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表演, 兩位製作人、編劇都懂得欣賞, 卻不像後世那些票友一樣, 上手就能唱能演。
宋時跟他們談度曲填詞, 二人都能侃侃而談, 比他還熟練;但講到手眼身法步, 就隻知道些做熟的套路,更高級的表演技巧理論就得靠他這個六百年後穿越者了。
這出戲不光是趙李二人的定情作,更是他這個隱形大男主的揚名作, 必須得做好做精!
為此他甚至不惜在晉江花了整整十五塊錢, 買下了一篇講解戲劇表演程式的論文。幸虧前些日子投的一篇《古代僧人休閑活動狀況》的科普短文過稿, 給他賺了三十,打開晉江網便先有消息通知報喜,不然憑空出這麽一筆錢, 他總得心疼得一頓飯吃不好的。
說到吃飯,此時也的確是該吃飯了。
趙書生他們來的早, 不必招呼,家裏的廚子就已做了待客的菜。有福建風味的扣肉、蒸魚, 京裏常吃的蒸的醬雞、炒雞塊、幹炸肉圓、湯肉圓作嘎飯,外添一大盤應時的酥炸河蝦、小螃蟹,另四碟天目筍、醬瓜、茶幹、糟魚作下酒。
酒是新做的甜酒釀, 用井水冰過, 喝著涼絲絲的解暑, 卻不上頭,喝過酒還能對著稿子再戰。
因他之前改稿改得太狠, 趙悅書和鄧書生的腦子在他鞭策下狠轉了一上午,腹中空空,兩人都比平常餓得多,謙讓兩句,便都不客氣地將筷子朝那幾盤硬菜伸去。
而負責任的審批主管領導宋三元此時已經主動擔起了藝術指導的重任,拿湯匙隨意舀著殼酥肉嫩的炸小蝦小螃蟹吃,在腦中翻看新下的論文。
這篇論文從古代歌舞百戲一直寫到現代京劇和地方劇種。他並沒直接跳到現代戲,而是先看了看自己身處曆史時段的戲劇藝術特點:
明朝前期的確是北曲南戲涇渭分明,雜劇算是士大夫之戲,而南戲則被視為下品,隻有文社書生肯寫戲,南戲中也沒幾個名家。而到正嘉年間,大量南方才子、士人開始創作戲曲,南戲北曲也漸漸交融,北方雜劇吸取了南戲的形式,也從四幕短劇拉長到多幕的聯續劇,戲、劇中都有南北曲混用的情況……
曆史的經驗證明,他的設想是完全正確而且必然會成功的!
隻要這出戲做好了,他就是戲曲史上南北合流的第一人,不但能上專業論文,百度百科,說不定大學戲曲課選修課上講到鄭朝戲曲發展時,都得提他宋三元兩句!
十五塊錢花得真值,一點兒都不肉疼。
宋時越想越精神,幹勁滿滿,飯都不想吃了,隻捧著一杯冰酒釀慢慢喝著,邊喝邊細品比酒漿還醉人的論文。
這篇論文也挑得正好,其中就有古代戲曲手眼身法步的具體講解,也有更高層次的理論總結。從明晚期開始,便有名家總結戲曲演員最重要的“神”與“技”,即訓練其神情與身段;而到清代這個戲曲興盛的頂峰,昆曲名家黃旙綽等人在《梨園原》便已提煉出的戲曲身段“八要”,正好適合給他們這個劇組講解。
——畢竟民國以後就寫白話文了,還摻了許多國外表演理論,不好翻成文言文,不如這個省事。
他投入地看著論文,竟不知對麵兩位什麽時候停下了筷子,低聲喚他:“宋兄,宋狀元?莫非宋兄身體不適,不思飲食?我等早不知如此,竟還來打擾,實在不該。”
宋時其實沒病,隻是忙起工作來,哪兒來有閑心吃東西呢?
五一長假本質可是來自後世的“五一勞動節”,勞動二字怎麽解釋?大好時光,不就應該努力加班嗎?看看他師兄——人家怎麽就能把勞動節發動成滿朝上下都要幹活的節日,怎麽還能利用工作之餘到民間走訪調查不稱職的武將?
他不過是趁吃飯時看看論文,還沒像魯迅先生那樣把喝咖啡的時間也拿來工作呢。
他含笑搖頭,解釋道:“方才與趙兄、鄧先生議論雜劇,說得在下心中靈感縷生,此時又想到些新戲中合用的科範。若此戲寫好了,我倒有心看著他們排一排。”
趙書生驚喜得險些站起來:“宋兄少年時便走遍大江南北,見多識廣,見過的好戲曲、好身段兒自然比咱們多。若能指點在下那家班一二,便是小弟與少笙的福氣了!”
