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曆史上匈奴人去哪裏?學者認為匈牙利人是其後裔 </strong>


    匈奴是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部族,在不斷吸納或吞並周圍部族的基礎上迅速壯大,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遊牧部族之一,建立了遊牧民族的第一個奴隸製政權,並在秦漢之際使西域諸國多臣服於己。但隨後的外部壓力和內部分裂,使匈奴內部分化愈來愈複雜,便如“溢堤的洪水”影響著歐亞大草原的曆史進程,而其西遷更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聯係,影響了世界曆史。


    關於匈奴族西遷的曆史,中國史書語焉不詳,多為“向西方跑了”。匈奴史專家、內蒙古大學教授林幹說:“公元前1世紀時漢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創,部分匈奴或內服或西遷西域,並終使匈奴後來分裂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受北匈奴控製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紛紛乘機而起,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了鮮卑人。一個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進程是很快的。”


    西遷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擊滅位於頓河以東的阿蘭國後,便開始扮演著推動歐洲民族大遷徙的主要角色,對歐洲曆史產生了很大影響。雖然如曇花般的匈奴王國在歐洲消失了,但是許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來。許多學者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其後裔。匈牙利人與歐洲其他地方人的長相有明顯區別,匈牙利民歌很多與陝北、內蒙古的民歌在調上是一樣的。陝北民歌如信天遊的產生遠比蒙古人早,很可能與匈奴有關。


    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父親姓劉,其子孫也姓劉,隻有赫連勃勃自號“赫連”。現在陝北姓劉的很多,或許是匈奴的後裔。匈奴的部族很多,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等,但不能說姓這幾個姓的一定是匈奴後裔。


    自號“長安匈奴”並以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匈奴》蜚聲文壇的作家高建群說:“匈牙利人吹嗩呐和剪紙的情形和中國陝北的一樣,他們說話的尾音也與陝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一首詩中曾經這樣寫道: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麽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很多匈牙利學者都認為這個國家與匈奴後裔有著密切的關係。”


    匈奴作為一個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習俗仍部分保留下來了。以現在主要流行於蒙古國、俄羅斯以及中國的內蒙古與新疆的“胡笳”為例,胡笳雖為匈奴樂器,但其傳播、繼承卻早已超出了匈奴


    <strong>匈奴人究竟去了哪裏 現在在哪個地方?</strong>


    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漢武帝對匈奴的猛烈反擊,大傷了匈奴的元氣。到西漢晚期,匈奴發生了分裂,呼韓邪單於率部歸順漢朝,而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於也被漢將陳湯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理由消滅掉了,漢匈關係從此走向和解。東漢初年,在匈奴貴族中反漢的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


    而當時東漢剛剛建立,國力還屬於恢複期,因此,直到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73年,漢軍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耿忠的漢軍一直追擊到天山一帶,並奪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漢和帝時,又發動了針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89年,竇憲、耿秉率領漢軍大敗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公元9!”年,漢軍再次出擊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於,北單於隻得向西逃竄。至此,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全麵勝利,而與漢為敵的北匈奴,則受到漢與南匈奴的合擊,已無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隻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竄。


