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定親是男女雙方確定婚姻關係、僅次於正式結婚的社會性的重要禮儀。定親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處於青春期的男女卻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或者是家中祖傳的某種小物件、本人精心選焙的某種紀念品等。不管信物是否高端大氣上檔次,但它一定和自己有特殊的關係,贈上了信物,猶如呈上了自己的心願,表明自己將終身不移其誌。下麵,為大家介紹古代10種常用的定情信物。


    <strong>同心鎖</strong>


    伉儷曾盟金石約,生死誓結同心鎖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善良的女孩和的忠厚的後生相愛了,可是做商人的父親不想讓女兒過窮苦的日子,偏偏把她許給官家的公子。婚期來臨的時候,後生勇敢地搶出 了新娘逃到了山裏。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之際,他們挽著手從山上飛身跳了下去,後人尋找它們的時候隻發現了兩把鎖在一起的石鎖。


    這是一個美麗的寓言,一個虔誠的祈願,一個永恒不變的承諾。將一對相愛的戀人名字刻在鎖上,將兩個人的心緊緊地“鎖”在一起,默默無語中已經傾注了自已的 愛的同心鎖,鎖上了,希望一輩子也不打開。去過黃山的情侶們一定不會忘記買一把同心鎖,鎖在山上,然後一起把鑰匙扔進深淵。


    同心鎖


    <strong>紅豆</strong>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紅豆


    相傳,古時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於高山上的大樹下祈望,因思念邊塞的愛人,哭於樹下。淚水流幹後,流出來的是粒粒鮮紅的血滴,血滴化為紅豆,紅豆生根發芽,長成大樹,結滿了一樹紅豆,人們稱之為相思豆。


    紅豆作為相思寄托之物,古已有之。 送一串許過願的相思豆,會求得愛情順利;婚嫁時,新娘會在手腕或頸上佩帶鮮紅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環或項鏈,以象征男女雙方心連心白頭到老;結婚後,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顆許過願的相思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


    <strong>梳子</strong>


    結發同心,以梳為禮


    我國古時候,送梳子代表私訂終身,有一輩子都要糾纏到老的意思。


    女子出嫁前,家人為其梳頭時也有雲:“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願,也有愛意的傳遞。因此,不少地方有了情人之間送梳子的習俗。


    梳子


    <strong>羅帕</strong>


    帕出佳人分外香,天公教付有情郎


    羅帕


    羅帕是較為私密的東西,古代多用於傳情,帶著說不清道不盡的纏綿之意。“有女子,手執羅帕,巧笑嫣然”,想那女子,佇立於萬花從中,借著帕角的飄忽,暗送秋波,既掩去露齒的尷尬,又平添了幾分嬌媚,讓人憐愛之意頓生。


    再加上這個“道具”質地輕,使用頻率高,特別容易掉落,古代的典故中,不少青年男女都是通過拾到羅帕而認識,隨後相戀。


    <strong>香囊</strong>


    何以致叩叩?香囊係肘後


    香囊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記載,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晉書.賈午傳》中記載了賈充的小女兒賈午與她父親賈充的幕僚韓壽相戀的故事。幽會時賈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贈,不料上朝時韓壽身上的香味被賈充察覺,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後沒有責怪女兒,而是讓女兒嫁給了韓壽,並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這西域之香應該由賈午裝在自己親手做的香囊裏相贈,才不算辱沒了貴重禮物和女兒家的一番情意。


    香囊


    《紅樓夢》裏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著她的情思。有一回寫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賭氣把正在做的另一個剪了,香囊卻是寶玉貼身戴著,怎麽會送人?


    <strong>玉佩</strong>


    玉佩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詩經》裏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古人給美玉賦予了那麽多人性的品格,以至於到現在人們仍將謙謙君子喻為“溫潤如玉”。


    “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係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所以《詩經》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戀戀不舍地與其束結羅纓,這就是“結縭”,它後來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古代女子為心儀之人的佩玉結綴羅纓,心意大家都懂的。


    《紅樓夢》第二十九回寫寶玉和黛玉慪氣,將頸上的通靈寶玉一把拽下又摔又砸,惹得黛玉大哭,襲人勸寶玉“你不看別的,你看看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該同林姑 娘拌嘴的。”一句話又讓黛玉傷心不已,顧不得病搶過玉來,用剪子將自己給寶玉結的穗子剪成好幾段。一對癡情的人何苦這樣相互折磨,其實林妹妹的一番情深都 在這玉玦上,寶哥哥怎麽會不知道?