宋時矜持地點點頭:“那是自然。咱們早些將曲詞趕出來,我也好對比故事,指點你家那班子裏的人。”
五一勞動節,大家最好就一起兢兢業業地加班麽。
他索性把兩人請進了自己的書房,在桌前排開兩把椅子,叫他們倆同桌而坐,對著他新修的大綱改寫詞句。他自己也拿了蠟紙和鐵筆,在小茶桌旁委委曲曲地坐了,一麵看著腦中的論文,一麵提筆記錄要點。
清代《梨園原》中的“身段八要”;《審音鑒古錄》裏的狀摹不同人物扮相、說白、唱腔、作科;現代戲曲講究的“手眼身法步”……
刻版刻多了,他現在的技術也有些進步,不看版都能刻得橫平豎直,不輸當年高三課堂上閉著眼抄筆記的神技。那兩位忙著推敲稿子,除了有劇情連接不好的地方請他幫著理順,也分不出心來看他,自然不會發現他的稿子始終是空白的,和他這個人一樣藏著來自後世的秘密。
這些刻出來的稿子還要經過文言化,才能出現在他們麵前。
直熬到天邊雲色發紅,廚子又上來問他們用膳的事,三人才直起腰歇了歇。 這一天果然忙得人精疲力盡,眼酸手累。宋時看著兩個書生拾筷子都要手抖的慘相,難得反省了一下自己是不是壓榨勞工壓榨得太狠了。
可是孩子不打不成材,編劇不逼不出稿,他也是為了這部戲做好,大家將來能一起上戲劇史和百度百科啊。萬一這戲還能跟《玉蜻蜓》似的流傳幾百年,他們可就不隻是網紅,說不定還能上央視戲曲頻道呢!
他叫書香進來給兩位叔叔盛湯夾菜,還想舉杯安慰他們幾句。卻不料趙書生比他還有奮鬥精神,吃著飯也不忘寫戲,先敬了他一杯,含著幾分緊張問道:“前日我聽少笙說,宋兄也善詼諧,講的端午笑話遠勝我們班子裏舊傳的豔段。卻不知宋兄肯不肯將這笑話改作這本雜劇前的豔段?”
他們的新戲索性一新到底,劇前的豔段、劇後的雜扮也都用新的。
宋三元隻是不會填詞,做的時文卻堪比古文,顯出文字功力深厚,講笑話又能曲盡諷刺詼諧之能,若得他幫著寫個段子,定然新鮮有趣,壓倒一切舊本。
他滿心期盼地看著宋時,隻差沒起來作揖,拿出在福建的舊交情逼他。可宋時雙唇微抿,蹙眉沉吟了一會兒,卻搖搖頭,認真地給了他一個“不”字。
趙悅書頓時如被一瓢涼水當頭澆下來,滿心失落,兩眼發酸。他身旁的鄧先生倒覺得宋時一個三元及第的天下名士,又是翰林儲相,寫正雜劇也就罷了,寫這些滑稽段子卻沒得低了身份,不答應也是應當的。
鄧秀才歎了口氣,正欲安慰趙舉人,卻聽對麵的宋三元說道:“正雜劇前那豔段合該做日常熟事,我那笑話講的是大俠的故事,作豔段不合適,作後麵的雜扮倒正好。至於豔段,倒另有一個故事合用。”
就是馬誌明老師的《糾紛》。
希望馬老師別怪他光逮著一個羊薅毛,誰讓他當年是馬老師的粉,相聲聽得多,記得熟呢?
而且《糾紛》這個相聲的主角雖然是兩位上班路上因為軋腳起糾紛的工人,卻還有一位貫穿相聲的重要的人物,就是把這兩人關進小黑屋裏,促使他們在冷處理中自己消化怒氣,最終結成好友的警察。
把背景挪動到大鄭朝,他師兄身為汀州府司捕盜一職的最高長官,是不是很適合這個身份?
何況他從前在任上時還真處理過一樁類似的案子——卻不是相聲裏的小小糾紛,而是府治下一樁兩兄弟為父母身後財產分配不均而翻臉,險些鬧成械鬥的案子。
桓淩當時親自帶著捕快將兩兄弟拎回刑廳,卻不審問,而是將兩人鎖進後院空房,銬在同一條長凳上,將他們餓了一兩天。
他本來還想勸勸桓淩給點吃的,替他們平分家產就是了。不料這兩兄弟餓了幾頓之後倒想起小時候家裏窮困、兩兄弟連一碗薄粥都要推讓著分吃的相親相愛之情。念及舊情,二人便後悔長大後有力賺錢,過上好日子,眼裏卻隻盯著銀子,忘了少年時的兄弟情份,於是又爭著替兄弟脫罪,願意自己承擔該繳的罰銀罰紙。
桓淩這才叫人將他們放出來,打也沒打,隻罰了每人兩刀紙。不知那對兄弟感情是否仍像在牢中那麽好,但至少回去之後就沒再聽說他們鬧出事來。
《糾紛》裏有太多現代氣息的東西,跟這個案例中合一下,正好又有趣又符合本朝特色,桓小師兄也能多點出場機會,豈不兩全齊美?
