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大秦土地上每一個百姓的日常。隻要天下太平,能夠安穩地為一日三餐忙忙碌碌,便心滿意足,他們看不到自己生活以外的事情,甚至很少走出離家更遠的範圍,至於外麵的世界有多大,仿佛和他們一成不變的生活沒有任何關係。
馮樵夫就是這樣一個人,他賴以謀生的活計就是和日頭一起爬上山,砍幾捆柴回家,拿到集市上賣掉,換一壺酒兩升米,回家配上妻子在自家種的菜,哄哄剛滿月的孩子,就是一天的日常。
天色未亮,馮樵夫腰間插著柴刀,懷揣幹糧,哼唱著輕快的山歌,一路喚醒沉睡的飛鳥,走進山中。
這個季節的樹好,新枝成熟,不嫩不老,易燃耐燒,能賣上好價錢,興許等趕完集市,拎回家的還能多出二兩肉,照顧照顧缺乏油水的肚子。
晨光東升,清早的山中還有些清冷,山林鬱鬱蔥蔥,青草芬芳。馮樵夫精心挑選著稱心合適的樹枝,柴刀幾個起落,便能劈下一節樹枝,去了細叉樹葉,便是一根上好柴火。
馮樵夫正忙碌的熱火朝天,忽然感覺山坡仿佛在顫抖,起初並不在意,繼續手中的工作。可顫抖在逐漸清晰,也變得開始強烈,仿佛要山崩地裂一般。馮樵夫驚恐地抬頭,就看到一個巨人從群山上空升起,初升的太陽在巨人身上灑下耀眼的金光。
馮樵夫驚得目瞪口呆,接著他就看到了第二個巨人,第三個巨人……
巨人升到了極高極高處,一開始還能看到像風箏一樣大的影子,很快就連那風箏大的影子都看不見了,隻有一片片金色的雲在馮樵夫的頭頂掠過。
這天,馮樵夫是空著手跑回了家,賴以生存的柴刀都丟在了山中。妻子詢問發生了什麽,馮樵夫指天畫地,語無倫次地說他連年砍柴驚動了山神。他的山神之說,當然無人相信。
楊瑾身在金人身體當中,壯麗山巒,錦繡河川,盡收眼底。寬闊的視野讓楊瑾心曠神怡,也消除了他心中那份局促不安,過往的困惑和憂愁,仿佛也隨之變得不再那麽重要。
心已不再楊瑾胸中,而是融進自然萬物,這令楊瑾感覺視野更加清澈透明。楊瑾忽然想到,當初楊茂最嗤之以鼻的道家思想,也並非像他抨擊的那樣一無是處。
老子曾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意思大致是說,有一種超然的東西在混沌中生成,比天地的出現得還要早,空虛寂靜,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到它的存在,不依靠任何外力,卻能夠生生不息周而複始地循環,可以看做是萬物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稱呼它為“道”,或者勉強稱之為“大”。
這段對於“道”的描述似乎與乾的特征不謀而合,韓羽曾經解釋過,人先於乾存在,但人的靈識都來源於乾,而靈識強大者幾乎可以達到和乾同樣的能力。楊瑾猜測,大概老子也是靈識強大的人,隻不過沒有強大到和乾一樣,但足夠感知到乾的存在。
既然人的靈識都來自於乾,自然必須應當遵守乾的意誌,所以老子才會又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在乾誕生之前,還有“無”的存在,“無”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違抗的規則鐵律,哪怕是乾,也不能在“無”的限製下肆意妄為。所以乾才需要與他意誌相同的人,幫助他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艱巨任務。如今這個艱巨的任務,落在了楊瑾身上。
由於楊茂對道家的不屑,導致楊瑾對道家也隻是一知半解,這些當然都是他按自己的主觀想法胡亂猜測出來的,現在又沒空閑時間去找個道家子弟來論道求證。況且老子早已仙逝過百年,如今的道家子弟肯定對老子的說法各有理解,很難知道老子最初的真正想法。
韓羽的屍身依然坐在楊瑾旁邊,楊瑾很不願意將其稱之為“屍體”。由於韓羽身體的特殊構造,死去再久,屍身也不會腐壞破敗,一切完好如初。尤其是他那雙眼睛,仿佛永遠在注視著遠方,畢竟他的眼睛從沒有流露出過任何情感色彩。
楊瑾也沒能狠下心來,尋找一處山清水秀之地,將韓羽埋葬。結局雖然都是死亡,但韓羽與常人是不同的形式。有韓羽在旁,也驅散了楊瑾恐懼的孤獨感,即便楊瑾也從未真正孤軍奮戰過,他的身邊一直都有兄弟支持陪伴。
……
旭日和風之下,茫茫東海,海麵波光鱗動,浪濤浩渺,海鷗長鳴擊空戲水,空氣中彌漫腥鹹濕氣。
數百艘戰船集結戰陣,乘風踏浪而來,為首船頭高挑“秦”字纛旗,黃色大纛迎風招展,邊緣繡著象征無上權威的一圈黑色龍紋,標誌著始皇禦駕親征而來。
始皇征討徐福心切,命戰船全速開動,纛旗上龍紋隨旗舞動,宛若騰雲駕霧。
徐福船隊並未行遠,十艘海船相互之間以木板連接,組成一麵巨大的平台駐足在海麵之上。一尊青銅鑄成的圓柱器械立在平台中央,諸多工匠圍在圓柱周圍,正忙於最後的固定工作。而徐福也不隱藏身形,冠冕堂皇地站在一旁,親自監督。
低沉雄渾的號角聲隨波濤蕩漾而來,徐福聞聲負手走到平台邊緣,昂首瞭望。
