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五千年曆史的華夏文明流傳到今天,有許多古國在曆史的某一個時期鼎盛一時,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但是卻又在曆史的進程中突然神秘消失,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夜郎、大理、樓蘭三個古國。三個古國,都曾經存在數百年之久,都創造了璀璨的文明,又都神秘消失在了曆史的煙塵之中。


    公元前122年,西漢使者到滇國(今雲南省),滇王問漢使“漢孰與我大”。後使者又到夜郎時,夜郎國王又用同樣的話問使者“漢孰與我大”。夜郎國因此得“夜郎自大”之名。從此“夜郎自大”就成了自以為是、驕傲自大者的代名詞。


    有許多古國在曆史的進程中突然神秘消失


    也正是因為這個典故,夜郎成為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古國。


    <strong>夜郎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古國</strong>


    夜郎國的具體位置,史籍記載都很簡略,隻說:“臨牂牁江”,其西是滇國櫊樈是漢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據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國都邑番禺(今廣州)的記載,考訂為貴州的北盤江和南盤江。多數人認為,夜郎國的地域,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可能還包括雲南東北、四川南部及廣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區。


    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稱:“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大約戰國時代,夜郎已是雄踞西南的一個少數民族君長國。漢武帝時,唐蒙奉命於公元前135年出使南越國,了解到夜郎位於巴蜀通往南越的要道上,有便捷的水路可通抵南越的都邑,便向朝廷建議開發西南夷,依靠巴蜀的富裕、夜郎的水路和精兵,有效控製南越的分裂變亂。


    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在夜郎地區設置郡縣,將夜郎劃入版圖。公元前111年,夜郎派兵協同征伐南越反叛,遣使入朝,漢王朝授予夜郎王金印。


    夜郎滅國於西漢末期,漢成帝河平年時(公元前28—25年),夜郎與南方小柄發生爭鬥,不服從朝廷調解。漢廷新上任的牂牁郡守陳立深入夜郎腹地,果斷地斬殺了名叫興的夜郎末代國王,並機智地平定了其臣屬及附屬部落的叛亂。從此後,夜郎不再見於史籍。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多次在詩作中提到過夜郎:“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還。”(《流夜郎贈辛判官》)“天地再新法令寬,夜郎遷客帶霜寒。”(《江夏贈韋南陵冰》)


    夜郎滅國於西漢末期


    夜郎作為前漢時期我國西南地區的一個苗夷少數民族部落酋長國,因“夜郎自大”這一家喻戶曉的成語,而產生廣泛而深遠的曆史影響。夜郎在西漢時期即已滅國,雖然其後不少朝代裏有以“夜郎”命名的地方行政區劃,但其曆史含義已完全不同。


    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柄,國都樓蘭城


    <strong>2、樓蘭古國</strong>


    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柄,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於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衝。


    樓蘭名稱最早見於《史記》。《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國家,當時樓蘭受月氏統治。


    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來都經過樓蘭。樓蘭屢次替匈奴當耳目,並攻劫西漢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漢派兵討樓蘭,俘獲其王。樓蘭既降漢,又遭匈奴的攻擊,於是分遣侍子,向兩麵稱臣。後匈奴侍子安歸立為樓蘭王,遂親匈奴。


    王弟尉屠耆降漢,將情況報告漢朝。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後漢政府常遣吏卒在樓蘭城故地屯田,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


    樓蘭國神秘消失,隻留下一處古城遺跡


    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城成為西域長史治所。距今約1600年前,樓蘭國神秘消失,隻留下一處古城遺跡。樓蘭古城現占地麵積12萬平方米,接近正方形,邊長約330米,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


    樓蘭古城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幹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荒原,在穿越一處沙漠時才發現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隻得讓他的助手回去尋找。


    樓蘭文明是堪稱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觀


    助手很快找回鐵鏟甚至還揀回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掘這廢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開始進行挖掘,發現了一座佛塔和三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築構件、五銖錢、一封佉盧文書信等大批文物。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台一起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就是樓蘭古城。


    樓蘭文明是堪稱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觀。據考古學家證實:塔裏木河盆地人類活動已有一萬年以上的曆史。如果我們把遺棄在塔裏木河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紅線聯接起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所有的古城包括樓蘭王國在內,突然消失的時間都在公元四一五世紀,所有的遺址都在距今天人類生活地50---200公裏的冥冥沙漠之中。


    時至今日,盡避有眾多學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諸如樓蘭古城的興衰與消失,至今還是個偌大的謎團,樓蘭遺址也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輪台古城、且末遺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畫等等,都是世界級的旅遊景點。在人類曆史上,樓蘭是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經有過的輝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們在樓蘭文化所表現出的興趣與熱情,充分說明樓蘭不僅是屬於中國的,而且是屬於人類的。


    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他在《佛國記》中說,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樓蘭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輝煌了近500年後,逐漸沒有了人煙,在曆史舞台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樓蘭古城遺址


    <strong>3、大理古國</strong>


    大理是中國宋代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後晉天福二年(937),通海節度段思平自立為王,國號為大理,1094年國中權臣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1096年段正淳改國號為後理。


    大理古國


    蒙古憲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雲南滅大理。大理國主段氏降,被任命為世襲總管。原大理官員多受封為雲南各地土司。大理國大力推行漢族文化,用漢字書寫。今昆明古幢公園內的石幢,是大理時石雕僅存的碩果。此外,大理的壁畫和木刻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大理盛行佛教,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以儒治國,以佛治心。