    2014年世界匈奴人後裔大會


    2014年世界匈奴人後裔大會


    2014年世界匈奴人後裔大會


    ◆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與其說是西遷,還不如說西逃貼切一些。在公元9!”年北單於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公元!”!”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殺死了漢將索班。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於公元!”24年、!”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裏坤(今新疆巴裏坤),公元!”5!”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裏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開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北匈奴西遷的第二站:錫爾河流域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裏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60年,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至於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  ◆北匈奴西遷的第三站:頓河以東、裏海以北  大約在公元290年,北匈奴出現在頓河以東的阿蘭國,這段曆史在我國《北史.西域傳》和羅馬帝國的《曆史》中,都有過記載。北匈奴殺死了阿蘭國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  ◆北匈奴西遷的第四站: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  憑借著在阿蘭國的休整和補給,北匈奴徹底恢複了元氣,掠奪、貪婪的本性讓他們對頓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單於巴蘭姆伯爾的率領下,渡過了頓河,向東哥特人發動了進攻,東哥特人哪裏是匈奴人的對手,經過奮戰,依然慘敗,一部分東哥特人隻得向西逃竄,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裏,匈奴尾隨其後,追擊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經今天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擺下軍陣,準備迎擊匈奴,而匈奴人則趁夜晚偷偷從德涅斯特河上遊渡河,然後抄襲西哥特人軍陣背後,西哥特人慘敗,隻得向西逃竄至多瑙河。後經羅馬帝國皇帝的批準,東、西哥特人得以渡過多瑙河,進入到羅馬帝國避難。此後,由於羅馬帝國對哥特人殘酷的壓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羅馬帝國皇帝瓦連斯親征哥特人,結果被哥特人殺死,帝國遭受到沉重打擊。而此時的匈奴,由於占據了南俄羅斯大草原,暫時穩定了下來。         ◆占據南俄羅斯草原後,匈奴人的活動  在打敗哥特人,占據南俄羅斯草原後,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開始急劇增加,同時,小部分的匈奴騎兵仍然在騷擾鄰國:一股匈奴騎兵渡過了多瑙河,與哥特人一起騷擾羅馬帝國;另一股匈奴人,於公元384年進攻美索不達米亞,攻占了愛德沙城;還有一股匈奴人於396年,侵入了薩珊波斯帝國。整體而言,匈奴人這段時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羅斯草原休整為主,為下一步的大規模入侵積蓄力量。  ◆匈奴烏爾丁大單於的活動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而此時的匈奴正處於烏爾丁大單於的統治。烏爾丁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曾對東羅馬帝國色雷斯省總督說過,凡是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隻要他願意,他都能征服。公元400年,匈奴在烏爾丁大單於領導下,又開始向西大規模入侵,一舉奪得了整個多瑙河盆地,並一度攻入了意大利,這一事件的連鎖反應就是逼迫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為躲避匈奴人,隻得向西羅馬腹地進軍,公元4!”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西羅馬帝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然而烏爾丁大單於的宏圖大誌還未實現就一命嗚呼了,公元408年,烏爾丁率軍騷擾東羅馬帝國,在搶得大量財物準備撤退時,遭羅馬人的襲擊,烏爾丁大單於就這樣戰死在沙場。  ◆匈奴帝國的建立  在疆土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以匈牙利平原為統治中心的匈奴帝國,在奧克塔爾大單於時已基本建立起來,單於王廷穩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附近,這個軍事帝國成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最嚴重的威脅。烏爾丁大單於死後,匈奴帝國沉寂了一段時間,而在奧克塔爾大單於率領下,匈奴帝國又開始興盛起來,奧克塔爾死後,他的兄弟盧加繼承了王位。盧加大單於在公元422年和426年兩次蹂躪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和馬其頓,逼迫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匈奴帝國年貢350磅黃金,此後,東羅馬帝國又被迫在邊境向匈奴帝國開放互市,來確保邊境的安寧,匈奴人的榮耀終於在西方找了回來。  ◆阿提拉大單於統治的確立  434年,盧加單於去世,他的兩個侄兒阿提拉和布列達共同繼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領土。兩位單於即位不久,便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要求東羅馬皇帝交出匈奴的叛逆,還要年貢翻番,由350磅黃金上漲到700磅黃金,東羅馬皇帝受武力脅迫,隻得答應。445年,布列達單於神秘地遇刺身亡,阿提拉成為匈奴帝國唯一的大單於。