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是眾所周知的“鐵麵無私”的清官。他生於北宋早期,原名包拯,由於他為人剛直,不怕權勢,主持正義,為民申冤,保護貧苦人民和無辜者的權利,所以被人尊稱為“公”。


    包拯出身於書香世家,他的父親是宋朝的小辟。在青少年時代,包拯刻苦讀書,他29歲時,終於考中了進士甲科。按照規定,中了進士就可以做官了,因此他便被委任為建昌縣官。但是,包拯認為父母年事已高,他有責任盡孝照顧他們,所以把官辭了,在家服侍父母。直到雙親去世以後,在家鄉父老的勸告下,他才離家到天長縣任知縣。那時候,他大約40歲。


    由此可見,包拯並不是一個愛名好利的人。相反的,他犧牲名利,留在父母身邊,照顧他們。父母死後他去當官,也是過著節儉樸素的生活,實在令人欽佩。


    他把他的人生哲學,當成家訓,刻在家裏的牆壁上,以訓誡子孫。他叫子孫不要欺騙別人,不要****他人的財物,或欺負百姓。凡是犯上述這種不檢行為的子孫,死後都不得放歸本家,葬於祖墳之地。


    包拯的正直清廉,傑出才華,終於得到仁宗皇帝的賞識。從此,他平步青雲,被派到各地去擔任要職。他在63歲那年,死於任內,遺下一個晚年才生的5歲兒子包延。


    包拯的剛正不阿,不怕權勢,大公無私地主持正義的決心及他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是眾所周知,家喻戶曉的。他的這些特征,在許多小說故事,戲曲傳說裏,都有清楚的交代。包公之所以特別受到普通老百姓的敬愛,是因為他大開衙門,讓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向他伸冤。過去的冤案如果要上訴,必須通過初級衙門這一關。這種做法,造成了官府的普遍貪汙,使人認為隻有有錢人才能享有公道。所謂“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這句話,就是這種現象的最好寫照。


    有許多故事和戲曲,描述了包公大無畏的精神和勇氣,即使是皇親國戚,一旦被判有罪,他都一律給予應有的處罰。包拯辦案,有兩個特點,一是不怕權勢,二是為民申冤。兩者結合起來,便是包公。


    不怕權勢,敢於頂風辦事,在宋代不是容易的事。那錯綜複雜的關係,早已用一根既得利益即特權的繩索,把官僚、貴族、豪紳、惡霸們聯係在一起。要衝破這個已經編織好的、保護地主貴族利益的網絡,談何容易。但是,包拯迎難而上,以不怕身敗名裂的勇氣,使得貴戚宦官為之斂手。


    這裏舉一個突出的例子。開封城裏有一條惠民河,河的兩岸,既有平民住宅,也有達官貴人的住宅。包拯任開封府尹時,天下大雨,河水泛濫,淹沒街道,使許多平民無家可歸。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包拯經過調查,了解到河塞不通,不能排水的原因,是在於大官僚和貴族們在河上築起了堤壩,將壩內的水麵據為已有,種花養魚,並且同自己的住宅連在了一塊,成了水上花園。因此,要為民造福,要疏通惠民河,隻有將這些堤壩挖掉,挖掉堤壩,衝走水上花園,貴族們能答應嗎?包拯畫了地圖,拿了有關證據,下令將所有堤壩與花園拆毀。有人自恃權大位顯,告到宋仁宗那裏。包拯拿出證據,證明他們非法建造水上花園。這樣,惠民河疏通了。宋仁宗也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能為皇親貴戚們說話了。


    包拯辦案,不徇私,不舞弊,所以當時的天下百姓,男女老少都知道包公。他們把包公傳為救世主。他們說:“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關節就是打通關節,如果你找不到打通關節的路,也不要著急,因為有包拯替我們做主。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包公在擔任開封府的高官時,曾經采取了許多措施,以確保政治和社會的穩定。例如,為了確保有才幹的人才可以擔任國家要職,他主張朝廷官員到70歲必須離職退休。他也進一步提議,朝廷官員和皇親貴族的子孫,不能自動出任朝廷官員,而必須通過考試。


    為了保護普通人民的利益,公正的包公也建議向民間購買物資,應該根據市場價格采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名人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中國名人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