    大理的開國之君是段思平。他是“烏蠻“貴族,是南詔國的通海節度使,手握重兵,很有實權。南詔的最後一個國君舜化貞駕崩後,清平官鄭買嗣趁機發動政變,殺戮南詔王族800人,自立為君,改國號為長和。長和國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僅過了3年就滅亡了。長和國的權臣楊幹貞殺死了國君擁立清平官趙善政為君,改國號天興。


    大理古國


    但是,趙善政隻是個傀儡國君,也沒有什麽政治才能。在他稱帝幾個月之後,就被楊幹貞廢掉。楊幹貞自己坐上了皇位,改國號為大義寧。這個人雖然陰險狡詐,很會賣弄權力,但是卻沒有什麽治國方略,而且為人十分貪婪,對百姓橫征暴斂,不得民心。當時,大義寧國上上下下都掀起了反楊的運動,國家政權搖搖欲墜。


    段思平見大義寧國內大亂,就在通海培養自己的勢力,等待機會準備幹一番大事業。為了加強自己的力量,他以“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為口號,拉攏了烏蠻三十七部貴族,又得到了洱海地區的白族封建主的支持,力量大增。據說,段思平能夠出兵建國還要歸功於一支神戟。


    《南詔野史》中記載,段思平有一天化裝成獵人去聯絡武裝力量,夜晚在一戶農家投宿。這戶人家藏有一支神奇的戟,似乎專門在等待著他的到來。那天晚上,刮起了大風,那杆戟竟然自己跑了出來,來到段思平的房間。段思平很是驚訝,覺得這是上天的恩賜,就趕忙帶著神戟走了。在後來的戰爭中,段思平使用這杆神戟指揮千軍萬馬,殺敵無數。


    大理古國


    公元937年,段思平趁大義寧政權危難之機,聯絡雲南東部的“三十七部”武裝力量向大義寧發起了強大的進攻。大義寧的軍隊不堪一擊,段思平沒用多長時間就滅掉了大義寧。之後,段思平稱帝,改國號為大理,定國都在羊苴城。大理國是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建立的政權。


    大理這個國號還有著一段不尋常的來曆。《南詔野史》說段思平在進兵時,找不到渡口過河,正在危難之際,遇到了一個“披纓浣紗婦”給他指點迷津,並且叫他建國後把國家命名為“大理”。但是,這隻是一個傳說,在史書中,記載了段思平取大理作為國名的用意。他改國號為“大理”,就是要大大調理各方麵的關係,以穩定統治基礎,富國強兵。


    在幾位皇帝的努力下,大理國的國力與日俱增。《桂海虞衡誌》中的八個字可以充分的說明大理取得的成就,“地廣人庶,器械精良”。


    經濟的發展源於農業的發展,那時的統治者大力發展農業,興修水利再加上良好的自然環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先天的優勢,使大理的農業與中原地區水平基本相當。元初郭鬆年到大理,見到了“灌溉之利達於雲南之野、禾麻蔽野、溉田千頃”的景象。大理的畜牧業也很發達並產良馬,每年都有數千匹精壯的馬匹被運到內地販賣。


    但是這種繁盛局麵並沒有持續多久,大理國就陷入了嚴重的統治危機之中。段思平所分封的諸侯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國家的統治,但是也給後世的帝王們帶來了統治危機,諸侯據地自雄、王室力量極大削弱。


    繁盛局麵並沒有持續多久,大理國就陷入了嚴重的統治危機之中


    各封建主和其他民族的一些貴族領主,經濟和政治地位也相應地得到鞏固,滇池地區的高氏家族,洱海地區的楊氏家族,就發展成了東、西部的兩大霸主。他們與“大理王”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以至發展到同段氏王族分庭抗禮、爭奪權力的地步。


    大理國形成了“酋領星碎,相為雄長。幹戈日尋,民墜塗炭”的四分五裂的局麵,一直延續到大理國滅亡


    大理國在內部受到諸侯割據困擾的同時,周邊的一些其他民族的部落貴族,也紛紛開始趁機作亂,反抗起大理的統治來。“烏蠻”三十七部中的“於矢部”在混戰中統一了貴州南部地區,建立“羅殿國”。“些麽徒”部統一了滇池東南地區,建立“自杞國”。


    “邛部”的貴族擴充武裝,“閉其境以專利”,自稱“山前山後百蠻都鬼主”。“金齒百夷”貴族叭真,兼並了周圍各部,建立“景隴金殿國”。大理國形成了“酋領星碎,相為雄長。幹戈日尋,民墜塗炭”的四分五裂的局麵,一直延續到大理國滅亡。


    大理國就這樣在內部的統治危機與部族的叛亂中國勢疲敝,逐漸走向衰落。蒙古滅金之後為了對南宋形成兩麵包抄的夾擊戰術,決定先征服大理。1253年,忽必烈率領率領10萬大軍,分兵3路進攻師南下,長驅直大理國入,大理國內各部落紛紛投降。同年十二月,蒙古攻陷大理城,大理末代國君段興智棄城而逃。1254年,蒙古大軍活擒段興智,存續300餘年大理國滅亡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曆史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