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刺客”驟驚起了左右堂屋與廂房的差役,雜亂的腳步和呼喝聲同時響起。


    正屋的燈光透過打開的房門灑落到院子裏。昏昧的光線下,桓淩身前拖著一道長長的、濃黑的影子,龍泉寶劍刺進陰影當中。但在那道影子籠罩不到的地方,也還能看到四五個分明看得出是男子的身影。


    宋時閉了閉眼,讓自己適應院中的黑暗,提劍衝到桓淩身邊,一劍掃向離他最近的人。那些人手裏好像沒什麽兵刃,直接退了幾步,桓淩抽劍上前,順勢卡住自己刺傷之人的脖子,向四周厲喝一聲:“要他的命就都退下!”


    宋時上去與他背向而立,抬劍護在身前,也揚聲道:“放下武器,雙手抱頭,反抗的立刻拿下!”


    那些人喊了幾聲“大老爺”,仿佛要求饒,廂房裏也有些模糊而利的哭叫聲。宋時隱約感覺聲音不太對,不像他來到漢中後聽慣的腔調,仿佛更硬、更難懂一些,莫非不是本地人?


    然而這念頭隻在他腦中稍轉了一下,不等細想便猛聽一陣咣啷啷的響聲,衙役們住的幾間房門從裏頭撞開,門扇重重打在土牆上。牆壁間黃土與屋頂枯草簌簌落下,一群衣冠不整、卻都拿著水火棒、鋼叉、樸刀、繩索的差役擠到院中,如狼似虎地撲向那些漢子。


    桓淩手底下的人慘聲叫道:“大老爺饒命,小人們不是匪徒!”


    還有個壯漢試圖反抗的,卻被蔡班頭親自撲上去按住手腳,擰到背後捆了起來。他拎著這些人的頭發朝了朝相,回報道:“大人傷的這個正是姓吳的一家的主人,這個年紀小的幫咱們喂過馬,那幾個漢子卻麵生,恐怕有問題!小的們敲門時他們遷延不開,果然是不是什麽好人,可要小的們把他家抄了,男女老少盡皆綁了?”


    宋大老爺聽著廂房裏老人、婦孺哭聲,想起那個抱小孩的婦人,不免動了幾分側隱心,盯著差役捆了他們的手,吩咐道:“不必這樣大動靜。按著這四個蹲下,就地審!再分幾個人四處看看,將那幾個房間的門窗拴嚴,別叫人出來。再往大門處看看,小心外頭有接應的。”


    把門窗堵上,那些老幼囚在房裏就是,有什麽事明早叫了鄉老、裏長來問話。


    蔡班頭領命,當下叫人回屋裏拿了鬆枝照明,依大人吩咐做事——


    這家裏窮苦,也沒有幾盞燈燭,兩位大人又要挑燈奮筆,僅有的油燈蠟燭都先緊著他們,別人隻好用鬆枝抹上鬆脂照明。其實鬆脂燒起來反而比油燈亮,隻稍些煙氣,擱近了熏人眼。可在拿到院子裏照明,卻將這一個空落落的院子照得明如白晝,無處可藏身。


    宋時本想盯著差役抓人,可桓淩怕院裏還藏了別的刺客,不放心他,叫他在這邊審犯人,自己提著劍領人搜院。宋時向來聽他的勸,看著他在院裏巡視一番,似乎沒什麽危險,便命人將這四個已捉住的拎進屋裏,手中長劍挑起那個叫桓淩刺傷之人的下巴,冷冷審問:“你們是何等人,為何半夜窺探本官與巡按大人?如今被擒,又何敢向本官喊冤?”


    那人身上帶刺傷,聲音低啞,虛弱地說:“小的們不是……小的不敢……”


    旁邊一個方才因反抗差役被打傷的精瘦漢子掙紮起來,衝向這邊,用那種有些鼻音的沉悶聲調叫道:“是我們連累了吳三哥,大人饒了他,要殺就殺我們!”


