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一封信寄到漢中,不出數日陝西省就送來了他要的餅幹,還搭著幾車馬口鐵盒裝的禽、肉、魚罐頭,純肉的火腿腸,耐放的醬肉、火腿、肉鬆,以及成筐的鹹蛋、鬆花之類。


    押車來的是周王府侍衛指揮使餘遠,足顯了周王對此事的看重。


    他將長長的單子遞向齊王、楊侍郎與堂上眾將官:“這些是周王殿下從漢中府急征來的,請殿下和諸位大人先用著。其餘各府也都在趕著做這樣的新軍糧,不出數日亦當陸續送到。我們殿下說,既是齊王殿下覺得好,定是於戰事有利,殿下自要傾全力供應。以後送來的軍糧中,配的餅幹、肉食自會再加多。”


    齊王頷首道:“你回去代本王致謝。”


    楊侍郎代收了單子,送往下頭軍需官處核對,又向西南深施一禮,感激地說:“有勞周王殿下費心,有了這樣輕巧的軍糧,王師哨探還能再放遠數裏,更易察知虜寇動向了!”


    幾位將官則行軍中禮,請餘指揮回去代他們向周王致意。


    餘指揮頷首道:“我們殿下若知道這批軍糧能有如許功用,定然歡喜。這些是與大軍用的糧食,下官這裏還為王爺捎了一封信給齊王殿下,另有一箱宋三元與桓僉憲新製得的電筒——”


    這電筒憑電珠照明,可拿在手中,隨身使用,極方便輕巧。剛製出來不幾天,還不曾獻到京裏,殿下便吩咐先送往軍前。


    望殿下與諸位公侯善加使用,毋負殿周王厚意。


    他從懷裏取出周王的親筆書信,雙手奉給齊王身邊的內侍,而後叫隨行的千戶捧上來一個小小的黃花梨官皮箱。


    箱門打開,露出三行抽屜,上兩行是一行三個的小抽屜,最下是整條的長抽屜。指揮使一個個抽出來,隻見上頭小抽屜裏各藏著兩支兒臂般粗長的白鐵棒,底下那個則裝了滿滿一抽屜比上頭鐵棒細些,有其三分長短的圓筒。


    底下那東西隻裹了層黃乎乎的殼子,連雕鑲都沒有,並不出奇。但上頭那些鐵棒卻有些特別——棒子一端大出來一圈,頂上鑲著玻璃麵,玻璃裏麵看得出是個銀閃閃的小碗,當中捧著個玻璃珠。


    齊王一眼便認出那玻璃珠就是電珠,眯著眼道:“這是將那手搖發電機改成了個電棒子?”


    楊巡撫離開漢中前,卻見識過市麵上沒有的直流電套裝,輕輕搖頭:“隻怕這電棒裏是空的,那小錫罐便是個電池吧?裏頭包的是玻璃和電池液麽?”


    這個就不是餘指揮說得出的了,隻道:“這的確是叫電池,桓大人給我們王爺時說,是宋府尊改造過的,不怕摔了流電池液,比原先玻璃瓶的方便。”


    楊大人上去拿了個電池細看,又晃了晃,卻沒聽見水聲。有心打開看看裏頭是什麽樣,又覺著這電池珍貴,不值得為他一時好奇就損壞一個。


    連他都不碰電池了,旁人看著這東西的賣相,更沒有細看心思,都去看那些電筒——


    若在京裏,他們自持身份,還要矜持地等著人介紹,如今在軍前,哪裏還有那麽多規矩。最年輕的成國公大步上前拿起了一個鐵筒,在手裏掂了掂,卻是異乎尋常地輕。


    他摸著腰上有個突起的地方,用力按了兩下,也不見亮,便皺眉問道:“這電棒如何能亮?是否要裝上那邊的‘電池’?還請餘指揮為殿下與我等演試一回。”


    餘指揮使應了聲“諾”,上前拿起另一個電筒,又從最底下那抽屜裏取了兩個灰樸樸的圓筒塞進去,再按住電筒腰上突起的鐵塊,往下抹了一下。


    一道炫目的黃光瞬間亮起,正對著電珠看的人眼前瞬間烙下一絲暗線。


    他們的帳子裏雖然透進天光,這電筒裏照出的光卻還是清晰可辯,是一道光柱映照著飛舞的灰塵,在帳壁上打出一個圓形光斑。


    齊王難以自抑地向前走了一步,成國公動作則更快一步,幾乎是搶過手電筒,也不怕晃眼,對著電珠細看。


    他也試著開關,擺弄了幾下,才想起將這東西獻給齊王,激動難抑地說:“殿下請看,這電筒不須火便可照明,咱們行軍渡水時用它可方便極了!”


    餘指揮正自裝著別的電筒,好拿給這幾位裝軍看,聽他說這話,連忙解釋了一句:“國公,這電是不能遇水的,它遇水就壞了!”


