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人欣賞了一會兒他們園區工人的組織性紀律性,便要去試吃員工營養餐。


    他一定要與民同樂,做下屬的也勸不動,隻得吩咐人去後廚拿幾個幹淨攢盒,連同江師爺和他們帶來的差役的份,讓廚子送來。


    幸而他們園區常有禦史、知府和府縣裏其他領導來視察,視察時少不得要到員工餐廳逛逛,這裏的管事和廚子不敢克扣太狠,四菜一湯裏是實打實有肉的。


    今日吃的是一道燉雜魚、一道河蝦炒韭菜、一道水煮茄子、一道老醋拌菠棱菜、一道絲瓜湯,主食是摻著高梁、豆麵的雜麵饅頭。大鍋菜的味道說不上好,但菜裏有油水,鹽也擱的足,對這些幹重體力活的工人來說就挺合適——有油有鹽,吃了才有力氣幹活。


    楊大人也懂這點,拿筷尖點著菜誇讚道:“不錯,人若缺鹽就缺力氣,這裏給流民的吃食倒不吝惜鹽。”


    好說,好說,其實還是因為他們買鹽便宜。他們一個知府一個禦史,背後還有個王爺,哪個鹽商敢倒賣高價鹽給他的工業園?


    不過這點就不必跟領導說得太清楚了,宋時隻謙虛地說:“這園區裏也不是白供養流民,都是以工代賑的。既是要讓人做活,就得給足吃食,不然幹久了身體就掏空了。”


    楊大人點了點頭,又問他們一日供幾餐,早晚吃的什麽。


    宋時便細細給他解釋:“一日供三餐飯,午晚兩頓都是四菜一湯,兩個饅頭或兩碗飯,唯早餐不做這麽多菜,隻供鹹菜、粟米粥。夜裏巡夜值班的也供一頓宵夜,有菜有飯,都是廚子提前做好的,擱在火上熱一熱即可。”


    因為算是以工代賑,救濟流民,給的工銀不多,按工作不同一日隻給二三分銀。


    楊大人算著來時所見的人數,歎道:“這也算得上大手筆了,漢中府可還養得起這園子?”


    還養得起,建這工業園有本府好心富戶捐助,他們府裏並不花什麽錢。且如今園中所產的白雲石耐火磚滿大鄭朝也沒有第二個地方能弄出來,想訂這磚的人都排到明年了。


    楊大人又想起江上引動他好奇心的煙柱,隔著窗子看了一眼,笑道:“原先看這黑煙礙眼,如今知道它能養活如此多流民,倒覺著這煙柱也是好東西了。”


    其實不是好東西,還是得治理。特別是焦爐煤氣,裏麵還帶著煤焦油,容易堵塞煙囪,落下來還會汙染土地,必須盡早處理才好。


    不過他已經從晉江文獻上查到,空廠排放的廢煙裏有大量熱量,可以用來燒水、燒鍋爐,甚至將來可以搞個全廠區循環的火牆係統。煉焦時產生的焦爐煤氣不隻有熱量,還可以燃燒,隻是火力不持久,不能供燒窯、煉焦,但或者可以用來煮草木灰水。


    而且焦爐氣裏的可燃氣體是氮氧化物,能跟硫酸結合成硫酸氨——


    然後他就有氮肥了!氮磷鉀全齊!現代農業的基礎就有了!


    就是這個輸送熱氣和煤氣的技術問題還得解決一下,得去四川請個天然氣井工匠來。四川自古就有利用天然氣井的傳統,當地人不僅能開極深的天然氣井,還能用竹筒運輸天然氣到百姓家裏燒火,說不定也有法子引流這些煙氣。


    他幾乎顧不上吃飯,就給大人展望了半個小時漢中經濟園的未來發展,聽得楊大人胃口大開,將兩個雜麵饅頭都吃盡了。江師爺今日在園子裏也大開了眼界,聽著宋大人講的這些東西,幾乎錯不開眼。


    一桌人裏,唯有桓大人還安安穩穩、斯斯文文地吃著飯,有官人的體麵。不過江師爺眼角餘光偶爾掃過他那邊,仿佛看見他把宋大人眼前那盒飯也拿了過去,自己慢慢地挑著魚肉。


    此事他倒不適合說,索性隻當沒看見,又抬頭接著聽宋大人說話。


    說著說著,堂外便有鍾磬齊鳴,堂內工人抓緊出去交班,外頭又排上了幾隊尚未用餐的工人。


    楊大人叫這鍾聲驚醒,才想起宋時一直在說話,都沒歇下來吃口菜,不禁勸道:“菜都要涼了,你且吃了飯再說。”


    大夏天的,菜涼也涼不到哪去。


    宋時告了罪,提起筷子要吃,才發現自己的攢盒有點不大對勁——那盒燉魚裏的魚頭、魚尾和刺都不見了,隻留下一盒幹幹淨淨、還挺整齊的魚肉。一塊白生生的魚肉搭在最上頭,還留著剔骨時筷尖劃過的痕跡。


    還能有誰這麽體貼,給他挑刺呢?


