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吳家學堂為誰開


    </strong>作者:宋維傑


    宋朝年間,民間辦私塾的風氣很是流行。吳伯達是開封有名的富賈,吐口唾沫是顆釘,多年經商經驗讓他悟得讀書的重要性,於是花錢蓋了幾大間房屋,置辦了學習用具,辦起了吳家族塾,讓吳姓孩子進來接受教育。


    吳伯達請的是一位叫趙知三的老先生,趙知三留著白胡子,精神健旺,他雖然嗓子有些沙啞,但吟詩作賦絕不含糊,深得吳伯達的喜愛。吳伯達送給趙知三一把戒尺,笑著說:“農夫下鋤用力,先生教學用神。這把戒尺是教訓孩子的,如果他們不聽話,你就嚴懲不貸,不要誤了他們的前程。”


    趙知三微微一笑:“我會盡全力教孩子們讀書,請您放心。”


    族塾開學的前幾天,孩子們還很認真聽講,規規矩矩、有模有樣。後來,孩子們愛玩愛鬧的天性暴露出來了,課堂上幹什麽的都有,有的東張西望,有的低頭看螻蟻,有的像小和尚念經一樣有口無心,有的擠眉弄眼、裝神弄鬼。


    趙知三見狀,心平氣和地說:“你們吳家有德有錢,費了這麽大力氣就是想讓你們識文斷字,你們認識了字,長大後才能撥得算盤、做得買賣,不然就是個睜眼瞎,什麽都做不了。”學生們調皮,當他的話是耳邊風,趙知三沒辦法,隻能硬著頭皮講課。


    那一天,吳伯達偶然經過學堂,聽見屋裏“嘰嘰喳喳”炸了鍋,進來一看,見十幾個孩子幹啥的都有。吳伯達頓時氣得臉色鐵青,抓起講台上的戒尺,“啪啪啪”,每人手上都打了幾尺子,還沒打到一半,隻聽“啪嗒”一聲,尺子斷了,吳伯達黑著臉對趙知三說:“費唾沫不如費尺子,以後他們再不聽話,你就給我往死裏打!”


    吳伯達吩咐仆人跟他去拿戒尺,仆人拿來了十把戒尺,並留下吳伯達的話:孩子不好好念書,就往死裏打,否則就要辭退先生,另擇良師!


    吳伯達殺雞儆猴在先,學生們都收斂了,上課時不敢嬉鬧,趙知三倒省了心。


    有一天,吳伯達悄悄站在學堂外,暗裏觀察趙知三的教書情況。


    這天,趙知三的教書內容是篇長長的古文,學生們聽久了耐不住,四下裏開始蠢蠢欲動。趙知三一直把頭埋在書卷後頭自顧自講課,一點沒察覺。吳伯達在學堂外看了,心裏直癢癢。


    突然,有個學生舉手打斷了趙知三的講課,問道:“先生,這句詞是什麽意思呀?”


    這真是新鮮事,趙知三在族塾教書以來,還沒有學生主動跟他提過問題呢。趙知三問是哪一句,學生說不清,隻是喚他過去看。趙知三起身走過去,挨近了看,沒想到那個頑皮的學生突然間對著趙知三大吹了一口氣,滿滿一手的辣椒粉吹進趙知三鼻子裏,趙知三忍不住連打了好幾個噴嚏,趕緊用手捂著嘴,回到講台前。他剛坐下,就抬頭望見了學堂外的吳伯達。吳伯達直盯著他,好像就在看著他下一步要怎麽辦。


    趙知三倒是沒想要懲罰那個惡作劇的學生,但被吳伯達盯著,他知道是混不過去了,隻得抓起戒尺,讓那個頑皮的學生伸出手來。趙知三一尺下去,學生疼得叫出了聲,一屋子的搗蛋鬼都安靜了下來。


    吳伯達見了,稍微滿意了一點。趙知三瞄瞄學堂外的吳伯達,吳伯達示意他繼續打。


    趙知三硬著頭皮繼續打,挨打的學生哇哇直叫,哭得鼻涕眼淚一大把。


    這時,吳伯達發現件怪事,一般先生打學生,為了不落空,會一手抓住學生的手,另一手拿戒尺,可這趙知三隻用一隻手打,另一隻手不抓學生的手,反而捂著自己的嘴。右手打累了,再換左手打,那時右手再捂住嘴。吳伯達心裏覺得蹊蹺,趙知三打學生時為何要捂嘴呢?剛才是打噴嚏,可現在噴嚏都不打了,怎麽還捂著嘴呢?


