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知州是個實打實的苦幹派,親下田間教誨百姓,讓他們配合桓宋學派的儒士工作,奔走得滿臉通紅,汗透重衫。有此父母官以身作則,上行下效,崖州上下一時間都興起了尋野穗的風氣。凡有在什麽僻遠罕至之地見著野稻的,都要跟拴人參似的拿繩子拴一拴,再報衙門,請專家考察。


    宋院長手下的研究員和研究生們一頭欣慰於這股重農的風氣,一頭又擔心有外行人失手碰傷了珍貴的不育稻花。兩種心思煎熬之下,早上出門更早,騎著比目車在山道上顛簸疾馳,剪開穎花查看其中雌雄蕊狀況。


    工夫不負苦心人。


    就搶在這一季花期初開兩三天時,一名江寧籍的學生趙瑞在十所村東南鴨母溝頭發現了一株花藥皺縮畸變的野稻。


    他對著露出的雄蕊上上下下看了幾十遍,身形僵直到極點,生怕稍動一動就要從白日夢中驚醒。許久之後他才敢相信自己不是在做夢,緊張到僵硬的肌肉重新舒開,站起身向不遠處的同學舉手呼喊:


    “找到了!”


    他用盡了全身力氣呼喊,喊出的聲音卻幹澀低啞到幾乎聽不到。好在他身邊有裏長派來的向導盯著,看到他激動到變形的五官和眼中的淚水,也意識到了這株稻穗必有什麽不同,替他高聲喊了出來:


    “趙先生找著祥瑞了!”


    這道聲音驚破溝頭的寧靜,驚得在這附近尋稻的學生都直起身子,激動地奔向他。圍觀的老幼、閑漢與正在附近田間忙碌的農夫都撂下正事急奔過來,遠遠地看著那圍擠成一圍的背影。


    祥瑞什麽的,那是一絲也看不見。


    這消息霎時間風一般傳遍裏村,傳到了正在鐵爐塘付近考察野穗的宋桓二人耳中。


    他們為觀察花藥深深弓下的腰也幾乎立刻彈了起來,將放大鏡揣到腰間鏡袋裏,吩咐向導:“在這兩株野稻旁做個標記,明日我們再來看剩下的稻子。”


    說著便搬起道邊停著的比目車,當真並肩比目一般沿小路飛馳而去。


    不出半個時辰,前村後裏的師生們就都圍到了那株野稻株旁,將它正綻開的花上上下下、裏裏外外扒拉了一番,觀察其花藥。


    果然都有些畸變,發育不良。


    一眾師生欣喜異常,趙學生這個發現者卻是比他們早激動了一會兒,如今也能早些回過神來,請示院長:“這株稻子也要請先生賜個名兒,咱們好寫實驗記錄。”


    好學生,沉穩可靠,這時候還掂著實驗記錄呢。


    宋院長誇了他幾句,便很不客氣地給這株野稻取名“野敗”。


    叫它沾沾真正“野敗”的福氣,子孫後代都能保持不育性狀。


    學生們卻不懂欣賞這普通平實中蘊含著大造化的名字,覺得它怎麽也值個祥瑞之類的名字——


    正好發現者名中還有瑞,叫個什麽瑞的還能顯出他們趙同學的貢獻呢。


    宋時便安慰趙學生,以後雜交出性狀穩定的二代,便用他這個瑞字取名。不過這株野敗天生不育,跟祥瑞的名字不搭,還是取其“野外所生,雄蕊敗育”的本質為名更好。


    他是個院長,研究院唯一一位院士又是他的親老公,不消說是支持他的,學生們無法再爭,隻能老老實實地在實驗記錄裏寫下“野敗”這個注定錄諸青史的名字。


    眾人給它定了名,畫了圖,就地開會研究如何授粉:這株珍貴的母本不敢移動,必須取正在開花的品種水稻來就它,且必須速取速授,免得失活。


    幸好瓊州世代耕讀為業,水稻經過千百年改良,也有七十來個叫得出名的品種,挑得出正在揚花的矮杆良種來配它。


    一群學生騎車飛奔出去尋稻花,將近處農田裏生得最好的良品秈稻整株地挖來。宋時和桓淩也是從未有過地緊張,怕學生們力弱筋軟,打不出足夠的花粉來,便也不敢假手他人,自個兒逐枝剪穎,撲簌簌地敲下漫天花粉灑到雌蕊柱頭。


    崖州衙門上下與本裏本村的裏長、保甲、百姓們也同樣緊張地盯著此花,派專人日夜守護,連隻蜜蜂都不叫它飛近。


    這一整個花期,崖州上下官民都被雜交水稻折騰得心懸身疲。然而這煩惱也是甜蜜的煩惱,隻一天天看著穎花敗落,結出飽滿成熟的穀粒,所有人心中便都充滿希望。


    到臘月大熟之時,這株野稻也收了近百粒稻穀。學生們將整株水稻挖出來固定,按著當初的標記,一穗穗取下稻粒,依其父株的品類分開保存。


    冬收之後又該是冬種,這些雜交出來的稻粒種下去,若都顯示出雄性不育的特質,他們便是找到真的不育係了。


    宋桓兩人心頭那根弦仍舊繃得緊緊的,就像之前伺候揚花的野稻一樣,親自帶著學生育秧、移栽下了大田,看著它們株株返青,移栽成功,才將剩下的田間管理交給了學生和於縣令尋來的熟手稻農。


