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導讀</strong>:韓信秦漢之際的著名軍事家。說起韓信的發家史,最初韓信本是項羽手下的一員大將,後來歸附劉邦,協助劉邦製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從此升官晉職,卻也招來了殺身之禍。


    曆來關於韓信的死有幾種不同的看法。那麽韓信是該殺,還是被人冤殺呢?


    楚漢戰爭期間,韓信率兵數萬,開辟北方戰場。破魏之戰,針對魏軍部署,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井陘之戰,背水為陣,使將士死地求生,奮勇爭先,大破趙軍。


    淮水之戰,借助河水,分割楚軍,各個擊滅。參與指揮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決戰,擊滅楚軍。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韓信是該殺 還是被人冤殺呢


    司馬光《資治通鑒》中稱:“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漢高祖劉邦也盛讚韓信的功勞。


    西漢建立後,他分析楚漢成敗原因時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號鑲,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功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範增百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所擒也。”


    然而,這位百戰功臣卻不能壽終正寢,在漢高祖十一年,被呂後、蕭何設計誘殺,他全族也遭誅,落得一個可悲的結局。


    這位百戰功臣卻不能壽終正寢


    對於韓信的死因,有人說他是因謀反而遭殺戮的,罪有應得;有人說是劉邦不容人,他是含冤而死。那以真實情況如何?目前這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誰是誰非,暫難解決。


    持謀反說法的人主要有以下佐證:高祖四年,平定齊地後,韓信派人對劉邦說:“齊人偽詐多變,是一個易於反複的國度,如果不設王位來鎮守,大局難穩定,希望你委派我當個假王。”此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日夜盼望韓信前來增援,見到韓信使者帶來的信,震怒異常,罵道:“我被困在這裏,早晚盼他來援救我,他竟然想自立為王!”


    身旁的張良和陳平見勢不妙,湊近他的耳朵說:“漢軍正處困境不利,怎麽能禁止韓信稱王?不如做個人情,就此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讓他為我們守一方之地。否則”劉邦經提醒,頓然醒悟,連忙改口,說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後就是真王了,又何必還要當假王!”於是,他派張良赴齊,立韓信為齊王。


    之後,征調韓信的部隊與項羽會戰於垓下,大破項羽。楚漢之爭結束後,劉邦就奪了韓信的兵權,並徙封他為楚王。從此埋下了對韓信的戒心。


    項羽兵敗後,他的逃亡將領鍾離昧因素來與韓信關係很好,就投奔了韓信。劉邦記恨鍾離昧,聽說他在楚國,就下令楚王逮捕他。那時韓信初到楚國,到各縣鄉邑巡察進出都派軍隊戒嚴。


    漢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的計策,說天子要出外巡視會見諸侯,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說:“我要遊覽雲夢澤。”其實是想要襲擊韓信,韓信卻不知道。


    劉邦將到楚國時,韓信打算起兵謀反,但又認為自己無罪;想去謁見劉邦,又怕被擒。


    這時有人向韓信建議:“殺了鍾離昧去謁見漢高祖,高祖必定高興,也就不用擔心禍患了。”於是韓信把此事與鍾離昧商議,鍾離昧說:“劉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你這裏,如果想逮捕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看來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


    結果鍾離昧自殺而亡,韓信持鍾離昧首級去陳謁見劉邦。


    劉邦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放在隨從皇帝後麵的副車上。


    高祖劉邦說 我抓你是因為有人告你謀反


    韓信說:“果然就像人家說的,‘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所以我也應該死了!”


    高祖劉邦卻說:“我抓你是因為有人告你謀反。”


    說完就給韓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陽,劉邦沒有馬上殺掉韓信,而是赦免了他的罪過,改封他為淮陰侯,讓他寓居長安整天無所事事。韓信怏怏不樂,常常稱病不上朝。


    韓信部將陳豨被封為巨鹿郡郡守,前來向韓信辭行。韓信辭去左右,拉著陳豨的手歎道:“你所管轄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親信寵愛的臣子,若有人說你謀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就會產生懷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定會大怒而親率軍隊征討。我為你在京城做內應,就可圖謀天下了。”


    陳豨表示一切聽從韓信的指示


    陳豨平素就了解韓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計謀,表示一切聽從韓信的指示。


    後來陳豨果然謀反。劉邦親自率兵前去征討,韓信稱病不隨高祖出征,暗地裏派人到陳豨處聯絡。


    韓信與家臣謀劃:可以在夜裏假傳詔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率領他們去襲擊呂後和太子,與叛將陳豨裏應外合。這時韓信的一位門客得罪了韓信,韓信囚禁了他並準備殺他。那位門客的弟弟就向呂後密告韓信要謀反的事。


