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查尚書府的重任仍是落到了桓淩身上。


    這個案子最初便是他一力牽出,從待調撥的指揮使查到兵部、再從兵部查到邊關,又從邊將直指兵尚……一封書劾倒兵部尚書,被旁人彈劾卻又能辯得清清白白毫發無損,這兩條拿出來,在都察院上下都算得上令人羨豔的成就了。


    都察院與別處不同,本就是以糾劾百官、諫言天子為業。他能查出這般潑天的案子,正是兩位總憲眼中可栽培的人才,到如今隻差馬尚書一人的供證便能結案,都察院自然是要派他來,好圓滿他的名聲功績。


    桓淩也自不肯推辭,受了總憲陳勉之諭,與大理寺少卿王文、刑部直隸清吏司郎中楊寧三人一道來到馬尚書府邸前。


    順天府衙已先封住了尚書府前後門,三人各帶吏員,進到尚書府中封府、查人、搜證。


    但馬尚書雖已下獄,剝去一應官爵,這裏卻還是賢妃娘娘的母家,周王的外家。府中之人仍是天家姻眷,他們這些人查抄時反而束手束腳,步步小心。


    刑部清吏司楊郎中官位最低,不敢輕易上前;大理寺卻是司複核之職,查抄府邸經驗不足,更不敢太為難皇子母族,同樣不敢下嚴令。桓淩眼角餘光掃過二人,輕歎一聲,吩咐道:“先將內院封鎖,著老軍看守,不許驚動女眷;你們隨我從前兵部尚書馬嚴院中搜起,先抄書房!”


    皇子外家,尋常人誰敢搜?他不動身,下頭的人也不敢動手,但有他這位皇子妃長兄撐腰,三法司胥吏也壯了膽子,跟著他上前搜撿。


    馬尚書家幾個子弟雖經曆了父親被禦林軍帶走的慘事,但那是總管太監王公公傳旨,禦林軍拿人,怎敢反抗?


    他們泣血喊冤,冤聲卻傳不到九重深宮,悲恨隻能鬱結於胸。


    而如今來抄家的卻隻是四品以下的三法司堂下官,其中竟還有最初調查邊軍官將案,將他們父祖牽扯進此案,害得馬家敗落、周王移宮的罪魁禍首,他們又怎麽忍得住這一腔怨忿?


    桓淩走進上院,將要進書房查抄時,兩名少年人竟推開看守的軍士奔襲向他。都察院跟來的差役連忙攔在他身前,卻也不敢碰馬家的少爺,隻得豁出去挨打。


    桓淩撥開他們,將那兩人踹翻擒下,吩咐人綁住。


    那兩名少年還在掙紮,院牆花窗後爆出一陣激烈地哭聲,一道沙啞蒼老的聲音厲呼道:“桓大人,你這般蠻橫無禮,是看我馬家失勢,周王出宮,不顧兩家親戚情誼了麽!別忘了你妹妹還是周王妃,我馬家若倒,你又有什麽好處!”


    桓淩身邊的兩位同僚都不禁偷偷看向他。


    王少卿憶起他剛開始查辦兵部案時,被幾名禦史彈劾,他祖父一個閣老竟不知怎麽帶著全家子弟離京的事,隻覺其中水深,不敢多言。楊郎中性情更軟,上前勸道:“桓賢弟不如且放了那兩位小公子,不然傳到周王耳中……”


    桓淩不為所動,從王少卿手中取了諭旨雙手托到眼前,冷冷道:“兵部尚書馬嚴因罪下獄,我等三人是奏聖諭來此查抄罪證,一應損傷皆有本官負責。凡有阻攔者皆以抗旨論處,就地拿下,本官與王、楊兩位大人自會奏請聖上處置!”


    他目光淡淡掃過跟來的馬家人,吩咐一聲:“攔住他們,誰敢上前阻擾,都一並綁了看管起來。”


    馬尚書長子被衙差攔在院外,悲憤地叫道:“桓大人,你果真心如鐵石麽!你縱不念兩家有親,不念我父提攜桓老大人的舊情,你難道聽不到這滿院哭聲?”


    哭聲?


    馬府上下的哭聲雖然尖利刺耳,卻又怎麽比得上他在邊關所見,那些蓬頭垢麵、四肢細瘦、腹脹如鼓的小兒饑啼聲;怎麽比得上戰場上軍人手中隻能拿著鏽蝕的槍棍刀斧,被敵人長兵利刃衝殺而死的慘呼聲;怎麽比得上邊關村落被韃虜亂賊搶掠,生還者不餘十一,屍骨都無力收斂的淒涼……


    他的神色比被抄的馬家人還要冷峻,淡淡說了句“一家哭,何如一路哭”,便推開書房門,帶著本院文吏進去搜檢文書。


    這句話是範仲淹裁汰貪腐庸官時所說,以此來說馬家,豈不是指他們家老大人便是貪鄙無能、禍害一方之輩?


