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是皇權政治的特產。辭書的解釋是:皇帝的父親,也叫太上皇帝,簡稱上皇。不過,第一個被稱為太上皇的秦莊襄王,卻是死後由其子秦始皇追尊的;其後,漢高祖劉邦亦尊其父太公為太上皇。這兩個早期的太上皇,和後來的由皇帝而太上皇的那種情況有別。


    由皇帝而太上皇,用當代政治語匯說叫“退居二線”吧。檢索史籍,這類正牌太上皇有:晉惠帝司馬衷;十六國時代大涼天王呂光;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北齊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北周宣帝宇文贇;隋煬帝楊廣;唐代高祖李淵,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順宗李誦,昭宗李曄;宋代徽宗趙佶,欽宗趙桓,高宗趙構,孝宗趙昚,光宗趙惇;西夏神宗李遵頊;西遼直魯古;明英宗朱祁鎮;清高宗弘曆。


    皇帝寶座之極具誘惑力,可借用毛澤東的詩句來表述: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坐上去誠然不易,而下來也非常之難,要麽病死於龍榻,要麽被另一個“英雄”武力趕下台;活著能讓出皇帝寶座——哪怕是讓給自己的兒子,畢竟很難得。權迷心竅如唐宣宗,大臣請他早建太子,他一聽此言便滿臉不高興:“若早建太子,則朕遂為閑人。”視權力為命根子,皇帝老兒最怕“下崗”,那些禪位去做太上皇的,實乃形勢所迫,不得不爾。


    大致說來,皇帝禪位而為太上皇,有以下幾種情形:


    其一,國事艱難,皇冠變為“愁帽”,甚者寶座搖搖欲墜,朝不保夕,於是主動摘愁帽、離危座。


    高湛是北齊第四任皇帝,史稱武成帝,本性好玩,佞臣和士開則公然勸他不必為政事勞心費神,當趁年輕及時行樂,“一日取樂,可敵千年”!此言正中玩主下懷。而當時的外部環境又很不利於高湛行樂:強敵北周聯合突厥屢次攻擊北齊,幹戈不息,操勞國事,委實惱人,他遂臨陣撂挑子,傳位於太子高緯,自稱太上皇,專務玩業去了。


    高緯史稱後主,其玩性實在乃父之上。盡避此時北周愈益強大,誌在吞齊,江南陳國亦隨時準備趁火打劫,高緯仍自編自彈自唱《無愁之曲》,因有“無愁天子”之稱。“無愁天子”愁更多,待周兵一路追殺過來,圍攻齊都鄴城,高緯全無演唱《無愁》曲的灑脫,愁眉緊蹙,計無聽出,唯有自摘愁帽一著——皇冠讓給八歲的兒子高恒去戴,自己做太上皇吧。國難當頭,一推了之,大概隻有“無愁天子”能想出這“高著”。你成年人扛不起的重擔,卻壓給一個兒童,這不是拿治國當兒戲嗎?事實上,高緯的太上皇隻做了一個月,便當了俘虜,很快就被砍了腦袋。


    唐睿宗李旦登上龍椅,得力於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二人。緣此,太平公主權傾內外,而李隆基則以功高被立為太子。太平公主與太子姑侄鬥法,矛盾日益凸現,朝臣亦分為對立兩派,雙方明爭暗鬥,不可開交。麵對親人重臣之間的紛爭,睿宗亦莫知所從,深感煩惱,最後,他采納了一道士“無為”的建言,回避矛盾,一退了之,隻當了兩年皇帝,便傳位於太子,自己做了太上皇。


    唐玄宗皇帝位子坐了四十三年。前期,他勵精圖治,將唐王朝帶進“開元盛世”;後期,他耽於聲色,任用權奸,政治*,終致“天寶之亂”。叛軍攻陷京都屏障潼關,危急關頭,玄宗倉皇出逃,馬嵬兵變,愛妃不保。沿途百姓攔道挽留,玄宗不得已,乃令太子李亨留下,宣慰百姓。李亨接受大臣建議,為了安定人心,即帝位於靈武,是為唐肅宗。肅宗一麵布告天下,一麵遣使上表,尊玄宗為太上皇。避難成都的李隆基,麵對破碎的山河和風雨如晦的政局,麵對既成事實,也隻好順水推舟,接受尊號,交出傳國璽。


    國難當頭,皇帝難當。宋徽宗在強敵壓境的危難關頭,也選擇了退位交權。北宋末年,饑民造反,金兵緊逼,內外交困,政局岌岌可危,徽宗被迫下“罪己詔”,姿態不可謂低,然*早已病入膏肓,此舉實在於事無補。惶惶不可終日的徽宗,避難卸責的惟一選擇便是讓位,把爛攤子甩給太子趙桓去收拾。欽宗趙桓力圖刷新政治,扭轉頹勢,即位半年時間便將前朝寵臣貶殺殆盡,全然不給太上皇一點麵子,其整頓力度夠大,手腕夠鐵了,怎奈國家之弊已無藥可醫,決不是撤換幾個人所能療救。趙佶的太上皇美夢也迅速化成了噩夢,做了金人俘虜,戴著一頂侮辱性的“昏德公”帽子,屈辱地熬盡殘年,客死他鄉。其實,這完全是他自食其果,怪不得別人。


