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有位姓卞的抗金將軍率部途徑洛陽,時令正值隆冬季節,滿眼百草枯黃,千樹凋零的淒涼景象。


    將軍急欲催馬征程,馬鞭折斷,便順手在路旁撇了一段枯枝,打馬向東而去。


    幾經轉戰,一天他率部來到江蘇省鹽城的便倉鎮,已是人困馬乏,亟待休整。將軍下馬,環顧四周,將權作馬鞭的枯枝插入地下,以令所部在此安營紮寨……。


    翌年的春天,那段插入地下的枯枝竟抽出了嫩芽,展出了新葉。隨著穀雨過後,又神奇般地開出了鮮豔美麗的花朵。當地百姓聞得此事,從方園百裏紛紛趕來觀花燒香。經藥農辨認,方知是一株牡丹。人們奔走相告:“大宋有望,大宋有望。”並將此牡丹呼稱為“枯枝牡丹”。後來,當地人捐款築台,興建了“枯枝牡丹園”,將此牡丹奉其中。


    (二)


    據說施耐庵與劉伯溫是上下村子人,打穿開襠褲,兩人就在一起,是屁股沾塵灰的朋友。後來上學,倆人又在一個書房,投的一個師。他倆的師父,可是個“雲彩裏伸腿——不是凡腳(角)”:種過田,跑過生意,當過兵,做過官腳踩了半個中國。晚年設賬收徒,一次隻收四人,到施、劉上學時,就他倆。兩人都聰慧異常,老師一點就亮,根本不作費勁。老先生在精心授業的餘暇,常常拈須自得地說:“想不到臨老結大瓜,晚年才教到這樣兩個可心的學生。”準備在施、劉結業後,他就關門收攤子啦!


    施耐庵年長兩歲,做事穩重,三步一計,計計得中。劉伯溫精靈些,一步三計,三計難活一計。劉伯溫非常尊敬師兄,施耐奄也很愛護師弟。轉眼三年過去了。一天,老師向他倆問道:“兩位徒兒,準備將來幹啥?”劉伯溫風快地說:“治國平天下!”施耐庵想到晚上,才向老師回話:“遇則治天下,阻則自己受。”劉作溫聽愣了,說:“施耐庵講的對,誰能保著一根竿子爬到頭呢?”停停,又說:“明日,你倆就滿師了。念師生之誼,各送一朵花給我作紀念吧!”


    老夫子就是怪,要個禮物也與眾不同。時當十月,萬物凋零,哪有花呢?劉伯溫就找了一朵遲開絳紅菊花。施耐庵想了想,捏了一截牡丹枝子。牡丹葉子一落,那黑瘦的枝子,就象枯的一樣,有什麽樣哩!?先生拿起劉伯溫的絳紅菊花看看,顏色還可以,雖然遲點,畢竟開了。心想,這可能預兆劉伯溫發跡晚。又伸手拿起施耐庵的牡丹枝子,看不到花。以為老眼昏花,就揉揉眼,又瞅了瞅,還是看不到花,放到鼻子上聞聞,才曉得是牡丹枝子。他不解地問:“耐庵徒兒,你怎麽以枝當花呢?”施耐庵回答說:“老師,我平生就愛牡丹,她不畏婬威,武則天在冬雪天一聲令下,百花俱開,唯獨她鐵枝傲上,不改本性。現在不是牡丹花季,我隻好以枝代花。”先生點點頭收下。雖然心裏佩服,但覺得畢竟不是好兆頭。人各有誌,不能相強。隻是對施耐庵日後會吃性子硬虧不放心,於是對兩位徒兒說:“現在朝綱不振,政治腐敗,天下大亂,即將到來,你倆會不會各保其主,翻臉不認人,師兄弟幹起來?”兩人都幹脆地答道:“不會。”第二天,先生送別他倆,囑咐說:“日後,望你倆記住:同窗誼厚莫相忘,手足情深互提攜。切切。”兩人記住了。辭了先生,施耐庵向西走了。劉伯溫又與先生講兩句話,也往西走了。


