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指南針、造紙和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印刷術中的活字印刷是宋代人畢升發明的,而歐洲的活字印刷要晚很多年。


    畢升是杭州一家印書作坊的工人。起初,他在作坊裏學刻字,把一個個漢字雕在木板上,這就是雕版印刷。畢升刻的字又整齊又漂亮,作坊裏的人都很尊重他。但畢升對現存的雕版印刷方法感到不滿,總想把它改進一番。事情是這樣開始的:有一次,作坊裏要趕印一本書,但由於一位刻字工人在一整版上隻刻錯了一個字,這一個整版就報廢了。這不但浪費了人力和物力,還耽誤了工期。畢升想:“如果整版子上的每個字都是活的,刻錯了能隨時換一個該多好啊!”畢升的創造性想法並沒有到此結束,他進一步想道:“整版的版子,書一印完,版子就沒用了,要是用一個個單個的字來排版,印完一本書,拆了版就可以排別的書,不是又省時又省力嗎?”於是,畢升開始試著刻木頭的活字,但效果並不很理想。


    有一次,畢升到一個窯廠去看一位朋友,工匠們正在製坯燒窯,製作陶器,這又啟發了他。


    他學著窯廠工匠製作陶坯的樣子,先用泥土做成一個個小型長方體,把頂端切平後像刻圖章一樣刻上一個個單字,然後放到窯中去饒,使每一個字都像小巧玲玫的小瓷磚一樣。燒好後,他又把每個字按韻排列好,以便查用。


    每到印書時,他就將需要的字一個個查出來,按書稿的要求一行一行排在鐵板上,周圍用鐵框壓緊。這樣,一個活字版就做好了。


    可是,最初的活版毛病竟出在“活”字上。印書的時候,印多了,字就“活”了起來擺不平整,有的字印出來了,有的字模模糊糊的看不清,甚至印不出來。他又進一步研究起來,改進了組版的方法。為了使每一塊活字版形成平整的堅固的整體,版子周圍除了用鐵框外,預先還在鐵框上放一些鬆脂、蠟等粘合材料。他將鐵框放在火上烘烤,粘合材料就熔化了,這時,他趁熱用平板把那些活字冷卻後,平整的活字就牢牢地固定在鐵框裏了。


    印完後,畢升再將鐵板烤熱,鬆香和蠟熔化了、他就可以將活字一個個拆下來,保存好,以後可以再用。


    可惜的是,在當時,畢升這項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發明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也沒有得到推廣。畢升死後,他製作的活字被宋代科學家沈括的祖上人收藏了。後來,沈括在他著的《夢溪筆談》裏記錄了這項發明,才使活字印刷術流傳下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智慧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中國智慧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