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把新房叫成洞房,據說與上古時期人們在山洞裏完婚有關,所以叫洞房了。而鬧洞房是在春秋時期才出現的。然而當時的婚禮十分簡單,為了造些聲勢,讓喜事熱鬧一些,就找來親友大家喝點酒,玩個遊戲,等疲了,醉了,就各回各家,然後新郎新娘入洞房。可見那時的鬧洞房跟今日理解大有不同。


    漢以後,經濟增長加快,人們富庶了許多,於此婚禮也開始大操大辦,鬧洞房的花樣也就越來越多。從一開始的單純為了熱鬧,到後來葷味十足,對待新郎新娘越來越大膽。


    有的時候鬧大了就鬧出了血案,《昌言》記載,當時來客非常有興致,就讓新郎新釀玩很多大花樣,新郎不情願,有人就用棒子敲打他,要麽就灌他酒,而對新娘,就直接爆粗口,黃段子。


    這完全是任性而為,興致一高便無法控製,最後新郎當場暴斃,而來者還都是親戚,著實讓斷案的老爺為難了一番,本是一樁喜事,誰知喜堂變靈堂,最後還處死了一個鬧得最凶的賓客。 古時,沒有島國片,要對新郎新娘進行性教育,就要用些道具,要麽就直接親臨現場指導。對於新婚夫妻的性教育有專門的工具,平民之家多是瓷杯瓷碟的,貴族之家多用象牙雕成的,裏麵畫的是春宮圖。這些東西的作用,一是為了刺激新郎新娘興奮,二是為了給新娘一個準備前奏,怕嬌滴滴的新娘看見丈夫脫掉衣服後嚇到。


    鬧洞房時,眾人要讓新人做各種親密的、隱諱的但是指向性很明確的動作,把新娘子和新郎官的陌生感、羞澀感打消,然後為後麵重頭戲穩步推升。這是眾人共同參與的“前戲”。鬧洞房其實也是一種性教育。


    花燭之夜鬧洞房,經過曆朝曆代的演變,加上各地風俗不同,形式也就隨之變化無窮。不論如何變化,都與性教育有關,以至於“教育”不“教育”並不重要,毋寧說與性有關。


    據說,明朝時期有一婚俗,就是在洞房床上反鋪一條花席,需要新娘把它正過來,邊翻邊有人問:“翻過來了沒有?”新娘自然羞於回答,但鬧房者一定會窮追不舍,直到新娘紅著臉說“翻過來了!”這大概是鬧洞房者有關葷話的最文明的版本了。


    古代婚禮儀式大都以其禮儀的隆重和場麵的鋪陳而吸引眾多前來鬧洞房的親朋好友。通常以新婚當夜眾親友在洞房嬉鬧新娘和新郎後,新人雙雙攜手歸寢為婚禮的最高潮。


    古代時,在新人歸寢時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舉動,因多發生在洞房裏,故後來就稱為鬧房、鬧洞房、鬧新房。 鬧新娘花樣百出。


    由於這一習俗以新娘為主要逗趣對象,故又稱鬧新娘、耍新娘。鬧新娘通常進行的活動有咬蘋果、咬喜糖、走獨木橋、夫唱婦隨等。


    雖然不同的地區,活動的內容不完全相同,但給新人撒喜床的節目是必不可少的。


    撒喜床是在鬧洞房時,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種邊歌邊舞的遊戲,嫂嫂手托盤子,盤內鋪紅紙,紅紙上放栗子、棗、花生、桂元等物。


    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幹果往床上撒,邊撒邊唱。 鬧洞房的眾人聽了嫂嫂的歌唱,也隨聲附和,洞房中歡聲笑語徹夜不斷,嬉笑打鬧聲一浪高過一浪。


    點喜日子暗藏玄機


    古代婚禮除了鬧洞房的傳統風俗之外,還有點喜日子、壓箱底、三天回門……這些看似老套的傳統婚俗,卻暗藏著性健康的玄機。 可以說,男女結婚是不能避免性愛的,但性愛又是中國人最忌諱的話題,於是,聰明的中國先人就圍繞性想出了很多看似文雅而又很科學的辦法,這些辦法就變成了大家必須遵守的風俗。