    不久,元末農民大起義。施耐庵幫助陳友諒拉了隊伍,做了軍師。陳友諒沒有隊伍以前,對施耐庵言必聽,計必從,很快地人馬增多,地盤擴大,在全國成了一支響當當的隊伍。可是壞了,後來陳友諒變了,他不能居安思危,每打下一座城池,就選一次美女。施耐庵諫發九次,都未聽;第十次,施耐庵又諫了,陳友諒還是不聽。施耐庵掛冠遁了。隱到家裏,種著牡丹,過著耕織、寫書生涯。


    朱元璋帶隊伍打到長江,才遇上劉伯溫,便認他做軍師。自此,朱元璋節節勝利,地盤不斷擴大。這一年,隊伍從興化經過,劉伯溫對朱元璋說:“主公,我有一個故人,家住這裏,想請你一道去看望看望。”朱元璋說:“嗨,是你故人,又不是我朋友,我去幹啥呢?”劉伯溫隻得打開天窗說亮話:“此人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古今中外,諸子百家,無不通曉,有經天緯地之才,比我強百倍……”朱元璋笑著打斷他的話說:“軍師,得了,得了。你們讀書人喜歡圈子,說半天,還不是要我學劉備請孔明嗎?成,走。”於是,兩人一道去訪施耐庵。


    施耐庵在家聽說朱元璋的隊伍從這裏過,想起老師臨別的話,曉得師弟一定要來,就囑咐家裏人說:“近日無論何人來找,就說我出門訪友,三年方歸。”說罷躲了起來。劉伯溫領著朱元璋來到施家,家人說:“先生,家主出去啦,三天後回來。”劉伯溫說:“那好。施先生回來,請你告訴他,故人劉伯溫和主公朱元璋來訪。三天後再來,望他務必等等。”說罷,就走了。


    家人把“三年”錯成“三天”,施耐庵聽了幹急無汗。他沒有對家人發脾氣,隻是想著如何解決這事兒。


    施耐庵這人“倔”得很。他跟陳友諒幹過,就不願再幫朱元璋。“好馬不配二鞍”嘛!再說,他會看麻衣相,他看到朱元璋額大下巴小,好幹絕情的事,所以就怎麽也不願出山。但又無奈老同學盛情。他想,要讓劉伯溫死了這條心才好。當時,他正在寫《封神》。一看書稿,樂了。“讓《封神》幫我度過這一關吧!”於是第四天,東方才露魚肚白,他便把《封神》擺在桌上,然後悄悄地——連家人也沒打個招呼——就下鄉了,跟老農“兩文錢買條瓠子——刮刮談”去了。


    朱元璋和劉伯溫按時來了。家人把倆迎進家中,讓他倆在書房坐下,說:“我家先生早晨喜歡遛田埂。你倆坐坐,我去找!”


    朱元璋坐下,瞥眼看到桌上的《封神》,就隨手翻著看。朱元璋這人怪,看書從後麵往前麵看。看到書上寫的盡是些雲裏來、霧裏去、土裏遁的事,飄飄緲緲,不覺邊際,心裏便有幾分不樂,覺得施耐庵太玄緩啦!因此對劉伯溫說:“施耐庵這人太玄啦,恐怕沒有真才實學,不敢見我們。”劉伯溫一聽,急得滿頭是汗,陪著小心說:“主公,他確有本事,你再看看。”朱元璋隻得耐著性子看下去,看到哪吒降生,來勁了,目不轉靜地邊看邊笑,手還不斷地比劃著。待看到哪吒鬧海,他不覺誦出聲來,連連叫絕:“好,好!軍師,東海叫他寫的真美啊!這東海,可就是淮安那個東海?”劉伯溫忙答道:“是的。這裏人說,‘海向東流,江向北流’,海就是東海,江是長江。”朱元璋眼不離書,點頭稱讚說:“施先生,有本事!”


    劉伯溫聽了樂滋滋的,輕輕舒了一口氣,抹下帽子放在桌上。朱元璋繼續專心地看《封神》,一點不急,看樣子是非把施耐庵等到不可。看著,看著,當看到哪吒與李靖鬧翻,迫父,追父,要殺父時,他眉頭皺了個大疙瘩,把書移推到一邊。心想,施耐庵在唆使人犯上作亂,要照施耐庵的話去做,不是要形成‘子迫父,臣迫君’的局麵了嗎?那我姓朱的還能坐穩江山嗎?想到這些,他伸了個懶腰,說:“軍師,算了!我們隊伍齊整,人手不缺。我不想請他了。”


