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期,有個大戶,姓張名萬元。娶了一妻一妾,各生養了一個孩子,大老婆生了個女兒,小妾生的是男孩。


    母憑子貴,小妾在家裏的地位自然非大老婆能比。大老婆嘴上抹蜜,恨卻在心裏。


    小妾的兒子剛滿三歲,很是頑皮,一日小妾午睡,小兒自己跑了出去玩,小妾午睡醒來發現兒子不見了,急忙派人四下尋找,最後在後院的水井裏撈出了小兒的屍體。


    小妾哭得死去活來,張萬元心疼得直跺腳,上去對著小妾一陣拳打腳踢,質問她為什麽不看好孩子。


    小妾失去了兒子又遭張萬元痛打,一時間心灰意冷,晚上就上了吊。


    從此大老婆就添了一個心絞痛的毛病,晚上噩夢連連,她老說看見屋子裏有鬼影晃動。


    仆人們私下議論,這事蹊蹺,都說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這大老婆夜夜噩夢,保不齊就和小少爺的死有關聯。


    大老婆聽到了這些傳言,一怒之下,趕走了一半的仆人,再也沒人敢在府上議論這事。大老婆也漸漸地從噩夢中恢複過來,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從前。


    大老婆變了,變得愛吃齋念佛,要不就陪著女兒繡花。一日她發現女兒的容貌越發的俊美了,仔細瞧著像極了死去的小妾。


    大老婆越看越心驚,甚至不敢和女兒單獨在一起。女兒也不惱她,整日纏在父親身邊。


    轉眼間小妾死了三年了,張萬元親自在她的墳山燒紙拜祭。


    回來的時候發現女兒坐在他的書房裏,張萬元走過去,女兒聞聲抬起頭。父親一陣恍然,仿佛就看見死去的小妾就在眼前。


    他的眼圈一紅說道:“當年我不該怪你,要不是我當時打了你,你也不會尋了死。”說完掉了幾滴渾濁的眼淚。


    女兒被父親弄得莫名奇妙,她站起來不知道怎麽回答他,隻是大聲叫了一聲:“爹!”


    張萬元這才清醒過來意識到自己失態,張萬元讓女兒先回房去。女兒正在練書法,很不情願地走出書房,


    路過母親屋子,她走進去打算問候一聲。她輕輕叫了一聲娘,大老婆回頭,猛然瞧見小妾衝她微笑,她大驚失色,昏了過去。


    從此張府開始鬧鬼,午夜時分後院的水井邊經常傳出淒慘的哭聲,都說是姨太太回來了。


    大老婆躲進佛堂不敢出來,全府上下人心惶惶。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鬧鬼的流言還沒止,張家小姐又發了瘋,整天披頭散發地拿著刀要砍死母親,張萬元無奈隻好把女兒鎖在自己的房間裏,四處尋找驅鬼道士。


    道士一進門,隻覺一股陰氣逼人,他先走進後院井台,看見一位妙齡女子正在井台邊梳頭,樣子很嫵媚。


    張萬元見被鎖住的女兒竟然跑了出來,剛要命人把她抓回去,卻聽道士大喝一聲道:“此女並沒有害你,你為何纏著她鬧?”


    張小姐嘿嘿笑著,聲音尖銳淒厲。震得道士連退兩步,然後張小姐竟然嗚嗚地哭了起來,邊哭邊自語道:“她娘把我的兒子推下了井,我來找她索命,可她老躲在佛堂裏。得到佛祖的庇佑,我恨不能手刃了她,隻能附在她女兒身上,父債子償,我有什麽錯?”說著她雙目一瞪,撕心裂肺地大喊:“我要報仇,我要報仇……”隨著張小姐的喊聲,天空中風雨突變,片刻間黑雲遮住了太陽。


    道士嚇得麵無人色後退了數步,小聲對張萬元說:“你女兒鬼上身,我估計很難降住她,還請你退到住宅裏。”說完道士開始做法,隻見他拿起手中的乾坤劍,在紙上瞬速畫了一個小人,然後又畫了一口井,把小人扔進井裏。咬破手指往井裏滴了一滴血,用劍逼著小人從井裏爬出來。他在紙上努力,在不遠處的井裏真的爬出一個小孩,他爬出來,拉住張小姐,叫了一聲:“媽媽!‘


    張小姐哭了,緊緊地把孩子抱在懷裏。


    道士嘴裏念念有詞,小孩就開口說道:”娘,這裏好黑,我你來陪我吧!“


    張小姐點點頭和孩子要往水井裏跳。孩子卻拉住了她的手說:”娘,放了姐姐吧!要是我們害了她,會下地獄的。我不想下地獄受苦。“


    張小姐一愣然後點點頭,隻見一個身影在張小姐的身上一閃,張小姐立刻昏倒在地,那人影牽著小孩的手跳進了井裏。


    烏雲散去,道士立刻命人找來巨石把水井堵死,貼上了符咒。


    自從道士驅鬼之後,張府恢複了寧靜,張小姐也恢複了常態,隻是自此不願和母親親近。


    大老婆見風平浪靜了,就開始不天天呆在佛堂裏,偶爾出來走動,一天夜裏,她睡不著,打開窗戶,看見小妾牽著她兒子的手站在窗下。


    小妾嘿嘿笑著說:”別以為道士真收拾了我們,他告訴冤有頭債有主,何必殘害無辜不如等待機會報仇,於是我就躲進了井裏。


    現在機會終於到了,說完衝著大老婆飄了過去……


    那晚仆人們聽見大太太屋子裏傳出了淒慘的叫聲,沒人敢過去看。第二天發現大太太死在了屋子裏。


    死相很恐怖,雙眼暴瞪,渾身青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聊齋鬼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聊齋鬼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