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敗下來後,第二年秋天,方山陶家莊上回來了一個人,哪個呢?就是當年給忠王扛帥旗的陶正昌。陶正昌原是陶家莊人,十六歲就參加了太平軍。小夥子勁大,打起仗來天不怕地不怕,特別是他的兩條"飛毛腿",忠王頂賞識,把他提拔到身邊來專門扛帥旗,陶正昌扛起帥旗能跟飛馬並行。有一次他替忠王送信進城,到天京1來回四十裏,隻用了頓飯工夫。太平軍一敗,莊上人都擔心陶正昌性命,沒想到他又回到家鄉,村上人個個替他高興。</p>


    陶正昌哩,雖說九死一生,還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老脾氣。他一回到家,小茅房裏天天晚上聚著一批人,罵清兵,想太平軍。有一次說到忠王被害,個個傷心掉淚,陶正昌說;"忠王一生為我們做了那麽多好事,他雖然歸天了,我們可不能忘記他。轉眼清明就到,要想個法子紀念紀念,叫子子孫孫也記住他。”</p>


    個個讚成他的話,難的是,當時朝廷對百姓管得很凶。用什麽法子紀念呢?陶正昌一拍大腿說:"那年忠王帶著人馬來,不是三月初十給我們分田地的嗎?”</p>


    大家連說:"記得,記得!"陶正昌說:"再過幾天不就到了嗎?正好又是廟會期,我們趁機大鬧一下。又是龍燈又是會,又是老奶奶八十歲,叫衙門裏的官兒們管不到。"陶正昌把如何鬧法一五一十說了出來,個個聽得來勁,各人就分頭行事了。</p>


    三月初十這天大早,陶家莊響起了一片鑼鼓聲,村頭走出一支隊伍,直奔方山大廟。這支隊伍全穿的白衣、白帽、白鞋。隊前的二十個青年敲著十麵大鼓、十麵大鑼。鑼鼓後頭是陶正昌舉的一麵大旗,上頭繡著"神"字。再後是四個人,抬的紙人紙馬,那紙人紮得活像個真人,活龍活現。隊伍一上山,打鑼鼓的人往四麵散開。一刻工夫,四麵八方也鑼鼓連天,二十個鑼鼓手把隊伍領到方山大廟跟前,廟主忙帶著大小和尚開門迎接,安排好紙人紙馬,來的人就一齊跪下了。這刻兒,一個個再憋不住了,哭的哭,訴的訴,原來他們是以敬神的名義來紀念太平軍的,那一身白,是為忠王和死去的太平軍將士戴的孝。那麵大旗,做得活像當年忠王的帥旗,豎在架子上的紙人紙馬,就是忠王李秀成騎馬作戰的模樣。</p>


    一天不過癮,第二天,村子裏繼續敬神,縣衙門曉得了,派了一隊清兵來查看。陶正昌他們早有準備,清兵一到,那個領頭的惡狠狠地說:"你們這是搞什麽名堂?"陶正昌不慌不忙說:"百姓''過歲''呀!”</p>


    領頭的指指神旗和紙馬:"什麽過歲!縣老爺說了,這是招搖惑眾,必須停止,來人,給我把這些東西帶走!""慢"!陶正昌一步上前,不緊不忙地說:"對神不敬,小心倒黴啊!"那家夥一聽,有點心虛,再望望那麽多老百姓,個個豎眉瞪眼的,軟下來了:"那,那你們要鬧幾天?"陶正昌說:"三天。昨天請神,今天敬神,明天送神。"領頭的倒也識相,自己下台階:"敬神嘛,還是可以的,但要規規矩矩,不得聚眾鬧事,否則全村抄斬!"說過,手一甩,帶著一隊人馬走了。他們前腳剛走,後麵的鑼鼓就"咚哐、咚哐"響起來了。</p>


    往後,年年三月初十到三月十二,方山一帶塊塊是鑼鼓聲,熱鬧哩。這種"過歲"就變成現在有名的民間舞蹈《麻雀蹦》。</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間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民間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