海麵之上千帆聳立,船隻密集如蝗,借助風勢急似箭,仿佛烏雲壓境。始皇征討徐福,船隊隻有十多艘樓船,其餘都是輕巧敏捷的鬥艦,是以航行速度奇快。
馮樵夫就是這樣一個人,他賴以謀生的活計就是和日頭一起爬上山,砍幾捆柴回家,拿到集市上賣掉,換一壺酒兩升米,回家配上妻子在自家種的菜,哄哄剛滿月的孩子,就是一天的日常。
天色未亮,馮樵夫腰間插著柴刀,懷揣幹糧,哼唱著輕快的山歌,一路喚醒沉睡的飛鳥,走進山中。
這個季節的樹好,新枝成熟,不嫩不老,易燃耐燒,能賣上好價錢,興許等趕完集市,拎回家的還能多出二兩肉,照顧照顧缺乏油水的肚子。
晨光東升,清早的山中還有些清冷,山林鬱鬱蔥蔥,青草芬芳。馮樵夫精心挑選著稱心合適的樹枝,柴刀幾個起落,便能劈下一節樹枝,去了細叉樹葉,便是一根上好柴火。
馮樵夫正忙碌的熱火朝天,忽然感覺山坡仿佛在顫抖,起初並不在意,繼續手中的工作。可顫抖在逐漸清晰,也變得開始強烈,仿佛要山崩地裂一般。馮樵夫驚恐地抬頭,就看到一個巨人從群山上空升起,初升的太陽在巨人身上灑下耀眼的金光。
馮樵夫驚得目瞪口呆,接著他就看到了第二個巨人,第三個巨人……
巨人升到了極高極高處,一開始還能看到像風箏一樣大的影子,很快就連那風箏大的影子都看不見了,隻有一片片金色的雲在馮樵夫的頭頂掠過。
這天,馮樵夫是空著手跑回了家,賴以生存的柴刀都丟在了山中。妻子詢問發生了什麽,馮樵夫指天畫地,語無倫次地說他連年砍柴驚動了山神。他的山神之說,當然無人相信。
楊瑾身在金人身體當中,壯麗山巒,錦繡河川,盡收眼底。寬闊的視野讓楊瑾心曠神怡,也消除了他心中那份局促不安,過往的困惑和憂愁,仿佛也隨之變得不再那麽重要。
心已不再楊瑾胸中,而是融進自然萬物,這令楊瑾感覺視野更加清澈透明。楊瑾忽然想到,當初楊茂最嗤之以鼻的道家思想,也並非像他抨擊的那樣一無是處。
老子曾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意思大致是說,有一種超然的東西在混沌中生成,比天地的出現得還要早,空虛寂靜,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到它的存在,不依靠任何外力,卻能夠生生不息周而複始地循環,可以看做是萬物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稱呼它為“道”,或者勉強稱之為“大”。
這段對於“道”的描述似乎與乾的特征不謀而合,韓羽曾經解釋過,人先於乾存在,但人的靈識都來源於乾,而靈識強大者幾乎可以達到和乾同樣的能力。楊瑾猜測,大概老子也是靈識強大的人,隻不過沒有強大到和乾一樣,但足夠感知到乾的存在。
既然人的靈識都來自於乾,自然必須應當遵守乾的意誌,所以老子才會又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在乾誕生之前,還有“無”的存在,“無”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違抗的規則鐵律,哪怕是乾,也不能在“無”的限製下肆意妄為。所以乾才需要與他意誌相同的人,幫助他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艱巨任務。如今這個艱巨的任務,落在了楊瑾身上。
由於楊茂對道家的不屑,導致楊瑾對道家也隻是一知半解,這些當然都是他按自己的主觀想法胡亂猜測出來的,現在又沒空閑時間去找個道家子弟來論道求證。況且老子早已仙逝過百年,如今的道家子弟肯定對老子的說法各有理解,很難知道老子最初的真正想法。
韓羽的屍身依然坐在楊瑾旁邊,楊瑾很不願意將其稱之為“屍體”。由於韓羽身體的特殊構造,死去再久,屍身也不會腐壞破敗,一切完好如初。尤其是他那雙眼睛,仿佛永遠在注視著遠方,畢竟他的眼睛從沒有流露出過任何情感色彩。
楊瑾也沒能狠下心來,尋找一處山清水秀之地,將韓羽埋葬。結局雖然都是死亡,但韓羽與常人是不同的形式。有韓羽在旁,也驅散了楊瑾恐懼的孤獨感,即便楊瑾也從未真正孤軍奮戰過,他的身邊一直都有兄弟支持陪伴。
……
旭日和風之下,茫茫東海,海麵波光鱗動,浪濤浩渺,海鷗長鳴擊空戲水,空氣中彌漫腥鹹濕氣。
數百艘戰船集結戰陣,乘風踏浪而來,為首船頭高挑“秦”字纛旗,黃色大纛迎風招展,邊緣繡著象征無上權威的一圈黑色龍紋,標誌著始皇禦駕親征而來。
始皇征討徐福心切,命戰船全速開動,纛旗上龍紋隨旗舞動,宛若騰雲駕霧。
徐福船隊並未行遠,十艘海船相互之間以木板連接,組成一麵巨大的平台駐足在海麵之上。一尊青銅鑄成的圓柱器械立在平台中央,諸多工匠圍在圓柱周圍,正忙於最後的固定工作。而徐福也不隱藏身形,冠冕堂皇地站在一旁,親自監督。
低沉雄渾的號角聲隨波濤蕩漾而來,徐福聞聲負手走到平台邊緣,昂首瞭望。
海麵之上千帆聳立,船隻密集如蝗,借助風勢急似箭,仿佛烏雲壓境。始皇征討徐福,船隊隻有十多艘樓船,其餘都是輕巧敏捷的鬥艦,是以航行速度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