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有錢人,都有一個通病,就是怕自己辛辛苦苦創下的家業敗落在兒孫們的手上。俗話說,“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比水推沙”。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叫做“富不過三代”,所以,挑選接班人是頭等大事。</p>


    金子嶺山腳下的陳百萬就為這事傷透了腦筋。陳百萬本名叫陳北藩,在新寧縣也算一個大財主。他有三個兒子,老大老二都已成親,隻有老三還沒娶妻。老大管理鋪子,老二負責田租,老三是個讀書人。老大老二老實巴交,隻知剁倒樹捉老鴰,大媳婦是豬血李,好看不好呷,二媳婦是“馬屎皮上光,裏頭一包糠”,看來一切希望隻能寄托在老三媳婦身上了。這個媳婦他要親自挑選,然後把家業交給她掌管,不然死了也不會閉眼睛。</p>


    陳百萬牽著一頭小毛驢,帶著幹糧到處打聽哪家有好女子。他一要選人品,二要選才幹,樣貌醜一點無所謂,家裏窮也不要緊,隻要媳婦好,不怕腳起泡。


    這天,他來到了 山街上,見一家鋪子門前圍滿了人,不時響起一陣陣的歡笑聲。陳百萬就擠過去看,隻見是一家賣豬肉的鋪子,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在操刀賣豬肉。這位女子身材苗條,鼻梁高聳,麵色白裏透紅,一對鳳眼未語先笑。隻見她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按顧客的指點切割肉塊,拖動半邊豬肉就像繡花女轉動繡花的繃子,手中的刀就像繡花針,心隨意動,手起刀落,絕不拖泥帶水。再看身上,穿一件素色衣服,上麵繡著一枝臘梅,一不係圍裙,二不戴袖套,身上沒有一星半點血漬和肉屑。這些都不足為奇,更令人驚歎的是她賣肉不用秤,你要半斤,她給你割半斤,你要一斤她給你割一斤。拿到秤上一稱,半斤的有八兩二錢,一斤的有一斤五錢,隻多不少。她不但不短斤少兩,還給了每一位顧客一個旺相,一個笑臉——當地人把秤砣高翹當成是旺相,是笑臉。


    陳百萬心中覺得真奇了,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奇女子。直到女子收攤,人群散去,他還呆愣愣站在原地。別人都走了,見陳百萬還站在攤前,那個女子就問他:“老爹,您是路過的,還是專程到 山來遊玩的?天色不早了,前麵有家客棧,風景不錯,您要不要過去看看?”陳百萬連忙說:“不勞煩,不勞煩。”邊說邊向那個客棧走去。在客棧裏,他不用費勁就打聽到了那個女子的家庭情況。女子姓於,名叫巧梅,大家都喊她巧妹。巧妹今年一十八歲,父親死去多年,她帶著兩個弟弟養了很多豬。母親和弟弟在家喂豬,她每天殺一頭豬到街上來賣,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最讓陳百萬高興的是,巧妹至今還沒許下婆家。


    第二天他早早就起來了,到肉鋪守候。巧妹一眼就認出了他:“老爹,您是不是想稱一點肉?”陳百萬不慌不忙從褲頭上摘下煙袋鍋,裝上一袋煙,用火鐮子點燃,噴了一圈煙霧,然後大聲地說了起來:“我要買的是‘皮打皮’、‘皮撩皮’、‘皮裏個肉’、‘肉裏個皮’、‘筋肉不粘骨’、‘肥肉不粘皮’。”大家聽得一頭霧水,哪裏來的老怪物,說出這樣古怪的花樣,莫不是想來拆巧妹的台?巧妹笑容不改,脆生生地應了一聲“好嘞”。轉身進了裏屋,變戲法一樣托出了六個荷葉包,一一在陳百萬麵前展開。她拿起一隻豬耳朵,“這是皮打皮”,又拿起豬尾巴,“這是皮撩皮”。大家一想,一點不錯,凡是見過豬的人都知道豬搖頭的時候,耳朵啪啪作響,好像有人在拍巴掌,果然是皮打皮。豬從生下來,一條尾巴就撩過來撩過去,皮撩皮也不難理解。那麽皮裏個肉、肉裏個皮、筋肉不粘骨、肥肉不粘皮又是什麽呢?他們又看其餘的四個荷葉包,不由都連連叫絕。皮裏個肉是豬肝,肉裏個皮是豬肚,筋肉不粘骨是豬心,肥肉不粘皮是豬板油。不說不知道,說出來嚇一跳,原來是這麽回事。見鬼了,今天見到兩個活鬼,一個老鬼,一個小表,兩個都是機靈鬼。陳百萬把東西一一收進褡褳袋,從袋子裏掏出一錠五十兩的銀子,說:“這錠銀子先放在你這裏,我明天還要來,我是縣城河對麵的陳北藩。”</p>


