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吉士林方、常申,監察禦史袁圖、餘涉、戶部員外郎白昌……
一位位優秀畢業生上台領了屬於自己的畢業證,又在台上對著既可稱為師弟又可稱後生子弟的學生們講起了多年治學的經驗。初時是講五經、四書,後來又講如何平日靜心讀書、科考文章技巧、君子立身之道,乃至在漢中做試驗的經驗……
來聽講學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不光研究生院的讀書人,就連技術學院、蒙學院等地有心讀書上進的學生都從門外遛了進來。
老師們不加阻止,學生便越進越多,卻也都不敢高聲,隻悄悄站在後麵聽台上講話。
這幾位畢業生說是學生,卻也隻是來進修農科的,經義文章都是可比他們校長、副校長的大家級水平。這一天在台上作演講,又有種趁著最後時光將自家所學都灌輸給後輩學子的心態,自是格外有激情。
台上盡心傳授,台下盡力學習,宋校長在旁看著這場景,恍如中學課本上一篇都德的短篇,《最後一課》。
這最後一課拖得極長,每個人都恨不能把畢生所學傾囊而授。一場畢業典禮從午飯講到晚飯,又從晚宴講到夜宵,校領導、府縣領導和優秀畢業生連開三宴,普通學生吃完營養餐也要回來繼續聽……
直到三更已過,夜色深沉,最後一位畢業生熊禦史才講完話。
他下去之後,宋時以本校校長兼本地知府的身份站在台上,對台下已看得出倦容,卻仍強撐精神聽講的師生們說:“我再講最後一句——”
純樸的古代學生還不知這句話真正的殺傷力,挺直腰身,努力集中精力看向台上。
多好的學生……當年他聽見領導說“我再講最後一句”時,都得避著領導的視線翻個白眼兒的。宋校長默默感歎了一聲,卻也沒把領導講話的習慣帶到這個時代,真的隻講了一句:
“今日畢業宴會到此為止,諸生都累了,且回去休息吧。咱們這些做老師的、做官長的也暫在學舍裏歇一宿,明日再回城。”
堂下眾人齊齊應聲,他甩甩袖子,朝桓淩比了個請。
桓淩便以本府職位最高的僉都身份向台下說道:“宋大說得是,天色不早,眾人就此散了吧。”
他們兩人並肩下台,台下久坐的趙同知等人也終於晃著麻木的腰腿站了起來,依官場次序跟著他們出了會場。
這一場畢業典禮之後,十一位來進修的天使終是要回去了。
漢中府早安排人將他們來時乘的車都改裝成了帶彈簧的減震車,又備了他們回京後各自需要的設備。為著他們回京後立刻就以開工建設,宋時特地將早先建工業園的一個建築隊,各廠老成熟練的技工,還有幾名在漢中學院修過職業技術,能做監察質檢工作的技術骨幹打包送給了他們。
宋大人又令府裏的陰陽生挑了個宜出行的好日子,五日之後,便帶領府城上下官員送這幾位天使出城。桓淩自然要作陪,周王亦遣了司馬長史同往送行,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出了漢中府城。
直送到五裏長亭,該是分別之處,馬車才停下,眾人各自從車中下來,自有漢中府隨侍的差役將酒水送上。
當日畢業宴上師生情重,如今執手分道,又見同僚情深。
眾官員將杯中清酒一飲而盡,杯口倒控,竟不留一滴酒。宋時也將酒一飲而盡,反過杯底,誠心祝福道:“願諸位此行一帆風順,早日平安還京。”
還京後也能各展所長,上報聖恩,下惠黎民。
飲罷送行酒,正要各自離開,卻見一群本地父老乘著大車過來求見。眾耆老下車後,便由一名須發皆白、穿著醬色長袍、頭戴紗帽的老者當先走上前,向十一人天使行禮,送上了漢中學院家長們準備許久的土儀。
倒是沒獻萬民傘——畢竟不是親民官,獻了那傘隻怕府尊和縣裏老父母不悅。
這幾位來學習的天使都沒想到,他們在這府裏一天官沒當過,一件事沒為百姓辦過,竟也能得到父老們如此厚待。
可他們都是沒當過地方官的人,在京裏為官的時間不長,大多又都在清水衙門,不慣收禮。眼前又站著個僉都禦史,專管糾察百官風紀的,當著僉憲的麵……這算受賄麽?
