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試三場,府城與諸州縣的教授、教諭都要到考場裏判卷,知府雖然不必監場,也要在外頭盯著處理考場中突發事務。


    宋時分身乏術,桓淩便向周王請命,替他帶楊巡撫試用汽油製品。


    周王自己也有心想看看,便帶了一隊侍衛隨他們出城,過了漢江,直走到一處荒僻的山坳處才停下。這裏四周都是光禿禿的土石,並無樹木花草,地麵一片片焦黑灼痕,看著便是曾多次經大火燒過,連石頭都要燒出痕跡的模樣。


    不須桓淩介紹,楊巡撫與周王便都猜到這是他曾試過擲瓶的地方。


    桓淩果然承認了他跟宋時之前在此試擲過汽油瓶的事實:“試過幾次才知道瓶子形狀、汽油用量、外頭做引信的布如何纏、浸什麽引燃。”


    他熟練地從馬車中搬下一個圓筒,幾個圓肚長頸的淡綠色厚玻璃瓶,擰開鐵筒頂上突出的旋蓋,叫人往玻璃瓶裏倒了半瓶油,瓶口裹布,長長地拖出一條。


    他一麵做一麵解釋其材質、用處,而後叫人在遠處山石前設下鐵皮靶子,親手引燃油瓶扔向靶子。


    轟地一聲,烈火爆燃,黑煙騰騰而上。空中像隔了一層霧簾般,將那一片山石映得模糊搖蕩。靶子鐵皮打的,下方隻有光禿禿的土石,那火焰竟不須借依草木而燃,兀自在一片山石間獵獵燃燒,風吹不滅。


    這把火還未熄,另一道爆炸聲便連著而起。火光黑雲之間,隻見桓淩挽著右袖,利落而精準地接過點□□扔向遠方,身上窄袖棉袍厚重的衣擺都被熱風吹得向後飛揚。


    原來地麵一片片焦黑,竟不是原有的草地被燒,而是石頭直接被燒焦的痕跡。


    遠在桓淩身後的周王與楊巡撫等人都被這場爆炸與大火吸引住,久久不能回神。直到桓淩重新回到他們身邊,周王才從這場爆炸中驚醒,喃喃歎道:“這就是石脂水中煉出來的油……這豈不是能把一座石頭山也燒了?”


    是啊,汽油水澆不滅,所以他才帶親王和巡撫大人們到這既無人跡亦無草木的荒山。若是有草木的地方……他莫名想起了他師弟親自題詞、刻印,每到清明就派人大力宣傳的防火標語。


    他回頭看自己製造出的火海,沉重地點了點頭:“這裏都是石頭,汽油燒盡,火也就滅了。若是有草木之處,周圍枝葉不久就能被火烤幹,便成了天然柴薪,少不得勾一場大火。”


    周王想起那景況,亦是心有戚戚焉:“難怪宋先生嚴抓在山上點火的,一到清明燒紙時便到遣地方上裏長、甲首們到處巡察,遇有點火不熄的還要抓了罰紙呢。”


    漢中府從前的收入大半兒來自打架、偷竅、通·奸的罰銀,如今風氣好了,舊日犯罪的都在官方廠坊裏勞動改造,罰紙罰銀倒多半兒從燒紙、放炮這些易出危險、卻又因傳統民俗之故不能改的地方來了。


    這一場火卻是見仁見智,周王看見的是該注重消防安全,楊大人看的卻是在戰事中如何運用此物。


    這汽油瓶見火即燃,火勢又大,的確可用。不過要小心風勢,也不可離得太近。楊大人腦中已勾勒出了如何在實戰中運用此瓶,當即拊掌道:“此物甚是實用,或者配合□□、投石器而用,或者索性提前布在虜寇進犯的路上,以火箭引發……”


