家的隔壁,龕前的蠟燭徹夜不熄。


    匡衡靈機一動,心想,這回可有辦法了。他馬上找來工具,在自己家的牆壁上偷偷地鑿了一個小洞,頓時,有一縷燭光透射過來。匡衡把書拿過去一試,上麵的字還能看清楚,他高興得又蹦又跳,捂著嘴笑了起來。


    從此,匡衡就利用這“偷”來的一縷燭光,每天晚上堅持讀書。


    後來,當匡衡成才後,拿著錢向這家鄰居表示感謝的時候,鄰居才發現在他們兩家相隔的那堵牆壁上,確實有個洞,為當初不同意借光深感羞愧。於是,“鑿壁偷光”就作為一個成語流傳下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神童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神童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