    呂後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恐怕韓信不肯就範,於是與相國蕭何商議,假裝有人從皇上那裏來,說陳豨已被殺死,諸侯群臣都前來進宮朝賀。蕭相國欺騙韓信道:“雖然您有病,還是要勉強朝賀一下。”


    韓信入朝進賀,呂後派武士把韓信捆縛起來,在長樂宮中的鍾室裏斬殺了他,並誅滅三族。


    持冤殺觀點的人認為,韓信無意反漢,他是被屈殺的功臣。


    一些學者指出,所謂韓信密謀假傳詔旨,赦放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率領他們去襲擊呂後和太子,並試圖與叛將陳豨裏應外合,都是沒有實據的。


    首先,告發者是韓信準備處死的一個罪犯的弟弟,有挾怨誣告的嫌疑,即使韓信確有密謀,也不可能讓這個人知道。


    其次,當年韓信雄踞齊地,握有重兵,有人勸他反漢並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稱王,韓信卻認為劉邦待他不薄,不忍心背叛劉邦。在絕對有利條件下尚且不反,而在閑居長安,既無兵權,又無武裝的情況下,韓信為什麽又要造起反來?


    再次,韓主被擒之後,未經審訊,立即被斬於長樂宮鍾室。假設謀反有證據,為什麽不昭示群臣?


    持冤殺觀點的人認為 韓信是被屈殺的功臣


    最後,劉邦平定陳豨是在高祖十一年年底,而韓信“謀反”卻在第二年春正月,此時陳豨已經兵消瓦解,韓信又怎能與他裏應外合?劉邦平叛歸來後,對於韓信的死,“亦喜且憐之”。所喜者,心腹之患已經除掉,所哀憐者,大臣無辜遭誅殺。從這種心情也可以看出,劉邦本人也並不認為韓信真會謀反。


    也有人認為,韓信雖有可疑之處,但沒有謀反之心,他的被殺完全是劉邦猜忌的結果。在漢初功臣中,若論滅楚興漢的功勞,韓信當數第一。韓信其人,雖有大將之才,但在個人品行上是有懈可擊的。


    據《漢書·韓信傳》記載,韓信擊殺楚驍將龍且後,項羽派武涉勸說韓信背漢降楚,反複陳說利害,都被韓信謝絕。而韓信帳下策士蒯通,更為韓信進行透徹的形勢分析。確如蒯通所言,當時“天下權在信”,韓信“為漢則漢勝,助楚則楚勝”,成為左右大局的關鍵性人物。


    如果韓信采納蒯通建議,與項羽、劉邦三者鼎足而立,改寫曆史並非沒有可能。這一點,具有卓越軍事才能的韓信不會想不到。


    韓信對於漢室,大節無虧


    蒯通分析韓信如果不自立,“必履危道,此乃勢也”,這一點韓信有所考慮,但是始終不能斷然突破感情上的束縛,不忍背叛漢朝。所以,韓信對於漢室,大節無虧。


    但劉邦對於韓信,早存防範猜忌之心。早在楚漢爭霸期間,他就兩次奪走韓信所率部隊,垓下之戰後,劉邦立即“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馬上削奪韓信兵權,並且徒封為楚王。此後,有人控告韓信圖謀造反,劉邦根本不加核實,利用韓信朝見機會,予以逮捕,雖然查無證據,但仍削去王爵,改封淮陰侯。


    最後韓信被牽連進陳豨叛亂事件之中,遭受夷滅三族的慘禍。


    還有學者指出。韓信“謀反”是由呂後一手編導的,先被誣造反,由楚王貶為淮陰侯。再次被誣造反,慘遭殺戮。韓信功高震主,加以“貪”、“驕”相循,因而招致殺身滅族之禍。


    另外,有人分析漢初全部異姓諸侯王的命運,將他們分為三類:一類是與韓信一樣,並沒謀反,也無他罪,但最終被以“謀反”借口被殺貶,如梁王彭越、趙五張敖;第二類是由於劉邦的疑忌、逼迫以致走上反叛道路的,如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第三類是免於殺戮的,如勢力最小的吳芮。


    根據上述分析,凡那些功高震主的將領,不管是否謀反,皇帝總是要找理由殺掉。劉邦對於韓信,雖然佩服他那“連百萬之眾,戰必勝,功必以”的軍事才能,但是對他這種才能極不放心,一旦奪取全國政權,其才不可留,終下殺手。這樣,韓信當然免不了一死了。謀反雲雲,隻不過是劉邦在政權到手之後殺戮的借口而已。


    韓信有無謀反之心?是否參與陳豨叛亂?這點在史學界尚未論定。韓信被殺真相隨時間掩埋於曆史之中,不知何時才能沉冤得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曆史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