    那個給差役喂過馬的青年漢子也一個頭叩在地上,哭喊道:“大人饒恕,是小人在外頭替大人們喂馬時聽幾位快手大哥說兩位大人是清官,又想著大人們是京裏來的、能管事的大官,才起了帶著鄭大哥他們來訴冤的心思!可這幾個兄弟怕見官,怕大人不信他們的話,反叫人抓他們,所以小人才帶他們到窗下偷聽兩位大人說話,叫他們知道二位大人真是清官……”


    正好在窗下聽到他們說到運石料、修路、建碼頭的事。因他們兄弟這些日子就是在漢中兩岸做纖夫、挑夫維持生計,聽著他們說起修路、運料,覺得可以多覓些生活,抑製不住心中激動,動靜大了些,不想被大人當作賊拿了。


    宋時靜靜聽他說完了,指著那個受傷的漢子說:“你們兄弟都姓吳?還是隻有他姓吳,別人都是冒名住進來的?我聽得出你們不是本地口音,究竟都是哪裏人,可有關防路引在身?”


    那幾個漢子猶豫了一下,不敢即答,旁邊的差役卻搶著答道:“小人聽那幾個人的聲氣倒像邊關一帶口音。這些賊人奸滑,口中沒半句實話,大人不妨交給小的們打一頓再問,說不定是關外來的奸細!”


    宋時掃了地下眾人一眼,淡漠地應道:“在本府麵前還不老實,是該打。先將傷了的那個架起來打……打四十殺威棒再來問話。”


    府城裏這些差役跟著他跑了一天路,又拿這副水火棍當尺量算廠區長度,終於輪到顯顯正經本事了,手中的棍子早都躍躍欲試。兩人提杖往吳三腋下一插一挑,另一人在他腳後一搭,便把人架在地上動也動不得,餘下的一人提杖便打。


    青年嚇得連連磕頭,求大老爺放過他哥哥,他願意替兄長挨打。那三個外地口音的漢子也急著撲上來,隔著幾支水火杖喊道:“小的們願招承、小的們是固原來的逃人!求大人放了吳三哥!”


    固原州!


    固原州不是在平涼府?


    平涼府臨著寧夏衛,再往北便是草原,這些人是從邊關逃來的?


    是逃兵還是邊民?


    桓淩此行就是跟著周王來鎮撫陝西軍務的,是以宋時對這點也格外敏感,揮手叫那行刑的差役停下,先提問那個自稱是逃人的。


    是從固原州哪一處鄉裏逃來,逃來之前是軍是民,因何逃亡,還有什麽同伴在此處沒有……若有隱瞞,不隻吳氏兄弟,藏在這院裏的老弱婦孺他都要提回府衙審一遍了!


    他聲色俱厲,一派府尊大老爺的威儀,嚇得吳家小弟臉色黃白,跪在地上結結巴巴地說:“小人一家也是要命的,不敢收留逃兵,鄭大哥他們的的確確是良家出身,是因陝西鎮新來了一位鎮守總兵官要抓人充丁勇,底下到處拉人,他們怕被抓了壯丁,才跟著人逃出來,流落到咱們漢水的!”


    那個叫鄭大的精瘦漢子撲上前來,眼中滲出幾點濁淚,恨道:“是我們連累吳三哥和小弟了,可我們真不是逃兵,我們不在軍冊上!大老爺明鑒,小人們原本是固原州張易堡人,世代租些田地為業。小的在延川上討些生活,勉強養活得一大家子人口。


    “可是這兩年達虜入關,到處擄掠殺人。去年聽說官兵死了幾萬人,驚動皇上,叫一位禦史來查了此事,抓了幾個官,換了新的將軍來鎮守。可新上任的將軍說是邊軍將士不夠,要讓各府縣抓士勇充兵役。可小人們家中有老有少,又聽說這兩年上了戰場的鮮有活著回來的,小人、都是小人一時鬼迷心竅,帶著平日同在河上討生活的幾個兄弟和家人們逃到了漢中府這裏。”


    本來他們還想再往遠處逃,不幸到漢江這裏遇上桃花汛,大水卷走了幾條船,連同船上的人都沒能逃出。活下來的人也在大水裏淋雨受凍,船也壞了,有幾個老人孩子險些病死在這裏,隻得變賣了破船替他們抓藥,漢子們到處找零工幹,一群鄉裏人互相抱團,勉強熬到今天。


    “開始是搭了棚子在城外乞食,後來到碼頭邊尋活計時,恰遇上吳家兄弟被幾個人欺負,便上去替他們解了圍,後來蒙他們兄弟收留,一家老小才有了落腳的地方。”


    後來他們就在吳氏兄弟介紹下尋著些活計,隻是他們是逃來的,遇見本地人便矮三分,也不敢和人搶活計,隻能幹最苦最累的活。城外還有些別處來的饑民,都是逃難的,搶粥、活計也搶得厲害,他這幾個兄弟好在是人多、抱團,又比災民強壯些,總算能勉強糊口。


    流民!