    他當下便拉著桓淩研究起此物用法,回到漢中府城,又要看他們的煉油塔,親自看產黑乎乎的石脂如何變成清透的汽油。


    煉油其實也不難,爐子早造好了,頂上裝了雙金屬測溫計,隻要注意溫度,入料出料注意安全便是。


    三場考試間隙,宋知府也能抽出工夫來陪巡府大人考察分餾塔,推銷杜仲膠製的骨折夾板、水管彎頭、接頭等物,順便向他介紹更適合缺水地區的,用杜仲膠接頭接合竹管做水管用的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法。


    漢中府雖臨著漢水,但北邊山區也有缺水的地方,雨水少時就有絕收之虞。宋大人一個到現在還在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無神論者,自然不會去祈雨,寧可花銀子補貼幹旱地區農戶鋪設水管。


    他在漢中摸索出的經驗,擱在陝北幹旱少雨之地也是能用的。


    “節水”二字就深深打動了楊大人的心,越發讓他對建石油工坊,精煉出各色燃油、提取杜仲膠一事有了興趣。


    此物既可用於民事,更可用於軍屯!陝北諸府十年九旱,榆林鎮外更是接著沙漠,少有水澆地,種不出多少糧食。軍人吃的多有商戶從陝南、四川一帶送來的,本地連軍屯都建不起,不能自種自吃,總叫人不夠安心。


    有這種既能節水又能供莊稼生長的法子,至少軍中就能供上麥子、粗糧了了。


    楊巡撫心頭發熱,對那小小的煉油塔也越看越愛,恨不能立刻帶著塔、帶幾個會煉油的學生回去建起煉油廠。


    宋校長正盼著他能幫自己擴大石油生產,豈有拒絕的道理?不僅肯給他學生,還要給他最好的——他們二人特地辦了場考試,先筆試、後實驗、再麵試,層層篩選出職校班裏理論、實踐水平最紮實的學子,推薦給巡撫大人做幕僚。


    巡撫身邊的官員與知府身邊的官員,閉著眼也知道誰高誰低。


    這場考試大半個學院的學生都來報名,連研究生班都有不想科舉,隻願在這學校鍍個金就去捐官的學生來參加考試。金提學在學廟裏考,楊巡撫在學廟外考,兩場考試的目的都為從千百學子裏層層篩選出人才,考場紀律皆極嚴肅,隻考卷上的內容一文一理,也算得相映成趣。


    漢中府上下,都被一片墨香、油墨香浸染得清華絕俗了起來。在這片氣氛感染下,不管是哪個學院的學子,又或是上過掃盲班的普通百姓,仿佛都多了幾分好學的精神。


    金提學終於取得了絕俗的才子,楊巡撫也選中了最務實的幕僚。


    考試結束,兩邊考場都收拾利落了,金提學便來向宋桓二人道別,又拿出一封考語交給楊巡撫,解釋道:“下官一去,便要從南往北轉上一圈,不考完全府學子不會再回漢中。宋知府考評就在四月初,下官怕到那時再由驛馬來回傳信,耽誤了他的考評,便寫得考語在此,望大人收下。”


    楊大人並未推托,收下了紙條,感歎道:“本官也想著要回榆林,處置煉油事宜,不能久留在漢中了。今得賢弟提醒,本官也該提前看看他的考語如何寫了。”


    楊大人行事雷厲風行,從宋時在知府任上的政績、操守、才識查起,細細列其事跡。到四月初,宋時俸滿三十六月時,又令長安府查了他在任三十六個月內可有錢糧積欠等事,都考察得清楚了,便將一封奏章飛馬送至吏部。


    祀神、養濟院、糧稅、田地、驛馬……一條條舉得出豐富實績的考核表攤在吏部尚書張閣老麵前,看得他心花怒放,恨不能立刻出去向人炫耀自家弟子。


    然而誇完之後,這弟子就不能跟桓禦史一般留在漢中了。


    張大人咬緊牙關,撚斷了幾莖清須,終於拿起那份寫著大大的“稱職”的考核單,遞給下頭員外郎,淡淡說了聲:“漢中知府宋時可留任原職,將這考語拿去存檔。”


    作者有話要說:有點卡,等我再查查明清地方官考核標準,全麵地吹一下宋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做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做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