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和古龍是武俠界的兩大宗師,同樣寫武俠小說的他們在寫作風格上卻大相徑庭。總體上,金庸的小說端莊大氣,跌宕縝密,是百萬字的大長篇;而古龍的小說劍走偏鋒,詭秘精巧,很少有大長篇。金庸的語言風格極為講究實化,對人物的外貌、場景的介紹、武打的一招一式等描寫都層層雕琢,細致入微;但古龍不同,往往采用的是意識流,破碎簡化的語言,最為慣用以實化虛,製造詩意朦朧的語言效果。
每個作家的寫作風格都由諸多的因素造成,而有趣的是,金庸和古龍的寫作風格卻和他們當時的稿費有著極大的關係。金庸當年創作小說,稿費是以字數計算,古龍的稿費卻是以行數來計算。單單不一樣的稿費標準就蝴蝶效應地影響了兩位大師的創作習慣。因為稿費的計算標準,金庸更注重字數,於是可見他的小說大段大段鋪陳,對任何描述都窮盡筆力,極少投機取巧,借用修辭節省筆墨,雖然全篇構思精妙,文采飛揚,但在敘述語言上卻無不“規規矩矩”,多部著作的單章節都保持在兩萬字以上,全篇百萬字的篇幅絲毫不稀奇;然而古龍的小說極為注重行數,從不肯大段地鋪設,多以長短句搭配為主,對於描述喜歡簡化、詩化,譬如慣用的開頭模式“秋,木葉蕭蕭”“夜,冷月西斜”,幾個字就概括時間和環境,拆行頻率極高,至於篇幅,幾個長篇字數加起來還沒金庸一部書的字數多。
如此寫著寫著,金庸成了武俠大家,古龍成了武俠奇客。金庸不惜筆力,哪怕是一套“降龍十八掌”都要深入挖掘,帶入《易經》的思想,處處寫得有形有質,精彩紛呈;而古龍則玩轉蒙太奇、白描、側麵描寫、烘托、反襯等寫作技法,如“小李飛刀”般的武學絕技描敘實則等同於精神意念的渲染,哪怕是兩個人生死決鬥都寫得如詩如畫,處處如有機鋒。或許是因為金庸稿費按字算,所以他從不吝嗇旁征博引,繼而時常有“琴棋書畫”等文化元素為他所用。
雖然這兩位大師最初的寫作動機或有稍微的“不純”,不過這“稿費效應”對於他們的影響卻都是意外而驚人的。金庸造就了武俠小說的空前盛世,古龍以獨特的風格樹立了武俠小說的不朽豐碑。至今還有無數人在談論金庸的行文嚴正,古龍的行文奇巧,不知道,如果他們當年的稿費算法對調過來,會是什麽樣的結果?
每個作家的寫作風格都由諸多的因素造成,而有趣的是,金庸和古龍的寫作風格卻和他們當時的稿費有著極大的關係。金庸當年創作小說,稿費是以字數計算,古龍的稿費卻是以行數來計算。單單不一樣的稿費標準就蝴蝶效應地影響了兩位大師的創作習慣。因為稿費的計算標準,金庸更注重字數,於是可見他的小說大段大段鋪陳,對任何描述都窮盡筆力,極少投機取巧,借用修辭節省筆墨,雖然全篇構思精妙,文采飛揚,但在敘述語言上卻無不“規規矩矩”,多部著作的單章節都保持在兩萬字以上,全篇百萬字的篇幅絲毫不稀奇;然而古龍的小說極為注重行數,從不肯大段地鋪設,多以長短句搭配為主,對於描述喜歡簡化、詩化,譬如慣用的開頭模式“秋,木葉蕭蕭”“夜,冷月西斜”,幾個字就概括時間和環境,拆行頻率極高,至於篇幅,幾個長篇字數加起來還沒金庸一部書的字數多。
如此寫著寫著,金庸成了武俠大家,古龍成了武俠奇客。金庸不惜筆力,哪怕是一套“降龍十八掌”都要深入挖掘,帶入《易經》的思想,處處寫得有形有質,精彩紛呈;而古龍則玩轉蒙太奇、白描、側麵描寫、烘托、反襯等寫作技法,如“小李飛刀”般的武學絕技描敘實則等同於精神意念的渲染,哪怕是兩個人生死決鬥都寫得如詩如畫,處處如有機鋒。或許是因為金庸稿費按字算,所以他從不吝嗇旁征博引,繼而時常有“琴棋書畫”等文化元素為他所用。
雖然這兩位大師最初的寫作動機或有稍微的“不純”,不過這“稿費效應”對於他們的影響卻都是意外而驚人的。金庸造就了武俠小說的空前盛世,古龍以獨特的風格樹立了武俠小說的不朽豐碑。至今還有無數人在談論金庸的行文嚴正,古龍的行文奇巧,不知道,如果他們當年的稿費算法對調過來,會是什麽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