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千古龍血帝王情</strong></p>


    <strong> 王前鋒</strong></p>


    康熙帝坐在上書房,禦覽禮部呈送上來的進士卷子,好欽定狀元。其中一份卷子讓他大為驚訝,倒不是別的,而是因為這份卷子不是按常規的濃墨書寫,卻呈現淡淡的霞色,如血。</p>


    這就奇怪了,說是舞弊吧,可誰有這樣的膽子,這樣明顯的卷子又怎麽呈送得上龍廷禦案?康熙百思不得其解,就叫來禮部考官龍額圖。龍額圖一見大驚,卻也不知底細,因為殿試的主考官是皇帝,連皇帝自己負責的事情自己都不知道,他當然也不知道。但有一點他向皇上作了稟報,就是在禮部讀卷的時候,讀卷大臣並沒有向他呈報有這樣另類的紅卷存在。</p>


    專門負責謄錄的幾名官員被傳喚到君王跟前,康熙將卷子擲給他們,喝一聲:“你們說這是怎麽回事吧?”</p>


    原來這進士卷子在讀閱之前,為了不讓讀卷官員認出考生字跡,以杜絕徇私舞弊,除了封彌糊名,即平常所說的密封之外,還派小楷寫得好的專人將所有考生的卷子重抄一遍。這樣,字跡是一致的,墨色也應該是一致的。</p>


    負責謄錄這份卷子的官員名叫汪士禮,出自徽州,官做得不大,但卻儒雅,雖無實權,卻深受皇上賞識,並受君王影響,從而養成一雅好,就是和皇上一樣喜歡收藏筆墨紙硯,一些從家鄉來的考生也將從老家帶來的文房四寶贈送給他,不圖別的,隻圖個鄉情熱鬧。</p>


    汪士禮跪在康熙麵前,一字一板地說:“臣在謄錄到這份卷子時,已至三更,眼看就剩下這一份了,本想一口氣給謄完,可是朦朦朧朧感覺有個人進來了,看穿戴好像是古代的帝王,我就想抬頭仔細看一下,可是實在抵不住突然襲來的瞌睡,就往桌上一趴睡過去了。第二天醒來,發現昨晚的墨汁已幹,正打算重新研墨,卻發現麵前另有一硯新墨,當時並沒在意,隻當是下人給我研的,於是早膳也沒用,就將這份卷子謄錄好了。在禮部讀閱時也無異樣,沒想到現在到了君王跟前會變成這個樣子……”</p>


    康熙度量他的話,好像說得不假,卻又將信將疑,就說:“你將那硯墨拿過來給朕看看。”</p>


    傳下話去不久,即有家人將那硯墨端了過來。墨仍滋潤,有一股異香,如茶如酒,亦如夜來香,聞了令人神清氣爽,渾身通透。康熙心中暗自訝異,親自擺好紙筆,跟汪士禮說:“你再來寫幾個字給朕看看。”</p>


    汪士禮不敢怠慢,就在宣紙上寫了“山河一統”四個大字。字色黑亮如漆,潤澤飽滿異常,可大家等了半天,卻並不見得這幾個字有什麽變化,更不見有什麽血色出現。</p>


    康熙不悅,對汪士禮說:“可見你對朕說的全是假話。”</p>


    汪士禮又往君王麵前撲通一跪:“為人臣者忠君為本,臣若有半句假話,願受天懲……”</p>


    龍額圖趁機進言說:“聽說民間有硯名血,硯之如丹砂,書之如明霞……可臣就是不曾見過。不知此硯可是?”</p>


    也有大膽的抄錄官員奉承道“這卷子在君王麵前變成紅色,就是一種祥瑞……”</p>


    可康熙並不是好糊弄的,他看了大家一眼,心中若有所思。他剛入主中原不久,招納賢才為的是穩固江山萬世基業,但若有人想趁科舉之機弄虛作假,徇私舞弊,他勢必重懲。但為了服人,重懲必重證據。</p>


    他讓龍額圖將這名考生的原卷給取了過來。</p>


    這名考生名叫江自清。隸屬徽州府,歙縣人,康熙一想汪士禮也是那裏人,他看了看汪士禮,猜疑其中必有隱情。可當他俯身審視考生江自清的卷麵,卻讓康熙大吃一驚,因為他原來卷上的字跡比汪士禮抄寫的要好很多,蠅頭小楷,個個珠圓玉潤,如蓓蕾初開,墨香輕漾,令康熙愛不釋手。也就是說,汪士禮完全沒有必要對這份卷子再作什麽修飾或作個什麽紅色墨記。</p>