正當遲疑間,宋校長卻認出了這些都是他們學校學生家長——為了爭娶給他那經濟園和職業技術專修學院捐款的機會,這些鄉老都請他吃過不少頓飯呢。
他認出這些人,便猜到了他們做家長的想給子弟們入京後的前程鋪路的心思,不禁可憐起這些父母心,替他們勸道:“這是百姓們一片心意,又不是什麽貴重之物。賢兄們在學校裏曾教過本地學子,又在經濟園、試驗田中為惠及百姓而做了許久研究,才贏得百姓真心敬愛,送來這些東西。”
宋大人與僉憲大人情同夫妻,他說的自然也是桓大人的意思。
兩位做監察禦史的比同僚更擅揣磨上司的心意,看著那些耆老送的又果然沒有多貴重的東西,便命人收下,代同僚們答謝。
眾老顫微微地答禮,待他們上了車,又如餓虎撲食般穩準狠地撲上去,一人強脫了他們一雙靴子。
這是……脫靴遺愛?
被脫了靴子的廷臣們個喜得暈暈乎乎,竟有些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覺。這脫靴遺愛是親民官的待遇,他們這等從朝廷派到外地的欽差從來沒聽過還有被父老搶著脫靴的,難不成他們在廠中學做肥料,下田試種嘉禾的行為就能叫百姓如此欽敬了?
他們也算是能收百姓之心的好官了?
從長亭到碼頭十五裏旱路,從漢中碼頭沿江上行不知幾百裏水路上,他們都似乎承受不住舟車勞頓,暈乎乎地走了一路。許久後船行靠岸,眾人安穩地住進客棧,便紛紛提筆作文,記下了辭別漢中時的離愁別續,漢中府這些樸實可愛的鄉民。
不光他們有此感歎,圍觀了整場“脫靴遺愛”活動的桓僉憲與司馬右長史都羨慕他們能得百姓這般愛戴。回城路上,司馬長史還與桓僉憲感歎:“桓大人是從頭扶持宋府尊建起經濟園、設起試驗田的,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想來百姓心中都會記得,多年後載譽還京時,也必有這些受恩的鄉老相送。”
宋時是親民官,離開時必定有這過場;桓淩雖也是欽差,卻是陪著宋時從無到有地將經濟園和試驗田辦起來的,漢中這些百姓看在眼裏,哪得不給他送萬民傘、脫靴的?
可惜他隻是個右長史,怕是與此無緣了。
他回城後將今日之事細細告知周王和褚長史,退歸房中,反複琢磨此事,卻總有幾分悵惘,忍不住寫了篇短文以訴心曲。而另一邊院裏被他羨慕許久,以為將來必能得百姓敬愛的桓僉憲也一般提筆記下今日百姓爭送賢官的場景:
朝廷天使來到漢中參與基層建設工作,進入本地經濟園、農田中勞作,為百姓試製工農業產品。本地父老感懷他們為漢中做出的貢獻,不僅結伴出城相送,更上演了一場脫靴遺愛的人間真情,與諸位大人依依惜別。
他的文章摻著幾分學數理之人特有的冷靜疏離,抽身事外,隻是簡單幾筆地將今日所見的官民互動記述下來,卻寫盡了漢中百姓的淳樸熱情,更以此襯出這些欽差在漢中為百姓做了多少叫人敬愛的實事。
他寫這篇文章倒不是像司馬長史那般期待被人敬仰,而是打算寄回京裏,借著那些禦史回京的動靜,宣傳一下他們漢中府在宋大人治下物阜民豐、百姓善良純樸的形象。
他們讀書人寫了文章,自然是要互相傳抄鑒賞,吹捧一番的。桓僉憲家裏有個擅長文章詩詞文章,會鑒賞會修改的同心之人,寫好的文章自己精修了幾遍,晚上宋大人回家時便拿出來請他斧正。
宋時隻看了他手中的信紙一眼,便有些意外地笑著說:“桓祭酒怎麽也有閑心寫文章了?讓我猜猜,可是寫今日咱們送別欽差時,有父老到城外送別,為他們脫靴的故事?”
“怎麽也”寫文章?除他之外,今日又還有多少人寫文章……寫了之後還偷偷塞給他們庶務纏身,忙得晚上都要加班到極晚才能回來睡覺的宋府尊的?
