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峰卓立的烏尤山,西麵臨江,百丈崖壁又陡又險,象刀削過一樣。崖上布滿了綠茵茵的苔鮮,遠遠望去,閃著瑩瑩的光,好似披上一條蓬鬆柔軟的綠絨毯。</p>


    有一年,嘉州新來了一個太守。他貪財如命,但又愛麵子,平素假裝斯文,賣弄風雅。所以人們給他起了個外號:風流錢串子。一天晚上,山高月小,風和景明,風流錢串子心血來潮,也學範仲淹“登斯樓也”跑到會江門外古壁津樓去吟“先天下之優而優”。忽然,他發現烏尤山的石壁上綠光閃閃,直射鬥牛。錢串子暗想,一定是崖上有寶,才會放出那種瑩光。他天下憂盡,喜上心頭,暗慶自己要發大財了。於是,召來隨從,駕船來到烏尤山下,派人架繩梯上崖,刮去壁上青苔,尋找寶物。</p>


    幾十個衙役忙了整整一夜,將崖上刮了又刮,直到天亮,才發現青苔下麵是鬥大的“中流低柱”四個字,也不知是何人寫的。錢串子沒找著寶物,十分掃興,但又顧麵子,裝出十分得意的樣子說:“我就猜到這石壁上有墨寶啊!”</p>


    原來,崖上的綠光是那層苔衣放射出來的。那苔衣不是別的,是大佛身披的袈裟,而烏尤山臨江的絕壁就是衣架子。</p>


    大佛的架裝就這樣被錢串子毀了。夏天還好,冬天就難過了,江風凜冽,呼呼呼地對著吹,那裏受得住,本想向錢串子討還,又怕他刮地皮,加倍勒索百姓,於是決定到富饒的江浙一帶去化緣。</p>


    大佛變成一個胖大和尚,自號太伏,帶了缽孟、法器,沿途化齋到浙東。偏巧江浙一帶正鬧災荒,那真是赤地千裏,草木枯焦,炊煙斷絕,餓殍遍野,滿目淒涼景象。他連齋飯也沒化到一口,隻好北上洛陽。</p>


    進了城,太伏打聽到西街有個叫顧思的大富戶,家有陳穀數十倉,雜糧上萬屯,於是敲動木魚來到顧大戶門前,高聲念著“阿彌陀佛”。</p>


    顧思正在涼床上睡午覺,被門外念佛聲驚醒,十分不快。他走出門來,對太伏揮手道:“莽和尚,我已發誓不齋僧了,快走吧。”太伏道:“施主陳倉萬斤,緞匹成山,貧僧從蜀中遠道而來,連一缽飯、一件鈉子的善緣也不肯結麽?”</p>


    顧思說:“和尚,我原本也樂善好施,可是得到的是惡報啊!我的獨生兒子已經七歲了,卻一句話也不會說。我不知齋了多少僧,舍了多少錢糧,得到的卻是啞巴兒子。我已是心灰意冷了。”太伏沉吟片刻說:“貧僧略通醫術,施主若肯舍我一袋米糧、一件裂裝,保你兒子開口說話。”顧思聽了,半信半疑地說:“和尚,你要是醫好我的兒子,我家的陳穀雜糧,縫羅綢緞隨你自拿。”</p>


    太伏聽了打個哈哈說:“一言為定,阿彌陀佛。將小鮑子請出來看看。”</p>


    那七歲小孩長得倒怪可愛的。他走出來,也不怕生,直瞪瞪地望著太伏。太伏端詳著他的麵孔,嘴裏念念有詞:</p>


    萬今江南饑,</p>


    幽魂泣荒草,</p>


    小扮開金口,</p>


    萬氏方可保。</p>


    說完,掄起敞木魚的棒糙,在小孩的天靈蓋上猛地一敲,隻聽“梆”的一聲,孩子“哇”地大哭起來,指著和尚罵道:“光頭打人!扁頭打人!”</p>


    顧大戶見兒子果真說話了,高興得一把樓起兒子親:“寶貝呀,果真鐵樹開花、啞巴說話了!”顧思感激太伏和尚,回頭說:“師父,快放車輛來運糧吧。”太伏說:“隻化一袋足矣!日後施主若願舍我一件袈裟,請到三江口、九峰山,十二流、中流殊柱的旁邊找我太伏和尚吧。”顧大戶連聲說:“好好好!師父快拿口袋來。”</p>


    和尚拿出一隻小小的口袋,顧大戶卻開了一倉又一倉,好不容易才將口袋填個半滿。顧大戶驚訝不已,方知是遇上活佛,忙拉著兒子跪地叩頭。待他們起身來時,和尚早己不見了。</p>


    太伏出了洛陽城,日夜兼程到浙江。他把糧食發給災民,救了數十萬人性命,方才回到大佛沱來。</p>


    再說顧大戶想到兒子曾罵過活菩薩,心頭感到罪過,安排好家裏的事,急忙打點行裝,帶著銀兩到蜀中還袈裟願。他一路曉行夜宿,四處詢問,方才打聽到三江口、九峰山地處嘉州地麵。他在烏尤山終於看到了“中流抵柱”四個大字。可是他找遍了淩雲九峰的廟子和烏尤寺,卻沒找到太伏和尚。他失望卻不死心,準備上峨眉山尋找。剛走出淩雲寺,隻覺得眼睛一花,迎麵走來一個</p>


    高大得象座山似的莽和尚。和尚說:“你沒見我衣衫檻樓麽?若能用洛陽粘土修補就好了。”顧大戶眼睛一眨,莽和尚就不見了。他恍然大悟,想起高大如山的莽和尚,原來是大佛。“太”就是“大”,“伏”就是“佛”。連忙折回去看大佛,身上的裝裝被風雨</p>


    剝蝕,撕成一塊又一塊,十分難看。他下決心修飾大佛,但帶的銀子不夠,就連夜趕回洛陽去了。</p>


    江浙數十萬譏民,後來聽說賑濟饑民發救命糧的和尚原是嘉州大佛,十分感激。又聽說洛都顧大戶要修飾大佛,就自動組織了十萬民工,幫顧大戶運送修都粘上到嘉州。據說那沒有用完的粘土堆在江邊皇成一座小山,後來人們就叫它洛都山。</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間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民間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