阿提拉更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家夥,在他的率領下,整個歐洲都沉浸在對匈奴的恐懼之中,匈奴帝國的鼎盛時期到來了。  ◆鼎盛時期的匈奴帝國  阿提拉大單於獨自掌權後,馬上就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不過戰爭的矛頭卻指向了北歐和東歐。在北歐和東歐,盎格魯撒克遜人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倫三島,而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戰敗,紛紛向匈奴投降。在鞏固了東方和北方後,阿提拉大單於在447年大舉進犯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奴的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的溫泉關,嚴重威脅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東羅馬帝國皇帝被迫求和,雙方在448年簽訂和約,東羅馬除了馬上向匈奴支付賠款6000磅黃金,年貢也由700磅黃金漲到2!”00磅黃金。至此,匈奴帝國的疆域東到裏海,北到北海,西到萊茵河,南到阿爾卑斯山,盛極一時。而東羅馬帝國經過匈奴的長期劫掠和年貢的沉重負擔,財富已基本耗盡,於是,阿提拉大單於又將目光投向了西羅馬帝國。         ◆阿提拉的高盧戰記  450年,阿提拉大單於在完成了對東、北、南的征服後,將矛頭指向了西羅馬帝國。該年,阿提拉派使者來到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並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如此過分和羞辱的要求,自然遭到西羅馬皇帝的拒絕,於是阿提拉大單於以此為借口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當年,阿提拉集結了大批匈奴戰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仆從軍,號稱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的高盧(今法國)發動進攻。高盧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獵物一樣,被匈奴人一個接一個地摧毀,最終匈奴軍主力又圍攻高盧重鎮奧爾良。  此時,麵對共同的敵人,西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暫時放下他們的爭鬥,組成聯軍來救援奧爾良。麵對聯軍,阿提拉放棄了對奧爾良的圍攻,開始機動迂回,尋機與敵決戰。公元45!”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軍與西羅馬、西哥特聯軍,在今天的巴黎市郊展開了大決戰。戰鬥打得非常慘烈,僅過了一天,雙方戰死者就達!”5萬人,最終,西哥特國王戰死,餘部也撤離戰場,而匈奴也損失慘重,無力再進攻,隻得退回萊茵河,重新積聚力量。  ◆上帝之鞭對西羅馬的懲罰  452年,得到休整的匈奴帝國再次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被稱做“上帝之鞭”的阿提拉開始了對西羅馬的懲罰。阿提拉率領的匈奴軍隊翻過了阿爾卑斯山,攻入了意大利。意大利北部地區遭到了匈奴人瘋狂的攻擊,北部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毀。此後,匈奴人攻占了重鎮阿奎萊亞,揮師直搗帝國的首都羅馬城。西羅馬皇帝萬分驚恐,隻得派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與匈奴人議和。此時,匈奴軍中突發瘟疫,而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快到達羅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應議和,但在撤軍前仍揚言,如果西羅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送到匈奴,他還會來攻打西羅馬。就這樣,羅馬人眼睜睜地看著匈奴人滿載著搶奪來的財物揚長而去,隻留下意大利北部的一片廢墟。  ◆阿提拉神秘的死亡與匈奴帝國的瓦解  453年,阿提拉大單於又娶了一名少女為妃,然而在新婚之夜,阿提拉卻神秘地死在了婚床上。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大單於之位,打起了內戰,匈奴帝國在瞬間瓦解崩潰了。匈奴帝國的內戰,給了被奴役民族機會,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從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羅斯草原。在46!”年,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奴帝國,對多瑙河流域的東哥特人發動了戰爭,遭到失敗。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自己戰死沙場,從此匈奴人逐漸沉寂了下去,直至被曆史徹底遺忘。  【後記】  匈奴不是一個單一民族,是草原遊牧大聯盟,就像蘇聯一樣,其中民族成分極其複雜,有黃種人,有白種人,也有黃白混血的,匈奴西遷歐洲(注意是西遷,並非被漢王朝打敗西逃),早已融入歐洲各民族,其後裔有保加利亞人(突厥種與斯拉夫人混血,體貌特征已歐化),土耳其人(這個隻是土人自稱,很勉強,因為土人實際上隻是突厥化的歐洲人),羅馬尼亞的錢戈人,俄羅斯的楚瓦什人,圖瓦人(圖瓦就是鮮卑的那個“拓跋”),匈牙利主體民族馬紮爾人(匈牙利人是不是匈奴一直很有爭議,畢竟馬紮爾人到歐洲時匈奴人已經消失了將近四百年了,但其遊牧特征卻與歐洲當時的騎士風格迥異,而且馬紮爾人當時也是被歐洲人叫做“huns”)。 突厥是匈奴大聯盟中的一份子,其後代至今仍然生活在我們這個現代世界,甚至就在你身邊,匈奴西遷留在故地的十萬戶加入鮮卑,蒙古又是起源於鮮卑,實際上當時草原上除了成吉思汗的父親的部落是蒙兀室韋外,其餘的什麽克烈,乃蠻,汪古,塔塔爾,蔑兒乞等都是突厥部落,蒙古隻是統一後草原各部的統稱罷了,室韋人(室韋就是鮮卑的譯音)和突厥人雜居,所以蒙古人有著匈奴和突厥的血統,而早期的突厥人在唐朝末年被來自西亞黑衣大食(阿拉伯人,也有說是塔吉克人,因為阿拉伯先征服的波斯,而塔吉克就是波斯人)擊敗,成為阿拉伯伍麥葉王朝的種族奴隸,承襲匈奴突厥民族千年的薩滿教消失,從此突厥人改信伊斯蘭教,現在很多國家是突厥後裔的有:哈薩克斯坦(融合了匈奴,突厥,烏孫,阿蘭,月氏的哈薩克族,是目前比較純的突厥後裔),吉爾吉斯斯坦(這個民族曾是匈奴別部,我國叫柯爾克孜族,民風強悍,和哈薩克淵源很深),土庫曼斯坦(大名鼎鼎的塞爾柱突厥的後裔),烏茲別克斯坦,阿塞拜疆等,還有我國的維族人,塔塔爾人,俄羅斯的卡爾梅克,達吉斯坦,布裏亞特等。