    第二天陳百萬沒有來,來的是保媒的人。媒人是 山最有名望的鄉紳,親家又是本縣大戶人家,再說一個女孩子家拋頭露麵也不是長久之計,巧妹母親就一口應承了下來。</p>


    陳百萬找了一個好媳婦,一反平日省吃儉用的習慣,大宴賓客,請了縣裏的戲班子在家裏唱了三天大戲。


    婚後,巧妹孝敬公婆,侍奉丈夫,一家人和和睦睦。第二年,巧妹生下了一個胖小子,陳百萬更是笑得合不攏嘴,他讓巧妹協助自己管理家務。巧妹治家井井有條,她按長工和夥計的能力分工,讓他們各司其職,多做能多得工錢,家中無閑人,四季無荒工,家業越來越興旺。陳百萬幹脆當起了甩手掌櫃,放心大膽地讓巧妹去打理。</p>


    這天,陳百萬在朋友家裏喝了酒回來,看見小兒子帶著孫子們在讀書,老婆帶著大媳婦和二媳婦在績麻,各個工場裏的人都在埋頭幹活,一派兢兢業業的氣象。乘著幾分醉意,他寫了一副對聯貼在門上。對聯是這樣寫的:百代常知足,萬事不求人。他把百萬兩個字嵌在裏麵,知足常樂,求人不如求己,願子子孫孫記住這個古訓。


    這時一陣鑼響,一頂轎子遠遠而來,前麵有兩個衙役舉著“回避”、“肅靜”的牌子。他想回避已經來不及了,隻好跪在地上,口中喊著“小民叩見大老爺”。縣官大老爺下了轎,看了看對聯問:“這對聯是你寫的嗎?好!好!”不等陳百萬回答,上轎揚長而去。


    第二天,有兩個衙役盛氣淩人地來到陳家,一個叫做唐威,一個叫做宋武,他們遞給陳百萬一封信:“我們老爺說了,縣城的城牆要重新建造,前任縣官造好了預算,征集了錢糧,可現在上麵說要加高兩尺,我們老爺不想驚擾百姓,要你家協助修建。老爺說,一不要你們出錢,二不要你們出糧,三不要你們出工,隻要你們把城牆加高就行了。我們老爺說,你們家萬事不求人,相信你們一定有辦法。”說完轉身就走。陳百萬知道這一次大禍臨頭了,隻怪自己昨天鬼迷心竅,誇下那樣的海口,世上沒有人敢說萬事不求人,自己太狂妄了。自己一介草民,在縣官手上,還不是要你圓就圓,要你扁就扁?都是這副對子惹的禍。他衝出去要撕對子,被三媳婦巧妹攔住了:“爹爹,不要怕,有我呢。”她讓木匠師傅用兩塊木板把對聯刻上去,說這樣才便於張掛。陳百萬張口結舌,這不是要氣死他嗎!但事已至此,隻能讓她折騰。</p>


    第二天,唐威和宋武又來了,巧妹不等他們發話,拿出一個用紅綢子包著的東西遞給他們:“你們把這個交給縣太爺,他一看就會知道的。”唐威和宋武將信將疑地回去了。一家人都捏著一把汗,巧妹告訴大家,她給縣太爺的是一隻做磚的模具。她在平常的尺寸上加高了兩分,窯主用這種模具做磚不需要增加工錢,一層磚厚兩分,十層磚厚兩寸,一百層磚就加高了兩尺,原料雖然有增加,不過來得容易,其他就不用加任何費用了。聽她說完,大家懸著的心才落了地。 </p>


    但是禍事還沒有完。半年以後,縣太爺又捎來了話,說是感謝陳家獻計獻策,現在城牆修好了,不過要祭拜城隍,需要兩枚公雞蛋,請陳家務必送去。這一下陳百萬徹底絕望了,連三歲小孩都知道公雞生不出蛋,三媳婦再能幹也沒有變化的法術,這一次,他被縣太爺逼上了絕路。巧妹還是那樣不慌不忙,她輕輕地說:“爹爹,你放心,天不會塌,山也不會崩。”她提高了聲音對大家說:“縣太爺說公雞能下蛋,那麽我們爹爹就會生兒子。”她又對陳百萬說:“您放心去坐月子,我們保證好飯好菜服侍您,讓您奶水充足,把兒子養得白白胖胖。” </p>


