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絕處逢生


    </strong>鬆滋縣大山裏頭有個奇童叫劉聿(yu),說出他的故事定叫你嘖(zé)嘖稱奇!


    這年春天,幾個孩子在山上尋花摘草抓蝴蝶,玩得很開心。有個紅衣小孩在捉蝴蝶時,不慎一個跟頭摔倒在懸崖邊,頭上的一頂紅帽子不偏不倚飛到了長在崖邊的一棵小樹上。


    紅衣小孩爬起來,伸手去取,卻怎麽也夠不著,急得大哭起來。


    這時,十二歲的劉聿安慰他說:“別哭了,我取了給你。”邊說邊彎下身子,小心翼翼地走到懸崖邊,向小樹靠攏過去。


    孩子們看到他這大膽舉動,齊聲驚呼道:“劉聿,太危險了,別取了吧!”


    劉聿小心踩在小樹枝上,貓腰伸臂,終於拿到了紅帽子。孩子們正準備伸手拉劉聿上來時,不想那小樹枝受不住壓力,哢嚓一聲斷了,連同小劉聿一起墜落下去。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壞了孩子們。他們低頭往下一看,下麵深不見底,連呼了幾聲“劉聿!劉聿!”也沒聽到回音。他們想劉聿準摔死了,個個哭喪著臉回去報信了。


    說來無巧不成書,劉聿連同小樹摔下三十餘丈處,正好是一個鷹窩,他跌進兩隻小鷹中間了。因為鷹窩軟綿綿的,他居然沒受一點傷。


    嚇昏後醒來的劉聿望望上麵,再看看下麵,都是刀削一般的直壁。這鷹窩是在懸崖峭壁中一塊突出的斜石上築造的,往上爬,無繩可攀,無階可登;想下去,離地少說還有五十餘丈,又沒踏腳之處。


    劉聿身陷絕境,進退兩難。


    老鷹覓食歸來,見窩裏有個人,嚇得在懸崖周圍飛來飛去。它又舍不得兩隻嗷嗷待哺的小鷹,盤旋了幾圈還是飛近鷹窩,把嘴裏銜的獸肉對準鷹窩投擲,然後又飛走了。


    劉聿接到獸肉,雖然是生的,但為了活命,隻得一麵強忍吞食,一麵將獸肉扯碎喂養小鷹。


    時間萬般難熬地一天一天地過去,老鷹每天飛來投食,劉聿就每天以生肉充饑,日夜與小鷹為伴,過著野人一般的生活。小鷹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個子慢慢長高,翅膀漸漸長硬,天天能在空中繞幾個轉轉再飛回窩裏去。


    劉聿望著小鷹在天空飛翔,羨慕極了,心想,我要有小鷹會飛的本領,那該多好啊!


    有一天,劉聿喂完食,看見一隻小鷹飛出窩時,爪子一收帶出一把草來,心裏頓悟道:有辦法了!


    他脫下短衫,撕成一條條帶子打成布繩,待小鷹飛回窩時,他貼近一隻較強壯的鷹,將布繩分別縛在它的雙足上。


    小鷹與劉聿混熟了,也不介意他在自己身上搞什麽小動作。


    之後,他又將布繩的另一頭分別在自己的左右胳膊上係牢。做好了這一切,劉聿爬出鷹窩縱身一跳。


    小鷹大吃一驚,忙展開翅膀騰空而起。小鷹畢竟力氣有限,身上又帶著一個幾十斤重的孩子,它越飛越低,越飛越慢,幾個盤旋後,終於氣喘籲籲地落在了平地上。


    劉聿高興極了,平平安安地向家裏跑去。


    家人尋找多日,不見劉聿下落,以為他葬身峽穀被野獸吃了,一個個哭得淚人兒一般,突然看到劉聿回家,手裏還抱著一隻救命的鷹,真是喜出望外。


    鄰居及小夥伴們聽說劉聿平安回來了,個個跑來看望他,得知他是憑借小鷹死裏逃生時,更是驚訝不已。


    文中的劉聿為了幫助別人掉下了懸崖,這種助人為樂的犧牲精神是可嘉的。但更讓人震撼的還是他的自助和智慧。


    當他發現自己落在半山崖中,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這時候他沒有驚慌失措,而是相當鎮靜並很快適應了自己所處的環境——吃老鷹叼來的生肉,先活下來才會有擺脫險境的希望。所以在麵臨危險的時候,能保持冷靜、理智的心態就是戰勝困難的第一步。


    “天助自助者”,“求人不如求己”,就像剛開始學步的小孩,如果每次跌倒了都等著媽媽來扶,就永遠學不會自己行走。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孤立無援的情況,這時候就必須自己救自己,如果光是想著別人來解救你,可能會陷入更大的危險。故事中的小孩正是靠自己的聰明與努力救了自己一命。


    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要放棄希望!別在困難和危險真正到來之前自己就先絕望了,而應像主人公一樣,不放過任何生存的希望。功夫不負有心人,小孩最終借助鷹的力量脫離了險境,實在令人佩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間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民間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