    到這時,康熙才將文章的內容細品了一遍,不品倒罷,一品康熙卻陡然變了臉色。</p>


    乍看是一篇好文,盛讚滿清大一統,但其中“濁非濁,清非清,濁清自明……”一句觸動了康熙敏感的神經,這是什麽話?這不是罵我大清嗎!於是將龍牙一咬,臉色一黑:“著查江南考生江自清,與汪士禮一道送交順天府嚴加論處!”</p>


    康熙這一發怒,汪士禮和江自清肯定難免一死,就是其他的涉考人員包括旗人龍額圖在內也難免要受到牽連。</p>


    有兩個太監上來,正要拉汪士禮出去,可事情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那鋪在案上的“山河一統”四個大字在渾然不覺之中居然變成了霞色,如血。</p>


    康熙第一個發現了這種變化,驚訝得半天說不出話來。他怔了一怔,揮了一下手,製止了太監。</p>


    眾人鬆了一口氣,不知道事情會如何發展。 康熙端起那硯古來,放在眼底下仔細端詳,覺得這方硯不同尋常,硯上有山,山上有雲朵,雲朵中有白鶴,配以芝蘭,令人見而忘俗,而那硯池,卻似人的淚眼。他又讓人將那墨汁洗幹淨了,再拿過來看,這才發現這個硯處處不同於它硯。似玉質,實又非玉,墨綠裏間雜淡淡的紅,淡淡的彩,似有血液在流動。看硯色約有千年之久,應是一方古硯。康熙見過也收過很多名硯,獨此難以辨識,心中不由大惑,忍不住問汪士禮:“這塊硯得自哪裏?”</p>


    汪士禮見皇上的語言溫和了許多,便答道:“微臣不敢相瞞,這塊硯就是江南考生江自清親手送給微臣的。”</p>


    康熙更為不解:“他為什麽要送給你這方硯?不怕招來嫌疑嗎?”</p>


    “微臣隻是個抄寫的,就是想舞弊也無能為力,何況微臣一向深受皇家恩典,一心隻念忠君報國。再說江自清是江南第一才子,名播一方,為人灑脫飄逸,他根本不屑於用這種手法來取得功名,所以我才敢於接受他的這方硯。本來我想用此硯研墨錄卷,可由於太過珍愛,到底沒有舍得用它,用真絲將它包裹珍藏於紅木櫃中。可奇怪的就是在我睡著之時,那個古代君王的魅影出現,這硯便呈現在我的案上,並且硯池有墨,我也為此感到困惑不解。”</p>


    康熙置硯於案,沉吟半晌,這硯既然來自徽州歙硯之鄉,照說就是歙硯,可這的確又不是歙硯的質料,憑他的經驗,這應該是名硯中的名硯,上品中的上品。研出的墨有異香,還有帝王的魅影出現,心想有這等奇事,到底是祥瑞還是異端忌心中難免惴惴不安。便讓龍額圖急召江南考生江自清。</p>


    數百名下手遍訪京華旅舍,好不容易才將滯留在京等待發榜的江自清找到,將他帶到康熙跟前。</p>


    康熙見他發頂烏黑,英氣逼人,便說:“你抬起頭來,讓朕看看。”</p>


    隻見對方方頭大臉,麵相大善,膚色不白卻極健康滋潤,康熙不由心中暗喜。便問:“你將這麽好的硯送給汪士禮,不怕招來眾人的嫌忌和非議嗎?”</p>


    江自清開口答道:“非議自口,嫌忌自心,是清是濁,濁清自明。”江自清回答得語音清朗,不卑不亢,擲地有聲。</p>


    康熙一聽這話好像就是他的卷子上的,心中又生不悅,說:“你是想利用‘濁非濁’、‘清非清’、明出‘濁清’來罵朕的大清嗎?此等雕蟲小技,你認為朕不能識。你想步《南山集》案的後塵嗎?你不知道朕是一個殺人好手嗎?”</p>


    江自清臉色沒有稍改:“伏惟君王,此語典出《書》經,說的是濁水不是真濁,因為水濁魚肥,清風也不是一無所用,清風可以化雨,膏澤萬民。臣用此語,實是對君王的真心擁戴.望君王明察。”</p>


    康熙聽此,不僅沒有息怒,反而怒氣更盛:“你認為你是江南第一才子,飽瀆詩書,朕還要你來教化不成?再說你既然詩書滿腹,為什麽要用送硯這種手段來謀取寶名,你不覺得你的這種做法很卑劣嗎?”</p>


    那江自清滿麵漲紅,回道:“陛下是用‘君王之心度小人之腹’,我送汪先生這一方硯,隻是想證明一件流傳千占的傳奇……”</p>


    那康熙本想問明此硯的傳奇由來,沒想到江自清居然說出這等話來,不等江自清說完,叫一聲:“大膽,自古隻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哪有反過來說的?你是說朕是小人嗎?來人啦,將此人和汪士禮一道送刑部大獄……”</p>


