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正是範仲淹一生的寫照。作為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範仲淹一生為人民辦了許多好事,同時也用文筆留下了他高尚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懷。


    範仲淹兩歲時死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十分清苦,但他小時侯就很有誌氣,每日就著幾塊冷粥和鹹菜,發憤讀書。這樣堅持了許多年,範仲淹不僅獲得了淵博的知識,而且培養了頑強的意誌和勤儉認真的好作風。這對他日後的生活有重大的影響。


    範仲淹考中進士後,被調往泰州西溪做鹽倉監官。他不顧個人職位高低,積極走訪當地,並馬上投入到海提重修的工程中去。經過極其艱苦的努力,保障老百姓生活和國家財富的大堤巍然屹立起來了,人們把它稱為“範公堤”。


    範仲淹還細心調查,親手繪製了一份“百官圖”,披露了奸相呂夷簡的專橫跋扈與任人唯親。並多次上書,提出了改革方案,發起了曆史上有名的“慶曆新政”。


    由於權貴官僚的竭力阻撓,範仲淹許多抱負未能實現,“慶曆新政”也僅維持了一年多就流產了,其本人也多次遭貶,但他一點也不灰心,總想為國為民分憂。範仲淹被貶到鄧州後,身體很不好,這時,他接到昔日好友宗諒從嶽州(今湖南嶽陽)的來信,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嶽陽樓作一篇記。範仲淹為了激勵遭到貶黜的朋友們,便一口答應了宗諒的請求,就在鄧州的花洲書院裏揮毫撰寫了著名的《嶽陽樓記》。範仲淹用洗煉優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瀾壯闊的景色,並且借景抒情,勸勉失意誌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憂傷,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擺脫個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正是範仲淹一生所追求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從青年時代開始,範仲淹就立誌做一個有益於天下的人。為官數十載,他在朝廷犯顏直諫,不怕因此獲罪。他發動了慶曆新政,這一政治改革,觸及到北宋的政治、經濟、軍事製度的各個方麵,雖然由於守舊勢力的反對,改革失敗,但範仲淹主持的這次新政卻開創了北宋士大夫議政的風氣,傳播了改革思想,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都興修水利,培養人才,保土安民,政績斐然,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生活上,他治家嚴謹,十分儉樸,平時居家不吃兩樣葷菜,妻子兒女的衣食隻求溫飽,一直到晚年,都沒建造一座像樣的宅第,在死後入殮時,連件新衣服都沒有。然而他喜歡將自己的錢財送給別人,待人敦厚,樂於替人家辦好事,當時的賢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導和薦拔下成長起來的。即使是鄉野和街巷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離任時,百姓常常攔住傳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讓範仲淹繼續留任。範仲淹的行動和思想,贏得身前身後幾代人的敬仰。慶州的百姓,與歸附宋朝的各族人民,都畫了他的肖像,給他立生祠,來紀念他,他去世的噩耗傳到各地後,人們深為歎息,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為他建祠畫像,紛紛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心哀悼,齋戒了三天才散去。曆代仁人誌士也紛紛以範仲淹這位北宋名臣為楷模,學習和效法他。直到今天,範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閃耀著奮發向上的思想光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名人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中國名人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