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同事老李開了家日用雜貨店,賣的多為尋常之物,掛起了“五元店”的牌子。


    開張後,市場反應平淡,顧客對這種低價招徠的方式趨於麻木。每天偶有顧客買些零星的物件,並沒有像他預期的那樣火爆。問題出在哪兒呢?老李暗中走訪,原來附近已有三四家同質店,售賣方式大同小異。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是難以突破重圍,找到良性贏利點的。


    那天,老李還在為銷售出新出奇犯愁,一個中年顧客拿著把電鑽“愛不釋手”,欲買還休。店裏沒啥顧客,老李上前想探出他的心思。中年人吞吞吐吐地說:“我想在家裏自己裝窗簾、安熱水器和一個扶手,也就用一次吧!買下來挺不劃算。要不我給二十元租一天,再照價交點押金,如何?”


    老李想了想,這不是兩好合一好嗎,行!迅速辦好手續,中年人喜滋滋地拿走電鑽,如期“完璧歸趙”。老李發現,他還是個行家,電鑽雖用,但沒見怎麽磨損。隔幾天,這中年人又來租用了幾樣小五金工具,說把他家修補活兒都弄完。


    這件事使老李深受啟發。周圍百姓裏,還有多少這樣的潛在需求啊!假如店裏所有的貨物隻租不賣,那又是怎樣的情景?既可以解決顧客臨時之需,又不占他們的生活空間,物件用完還在店裏。循環收租,不就是一個新穎的盈利模式嗎?


    說改就改。老李從舊貨市場低價收了一些“看相”尚可又實用的物件,再把一些貨值較高的雜件保留在店裏,同時把招牌換成了“百物出租店”。


    改換門店第一天,好多顧客來看稀奇。一位中年女子進門就喊:“老板,給我來五張折疊長條桌和四十把椅子,外加一頂塑料帳篷。”老李事先做了細致的市場調查,這裏的居民辦喪事喜歡在巷口搭帳篷,擺場子請來吊唁的親朋。臨時一用,無法在外麵借齊,全部買下肯定不合算。再無他店有此業務。這單做下來,老李純賺了二百元的“租子”。接著社區慕名前來,租了兩條空白橫幅,說是年底歡迎上級來檢查工作。最大的一筆業務來自附近的小學,適逢年底,要展示教學成果,一口氣租了三十幾塊展板。這一天,老李和老伴忙昏了頭,開票、收押金、發貨和臨時調貨。到晚上一算賬,當天各種租子竟然收了八百多。


    老李這下嚐到了甜頭,把隔壁閑置門麵包下來,不斷地擴大和完善出租物件的清單,室內綠色植物和寵物等也在考慮之列。他聘了兩個大學生當幫手,在電腦上打印正規小票,包括出租物品名、數量、狀態、租期、歸還日、押金和租金等內容,一應俱全。由於涵蓋麵廣,物件“看相”好,租金較優惠,名氣越傳越響,好多人從遠處來“淘寶”。依托滾動的租子,老李又開了兩家連鎖店。


    挖掘出顧客潛在的需求,幫他們“節省”,對上心思,滿足特殊,利於他人,就能給自己帶來滾滾的財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成功創業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成功創業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