    比起流民來,這些逃兵役的百姓簡直就不是問題了!宋時倒吸了口冷氣,緊張地問道:“還有流民逃到這裏來?是何時的事,有幾回了?”


    流民他是知道的,當地和附近官府救濟不了,流亡的災民就會衝入更遠處的州縣就食。若有人在其中振臂一揮,甚至也不需要是什麽有指揮能力的巨寇,隻要能鼓動人心,帶著人衝開城門,湧入的饑民立刻便能將那座城中的糧食劫掠一空,而後挾裹著更多百姓踏上流亡之路,甚至席卷幾省、踏平大半江山!


    不是他想得太嚴重,而是陝西這地方自古以來……啊不,往後幾百年就是出反賊的地方,李自成就是米脂縣人!把明朝都搞倒了,逼得崇禎皇帝上吊自殺的!


    他們大鄭朝的救災效率也不怎麽樣,若真讓農民軍起義壯大了,再加上塞外威脅,西北幾省就糜爛了!


    究竟是水旱災荒致此,還是因邊關戰事而致,亦或別有隱情?


    他就此追問了幾句,那幾個漢子都說:“從去年到今年都有!去年逃難的都逃到了固原,有些還算健壯的也被抓了壯丁,老幼不知怎麽樣下場。小的們隻聽說是京裏一個尚書壞了事,軍裏有他安插的心腹都要換了。北邊又要打大仗了,所以到處都是抓丁的,傳得人心惶惶……”


    如他們這般因邊軍拉壯丁入伍,為逃兵役而南逃的還算少數。九邊一帶有許多是因著達虜頻頻入侵,百姓飽經蹂·躪,為了求生逃往內地的。而且這些年寒熱不均,鳳翔等地旱災頻發,遭了災的百姓更難活命,也隻能跟著流亡。


    他們把能說的都說了,不敢有絲毫欺瞞,更絕不敢再藏著別的什麽人意圖行刺。隻求大老爺高抬貴手,別把他們送回張易堡,給他們一家老幼一條活路。


    幾個壯年漢子跪在他麵前哭訴,慘切的聲音從屋裏傳到院中,穿破濃濃黑暗,在滿院衙役和那些老幼心裏罩上一層悲苦。


    廂房裏鎖著的人都跟著哭了起來,同聲求著“大人”救他們幾家姓命。吳家兄弟也不顧自己也是戴罪之身,連連叩頭哀求,叩得額上油皮破損、滲出鮮血來。


    宋大老爺打了個眼色,叫人把吳老三放開,和他弟弟一起關到側麵耳房,又拿出紙筆細問這幾個逃人出身的張易堡具體位置在何處,他們走的哪趟路來漢中,一路上經過了哪些府州……


    能叫他帶出門的,都是府衙的人尖子,又對陝西較熟——至少是對他們漢中府上下熟得不能再熟,那些人答話間有錯漏的地方都叫他們一一挑出,細細逼問到底。


    等到桓淩在柴房裏搜出幾條魚叉、兩副自製的弓箭回來,宋時這邊也整理出了一份報告,便叫人把那四個漢子押到旁邊小屋待審,自己拿著報告給他看。


    這些人的話若是真的,隻怕新來的這些將軍們動作太大,邊關本就受著韃靼襲掠,再多些鎮撫將軍侵擾地方、強抓百姓為壯丁之事,隻怕邊陲民心不穩。


    宋時揉了揉眉心道:“待天亮了我叫人召鄉老過來,將本地人和老幼甄別出來,由他們看管。這幾個漢子咱們帶回府慢慢問,還得叫周王殿下知道此事才好。”


    他是漢中知府,隻能管一府事宜,可管不了漢中府以外的事。唯周王才是來鎮撫九邊的皇子,萬事都得要他做主。


    或許他定的主意不算最好的,可皇上送他出來的目的就是要曆練,必須讓他見識這些事。


    桓淩捏著那些口供看過一遍,臉上露出些悔恨之色,低歎道:“當日我奉旨巡查陝西兵備,卻不該隻查兵備,亦該留心些百姓動向……”