    晚上,等兒子從學堂裏回來,吳伯達忍不住問兒子,為何先生責打學生時要一手捂著嘴。兒子說:“這有何奇怪,先生還有更奇怪的事呢!”


    吳伯達好奇了,繼續追問是何等更奇怪的事。


    兒子笑著說:“爹,教書先生額前的頭發不知怎麽的被燒掉啦!樣子真好笑呢!”


    吳伯達聽了也覺得奇怪,族塾隻在白天講課,不用點燈,怎麽會燒了頭發?或許趙知三是個愛讀書的人,晚上回家還要挑燈夜讀吧?吳伯達雖然心裏這麽想著,但他總覺得這個趙知三有些說不出的奇怪。


    過了幾天,吳伯達想到趙知三家裏了解一下情況,不能隻想著吳家的子弟,教書的先生也要關心,但他怕趙知三婉拒,便想暗中跟去。


    那一天,學堂放了學已經天黑,趙知三把幾本書放在懷裏,腳底生風,往東急趕。吳伯達在後麵悄悄跟著,隻見趙知三往東走了一陣,東拐西彎,一會兒來到一幢屋子前,屋內燈光幽暗,聽聲音裏麵有好多人。


    趙知三走進屋裏,吳伯達隨即來到窗前,借著窗戶上的縫隙,一看,屋裏圍坐著十幾個孩子,又見趙知三從懷裏掏出一本書,說:“今天我來得有些晚了……今天呢,我們學‘百家姓’的第八十五個姓。”


    吳伯達愣了一下神,忽然明白過來了:這是村裏的義塾。義塾是貧窮人家共同出錢辦的,供窮苦孩子讀書識字。義塾多是找幾家破屋當學堂,教育質量也比不上吳家族塾。族塾請的是有名的先生,教的課是四書五經、詩詞歌賦,而義塾通常隻教《三字經》、《千字文》與《百家姓》,隻求窮家孩子能識文斷字即可。


    果然,吳伯達見這裏房屋很破爛,裏麵的桌椅也多是廢棄不用的。趙知三原來是兩頭跑啊,白天忙完吳家族塾,晚上又來義塾撈一份錢。吳伯達有些氣不過,自己待趙知三不薄,他夜裏給其他人上課,白天怎麽會有足夠的精力給吳家子弟教學?


    吳伯達破門而入,指著趙知三說:“先生,你太不仗義了,你要多賺錢,我給你便是,為何偷著又來這裏撈錢?你白天晚上兩頭跑,我們吳家的孩子怎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一個孩子嘟囔道:“先生給我們上課不收錢。”


    吳伯達一怔:“怎麽可能?”


    趙知三放下手中的書,走到吳伯達麵前,說:“吳老爺,給義塾上課這事我隱瞞了,是我的不對,但我真的不是為了錢。您付我的工錢,我都用來給這裏的孩子們置辦了學具。這些窮苦孩子,白天跟著父母下地幹活,隻有晚上有空,所以,我利用晚上這段時間教他們識文斷字。”


    吳伯達滿腹狐疑:“你這麽辛苦,圖的是什麽?”


    趙知三說:“不圖什麽,隻圖心安。實不相瞞,十幾年前,要沒有村民捐錢辦義塾,現在的我,鬥大的字都不識一個。”


    吳伯達一聽,眉頭擰成了疙瘩:“十幾年前?你現在有五六十歲,你四十來歲上的義塾?”


    趙知三“撲哧”一笑:“不,我隻有二十歲。”說著,趙知三把嘴巴上的胡子扯了下來,不好意思地說:“這胡子是假的,是我粘上去的,我怕年齡不夠,當不了吳家的先生,您不常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嗎?”


    吳伯達恍然大悟:“怪不得你打學生時,一隻手打戒尺,一隻手捂嘴巴,怕是那天打噴嚏把胡子打掉了吧!炳哈,以後你不用再粘假胡子了,你的才識學問沒有任何問題,你也不用再教義塾了。”


    趙知三急了:“這些孩子也要讀書啊……”


    吳伯達大笑:“我話還沒說完呢,我是說,以後你不用再到這昏暗狹小的地方教書了,害得你頭發都被油燈燒了。以後,這裏的孩子可以到我吳家的族塾讀書,我多置辦些用具就行了。白天、晚上學堂都開著,你們什麽時候有空就什麽時候來。”


    趙知三大喜過望:“那可是吳家的族塾,可以嗎?”


    吳伯達正色道:“有什麽不可以?不管是吳家的,還是別家的,都是百姓家的孩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間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民間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