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又是一年三月三</strong></p>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p>


    這首歌,相信很多朋友都很熟悉,可大家知道嗎?咱們《三月三》, 就是“誕生”於1983年的農曆三月初三。“三月三”在廣西,可是一個相當隆重和喜慶的節日呢。今天,阿牛哥就帶大家去看看,壯鄉兒女們是如何過這個節的……</p>


    農曆三月初三的廣西壯鄉,到處都是歌的海洋。人們都盛裝打扮,男女青年心懷喜悅向歌圩湧去,河邊、山穀、林地都是天然的舞台。春天的大地萬木複蘇,嫩草茸茸;初綻的野花或白、或紫、或紅,爭芳鬥豔。這美麗的春色喚起人們的美好情感,歡樂的歌聲在空中回響。</p>


    歌圩,是壯族人民在特定的時間、地點舉行的節日性聚會,它是以對歌為主體的民俗活動。三月三歌圩是在農曆三月初三舉行的節日歌會。為了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滿足廣大壯族群眾的熱切願望, 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為壯族歌節,並在南寧、柳州、桂林等地舉行歌節盛會。</p>


    壯族歌圩,是壯族傳統文化的結晶,它是在長期曆史過程中形成的。關於它的來曆,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以“賽歌擇婿”的故事流傳最廣。傳說在很久以前,一位壯族歌師的女兒,品貌端莊、美麗,歌聲婉轉清脆。歌師一心想選一個歌才、人品都出眾的青年做女婿。消息傳開,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來賽歌,敗者自然離去,歌才最好的一個小夥子留下來與歌師的女兒成了親,他們的結合被傳為佳話。從此,男女青年借歌傳情擇偶,就形成了歌圩。</p>


    三月三歌圩的民俗活動甚為隆重。節前家家戶戶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摘來紅藍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讚賞後留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對歌前,劉三姐的神像由眾人抬著繞行一周,人們祈求她賜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對歌如意。人們敬完了歌仙劉三姐,爭相亮開歌喉,相互對唱,歌聲此起彼落。歌詞內容包括天文、地理、民族曆史、現實生活、生產知識等等。男女老少在這歌圩中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歌圩也成為傳授知識的好場所。歌圩的文娛活動也很活躍、豐富,有搶花炮、演壯戲、耍雜技、舞彩龍、舞彩鳳、唱桂劇等,整個山鄉沉浸於節日的氣氛中。</p>


    每逢歌圩,方圓數十裏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麵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應唱。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互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貼情貼景。歌聲是條紅線,牽引著兩顆愛心。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夥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他,小夥子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後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p>


    有些地方的三月三歌圩,會搭起五彩繽紛的繡棚,男女青年各在一邊,繡球在空中飛舞,柔軟的絲穗隨風飄拂,像帶著年輕人的心意飛翔。</p>


    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製的,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片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麵繡有當月的花卉。還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滿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歌圩中的拋繡球活動早在南宋文人朱輔的《溪蠻叢笑》中就有描述:“土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來拋接,名為飛砣。”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也說:“土巳日(三月初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砣。男女目成,則女受砣而男婚已定。”飛砣則為今天的繡球。歌圩的繡球連起了男女愛情,成為壯族青年男女交際的一種習俗。</p>


    三月三歌圩中還有一種男女青年的交際習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p>


    隆重的歌圩往往要一連狂歌幾天。而近年來,壯族歌節更發展成為“廣西國際民歌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民歌好手也雲集而來,自然,活動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了。</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間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民間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