    宋時心裏美滋滋地,笑意悄然從眼底、嘴角流出,垂下頭朝桓淩看了一眼。他倒是已經吃完了菜,攢盒幾個格子裏胡亂堆著魚頭、魚刺,甚至還有些沒夾好扒掉的魚皮,可知自己這盒整齊幹淨的魚肉哪裏來的。


    這要不是領導坐在對麵,他說什麽也得讓小師兄嚐嚐自己的勞動果實啊。


    他低著頭一筷筷地夾魚肉吃,享受著這份無言的關切。對麵的江師爺吃得比他快些,撂筷後恰見他正揀魚肉吃,還是整塊好肉,不由得想起方才看見桓大人拿著他的食盒挑魚肉的情形……


    咳,方才不曾說,現在也還是不提了吧。


    這一餐飯吃罷,宋時便提議大人先去碼頭客棧休息。他們回城幫楊大人傳信,等周王傳召楊大人到府議事。


    廠區畢竟有煙塵汙染,不是久留之地。


    楊大人欣然同意,重紮上頭巾,一行人黑紗蒙麵,雄姿英發地出了園區。送他們來的車還在外頭等著,楊大人卻還是騎了馬,隻讓江師爺與士兵乘車在後頭隨行。


    他們三人並轡走在前頭,說話不虞叫人聽見,楊大人方問宋時:“本官見那些流民懂得列隊,做活、吃飯時也整齊劃一、頗有章法,你們是如何訓練出來的?”


    那種規範化的動作嗎?


    這是管理學基本知識啊。


    他們曆史與文化旅遊專業雖然分在曆史學院,本質其實也就是個旅遊管理專業,這個知識點他記得牢牢的。


    一百多年……啊不,四百多年後的科學管理學派的領軍人物泰勒老師就身體力行,通過搬鐵塊實驗分解細化工人勞動步驟,以達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現如今他也就是追隨後輩管理科學大師的腳步做了回實驗,試出了比較科學合理的工作方法罷了。


    按著這種方法,工人一天休息的時間更短,勞動生產率更高,又不會累傷肌肉,工作效率不就提高了麽?


    勞動生產率高了,產品成本自然降下來了。他們大資本家要的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從而達到賺錢、賺錢、賺錢的目的,別的都不重要!


    何況他如今已經是比資本家更凶狠殘暴的封建地主階級了!


    宋知府冷血、殘暴、不知自省地答道:“大人不知,平常人做活往往隻憑一股蠻力,初時有力,做久了力氣耗盡,行動便遲緩,甚至往往就在那裏擺個樣子,磨蹭著等休工。若有那等實誠人,累了也不肯休息,硬撐著苦幹下來的,又容易在體內暗積隱患,更不可取。


    “下官從前在桓家讀書,近又隨師兄習武,深知張馳有道的道理。因此下官便叫他們學著最會幹活的人的動作,又依著體力稍弱的人疲累速度安排休息。若做事時姿勢端正,又在身體疲憊之前及時休息,不叫筋骨過力,便有力氣從早幹到晚,亦不易受傷。”


    至於讓他們排隊,是因為排隊出入、領東西效率高,看著也整齊。


    現代人從小就學排隊、學紀律,這些都是骨子裏的東西,帶到哪兒用到哪兒,自己有時也意識不到。


    桓淩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古代人,還是跟楊大人一樣巡查過陝西兵備的,更理解大人心思,主動替他解釋道:“宋知府倒不是以練兵之法練這些流民的,隻是此處做的活計離不開火窯、滾水,稍有差遲便會傷到他們自身,所以格外講究遵規守紀。那些百姓自己心裏也明白這點,又有宋大人親自關懷,吃得飽穿得暖,感他活命之恩,幹活時就更聽話。”


    他是個太平知府,做什麽要練兵呢?這些做工的人隻是感念知府恩情,格外聽話而已。


    如今軍中那些不聽話的士兵,要麽開始選的就不是良家子,而是油滑的市井惡少;要麽就是讓軍中舊有的風氣浸染,改了性子。若軍中糧草供給不足,那就是再老實的良家子也不能用心訓練了。


    若要改變這情形,首要的是保證衣食,然後上麵將官立身要正——上行下效,這園子裏若非有宋大人約束,如今至多也就是本府原有的那些礦山、灰窯、貨棧、碼頭上的情形。


    楊侍郎輕輕點頭:“太·祖在時定下軍屯之法,如今多半已拋荒,好良田也叫人占去,這些年不知敗了國庫多少錢子。如今好容易朝廷換將,可將原先私占軍屯、強令兵丁為奴仆的風氣掃清,本官也有重整軍屯之心。”


    “也不必須做成漢中經濟園這等氣象,隻要能將屯墾兵丁養出那樣令行禁止的規矩,本官便滿足了。”


    怎麽宋時就做了陝西知府,不能像桓淩似的做個禦史,隨他踏遍邊關呢?就連桓淩這個禦史都是指給周王的,不能輕動,不然他一封奏折上去,帶他到榆林等地整治軍屯多好!


    憑他們弄出這麽大個漢中經濟園的本事,豈不能把邊關那些無衣食為靠,要逃到外府就食的百姓都安置起來,也養成這般能幹、聽令,適合入伍當兵的模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做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做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