    她這番話說得眾人哭笑不得。她讓丈夫去寫請帖,三天之後舉行湯餅大會,務必要把縣裏的名流都請到。縣太爺那裏不要發請帖,他肯定會不請自到。又讓兩位哥哥去送請帖和聯係戲班子,在大門口擺上戲台。大家雲裏霧裏,不知道她唱的是什麽戲,不過她是當家人,也隻能聽她的。請帖是這樣寫的:“家父臨盆,喜得雙麟,聊具湯餅,敬請光臨。”相信每個接到請帖的人都會笑脫牙齒,但是,他們不可能不來。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的怪事,誰不想瞧個稀罕? </p>


    其實,縣官不是什麽壞心腸,相反,他是新寧縣曆朝曆代最好的官。他名叫李尚卿,小名李蠻牛。就拿日常開銷來說,他都是從家裏拿銀子,所得俸祿都用來接濟貧窮人家。不過這人做事愛較真,前段時間看見陳百萬打出“萬事不求人”的旗號,心裏就非常氣憤。自古隻有為富不仁的人才敢說“萬事不求人”,你不求人,那肯定要人求你了,你就可以盛氣淩人、作威作福了。他出了一個修城牆的難題給陳百萬,哪知被輕易化解了,這一次他又出了一個更難的題目,如果陳百萬拿不出公雞蛋,隻要到衙門裏來認個錯,接受教訓就行,他一不會打板子,二不會罰銀子。可哪知道,衙役稟報說陳百萬家鬧開了男人坐月子,真不知他葫蘆裏賣的什麽藥,李縣官決定去看個究竟。 </p>


    李縣官一不帶衙役,二不坐轎子,混在人群中慢慢走來,隻見陳家門前紮了一個三尺高的戲台,上麵鋪著紅氈。戲台對著大門,大門用一塊紅布遮著,看熱鬧的人都擠在戲台周圍。 </p>


    負責接客的陳家兄弟一眼就認出了李縣官,連忙把他請到上座。紅布掀開,仨妯娌端著盤子魚貫而出,大媳婦端的是茶,二媳婦端的是酒,巧妹端的是蛋。茶是用老薑和紅糖熬的月婆茶,酒是加上糖的糯米酒,蛋是染上紅色的煮雞蛋。她們端的都是普通人家生下兒子時招待客人的點心,看來,他們家是假戲真做了。李蠻牛幹脆裝糊塗,騎驢看唱本,走到哪裏看到哪裏。他喝了茶,吃了酒,卻不接雞蛋。巧妹說:“大老爺以為這是公雞蛋吧?你怕吃下去就說不清了?你放心,這是平常的雞蛋,你可以拿回去慢慢吃。”她又說:“世界上的公雞生不出蛋,但是我家爹爹卻生下了兩個兒子。”她把紅布一拉,正門大開,隻見門兩側掛著一副木雕的楹聯,她指著楹聯最下邊的四個字,“我爹爹生的兒子在這裏,一個叫做積善,一個叫做感恩。”把那副對聯一讀,意思完全改變。上聯是“百代常知足積善”,下聯是“萬事不求人感恩”。陳百萬從裏麵慢慢走了出來,拜在李蠻牛麵前:“大老爺大駕光臨,請恕小民怠慢。自從大老爺來到本縣,為民造福,四境安樂,小民積善之願、感恩之情已久,托大老爺之福,順利誕生。為使小兒平安成長,小民願捐獻良田百畝,白銀一千兩,用以修建學堂和孤老院,請大老爺查收。”巧妹同眾兄弟一起拜在李蠻牛麵前:“大老爺明察秋毫,不會與小民一般見識。俗話說,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李蠻牛一一把他們扶起,說:“我今天來得匆忙,沒有帶禮物,秀才人情紙半張,我給你們寫一句話。”他揮毫潑墨,寫下了“家和萬事興”五個大字。 </p>


    一場禍事煙消雲散,陳百萬和李蠻牛不打不相識,這之後成了好朋友。巧妹的兒子在李蠻牛的提攜下,少年得誌,後來投筆從戎,成為國家棟梁,巧妹被封為一品誥命夫人。至今,他們一家的故事仍然在新寧縣百姓當中廣為流傳。</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間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民間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