    康熙盛怒未消,本想將江自清處死,但想到此人既是江南第一才子,殺了怕失太多人心,又怕涉有奪硯之嫌,便放寬一等。</p>


    畢竟心中有事,到了次年,康熙便帶了那方硯順船南下,到了徽州,便青衣小帽,領一小童,棄舟登岸。</p>


    街市繁華,一片歌舞升平景象。康熙心裏竊喜。便領小童走進一家小巷深處的古硯齋。</p>


    齋主一見康熙出示的那方硯,不由一愣,看看四下無人,便將他引至後堂,坐定,泡上好茶,這才動問:“敢問先生,這方硯得自哪裏?”</p>


    康熙一笑:“友人相贈,此人在京赴試,相識於京都旅舍,說話投機,性格對路,遂成好友。後此人得罪當朝皇上,被送大獄,而他遺留下來的這方硯便由其家僮代送給我了。想來恐不名貴,否則其家僮一定會帶它遠遁他鄉,而不會在我的手上了。”</p>


    那齋主一聽,回說:“先生差矣,此為千古名硯。遺世僅此一方。”</p>


    康熙拈須:“先生知道此硯的來曆?不妨道來一聽。讓我長長見識。”</p>


    那齋主喝了一口茶,說道:“廣東端硯,徽州歙硯,甘肅洮河硯,還有山西的澄泥硯為中國四大名硯,可是這方硯卻在這四大名硯之上,不是徽州人就不知道它的來曆和名貴,有些人也知道,不過隻是當作傳奇聽聽而已。”那齋主看了一眼康熙,接著說,“先生有貴人之相,能有此硯,就是命中注定。但這好比是一匹名馬,不知此硯來曆,就好比名馬沒有好鞍。我不如成全先生,將鞍子送與先生。” 康熙一拱手:“多謝多謝!” 齋主說,這徽州在宋之前叫歙州,歙山之下有一小鎮,鎮上有一百年老店,老店有一對夫妻,專挑歙石,以製歙硯為生,它嫩潤而堅,滑如肌膚,聲如金玉,色如長空,美如天月,其紋理自然,觀之悅目,賞之悅心,用之悅意,研之墨意盎然,其色溫潤澄潔,書之筆走龍蛇,得心應手.墨隨意達……家傳秘技,硯名四方,生意興隆異常。 這一年,老夫妻在歙山之上得一歙石,其形其色都是百年難遇,遂用多年功夫將它製成一方巨硯,因價錢昂貴,無人能買。放置數年之後,適逢南唐後主李煜到小鎮遊賞,看到此硯後,執意要買。好不容易才盼來了一個買主,一家人自是喜不自禁,可是一聽說是後主李煜來買,沒想到硯主卻又執意不賣。</p>


    李煜本是文弱書生,但畢竟是一國之主,見到硯主如此不給麵子,心中不由惱怒。便說:“在這南唐國土,沒有我想要而得不到的東西。”硯主說:“君王何談來買,就是奉送,小人也是心甘情願的。但君王是一國之主,不去用心治國,卻將心思花在這風花雪月之上,恐不是子民的福氣。硯池雖小,關涉家國大事,因此小人不賣!”誰知李煜一聽,不僅不感服,反而來了強脾氣,派人硬將這塊巨硯給抬到宮中?</p>


    不久山河破碎,國滅家亡。到這時,後主李煜才領悟到歙山硯主是一鬲人,可惜一切悔之晚矣。臨出宮門之前,他向宋人提出一個請求,就是要見那位高人一麵。見麵時,他將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塊美石送給了那位高人,以作遲來的報答。硯主見那塊石上有斑斑血跡浸染,甚為不解,那隨人便告訴他,這是後主李煜得知國破之後,懷萬般悔恨之情,以頭撞石所致:現在這塊美石送給你,希望能鑿之成硯,鑒之於後人……</p>


    後來這塊美石便按李煜之意鑿之成硯。因為浸染了李煜之血,便叫龍血硯。其特點是這塊硯可以研墨成血,書之為霞……但一直不能得以驗證。後又經一高人指點,說這硯上浸染的是龍血,隻有真龍天子見之,才能出現霞色血字……</p>


    齋主深歎一口氣“此硯傳到今人身上,也不知是幾世幾代,但此人將此名硯帶到京都,一定是想麵見君王,以驗證其傳奇真假……”</p>


    說罷憫然,半晌不曾出聲。</p>


    康熙聽到這裏,頭上不禁有涔涔汗出,連忙告退。急回京都,令刑部快快放人。誰知那江自清英雄氣短,一口氣不接,竟死於獄中。好在那汪士禮還在,康熙親自迎他出獄,將那方名硯璧歸於他,並官升三級。同時厚葬江白清,昭告徽州府,厚養其父母,免除江氏一族所有賦稅以謝天下。</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間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民間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