    <strong>纏臂金</strong>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綰臂雙金環”指臂釧,又稱纏臂金,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於臂的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纏臂金的奧妙在於戴上之後無論從什麽角度看,所見都為數道圓環,而相互不關聯,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般美麗。


    蘇東坡《寒具》詩雖然是寫一種叫饊子的食物,但詩中“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的句子更讓人聯想到一個戴著纏臂金的女子於濃睡未醒中,帶出幾許醉意的嫵媚,由此也可見臂釧為古代女性容色增輝的效果。


    纏臂金


    <strong>耳環</strong>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耳環


    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誌》中諸葛恪說:“穿耳貫 珠,蓋古尚也”。


    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璫、耳環、耳墜等樣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閑情偶記 生容》裏將耳飾裏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將繁複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strong>釵子</strong>


    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


    釵為珠翠和金銀合製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鈿,連綴著固定發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鬢據《華陽國誌》記載:涪陵山有大龜,其甲可卜,其緣可作釵,世號靈釵,可見古人尤其看重玳瑁製成的釵。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 起。辛棄疾詞《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濕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 愛分離的痛楚。


    釵子


    <strong>簪子</strong>


    何以結相於?金薄畫搔頭


    簪子


    搔頭是簪的別稱,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搔頭之名由此而來。古時規定罪犯不許戴簪,就是後妃有過錯也要退 簪,因為簪還象征著尊嚴。周宣王的薑後有一段“退簪勸政”的佳話:說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國政,明曉大義的薑後為了規勸丈夫勤政,就退去了發簪 和耳墜長跪於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後的心意後感到羞愧,於是開始勵精圖治,開創了周王室的中興局麵。


    《鼓吹曲詞.有所思》中寫一個女子為遠方的情人準備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飾這支簪子,加上雙珠還覺不足,再加上玉飾,如此珍重,自是出於一往情深。 卻不料“聞君有他心”,於是她把那簪子 “拉雜催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複相思,相思與君絕。”何苦這樣做呢?還是從心頭難以割舍的那份情意吧。


    <strong>手鐲


    </strong>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問群臣:“古詩裏有‘輕衫襯跳脫’句,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麽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鬆齡《聊齋誌異.白於玉》中寫書生吳生 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現在,手鐲作為信物的功能越來越淡了,但它仍然是女孩子們手腕上最美的風景線,古典與現代在不經意間暗暗地聯係在一起,戴著手鐲的姑娘,你可知道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鐲常常背負著盟誓的重托?


    手鐲


    <strong>戒指</strong>


    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戒指


    戒指既然是定親之物,所以古代未字女子都不戴戒指。隋代丁六娘《十索詩》所寫“欲呈纖纖手,從郎索指環。”或許可以說明古代,甚至是現代女子對戒指的那一 份難言的情懷,這個信物最小,在女子心中的份量卻最重。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塚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哭泣道:與君自此一別,後會無期,我送你一雙指環,見指環如見其人。“由此可見,指環是表達情意的重要信物。


    到了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為隻由男子贈與女子,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贈饋方式是類似的。範攄《雲溪友議》中寫書生韋皋少時遊江夏期間,與少女玉簫從相識到相戀的故事。韋皋臨回家鄉前送給玉簫一枚玉指環,發誓少則五年,多則七年後會來娶玉簫。然而七年光陰過去了,薄幸的韋皋卻不複再來,癡情的玉簫絕望地喊道:“韋家郎君,一別七年,是不來矣!”竟絕食而死。


    人們憐憫玉簫這一場悲劇,就把韋皋送給她的戒指戴在她的中指上入葬。很多年以後,韋皋官運亨通, 做到西川節度使,才輾轉得知玉簫的死訊,他悔恨不已,於是廣修經像,以懺悔過去的負心。後來有人送給韋皋一名歌姬,名字容貌竟與玉簫一模一樣,而且中指上有形似指環的肉環隱現,韋皋知道是玉簫托生又回到了他的身旁,二人終於以再生緣的形式實現了隔世的結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曆史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