    宋徽宗是由太上皇變俘虜的,而他的兒子欽宗卻是在俘虜營裏得到一頂“淵聖”冠的。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趙構即位後,遙尊在金國俘虜營裏接受改造的兄長欽宗為“孝慈淵聖皇帝”,拋出這類似太上皇的榮譽稱號,不過是趙構的政治秀,對度日如年的昨日君王趙桓則毫無意義。


    另有一個以俘虜身份被尊為太上皇,最後又由太上皇而皇帝,這個特殊的太上皇就是明英宗朱祁鎮。也是麵對北方強敵,年輕的英宗,聽信宦官王振的餿主意,禦駕親征,結果做了瓦剌人的俘虜。消息傳來,朝廷震驚,一片慌亂,危急之秋,大臣於謙等輔佐英宗之弟朱祁鈺登基,是為明景帝。這非常措施果然有效,穩定了政局,俘虜營中的英宗也得以被遙尊為太上皇。翌年,太上皇被瓦剌人送歸,景帝親迎,兄弟相持而泣。接下來便是爭權奪利,兄弟相煎,英宗複辟,景帝失權,悒鬱而死。可見皇帝老官,倘非萬不得已,是絕對不願退居二線去當太上皇的,權力真是命根子啊!


    與宋朝並存的黨項族政權西夏,其第八任皇帝夏神宗李遵頊,在成吉思汗的鐵騎彎弓麵前,早已是驚弓之鳥,又與曾經的盟邦金國失和,雙方鏖戰達十年之久,兩敗俱傷後,又要受到蒙古人更加猛烈的攻擊,國是如此艱難,李遵頊除了退居二線當太上皇,實在別無選擇。至於年輕的接班人李德旺到底能苦苦支撐幾日,他也顧不了那麽多。


    其二,受到武力脅迫,不得不稱太上皇。


    晉惠帝司馬衷是有名的弱智皇帝,他上台後,很快就爆發了“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於永寧元年(301年)正月徑直篡位,做了皇帝,改元建始?而將惠帝遷於金墉城?改城名為“永昌宮”。可能是考慮到這個白癡不會對他剛到手的皇位構成什麽威脅吧,司馬倫不但留惠帝一條活命,還免費給送了一頂“太上皇”的冠冕。倘論輩分,趙王是惠帝的叔祖父,看來這辭書上謂太上皇是皇帝的父親,其實不完全妥當,並不能涵蓋所有的太上皇,譬如晉惠帝司馬衷。司馬倫的皇帝寶座還沒焐熱,就遭到皇族其他幾位王爺的聯合反對,經過兩個多月的血戰,雙方戰死近十萬人,司馬倫皇冠沒保住,腦袋也落了地。惠帝又被人擁上了皇帝位子,繼續當傀儡皇帝,而那幾位勞苦功高的王爺實際上充當著惠帝的“太上皇”,雖然他們無此名號。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烽煙四起,群雄逐鹿。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打出的卻是“誌在尊隋”的旗號,其政治策略為:立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帝,尊煬帝為太上皇。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淵攻下長安,即迎十三歲的楊侑即皇帝位,改元義寧元年,遙尊在江都的煬帝為太上皇。李淵自己則謙遜地稱唐王。這一出政治活劇,純粹是李淵一手導演的,隋煬帝遠在江南,自知末日來臨,在醉生中等著別人砍腦袋,皇冠上頭又摞了一頂“太上皇冠”,他也渾然不知。第二年三月,煬帝為部下所殺,消息傳來,李淵還假惺惺地哭了一場,而後逼楊侑禪位,他自己做了皇帝。


    李淵掃滅群雄,建立唐朝,統一全國,次子李世民功勞最大。李世民功高震主,父子之間亦難免猜忌,而李世民與其兄太子建成、弟元吉的權力之爭日趨尖銳,勢同水火,終於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權力角鬥,你死我活,李世民率武士殺死建成、元吉,誌在皇位,咄咄逼人,高祖隻得以李世民為太子。僅僅過了兩個月,李淵便很識相地禪位於太子,自稱太上皇。其實,李世民早就掌握了兵權,高祖不讓位恐怕由不得他了。


    唐昭宗李曄是在宦官劉季述等擁戴下做的皇帝,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劉季述以“廢昏立明”為由,發動宮廷政變,將昭宗及皇後鎖進少陽院,從牆穴傳送飲食。他擁立太子李裕嗣位,尊昭宗為太上皇。這個“太上皇”其實與囚徒無異。被囚禁一個多月後,左神策軍指揮使孫德昭殺死了劉季述等,擁戴昭宗重新複位,詔令太子重回東宮。