宋大人卻沒接收到他心中怨念,接過那篇文章,自顧自地說笑:“我那裏馬同知、苑通判他們且不用說,連你這裏司馬長史都寫了文章給我看。這麽多相似內容的文章湊在一起,都夠辦個作文大賽的了。過幾天肯定滿城書生都要傳抄這些文章……“
他忽然想到什麽,思忖了一會兒才道:“索性咱們就把這些文章都印了,隻當做個專題報道‘京城農科專家學習結束,圓滿離開漢中’的報紙也還行啊。”
桓淩跟著他做論文時聽過專題、報紙這些後世的新詞,但之前忙著,倒沒想起要印它。如今手頭恰有稿子,宋時恰有心情,他便立刻表示讚同:“咱們學校裏不就有會刻臘版的學生麽?便將這些文章給他們,叫他們刻印一份報紙來試試。”
他對自己的文章還是有幾分自信的。不論與何人的文章同登在一張紙上,他作的這篇也絕不遜於別人。
一位位優秀畢業生上台領了屬於自己的畢業證,又在台上對著既可稱為師弟又可稱後生子弟的學生們講起了多年治學的經驗。初時是講五經、四書,後來又講如何平日靜心讀書、科考文章技巧、君子立身之道,乃至在漢中做試驗的經驗……
來聽講學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不光研究生院的讀書人,就連技術學院、蒙學院等地有心讀書上進的學生都從門外遛了進來。
老師們不加阻止,學生便越進越多,卻也都不敢高聲,隻悄悄站在後麵聽台上講話。
這幾位畢業生說是學生,卻也隻是來進修農科的,經義文章都是可比他們校長、副校長的大家級水平。這一天在台上作演講,又有種趁著最後時光將自家所學都灌輸給後輩學子的心態,自是格外有激情。
台上盡心傳授,台下盡力學習,宋校長在旁看著這場景,恍如中學課本上一篇都德的短篇,《最後一課》。
這最後一課拖得極長,每個人都恨不能把畢生所學傾囊而授。一場畢業典禮從午飯講到晚飯,又從晚宴講到夜宵,校領導、府縣領導和優秀畢業生連開三宴,普通學生吃完營養餐也要回來繼續聽……
直到三更已過,夜色深沉,最後一位畢業生熊禦史才講完話。
他下去之後,宋時以本校校長兼本地知府的身份站在台上,對台下已看得出倦容,卻仍強撐精神聽講的師生們說:“我再講最後一句——”
純樸的古代學生還不知這句話真正的殺傷力,挺直腰身,努力集中精力看向台上。
多好的學生……當年他聽見領導說“我再講最後一句”時,都得避著領導的視線翻個白眼兒的。宋校長默默感歎了一聲,卻也沒把領導講話的習慣帶到這個時代,真的隻講了一句:
“今日畢業宴會到此為止,諸生都累了,且回去休息吧。咱們這些做老師的、做官長的也暫在學舍裏歇一宿,明日再回城。”
堂下眾人齊齊應聲,他甩甩袖子,朝桓淩比了個請。
桓淩便以本府職位最高的僉都身份向台下說道:“宋大說得是,天色不早,眾人就此散了吧。”
他們兩人並肩下台,台下久坐的趙同知等人也終於晃著麻木的腰腿站了起來,依官場次序跟著他們出了會場。
這一場畢業典禮之後,十一位來進修的天使終是要回去了。
漢中府早安排人將他們來時乘的車都改裝成了帶彈簧的減震車,又備了他們回京後各自需要的設備。為著他們回京後立刻就以開工建設,宋時特地將早先建工業園的一個建築隊,各廠老成熟練的技工,還有幾名在漢中學院修過職業技術,能做監察質檢工作的技術骨幹打包送給了他們。
宋大人又令府裏的陰陽生挑了個宜出行的好日子,五日之後,便帶領府城上下官員送這幾位天使出城。桓淩自然要作陪,周王亦遣了司馬長史同往送行,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出了漢中府城。
直送到五裏長亭,該是分別之處,馬車才停下,眾人各自從車中下來,自有漢中府隨侍的差役將酒水送上。
當日畢業宴上師生情重,如今執手分道,又見同僚情深。
眾官員將杯中清酒一飲而盡,杯口倒控,竟不留一滴酒。宋時也將酒一飲而盡,反過杯底,誠心祝福道:“願諸位此行一帆風順,早日平安還京。”
還京後也能各展所長,上報聖恩,下惠黎民。
飲罷送行酒,正要各自離開,卻見一群本地父老乘著大車過來求見。眾耆老下車後,便由一名須發皆白、穿著醬色長袍、頭戴紗帽的老者當先走上前,向十一人天使行禮,送上了漢中學院家長們準備許久的土儀。
倒是沒獻萬民傘——畢竟不是親民官,獻了那傘隻怕府尊和縣裏老父母不悅。
這幾位來學習的天使都沒想到,他們在這府裏一天官沒當過,一件事沒為百姓辦過,竟也能得到父老們如此厚待。
可他們都是沒當過地方官的人,在京裏為官的時間不長,大多又都在清水衙門,不慣收禮。眼前又站著個僉都禦史,專管糾察百官風紀的,當著僉憲的麵……這算受賄麽?
