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午年會試定在二月初八試第一場。


    三千餘名各地考生從去年下半年便陸陸續續到了京裏,到會試前夕,京城內外的會館、客棧、僧院道觀、百姓民居幾乎都住得滿滿騰騰的,不好尋房子了。


    可到臨考前幾天,卻還有一群滿麵風霜之色的學子從西邊兒趕來,捧著銀子到處找投宿的地方。


    可這臨近大考的日子,哪裏還尋得著客房?


    他們在西城外問了一圈,那些夥計都不往裏招攬,指點他們道:“如今怕是連城外山寺、道觀也騰不出房子了,老爺們也不必到處尋客舍,不如尋幾位陝西出身的官人,問他們借間小房存身吧。”


    這些做客棧營生的人門路廣,自然清楚哪位官人是陝西出身,收了他們幾塊銀子,便寫了帖子,讓他們去內城某街某巷尋人。


    這群舉子過得關卡、進了城門,便商議著先往最近的一位陝西籍工部大使家借住,住不下的再往別處尋人。隻是天公不作美,還沒走出幾條街,天上竟落了冷雨,伴著寒風吹打著馬車窗玻璃。


    春雨貴如油,可是春雨中行車、尋住處卻不是什麽好的體驗。


    這京裏的路是黃土墊道,又不像漢中府的是柏油石子路,水泡得久了就有些軟,車輪陷進泥裏,走得極慢。此時天色已不算早,又兼半天陰雲遮罩,隻怕不到申時天就能黑透了,而他們如今還沒尋到下處,哪裏有不著急的?


    豈止車裏的學子,趕車的車夫也急,頂著鬥笠都遮不盡的雨絲說:“這京城的天氣也忒陰冷了,咱們漢中府這時候都能種上宋大人的試驗稻了,這裏還凍得出不了手呢!”


    前後的車夫也附和道:“都說京裏繁華,路卻不如咱們漢中好走。若在漢中,莫說這麽小的雨,去年夏秋幾雨大雨,也不曾聽說把路麵衝軟的!”


    “若在漢中,進了城路邊就有路牌高掛,寫著咱們前方是哪條路,過多少裏拐彎……不認路的人都能走到地方,比這京裏尋人還方便呢。”


    他們議論著漢中的方便之處,把這繁華富庶的京城挑出了無數毛病,引得車隊前後的行人、車馬紛紛看他們。隻是隔著一層軟煙冷雨,目光的殺傷力被削弱了,這些車夫徑自議論著,直到耳邊響起敲玻璃的脆響和低沉威嚴的問話聲,才回過神來——


    “你們是漢中府來的?車裏的可是應試的舉子?可認得宋知府?”


    車中舉子們隔著玻璃便聽到外頭連珠似的問話聲,因聽到“宋知府”三字,忙拉開被雨打得一片模糊的車窗,透過雨絲看向那人。


    那人穿著七品青色補服,容貌清俊,頷下留著三縷清須,微眯著眼看向車裏眾人,似乎在評估他們的身份。車裏一名老成的舉子連忙代眾人應道:“我等正是陝西來的考生,曾有幸見過宋知府數麵,未知閣下……”


    他身後一名漢中舉子驀然叫道:“這位官人生得好像宋大人!”


    車裏眾人下意識努力回憶宋時的模樣,那官人的臉色也變了變,挑眉道:“你們果然是漢中來的。”


    不,也不全是漢中來的。有許多其實連陝西人都不是,隻是在漢中學院考過一回試,吃過宋知府給辦的送行宴,還打了幾兩銀子的秋風而已。


    追車的官員聞聲笑道:“看來時、我三弟在漢中府任上做得略有些可誇處,至少教化一項算得上成功了。”


    他原來就是宋知府的親兄長,如今在內閣做中書舍人的,散值回來的路上被細雨阻道,陰差陽錯遇上了這些學子。他也和宋知府一般的急公好義,關照讀書人,聽說他們是為了報考漢中學院耽擱的進京時間,以致如今尋不著下處,便主動邀他們到家中小住。


    他們家裏雖不是多麽富裕,但買的是西涯邊空闊的地方,尚有些空屋舍可以住人。


    這群學生正愁著不知到誰家借宿,怕這幾天休息不好,耽擱了考試。如今天降一個宋知府的哥哥要帶他們回家留宿,哪裏還有不答應的?


    忙不迭地道了謝,便隨宋昀回了宋家。


    宋老爺是乘馬車回來的,還在後頭慢慢磨蹭著,家裏是老宜人和他們兄弟做主,直接把這些舉子安排在了西邊客院裏。


    那間院子本是要留給桓淩的,正房廂房都收拾得幹幹淨淨,甚至還布置了個小書房。可惜自打桓淩踏進他們家大門,就始終睡在宋時身邊,這客房裝好了也是白放著,隻偶爾招待些老家來的親戚。


    說起來也是住過四品僉憲的院子,住的人麵上都有光彩。


    譬如這些借住的舉子,住進傳說中桓大人的院子,就似身上披了層二甲前十的光環。再去參觀過宋知府住過的跨院,見過三元的父兄,那就更了不得了,仿佛文曲星已經頂到頭上,隻待下場就能拿個二甲回來。


    宋家上下得了這群舉子也頗高興,抓著他們問漢中的情形,宋時在府裏行的惠政,做出的成績。


    這些學生中畢竟有許多漢中府人,還有些認得漢中學院的研究學,借閱過他們的講義和教科書,答起來上究天人之際,令人除了讚歎再說不出別的話來。


    實在不知道該說什麽……該怎麽讓他們別再說那聽不懂的了……


    宋老大人偷偷地看兩個兒子,兩個兒子你看我我看你,最後卻還是宋二哥機靈,遣人去叫了兒子和侄兒們。


    來,都是你們三叔和桓三叔教出來的,跟漢中的師兄們探討探討!