    怎麽,這麽粗個鐵棒子,沾沾水還能壞了?


    餘指揮說不出什麽,楊侍郎倒還記著宋時教過學生用盛水的玻璃瓶裝過靜電,便替他解釋了一句:“輔國公不見下雨天電隨雨落到人間?這電沾了水就化到水裏了,故不可碰水。”


    雖不能沾水,但雨天用油布裹好了,隻教玻璃那麵前頭不用東西擋著,便不礙著光透出來,比什麽火把、氣死風燈、煤油燈都方便。


    輔國公、成國公等慣熟戰事的老將眨眼便想到這電筒的好處,抓著餘指揮絮絮問了用法、又問電池能供得多久的電。餘指揮一一答了,並叫帶來的兩個會裝電筒的王府親衛教齊王諸位公侯身邊的謀士換電池、電珠,修繕些接觸不良的小毛病。


    他將自己記住的都講了,又對齊王拱手行禮:“我家殿下來時曾告誡下官,此電筒雖珍貴,卻也比不過我大鄭北伐千秋之功。望殿下與諸位大人於戰事善用此物,不必將其當作珍玩異物,將來桓、宋兩位大人還會再多製這等良器,為我大鄭王師添助力。”


    周王不隻與侍衛指揮這麽說,在給齊王的書信中也一樣大方承諾:他們隻管在外掃蕩虜寇,軍中用什麽,隻消遞一封信來,兄長自會盡力籌措,不使他們有缺少的。


    齊王看得心中酸溜溜的,酸中還帶幾分澀。一時嫉妒皇兄命好,天生就是長子;一時又幽怨宋時負他深情,眼裏隻看見皇兄;一時又覺得皇兄就是沾了宋桓二人的光,這東西都是人家做的,他隻是給送過來……


    但也不能不承認,他也就找這位皇兄討東西,才能要一得三,不怕他在暗地拖後腿了。


    若換了出京時跑來跟他貶損周王的三皇弟,如今隻怕軍糧未到,告他貪圖享樂,索要精糧美食的折子就先到了禦前。


    他心底暗暗糾結,幾位將軍還在旁沒口子地誇周王友愛兄弟,忠軍愛國,為著北伐盡心操持。說到後頭,齊王盡聽著在他耳邊嘟囔:“周王殿下對殿下這般棠棣情深,真教人羨慕。也虧得宋大人得上天所啟,引下雷電來用,這是天佑大鄭,必得成功!”


    齊王竟無一句話可反駁,但就這麽承認兄長行事做人都好,連他心裏都其實也有些信任,也無怪宋時選了被流放出京的兄長也不選他……


    他也還是意難平,暗暗酸了一句:皇兄這時還說桓宋,明明世人都說是宋桓!他就是偏心自家妻舅,不知道以人材為重!


    然而齊王這偏心論根本沒人聽到,便是聽到了也不會有誰跟著議論。


    周王派來的人下去休息,幾位將軍便與楊監軍研究起了這電筒的用法:


    白天天亮,看不出它的光有多亮,能打多遠。到晚上試用之後才知,這光真能在空中照出一束光柱,打到樹上、草上而止。無論打在何處,也是照出一團圓的光班,光照得越遠,打出來的光斑便越大。


    更妙的是這光看著像是束成一柱的,照隻照眼前一線,而不像火把衝天而燒,在夜色中極易叫人認出來。行路時將這光壓得低低的,隻照腳前幾步,左右前後再稍加遮護,便是有虜寇哨探隔著數十步外,恐怕也看不見他們行軍。


    但若往天上打去,那光照不到東西,隻能從側麵看見一道上大下小的光柱,在半天中模糊散去。


    這光柱可當烽火狼煙之用!


    可又比烽火方便得多。


    眾將官當即想到,若夜間哨探發現有虜寇在,隻消將燈頭向上,打出一束衝天黃光,大軍豈不就能循光而進,將正在歇息的虜寇一網打盡?


    哪怕虜寇發現光柱,這光也照不出人身影,也不留煙氣焦痕。探子隻消關上電筒,在他們尋來前另覓一處藏身,定不會被發現。且這電筒是世間未有之物,他們於今日見著之前都沒想過能用燈照出這樣一束光柱,虜寇自更不能,定會為此生出猜疑——


    或許以為神鬼之跡,聚眾於彼處拜祈;或許驚得夜逃;也或許視作自然,不加處置……


    但無論他們如何動作,都隻更利於王師掩殺!


    諸將官與楊監軍議得心潮澎湃,立刻調派精銳哨探,教他們熟習這電筒的用法,並教人設計揮動電筒傳達的暗語,將這些探子放入草原深處。


    漢中府這一年新雪落下的時候,關外草原上便傳來了第一場大勝的捷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做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做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