    古時候男女結婚要選蚌黃道吉日,叫做“點喜日子”或者“看日子”,一般由男方找當地的風水先生,根據男女雙方的屬相、生辰八字,測算出最好的結婚吉日。


    “喜日子”點好後,男方要委托媒人拿些禮品到女方家裏“送日子”。如果女方家裏接了這個日子,那大喜的日子就定了。如果女方家裏把日子退回來了,那說明這個日子有問題,需要重新點。


    其實,不是日子不吉利,主要是這個日子恰好與女孩子的經期重合了,而經期是不能過性生活的。 這時候,男方家長就要帶著禮品再次請風水先生點日子。風水先生這次點的日子,肯定要比上次的推後或提前15天左右。


    因為經期這些極度敏感的問題,人們是不能直白地去問的,於是就用這種“點喜日子”的方法把這個棘手的問題解決了。媒人再把新的喜日子送去,娘家人就會接下來。


    但是,人們都知道,月經期推後或提前15天左右,恰好是女性的排卵期,以前又沒有較好的避孕措施,所以新婚蜜月懷孕的事情屢見不鮮。 “點喜日子”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風水先生一次性選兩個日子,上半月一個,下半月一個,供女方母親挑選,也是為了避開新娘的月經期。


    婚前性教育必不可少


    說起來,古人還是很保守的,許多新婚夫妻結婚前偷偷瞟一眼就會臉紅,更有甚者僅憑媒妁之言就訂了終身。


    兩個從來沒有見過麵的人,晚上卻要肌膚相親,做最隱秘的接觸,這是非常尷尬的。


    因此,新娘子結婚前一天,母親要臨時突擊,搞好對女兒的性教育,省得到時候真刀真槍把自家姑娘給嚇傻了。 對於新婚夫妻的性教育有專門的工具,叫“壓箱底”,平民之家多是瓷杯瓷碟的,貴族之家多用象牙雕成的,裏麵畫的是“黃色圖片”,讓新娘子有個基本的心理準備。


    其實,鬧洞房也是性教育的一種。


    其俗話說:“新媳婦三天無大小。”入洞房後,不論男女長幼都可入房“看新媳婦”,逗新娘,葷的、素的一起來,有意使原本羞羞答答的黃花閨女變成大大方方的潑媳婦。 更重要的是,鬧洞房時,眾人要讓新人做各種親密的、隱諱的但是指向性很明確的動作,把新娘子和新郎官的陌生感、羞澀感打消,為那激動人心的時刻做好鋪墊。這是眾人共同參與的“前戲”。


    鬧洞房其實就是在表達一種曖昧的性教育:事情就是那麽個事情,情況就是那麽個情況。


    花燭之夜鬧洞房,經過曆朝曆代的演變,加上各地風俗不同,形式也就隨之變化無窮。不論如何變化,都與性教育有關,以至於“教育”不“教育”並不重要,毋寧說與性有關。 據說,明朝時期有一婚俗,就是在洞房床上反鋪一條花席,需要新娘把它正過來,邊翻邊有人問:“翻過來了沒有?”


    新娘自然羞於回答,但鬧房者一定會窮追不舍,直到新娘紅著臉說“翻過來了!”這大概是鬧洞房者有關葷話的最文明的版本了。


    在這樣的場合,黃色笑話自然是可以大行其道的了,色情燈謎更是家常便飯。因此,很多羞澀少女在一夜之間成長為瘋狂少婦,大概要歸功於鬧房者的性教育。 清代文人李漁寫的情色小說《肉蒲團》中,鐵扉道人的女兒“玉香”,“生得如花似玉,無人可比”,“又且讀了一肚子書,凡詩詞歌賦皆做得出”。


    但這女孩從未出過家門,對外麵的事物一概隻有書本知識,“他家的閨門嚴謹,又不走去燒香,又不出來看會,長了一十六歲不曾出頭露麵”。


    這樣的女孩兒如何進行性教育呢?


    書中的主人公未央生娶了她後,就找些春宮畫之類的東西來給她看,實際上也是一種性啟發。


    另一種方式就是通過“鬧房”來解決了,舊時男女結婚之前往往連麵也沒見過,通過這種無所顧忌的“鬧房”,使兩個新人在入洞房之前,先多少有些熟悉。 同時,也可以通過這一鬧,來加強進行性的說明與教育了。有的地方鬧洞房,婆婆竟在洞房夜親自教授新人房中術,那也就太令人瞠目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曆史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