    底下學生日夜緊盯著二代的培養,他們兩人便可騰出手辦別的事了。


    雜交水稻這樣的大項目不是他們這區區三十幾人,甚至不是一個瓊州府供得起的,而是牽扯天下的大計。但朝廷議政的效率他們自是知道的,雜交水稻項目才剛起步,還沒看出優勢,隻怕至少得等個一年半載才能得到朝中反饋。


    好在他們還有名聲,有從前做的項目打下的信譽,可以先貸來些銀糧人才用。


    他二人就先一絲不苟地整理出了十數萬字的雄性不育水稻管理記錄,修訂成書,自掏腰包去福建麻沙出版。


    別人印書還要在封內印一句“如有盜印,千裏必究”,他們內封隻印廣告,望看到此書的牧民官送些良種來支援他們的雜交水稻項目;也歡迎各地名士、大戶帶著銀子和人才來學習。


    麻沙版最大的特點就是便宜、印得快,賣得廣。後來不知哪年偷師了宋氏的油印法,賣力刻起版來,速度更是可達一日數萬,立等可取了。宋桓二人用盜版作坊印了書,還用人家麻沙版的發書渠道,讓盜版商幫他們把書賣往蘇湖、湖廣等糧倉之地。


    不過京裏是自己的地方,不能讓盜版商賺他們親友弟子的錢,還是遞折子進京時順便送兩本回去,讓留守理學院的弟子門人們刊發出來吧。


    兩人在建陽印了書,又往沿海的福州、漳州等大府造訪府衙,請當地官府幫忙聯係走南洋的海商,讓他們從南洋收集栽培及野生的水稻回來選育恢複係。


    雜交水稻培育非一季兩季,甚至一年兩年的事。雖然瓊州島上氣候得天獨厚,一年能種三季稻,可他們要選育保持係、恢複係,更要研究製種技術,至少要花上幾年工夫才能得出結果。


    好在這期間他們也不是必須時時守在島上的,還能抽出時間到尚海諸府考察。


    他們在天涯海角紮紮實實地待了數年。


    朝中聽說他們要種祥瑞,因有桓淩當初獻的一箱祥瑞做背書,自然大力支持。聖旨發下來,便叫崖州撥劃上好水田做實驗田,又厚賜銀錢,免崖州稅賦,任他們實驗。而中原諸省官府、名士聽聞此事,也都盡力幫襯,光是各府支援的種糧就逾萬斤——


    這麽些糧不光種,連吃都夠了。


    他們不舍得浪費良種,隻留了雜交用的,剩的又都退了回去,隻留下了諸府縣官員派來學習的子弟和那些自帶種糧和口糧來跟他們讀書的儒生。


    廣東、福建等地下南洋的海商從官府那裏領了尋野生稻的重任,也肯用心搜集,每每從舊港、爪哇……直至呂宋等地回來時,都要捎些當地種植或野生稻的種子。


    一個崖州幾乎成了雜交水稻實驗基地,多少東南俊傑都甘心俯首田間。


    搞雜交需要了解遺傳學,但更需要的是實實在在地田間耕種。這麽多人投身這番事業上,邊學邊做,邊記錄邊反思,不斷修正之前缺陷處。如此一季季、一年年,成千上萬株水稻雜交下來,終究有了結果。


    又是臘月大熟之際,“瑞穀癸未號”實驗田間稻料已熟成待收割。稻穗垂金,子粒飽滿,風吹過時搖搖曳曳,竟有種沉重得不能隨風而動的錯覺。


    這些水稻自育秧時起便有人時時記錄,田邊插著漆得雪白的高大木牌,上頭殷紅大字記錄著平均和最高分蘖、成穗數。


    單株最多能分三十蘖,成穗者十九,一穗中實成的穀粒足有二百粒,重可達一錢。


    這裏隨便一株水稻,便能壓倒了他們當年在禦前上的那一箱嘉禾。


    宋時心潮起伏,麵上強抑激動,一隻手已在大袖掩飾下緊緊握住了小師兄的手,用力得自己都覺得骨節微痛。他師兄其實比他更激動,全然沒感到他在握自己,僵立田間,久久看著眼前那片金穗,喑啞地問了聲:“成了?”


    他們大鄭也可以和後世一樣,不憂饑餒了?


    學生們尚不清楚雜交水稻能造就何等奇跡,看著那稻子也欣喜,喜的卻是這些水稻莖杆雄壯、結穗多、穀粒飽滿。


    這些雜交水稻尚未施最能促分蘖的磷肥,也沒用勁效強的化肥,隻上了些容縣買的有機肥和自製的海鳥糞肥,到收獲時便已子實累累,一株竟能收二百餘粒稻穀。


    尋常稻子收得百二十粒都已不少,這雜交水稻竟一收收到二百餘,這不是祥瑞,還有什麽是祥瑞?


    這才剛開始種,若以後都這麽雜交下去,豈不代代都是收成二百餘粒的嘉穀了?算到一畝地產出的糧食,怕不有千斤都不止吧?


    學生們喜得不用先生催就知道加班加點去寫論文,恨不能連自己每日幾時下田,翻看了幾粒花藥都寫得清清楚楚。那個發現了不育野稻的趙學生更是將自己找到野敗的經曆和的心境用不同文體寫了四遍,詩詞曲更多不勝數,論文還沒寫出來,先湊了一本《趙氏詠稻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做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做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