正當遲疑間,宋校長卻認出了這些都是他們學校學生家長——為了爭娶給他那經濟園和職業技術專修學院捐款的機會,這些鄉老都請他吃過不少頓飯呢。
他認出這些人,便猜到了他們做家長的想給子弟們入京後的前程鋪路的心思,不禁可憐起這些父母心,替他們勸道:“這是百姓們一片心意,又不是什麽貴重之物。賢兄們在學校裏曾教過本地學子,又在經濟園、試驗田中為惠及百姓而做了許久研究,才贏得百姓真心敬愛,送來這些東西。”
宋大人與僉憲大人情同夫妻,他說的自然也是桓大人的意思。
兩位做監察禦史的比同僚更擅揣磨上司的心意,看著那些耆老送的又果然沒有多貴重的東西,便命人收下,代同僚們答謝。
眾老顫微微地答禮,待他們上了車,又如餓虎撲食般穩準狠地撲上去,一人強脫了他們一雙靴子。
這是……脫靴遺愛?
被脫了靴子的廷臣們個喜得暈暈乎乎,竟有些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覺。這脫靴遺愛是親民官的待遇,他們這等從朝廷派到外地的欽差從來沒聽過還有被父老搶著脫靴的,難不成他們在廠中學做肥料,下田試種嘉禾的行為就能叫百姓如此欽敬了?
他們也算是能收百姓之心的好官了?
從長亭到碼頭十五裏旱路,從漢中碼頭沿江上行不知幾百裏水路上,他們都似乎承受不住舟車勞頓,暈乎乎地走了一路。許久後船行靠岸,眾人安穩地住進客棧,便紛紛提筆作文,記下了辭別漢中時的離愁別續,漢中府這些樸實可愛的鄉民。
不光他們有此感歎,圍觀了整場“脫靴遺愛”活動的桓僉憲與司馬右長史都羨慕他們能得百姓這般愛戴。回城路上,司馬長史還與桓僉憲感歎:“桓大人是從頭扶持宋府尊建起經濟園、設起試驗田的,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想來百姓心中都會記得,多年後載譽還京時,也必有這些受恩的鄉老相送。”
宋時是親民官,離開時必定有這過場;桓淩雖也是欽差,卻是陪著宋時從無到有地將經濟園和試驗田辦起來的,漢中這些百姓看在眼裏,哪得不給他送萬民傘、脫靴的?
可惜他隻是個右長史,怕是與此無緣了。
他回城後將今日之事細細告知周王和褚長史,退歸房中,反複琢磨此事,卻總有幾分悵惘,忍不住寫了篇短文以訴心曲。而另一邊院裏被他羨慕許久,以為將來必能得百姓敬愛的桓僉憲也一般提筆記下今日百姓爭送賢官的場景:
朝廷天使來到漢中參與基層建設工作,進入本地經濟園、農田中勞作,為百姓試製工農業產品。本地父老感懷他們為漢中做出的貢獻,不僅結伴出城相送,更上演了一場脫靴遺愛的人間真情,與諸位大人依依惜別。
他的文章摻著幾分學數理之人特有的冷靜疏離,抽身事外,隻是簡單幾筆地將今日所見的官民互動記述下來,卻寫盡了漢中百姓的淳樸熱情,更以此襯出這些欽差在漢中為百姓做了多少叫人敬愛的實事。
他寫這篇文章倒不是像司馬長史那般期待被人敬仰,而是打算寄回京裏,借著那些禦史回京的動靜,宣傳一下他們漢中府在宋大人治下物阜民豐、百姓善良純樸的形象。
他們讀書人寫了文章,自然是要互相傳抄鑒賞,吹捧一番的。桓僉憲家裏有個擅長文章詩詞文章,會鑒賞會修改的同心之人,寫好的文章自己精修了幾遍,晚上宋大人回家時便拿出來請他斧正。
宋時隻看了他手中的信紙一眼,便有些意外地笑著說:“桓祭酒怎麽也有閑心寫文章了?讓我猜猜,可是寫今日咱們送別欽差時,有父老到城外送別,為他們脫靴的故事?”
“怎麽也”寫文章?除他之外,今日又還有多少人寫文章……寫了之後還偷偷塞給他們庶務纏身,忙得晚上都要加班到極晚才能回來睡覺的宋府尊的?
宋大人卻沒接收到他心中怨念,接過那篇文章,自顧自地說笑:“我那裏馬同知、苑通判他們且不用說,連你這裏司馬長史都寫了文章給我看。這麽多相似內容的文章湊在一起,都夠辦個作文大賽的了。過幾天肯定滿城書生都要傳抄這些文章……“
他忽然想到什麽,思忖了一會兒才道:“索性咱們就把這些文章都印了,隻當做個專題報道‘京城農科專家學習結束,圓滿離開漢中’的報紙也還行啊。”
桓淩跟著他做論文時聽過專題、報紙這些後世的新詞,但之前忙著,倒沒想起要印它。如今手頭恰有稿子,宋時恰有心情,他便立刻表示讚同:“咱們學校裏不就有會刻臘版的學生麽?便將這些文章給他們,叫他們刻印一份報紙來試試。”
他對自己的文章還是有幾分自信的。不論與何人的文章同登在一張紙上,他作的這篇也絕不遜於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