    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國,至第三代直魯古,亦被人強力奪取“大寶”後送上太上皇的帽子。此前,乃蠻部已為成吉思汗所滅,太陽汗之子屈出律(也有譯古出魯克或曲書律的),亡命投奔西遼。西遼乃蠻一向友善,直魯古不但接納了屈出律,還把公主嫁給了他。由戰亂餘生的“亡國奴”一躍而為皇帝爺的乘龍快婿,按說屈出律應該感恩戴德到永遠了吧。然而不,他見在位三十年的嶽翁倦勤好樂,不理政事,便聯絡花剌子模等藩屬發動叛亂。翁婿兵戎相見,武力“對話”,戰敗的直魯古隻能聽任勝者的擺布:投降,讓位,去當太上皇。沒取你項上頭,就便宜你了,何況還有一頂太上皇冠,乖乖地戴著吧。


    其三,由於健康原因,委實不能視事。


    十六國時代後涼建國者呂光,氐人。他原係前秦大將,率兵征西域,獲悉秦主苻堅被殺消息後,遂占據河西,於孝武太元十四年(389年)即三河王位,國號大涼。七年後,又改稱天王。直到他病體難支時,才匆匆立太子呂紹為天王,自號太上皇帝。接班人剛安排好,這位太上皇就一命嗚呼,其屍骨未寒,他生前最擔心的骨肉相殘爭權奪利就迅速變為現實,導致國力遽衰。此係後話。


    唐順宗李誦,中風失語,委實無法處理軍國大事,繼位僅八個月,便傳位於太子李純,做了太上皇。固然,退居二線將養身體是李誦的明智選擇,但如果人家不退,誰也拿他沒辦法。因為天下本來就是他家的私產。


    宋光宗趙惇,懼內,皇後李氏妒悍跋扈,光宗因得心病不能履職,政事多取決於李後。至其父壽皇病歿,光宗因病竟不能執喪。朝臣請太皇太後下詔,傳位於太子趙擴,而尊光宗為太上皇。


    其四,厭倦政務,欲求清閑。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算是一個典型。他十二歲繼皇位,史書記載這位拓跋皇帝“聰睿夙成,剛毅有斷,而好黃老、浮屠之學,雅薄盎貴,常有遺世之心”。才二十歲左右,他就想離休,已經讓舉朝上下驚愕不已,而他準備將帝位禪讓給成人的叔叔子推,而不是自家年僅五歲的太子宏,就更加招來一片反對聲,有大臣甚至言稱要“刎頸殿廷”誓死反對。他遂傳位於太子宏,改元延興。按群臣意,皇帝幼衝,萬機大政,猶宜陛下總之,謹上尊號曰太上皇帝。看來,一旦上套,就身不由己,想不當皇帝也難。除了拓跋弘一個特例,這號太上皇大抵比較長壽,龍椅坐得過久,真的厭倦了政務,向往清閑,於是一退了之。宋高宗趙構當了三十六年皇帝後,實在厭了倦了,乃禪位於趙眘,是為孝宗;孝宗在位二十八年,亦厭勤退位,傳位於趙惇,是為光宗。光宗尊孝宗為壽皇聖帝——實際上就是太上皇。當然,南宋小王朝前期三個皇帝都主動禪位去做太上皇,實在是因為北有強敵虎視眈眈,動輒武力威脅,整日價戰戰惶惶,那個皇帝不好當。


    清高宗弘曆,二十五歲繼位,整整做了六十年皇帝,實在無心政事了,才禪位於太子,自稱太上皇。表麵上,乾隆退二線了,實際上,大政仍然由他決斷。


    和乾隆式太上皇現象相類似的,還有代代相傳的太後垂簾聽政現象。家天下的製度,縱欲過度的皇帝往往早亡,加之太後們欲實現操國柄的強烈願望,導致了從嬰幼兒到小小少年做皇帝的現象屢見不鮮。幼童不諳世事?更不懂政治?太後聽政也就順理成章。聽政太後多多,其中最出名的當數武則天和那拉氏,這兩個女人比太上皇還太上皇,武則天更是按捺不住權欲,從幕後公然走向前台,“親自”廢了兩個皇帝(唐中宗、唐睿宗),直接做了皇帝,實現了“武周革命”。


    其五,為了縱欲享樂去當太上皇。


    完成統一北方大業並奠定吞並江南基礎的北周武帝宇文邕以三十六歲之盛年辭世,年輕的太子宇文贇即位,是為宣帝。這個宇文皇帝,沉湎聲色,以婬樂為務,父皇剛辭世,他不但麵無哀傷,反倒喜形於色,色迷迷一雙朦朧醉眼,挑出後宮美女,先享用起來。為了一心一意享樂,隻做了一年皇帝,青年宇文贇就效法亡於北周的北齊“無愁天子”後主高緯,也把皇帝的擔子交給幼兒太子宇文闡,自稱天元皇帝,也就是太上皇。宇文贇似乎對天情有獨鍾?戴天元冠?所居稱天台?捶人刑杖亦曰“天杖”,最後暴卒於天德殿,時年二十有二。


    了解太上皇現象,對於認識封建*政治不無裨益。辛亥革命後,*的皇權政治和太上皇思想成了廣大民眾唾棄的對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曆史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