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登上《百家講壇》之後,馬未都是一炮走紅,已是半百的年齡了,屁股後麵居然還圍著一大堆“馬紮”粉絲,可見老馬魅力十足。無論走到哪裏,一提起馬未都,那可是如雷貫耳的響當當人物。


    2009年5月9日,馬未都先生做客《詠樂匯》,一上來,馬未都就以他特有的招牌眼神——微微笑的眯縫眼,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而主持人李詠還是按照慣例,手拿卡片,帶著一臉的“壞”笑,幽默風趣地向大家介紹馬未都的人生曆程——馬未都的“三個圈”。


    第一個圈:演藝圈。那年,馬未都隻有14歲,長得也算是一表人才,濃眉大眼的小夥兒。因為那個年代流行樣板戲,他就跟著一個空政文工團演員到處演出,其中有一場戲叫《紅燈記》,他扮演一個搜查李玉和家的偽兵,戲很簡單,就是進裏屋把一個皇曆拿出來,再四處看幾下,就算演完了。可是,不知什麽原因,那天放道具的人給忘了,他一挑門簾兒進了裏屋後,發現原本應該放在凳子上的皇曆竟然不在了!當時他腦袋“嗡”地就大了,不知道該怎麽辦?幹脆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就不出來了,愣是把觀眾給晾在舞台下。出了醜卻讓馬未都明白了人生一個重要信條——做人要自信,做事要周密。


    第二個圈:文學圈。馬未都早年經曆坎坷,下過鄉,插過隊,回城後還當過幾年機床工人,正是因為這段特殊曆程,成就了他的一樁文學夢。1981年,馬未都在《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說《今夜月兒圓》,整整一個版麵,從此在這個圈裏聲名鵲起,《中國青年報》的領導看馬未都是個文學可塑之才,就把他調到《青年文學》做了一名編輯。之後他又與王朔、劉震雲等人一起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創作了頗有影響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劇本。但是,做的時間久了,馬未都就感覺到自己文學道路已經走到頭了,他認為自己的判斷能力遠遠大於創作能力,即使自己再怎麽努力,也不可能超過曹雪芹的水平。這段經曆,讓他領悟到了一個事理——堅持就能成功,放棄才能擁有。


    第三個圈:收藏圈。早在出版社當編輯的時候,馬未都就對收藏古董文物著了迷,經常利用出差搞筆會的機會,到處轉悠撿漏。因為那時候,很多農民也沒有什麽文物意識,他常常以非常低的價錢就可以淘到價值不菲的寶貝。馬未都撿漏和別人不一樣,別人看中的是升值潛力,他看中的是文化價值,因為他比別人看的書多,研究得深,琢磨得透,隻要一有時間,他就拿著放大鏡往故宮裏鑽,時間一長,就連故宮的工作人員都把他當成一個怪人看待,態度也非常不耐煩,可是他已經到了著魔的地步了,趕都趕不走,也是這段平凡瑣碎的生活最終造就了一個藏品大家。他現在的鑒寶境界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隻要瞧上一眼,用手一摸,一張口他就能準確判斷出真偽,而且能流利說出這件古董是出自哪朝哪代的,具有什麽特點、現在值多少錢。很多人聽了後都說神了。他卻眯眼一笑說:“不是我有多大本事,而是我比你們看得多見得多罷了!”起初,他是因為興趣而喜歡上收藏,如今,馬未都把它當成事業來經營了,看成一種使命、責任,於是也就有了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的誕生——觀複博物館,成功之後,馬未都體味到人生最重要的兩點:認真做事和寬容待人。


    一個人的成功,正如馬未都自己總結的八字信條:“自信、堅強、認真、寬容”。而馬未都的“三個圈”也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圈,無論成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經曆的過程和做事的態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成功創業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成功創業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