    宋時抬手捂上他的嘴,不許他再說這種話,反勸他:“你當時就是受命查軍中弊端的,流民又不在你該查的範圍,你一路在軍鎮中,也不容易見著。再說當時還沒有這些怕被抓壯丁才到處流竄的百姓呢,此事原本不是你的責任,便到現在也全不屬你管,而該陝西巡按、布政使、兵部來查。”


    何況若說桓淩當時沒查到流民就是有錯,那他一個穿越者沒及時考慮流民問題,也是有錯啊。


    好在這些災民還隻是災民,大災過去了便隻想著還鄉,沒釀成席卷幾省的農民起義軍,這就算大家運氣好,趕緊想法解決賑災、防災和安撫百姓的問題才最要緊。


    宋時安慰了桓淩幾句,腦中忽然靈光一現,用心回憶起了自己那條曆史線上這個時間段的小冰河發展情況,以及地方誌上記的近幾年災異誌。


    仿佛這個時間段還沒有特別嚴重的大災?


    小冰河高峰是在明末清初,前期這幾朝雖然也不是很溫暖,但總不至於連年水旱,一下子就鬧出李自成那樣的大亂。


    他壓低聲音,湊到桓淩身邊,給他講了一下氣候走向。


    桓淩聽著也鬆了口氣:“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既然你確定本朝就是你來處有過的前朝,那麽天地之象應當是不會變的,隻是眾生易變罷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既是草編出來的獻祭之物,編製的人用力氣大些小心,做成的東西自有細微的不同。


    宋時笑著跟他保證:“原本我也以為平行空間會有大變,不過第二次講學大會時,咱們遇上的蘇州才子祝、徐二人就是我前世的名人呢。還有如今巡撫三邊的兵部右侍郎楊大人,在另一個世界都已經做到閣老了……”


    還是明朝最著名的一屆,號稱三楊內閣;也是他們推動了明朝曆史上最清平的“仁宣之治”。


    桓淩滿心驚喜地說:“我早知道楊侍郎精通兵法,年輕時馬尚書修補河套一帶長城,他也曾掃蕩過套內遊蕩的虜寇。若他在那世界能做到首輔,便是說他器量識度已不止在兵部,而有安定天下之能,此事正該請他過來商量!”


    周王年少,他們兩人不僅年少還位卑,實在該尋這位老前輩來輔佐周王殿下!


    宋時也重重點頭:“事不宜遲,回去便向殿下秉報此事,就請殿下派人去迎楊大人來。”


    幸好楊大人巡撫陝西,幸好……


    也許不是幸好,而是今上為了顧全周王,特地安排了這位能臣來此呢?


    真是親爹啊!


    宋時跟桓淩感慨了幾句,熬到天亮後便即派蔡班頭與兩個快手出去尋左鄰右舍、本地裏長、鄉約來甄別他抓住的人物。


    這裏原本離著碼頭不遠,百姓中多半也有租了房子給碼頭力夫住的,也有鄉下百姓來投親的,原本倒沒什麽人在意他家多了些人。如今有差役找到頭上,眾鄉鄰都怕這些人中混有惡人,犯下什麽事牽連到自己,忙不迭把他家裏麵生的、不是本地的人都指認出來。


    甚至有人主動指證某家鄰居、富戶收留來路不明的外地人,碼頭上有哪些力夫口音不正,聽著像是陝北、寧夏等地逃來漢中的等等……


    宋知府親切地接待了幾個實名投訴群眾,肯定他們能及時舉報有問題的人員的精神。然後又告訴他們自己這趟出行並非為了捉賊,而是來看看這邊環境如何、道路是否暢通,並欲雇人修橋補路、造房建水車,在這岸邊建起個產業。


    括弧,園區。


    但不是征發勞役,而是做一天事給一天工食,不論本地、外地人都收,給這些貧苦無地的百姓一個賺錢養家的機會。


    他大老爺兩頭開工,缺的就是勞動力,而這兩個月正是收麥、插秧的緊要關頭,本地有田土的百姓絕不會拋下土地給他幹工程,所以他並不打算遣返這些外地務工人員。甚至抓著的這幾個,要不是他們先窺伺高官,有行刺的嫌疑,都不至於捆了他們帶回去。


    他隻叫蔡班頭記著那些告狀人說的人、地址,親筆寫了條子讓人遞去南鄭縣,要縣裏派人去到自己查看出問題的地方做個登記,看看有多少人肯做工,甄別出其中有沒有外地流民,又是怎麽來的。


    他在條子上千叮萬囑,叫書辦、差役下鄉時不可擾民。他們兩人今已抓了幾個人,若再有差役跟抓賊似的審問,隻怕能跑的人都得跑個幹淨。


    這些流民不光是他未來廠區的建設者和工人,或許還得肩負著給周王和楊·未來·閣老講解各府縣百姓真實生活的重任呢!