    <strong>曾經叱詫草原的匈奴去哪了?</strong>


    中國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匈奴活動範圍最初在蒙古高原建立國家。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時期,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曆了約三百年。


    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趙、北涼和夏等國家;北匈奴西遷康居。


    自漢武帝元光六年起開始受到漢朝軍隊的攻擊,漢武帝元朔六年匈奴將主力撤回漠北地區,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匈奴國已經完全退出漠南地區。


    匈奴是北方遊牧民族,祖居在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地區,由古北亞人種和原始印歐人種的混合。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漢時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遊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曆經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則西遷進入歐洲,製約了羅馬帝國。東漢,三國時期的鮮卑,柔然,丁零高車,隋唐突厥為其後裔。


    匈奴起源


    按《史記》,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遺民,西遷過程中融合了月氏、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的白種人。“匈奴,其先夏後氏之苗裔,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


    《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


    《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後裔淳維在殷商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淳維又作熏育、獯鬻、熏粥、葷粥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部分學者根據《史記》記載的後半段文字,認為匈奴原是山戎、獫狁、葷粥。


    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係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


    “以滅夷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並為一家,北州以定。”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至漢代,“匈奴稍強,蠶食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柄,引弓之民,並為一家,”即匈奴統一了北方的遊牧民族。從此,匈奴又自稱胡人,或“天之驕子”,“單於遣使遺漢書雲:‘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


    漢初前201年,韓王劉信投降匈奴。次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征討,在白登被匈奴冒頓單於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計逃脫,之後開始與匈奴和親。其後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公元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於獲勝據漠北,呼韓邪單於前51年南下投靠漢朝。前33年呼韓邪單於娶王昭君與漢修好。


    48年,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呼韓邪單於之孫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敗之於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內訌。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428年北魏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連定,夏亡。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跡。


    <strong>匈奴、鮮卑!曾經雄踞北方的兩個民族去哪啦? </strong>在中國北方的400mm等雨量線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分界線。中國古代的統治者為抵禦北方民族的侵擾,修築了萬裏長城。匈奴、鮮卑是兩個先後統治北方大漠的馬上民族,他們用駿馬彎刀一次次的南下,讓中原的皇帝們頭疼不已。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兩個民族逐漸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他們究竟去哪了呢?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下兩個民族的曆史去向。


