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小時候一直在洛陽生活,對洛陽有特殊的感情,把洛陽當作了第一故鄉。他當上皇帝之後,便有衣錦還鄉之念,想遷都洛陽。而且時時魂繞夢牽,懷念自己出生的地方。同時從國家安全方麵考慮,汴京形勢也不如洛陽。</p>


    汴京地處平原,不僅無關塞山險可守,而且時時受到黃河泛濫的侵害。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還不斷南侵,對剛剛建立起來的宋王朝是一個嚴重的威脅。所以,趙匡胤在開寶九年(976年),派人到洛陽修建宮室,完善設施。同時帶領群臣去洛陽考察,企圖現場說法,說服群臣,同意遷都。</p>


    可是以他弟弟趙光義為首的臣下,都不想遷都洛陽。因為他們大部分是後周舊臣,居汴多年,已建立了豪華的官邸和錯綜複雜的關係網。有的和地方豪紳勾結甚緊,形成了勢力。一旦離開汴京,就如虎落平陽。再說搬一次家要花費大批錢財,所以極力反對遷都。但他們不敢明目張膽地站出來進諫,便合夥想出了一個壞主意。</p>


    開寶九年三月,趙匡胤帶領群臣到了洛陽之後,就住在當年他住餅的地方,並在夾馬營一帶轉遊,回憶他兒時的樂事。當走到巷口時,他用鞭子指著這個地方對群臣說:“朕憶昔得一石馬為戲,群兒屢竊之,朕埋於此,不知在否?”群臣就派人向下挖去,果然一石馬在地下,又激起了趙匡胤對故裏的眷戀之情。</p>


    一些大臣怕趙匡胤真的要遷都,便派人在趙匡胤住的地方鬧神鬧鬼,擾得趙匡胤日夜不寧。加上整天陰雨不斷,道路被衝壞,運往洛陽的糧草給養也遲遲不到,大家吃飯也發生了問題。</p>


    臣下紛紛向趙匡胤進諫,說是天意不讓遷都,如果勉強,便會天降災禍,危及社稷,悔之晚矣。不如仍都汴京,可把洛陽作為陪都,等待天時地利,到時遷都亦不為晚。</p>


    麵對這些情況,趙匡胤也心中明白,隻好起駕回汴京。</p>


    車駕在淒風苦雨中向東進發,趙匡胤心情十分沉重。他考慮的不僅僅是對洛陽的眷戀,他擔心的是他百年之後,如果北方異族入侵,宋朝江山是否保得祝車駕經過鞏縣,趙匡胤就整容更衣,去祭奠他的父親趙弘殷。當他步入永安陵園,想起跟隨父親在洛陽的戰鬥歲月,如今自己當了皇帝,連回洛陽盡孝道也不可能,不禁思緒萬千、悲痛欲絕,便匍匐在父親陵前,捶胸頓足地放聲大哭,跪在他身後的大臣們連大氣也不敢出。</p>


    趙光義勸哥哥節哀順便。趙匡胤祭奠了父親,便登上闕台,麵向西方。迎著落日的餘輝,陰風嗖嗖,沁人肌膚,思前想後,不覺又潸然淚下。他拿起弓,搭上響箭,對臣下說:“我生不能居西京,死當葬此地。”說罷拉滿弓,箭弦直向前飛去,射在今墓地上。“我死後就把我葬在這個地方。”趙匡胤說罷,便黯然走下闕台。</p>


    趙匡胤回到開封以後,總覺得沒有遷成都是終生最大的憾事。這年十月,他便在鬱悒中死去。</p>


    第二年四月,趙光義根據他哥哥的遺旨,將之葬於此地。陵名“永昌”。</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間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民間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