    他又吩咐此地鄉老看牢吳家兄弟和院裏的老弱婦孺,當著吳氏兄弟和那四個平涼漢子的麵拿出塊碎銀給他們家小,又叮囑鄉老:“這些人昨夜折騰了一宿,你們先給他們弄些吃的,別叫人餓著。”


    有行刺嫌疑的也就那幾個男子,但他們身上分明有武器,聽牆角時又不用,這嫌疑也可以洗一洗的。他們家人雖然不是漢中世代居住的百姓,但如今既搬來了,又能為建設新漢中做貢獻,做知府的也得關懷關懷。


    安頓好這邊的事,兩人便叫差役帶昨晚捉到的人上馬,疾奔回府城,麵奏周王。


    邊關有將領拉良家子入伍,嚇得百姓潛逃;陝北諸地旱災頻發,以致多次有流民到外地就食;寧夏衛地邊界被攻破,被殺害擄掠、被迫逃亡的百姓比朝廷查出來的還要多,隻怕有的城池除了守軍已沒有多少百姓,這樣的空城如何保證後勤,士兵如何堅守?


    這些都是周王這位鎮撫親王需要自己思考的。


    桓淩將鄭大等人留在殿外,著人看管,與宋時入殿拜見周王,利落地說了昨晚與宋時在民間借宿時的所見所聞。說罷躬身問道:“殿下以為此事該如何處置?臣方才亦是依那些平涼流民昨晚所言而言,殿下可要見見那些平涼府來的流民?或是見見抓住他們的衙役?”


    周王抿唇細思,過了一會兒才道:“若真有這樣的事,西北之情危矣。本王還以為裁撤外、馬、馬氏一係的將領後便可平定西北,原來臨陣換將又會帶來這樣大的麻煩……”


    他恨不能立刻飛去平涼,看看那裏的情形,再看看那些州府因災荒流離失所的百姓。但剛想要說一聲“去”,抬起頭看到端坐下首、正屏息靜氣看著他的的桓淩、宋時,心中忽然一警,想起自己來西北的目的是“鎮定軍心”四字,剛剛要直起的身子又穩穩落了回去。


    之前馬氏攬權時是不做為,而今魏國公一係是急著求功求權,在父皇麵前露臉,以至於做出諸多擾民之舉,難怪父皇要派他來西北鎮定軍心。


    執軍之人既不能散漫、更不能貪功急躁!而他做親王的若不能鎮定,底下的將士官民也必定看著他的行事而動,那他來豈非還不如不來?


    他閉了閉眼,穩住心神,問道:“兩位大人昨晚已知道此事,必然早有主張了,何妨說來與本王聽聽?”


    桓淩立刻擋在宋時麵前,直言道:“宋大人身為漢中知府,抓這幾人是為他們有行刺朝廷命官的嫌疑,卻不好越權參讚兵務。此事當請實權大臣與眾將處置。”


    是啊,是他心亂了。


    西北總督、巡撫才是該管此事、該與他商議此事的人!


    還有那些抓壯丁的將士、治下出了流民的地方官,他做親王的不能輕易動身出巡,也該叫他們遣人來回話……


    周王心下琢磨著如何寫信、如何安排人送信,宋時也起身辭道:“臣不敢參言軍務,隻知要將這漢中府治好,供應西北軍糧,收留流亡百姓,給他們一處能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之所,這才是下官的本分。”


    他雖然不肯進諫,但提起漢中府未來的規劃,言語間卻又讓周王生出一點安心感——就好像宋時這麽說了,陝西就真不會亂,他就真能供上西北軍糧,供養流民安生過日子似的。


    周王笑了笑,讚許地對宋時說:“宋先生可謂要言不煩也。”


    作者有話要說:本想拆成兩章,又感覺拆哪都不對,就並成一章吧


    最後一句話是三國時曹操的女婿何晏說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做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做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