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我國家庭必備的調料,因為它的鮮美程度確實能夠使“白水變雞湯”。上海天廚味精的“佛手牌”味精曆來都是同類產品中的名牌貨,問世至今已有80個年頭了。關於它的生產和發展,還留下一連串動人的故事哩!


    1921年春天,上海聚豐園飯店來了一個顧客,他是個清苦的讀書人,吃著一份便宜的客飯。菜肴雖然簡陋,但他吃得津津有味,隻見他在菜裏加上一些自備的粉末,還客氣地將這種粉末加在鄰座的一位顧客碗裏,說,“你吃了後立即會覺得鮮美絕倫。”


    誰知鄰座卻是個不識貨者,不但不吃,反而同這個讀書人爭吵起來。這就驚動了在店裏用膳的另一個有心人。他吃了一口加了粉末的菜肴,覺得果然很是鮮美,就說:“你這份菜就算我的。”而將自己所訂的一份價格昂貴的飯萊讓給了讀書人。


    這個讀書人就是後來成為我國現代化學奠基者之一的吳蘊初。原來他參照日本的”味之素”研究出了一種新的化學品,就是我們現在日常使用的味精。他到飯店來的這個舉動就是為了尋找願意生產這種產品的單位。那個品嚐者名叫王東園,是張崇新醬園的主要業務員。


    在王東園的介紹下,讀書人吳蘊初出技術,張崇新出資金生產味精。他們在經營方法上吸收了日本“味之素”的優點,別小看這個“素”字,它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一般人喜素怕葷,而素食者多數信佛,天堂是佛的世界,為此,生產味精的廠家取名為“天廚”,意思是“天堂的廚房”;生產的味精取名為“佛手”,比喻佛法無比,能夠點石成金,“變白水為雞湯”,再加上廣泛宣傳“純粹國貨”、“價廉物美”,於是其銷售量一舉壓過了日本的“味之素”。


    日商當然不甘敗落,就在原料上卡天廚味精廠。味精的原料主要是麵筋和鹽酸,麵筋可以就地取材,醬園本身就有,但當時鹽酸是從日本進口的,價格昂貴。吳蘊初已能從食鹽中電解出鹽酸,但缺少設備,他們探聽得外國有一家鹽酸廠瀕於破產,就投資購進了該廠的設備,成立一家新的化工廠,取名“天源”,意思是天廚的原料。鹽酸是易蝕品,其盛裝的容器是從法國進口的,代價太大。他們就在宜興的優質陶土裏加上吳蘊初研製成功的防酸材料,製成了防腐蝕的陶罐,這個做陶罐的工廠取名為“天盛”、意思是天廚的盛器。


    吳蘊初與張崇新的合作是讀書人和生意人合作成功的典型,在今天的社會裏,他們合作的經驗,仍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智慧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中國智慧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