    馬家眾子弟激憤之下,幾乎又要衝向書房。但既然桓淩肯擔起責任,又有擔得起責任的身份,隨他來的差役便有膽氣將這些人攔在外頭,甚至又捆了幾個。


    王少卿與楊郎中看看他肯擔起責任,也放鬆了幾分,便各自分開,帶了本部院吏員到上房、外頭帳房兩處分別取證。


    馬家上下的書信、帳簿、文章詩詞、甚至自家收藏的書籍都被翻檢,凡可疑者皆收入箱中,封存起來運回三法司細查。


    一趟趟大車如流水般從尚書府駛往三法司,恰要從翰林院旁長街經過,幾輛大車占斷了大道,車輪滾滾,周圍有差役持刀戒備,森嚴可畏。


    宋時混在人群當中看著車流行過,不禁套入當初兩人在武平、汀州府時抄查罪證時的經曆,便恍如能親眼得見他在馬家指揮若定、仔細翻檢證物的嚴謹情態似的。


    這麽能幹的僉都禦史,不光是他教出來的,連人都歸他了。


    宋時心裏不禁有點兒小驕傲,強按捺著幾乎浮到嘴角的笑容回房幹活,支起耳朵聽同僚們議論馬家這場案子,誇讚桓淩彈劾部堂的骨氣、查清這場大案的手段。


    下麵的人感歎的是桓禦史明斷案情,揭露兵部貪腐弊案,連馬尚書這樣權勢赫赫之輩也能扳倒。幾位學士看的,卻是已出宮開府的周王——馬尚書與桓閣老何等暄赫的身份,竟為一樁原隻是下層官吏收受賄賂、任用庸常將領的小案,一個辭官出京、一個下獄待罪,若說隻是官員傾軋,到這時候誰也不會信了。


    上回桓閣老出京,周王便受連累出宮開府;卻不知這回馬尚書查出科場舞弊案,周王又會不會再度受累。


    滿京目光都落在周王府中,周王那邊卻偏偏安忍不動,閉門謝客,隻進宮向父皇謝了一回罪。


    新泰帝眉宇間微含鬱色,指著殿中三法司送上的帳簿與文書道:“朕原先念著馬氏有功於國,一向寬縱他,如今卻是寬容不下去了。你若要為你外祖求情,先看看這些文書,看看三法司呈上的條陳。邊關軍備靡爛,他這個兵尚豈能脫罪?還有花馬池等幾處將領枉顧國法私開邊貿,他這尚書非但知情,還收了重金賄賂……”


    周王重重叩首,慘然道:“都是兒臣之罪,是兒臣才微德薄,才令外祖、令馬氏一家生了這等心思。”


    新泰帝冷哼了一聲:“不是你才德不足,是朕這些年養大了他們的心思。兵部之弊,滿朝上下,朝中關外,除了一個桓禦史,難道真無人看出這些麽?隻是因為你在這裏……”


    他按了按胸口,微微蹙眉,周王正在謝罪,見著父皇仿佛有心痛之兆,連忙起身去扶他,一麵喚人去尋禦醫。


    幾名總管太監出去喚禦醫的喚禦醫,上前幫著周王扶人的扶人,又有人去斟水取藥,拿了聖上平日吃的定心散來,霎時間忙個不停。


    新泰帝不耐煩的揮退眾人,說道:“朕無事,叫禦醫退下罷,朕與皇兒說話,不必打擾。”


    他看著周王仍死死盯著他,滿麵緊張的模樣,忍不住歎了一聲。


    這孩子竟看不出他方才的意思,是指自己將他放在心上,故而他周圍的人才敢倚他的勢為所欲為麽?


    天子揮退內侍,對周王說:“你今日進宮,是要來向朕求什麽?你可還記得,上回你要保你的王妃,將罪名攬在自己身上,得是什麽處置。若這回再代人請罪,朕便不隻要發你出宮了。”


    周王垂眸應道:“兒臣當日回護桓氏,也是因她確實是為人誣害,罪不至此。而外祖之事卻是朝廷公事,其罪該當如何處置自有三法司論斷,父皇裁度,兒臣不敢插嘴。今日兒臣入宮,隻為來向父皇請罪——”


    他外祖昔日雖有靖邊患、平花馬池、修補長城的功績,但入主兵部後,敢插手朝廷將官選免,乃至操縱科舉弊案……多半都是仗著有他這做皇長子的外孫,養大了馬氏的膽子和胃口,他豈能當作不知,安穩待在宮外王府中?


    再者,今年為著戍邊將官庸碌、軍備不整、軍屯拋廢之事,已幾次遭達虜掠襲邊城之事。國庫卻又為他出宮開府、兩位皇弟選秀、成親之事支出了大筆銀子。而這幾年冬日又比往年更酷寒,隻怕開春後達虜又要入關搶掠,若不能及時補足糧草兵備、操齊兵馬,明年邊關之患隻能比今年更甚……


    他一個閑散皇子,亦無力做什麽,隻願捐出開府時父皇賜下的五萬銀補償兵備。


    新泰帝看著他一片澄清的雙目,將這孩子從地上拉起來,輕歎一聲:“國庫還不到缺你幾萬兩銀子的地步,馬氏之事也還輪不到你擔責任,此事審定後,朕自然有處置。你去勸勸你母妃吧,她獨自在宮中胡思亂想,容易想左了心思。”


    周王低聲應喏,又抬起頭來求道:“桓氏乍聞外祖下獄,有些受驚,昨夜起身子便有些不好,可否請父皇賜下禦醫替她看診?”


    新泰帝點了點頭,忽然又道:“你已開了府,依例也該選兩個妾侍了,等你弟弟你選妃妾時,你也去挑兩個。”


    周王愕然道:“兒臣才娶妃不久,不必……”


    正欲拒絕,他父皇卻淡淡說道:“去吧,你那王妃不是身子不好?將來若叫你在外頭奔波,她如何隨時跟著你?你是皇子,不是尋常官員百姓,學不得什麽鴛鴦並尾,比翼連枝,總要有人服侍你的。”


    父皇既這麽說,該是要他就藩了。但王妃怎能不隨他同去?


    周王眉頭緊鎖,苦苦思索著離開大殿,到得景仁宮外卻又斂去愁思,換上笑容去安慰母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做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做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