    劉伯溫沒有辦法,朱元璋起身,他隻好跟在後麵,離開了施家。走出村子,劉伯溫忽然說:“主公,你等一步,我的帽子忘了,我去拿來。”朱元璋答應了。劉伯溫回到書房,提筆在稿上寫了十六個大字:“青山不倒,綠水長流,遠遁江湖,詩酒自娛。”寫罷拿起帽子,誰想帽底下,竟是一幅丹青。畫麵上是一條河,一個漁翁。正依著牡丹花釣魚哩。劉伯溫看漁翁怪麵熟的,瞅了瞅,竟是自己。他恍然大悟,急忙收了畫。原來,這是施耐庵用畫點撥劉伯溫。後來,明朝建國後,劉伯溫果然失蹤了。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所有功臣都被燒死,惟獨劉伯溫幸免。


    劉伯溫趕上朱元璋,兩人走到東海。朱元璋佇馬看看,覺得一個小小的內湖,叫施耐庵寫得那麽浩渺美麗;想劉伯溫說施耐庵有經天緯地之才,心裏一怔:此人不請出,留下是禍根;不殺不得了,遂決心殺施耐庵。


    施耐庵看到劉伯溫留下的十六個字,就打算搬家。可他性子慢,加上園裏那株牡丹,長得鮮活美麗,真叫他傷舍不得,又想不出移花的好點子,遂耽誤了時間。


    朱元璋這人心毒手狠,說幹就幹。他怕劉伯溫是施耐庵同學,會做人情,因此殺施耐庵之事未讓劉伯溫知道,暗中派了一個大臣去執行。其實,在東海邊朱元璋發愣,劉伯溫心裏已有數了。回南京後,他搶先一步,把戍邊和任務交給蘇北,十八歲至四十歲的全在內,一下就把施耐庵抓到,遣著去戍邊了。


    劉伯溫一生是三計難活一計,為啥為一計就活了呢?原來這是他先生教的。他與先生分手時,先生囑咐他說:“常言說,是醬值錢,人強不值錢。如果施耐庵敬酒不吃,你就讓他吃罰酒吧!”


    施耐庵臨行時,把書稿捆捆,交給一妻婦,說:“我走了,牡丹還開花,你就燒稿嫁人。”妻子大把眼淚抓,哭哀哀地說:“你講的啥話?”施耐庵說:“花榮人死,花枯人活。牡丹枯了,你就守著枯枝牡丹,看著書稿等我。”妻子淚眼模糊地說:“我曉得了。”施耐庵一走,她就除妝下地,守在家裏。


    原先,人們知道施家牡丹派場,短不了來看。誰知施耐庵一走,花出有靈,漸漸葉子瘦了,苞子消了,人們也不來看了。這時那帶著殺人聖旨的大臣來抓施耐庵。人們說:“施耐庵去尋醫牡丹的藥了。”大臣抓不到人,一氣之下,命令兵丁把牡丹打得七零八落。


    大臣一走,妻子把打折的枝子掃堆在一起,嘩嘩的淚水灑到枝上。翌年牡丹又發芽了,長了幾片葉子,花苞卻再也不見了;逐年瘦小,到第九個年頭竟枯了。妻子守著枯枝牡丹,看著書稿,一步不挪。


    那時,戍邊十年,期滿放歸。去時,施耐庵四十歲,歸時五十歲了。妻子一見,喜出望外,激動的說:“你的話還真靈驗啦!”兩人抱頭大哭。哭後,妻子把書稿交給他,指著枯了的牡丹說:“先生,牡丹在,書稿在,人也在。有勁,你就攢吧!”施耐庵高興地說:“花還要開,書還要寫!”於是,整活了花圃,掃去敗葉死枝。說也怪,第二年春上,牡丹發芽長葉,到五六月竟開出花來,萬紫千紅,盈盈豔豔,悄麗嬌嬈。施耐庵異常高興,一則牡丹色彩這麽奇麗,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她不畏強暴,反抗壓迫,忠於主人的高貴品質,令人傾倒。他激動地說:“花如其主,花如其主!”就揮毫寫了一首詩:


    牡丹曾是親手栽,十度春風九不開;


    多少繁華零盡,一枝猶待主人來!


    於是,施耐庵對著豔麗的牡丹花,日夜寫書終於寫出了《水滸》,傳於後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間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民間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