    先說匈奴,匈奴崛起於戰國末年,曾趁著戰國七雄爭霸之際,出兵占領了河套地區。秦始皇統一六國,派大將蒙恬30萬秦軍北擊匈奴,收複河套地區,屯兵上郡。此後蒙恬奉命將燕國、趙國、秦國的長城相連接,修築萬裏長城。


    秦末農民戰爭爆發後,中原大亂,匈奴冒頓單於不斷率兵內犯。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後,率35萬大軍北上,卻被冒頓單於的40萬騎兵圍困於白登。漢高祖逃出後,被迫采取“和親”政策,以積蓄力量,但匈奴仍然不時內犯。


    到漢武帝時,西漢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損失慘重的匈奴爆發了內亂,呼韓邪單於朝漢,娶王昭君與漢和好,漢匈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


    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歸漢,北匈奴與東漢分庭抗禮。東漢朝廷先後派竇固、竇憲出擊北匈奴,而此時位於東北的鮮卑人開始崛起,不斷侵擾北匈奴。屋漏偏逢連夜雨,北匈奴連續遭受自然災害,損失慘重。無奈之下,一部分匈奴精壯在單於的率領下開始西遷。他們西遷不是一蹴而成,走走停停,曆經數百年之久,最終有一部抵達歐洲多瑙河附近,他的首領就是被譽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


    匈奴人走了,鮮卑人占據了北方大漠,那些沒有遷走的匈奴人並入鮮卑族之中。南匈奴繼續南下,在東漢末年,曹操將南匈奴單於呼廚泉扣留,將其所部分為五部。此後的十六國之亂中,我們又再次見到了匈奴人的影子。將西晉王朝滅亡的劉淵,就是南匈奴五部之後,他建國號為漢(後來改為趙,史稱前趙)。此外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也是匈奴人建立的政權。此後中國境內匈奴人逐漸從史籍的記載中消失,因為他們逐漸融入漢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中。


    十六國之亂中,鮮卑各部先後南下,建立割據政權。鮮卑慕容部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鮮卑禿發部建立南涼、鮮卑乞伏部建立西秦。後來最晚進入中原地區的鮮卑拓拔部建立北魏政權,並打破了“胡運無百年”說法。


    北魏傳至孝文帝時,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可以說這直接導致鮮卑族的消失。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禁胡語、斷胡服,並帶頭去漢族女子為後,同時讓諸王休掉原來的鮮卑族王妃,娶漢族女子為妃。


    遷都洛陽後,孝文帝頒布改姓的命令,將拓拔氏改為元氏,丘穆陵改姓穆,步六孤改姓陸氏,賀賴改姓賀,獨孤改姓劉,賀樓改姓樓,勿忸於改為於,紇奚改姓嵇,尉遲改姓尉。以上是一些大族的改姓情況,還有很多,如賀蘭改為賀,叱盧改為祝,獨孤渾改為杜,破多羅改為潘,叱幹改為薛,叱呂改為呂,出大汗改為韓,拔列改為梁。


    後來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又演化為北齊、北周,最後楊堅代周,一統天下。關於楊堅、李淵是否為鮮卑人,本文不做討論。但他們他的婚姻、子女身上確有少數民族的血統,這一點不可否認。如楊堅之妻為獨孤信之女獨孤伽羅,獨孤為匈奴姓氏,後來與鮮卑融合。再如李淵的母親也是獨孤信的女兒,他的妻子是竇氏是鮮卑人,他的兒子李世民娶了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氏是鮮卑貴族,到他的孫子李治時,身上的鮮卑血統應該超過了漢族血統。


    史書上沒有鮮卑西遷的記載,鮮卑族完全融入漢民族了,從語言、到姓氏、再到服裝,經過唐朝幾百年的發展,他們與漢人無異。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有誰能想到這首詩的作者元稹會是鮮卑人呢?據記載,元稹是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孫。“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寫出這首詩的大詩人劉禹錫(獨孤改漢姓為劉)是匈奴人的後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曆史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