    正處於,並打算長期保持代數學習初級階段的宋家小一輩三兄弟被漢中學子們論及的物理、化學、地理、農學知識狠狠震憾了一把。


    原來他們三叔和桓三叔教他們時已經是手下留情了。


    原來三叔他們懂得那麽多,可算得上知天文下查地理,他們竟隻學到了一點點皮毛,還覺得已經累得學不動了?


    這些書生跟著兩位叔父讀書不過一兩年,所學所知竟就要超過他們三兄弟了?


    他們兄弟實在太懈怠了!


    待眾舉子吃罷晚飯,探討夠了天人學問,心滿意足地回別院休息,宋霖也從這種挫敗中回過神來,對著父祖父拱手道:“這些東西孩兒們竟不曾學過,有負父親與叔父看重,是我們不爭氣。還望父親給三叔寫封信,請他下回多寄些題目來,我們早日學通,也好像那幾位師兄一般研習天理化學。”


    他父親和叔父都十分讚許,安慰他說:“霖兒有這心就好。你三叔們之前不肯傳授,定是看你們年幼,要你們先打好算術基礎,才能再學更高深的學問。”


    不過他們該寫信還是會寫的。做父親的隻怕孩子不愛學,哪有見孩子想學習而不給他們謀機會的?


    得了父輩的支持,小宋大哥躊躇滿誌,向父親和二叔深深一躬,卻沒注意到一旁站著的兩個弟弟已經有點兒嚇傻了,隻情愣愣地看著大人們。


    可就連一向寵愛縱容他們的爺爺也沒出來說一聲“不用學那些”,而是歡歡喜喜地吩咐下去,明日就殺雞、割肉、買鴨鵝,去榮慶齋買南糖、點心,獎勵孫兒們這一片向學之心。


    買的魚肉、點心不光給他們吃了,更給來借住的漢中學子們添了菜。宋大爺也是今年要下場的人,與這些考生更親近,拿著京城和漢中兩套題互對互練,努力抓住考前最後幾天複習時間。


    二月八日一早進龍門,天下考生的命運便在貢院內這狹小到轉不動身的考場中決定了。


    這三場考試由李閣老主持,副考官是翰林侍讀學士,房考官、監場官等都是翰林院、都察院、禮部精挑細選出來的人物。二皇子齊王雖在禮部辦差,實則也沒能碰到掄才大典的邊緣,廷推出的考官中倒有幾位是他三弟外家的門人弟子。


    而他手裏的勘礦、選礦、轉運工作卻做得平平。勘礦、選礦兩項好在有熊禦史和他從漢中帶來的工人主理,倒沒什麽難處。但因建廠的地方要臨著活水,選址離礦區極遠,他這邊運轉成本高、運得少,他那弟弟便常暗示別人,京裏經濟園建得不如漢中,竟是他這運轉礦料的不利。


    他後不得不自掏腰包加了運輸車量、人力,供上了他們建窯、建廠房的需要,可他三弟麾下文人又傳出了他運礦料花用的銀子太多,有悖經濟園本意雲雲……說得好像他和商氏沒往裏貼過本錢似的!


    他那弟弟甚至還想按著親王儀製建廠房,虧得監工的兩位禦史力爭,不然真不知要建多久才能把那園子一個大門建起來。


    他雖也回擊說魏王建經濟園的速度慢、浪費工料,可就算爭出誰貼錢更多,誰出的錯更多也沒什麽好處。隻能襯得他們長兄治理藩地治得更好——雖現在還不能稱藩地,但在他心裏,隻盼著這個大哥不要再回京了。


    那漢中經濟園是怎麽能建得又快又好,不用宋大人自己貼補的?難道除了把宋時再召回京裏,就沒別的辦法做成此事了麽……


    齊王連日召門人下屬商議如何降低成本,將手中事物做得更圓滿,在父皇麵前掙掙臉麵。而今主持經濟園事務,以為自己能憑此事建功立業、搏得聖寵的魏王更是如此。他甚至懷疑起了宋時的經濟園是否真的那麽輕易建成,是否真有漢中報上來的那樣厚的收益。


    會不會是宋時為了推行他“厚工農可利商”的理學,自己暗地投錢投人,將這經濟園的名聲堆起來的?


    不光他這麽想,三月十五日,從天下三千多考生中層層篩選出來的最後三百零五名中試舉子翻開殿試題目,也看到了和他心中所思差相仿佛的題目:


    朝中先有“厚商利農”、“以農為本、以商為末”兩種說法,而後又有漢中府建經濟園興工商以惠農。試問當今朝中究竟如何做才能真正養民安民,富國興農。


    滿殿考生都據案讀題,一聲不出,唯獨殿角一處不顯眼的書桌前,宋曉緊握著筆杆,胸膛劇烈起伏:漢中經濟園、厚工商以利農……這不是我弟弟做的麽?


    作者有話要說:寫出來感覺不對,太水了,我再想想,明天脫脫水再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做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做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