他之前親手改的趙李戀愛劇本,感覺師兄插在裏麵也至多隻能在最後包辦婚姻時加幾句詞,不如索性給他單開一段短劇,正麵展示一下小師兄做地方官時的優越成績。
他摸著下巴思量了一會兒,朝二人抬抬手:“這兩段我來改,你們專心寫曲詞,回頭我還要幫你排演雜劇。不過今日累了一天,吃罷飯咱們就各自回家歇息,不趕晚上點燈熬油地寫東西了。”
有他包攬了正雜劇前後兩段劇,趙書生與鄧秀才都陡然解下個大包袱,俱都眉花眼笑地向他敬酒致謝。
趙書生連飲幾杯急酒,略有些酒意上頭,眼神亮得閃光,躊躇滿誌地說:“這本雜劇的名兒我們夫妻心裏早起好了,隻是之前全篇未定,不曾與宋兄和鄧先生說哩——就叫作《狀元媒》,宋兄看如何?”
不如何,撞了京劇名段《狀元媒》的名字了。那本還是寫楊家將的故事,論劇內的時間比咱這大鄭朝的早,還是換一個吧。
他對這名字十分冷漠,剛要拒絕,一旁的鄧秀才卻拍桌而起,十分鄭重地說:“怎能叫《狀元媒》!我朝三年便出一個狀元,宋公卻是百年不出的三元,這本雜劇該叫《三元媒》才是!”
我謝謝您了,還是讓三元安安心心地做乳品,別再從體育行業戧到文藝行業了。
趕明兒哥哥們進京,定下房子,他就順帶在郊外買幾畝地養牛羊,讓三元企業早日回到自己的正路主業上。
他也從椅子裏站起來,用自己高大的氣場和寬闊的胸懷鎮壓住兩個文弱書生,不容置辯地說:“這本雜劇既是要給全天下人看的,又不是隻給讀書文人看,取名何須太雅?還是隨著百姓習慣的模式命名的好,依我之見,就叫《宋狀元義婚雙鴛侶》——”
跟《白毛仙姑傳》一個路數的土味佳名。
正好主角兒是一雙鴛,沒有鴦,題目完美呈現劇情。
可以恭喜靈魂大男主宋狀元c位出道了。
宋時跟他們談度曲填詞, 二人都能侃侃而談, 比他還熟練;但講到手眼身法步, 就隻知道些做熟的套路,更高級的表演技巧理論就得靠他這個六百年後穿越者了。
這出戲不光是趙李二人的定情作,更是他這個隱形大男主的揚名作, 必須得做好做精!
為此他甚至不惜在晉江花了整整十五塊錢, 買下了一篇講解戲劇表演程式的論文。幸虧前些日子投的一篇《古代僧人休閑活動狀況》的科普短文過稿, 給他賺了三十,打開晉江網便先有消息通知報喜,不然憑空出這麽一筆錢, 他總得心疼得一頓飯吃不好的。
說到吃飯,此時也的確是該吃飯了。
趙書生他們來的早, 不必招呼,家裏的廚子就已做了待客的菜。有福建風味的扣肉、蒸魚, 京裏常吃的蒸的醬雞、炒雞塊、幹炸肉圓、湯肉圓作嘎飯,外添一大盤應時的酥炸河蝦、小螃蟹,另四碟天目筍、醬瓜、茶幹、糟魚作下酒。
酒是新做的甜酒釀, 用井水冰過, 喝著涼絲絲的解暑, 卻不上頭,喝過酒還能對著稿子再戰。
因他之前改稿改得太狠, 趙悅書和鄧書生的腦子在他鞭策下狠轉了一上午,腹中空空,兩人都比平常餓得多,謙讓兩句,便都不客氣地將筷子朝那幾盤硬菜伸去。
而負責任的審批主管領導宋三元此時已經主動擔起了藝術指導的重任,拿湯匙隨意舀著殼酥肉嫩的炸小蝦小螃蟹吃,在腦中翻看新下的論文。
這篇論文從古代歌舞百戲一直寫到現代京劇和地方劇種。他並沒直接跳到現代戲,而是先看了看自己身處曆史時段的戲劇藝術特點:
明朝前期的確是北曲南戲涇渭分明,雜劇算是士大夫之戲,而南戲則被視為下品,隻有文社書生肯寫戲,南戲中也沒幾個名家。而到正嘉年間,大量南方才子、士人開始創作戲曲,南戲北曲也漸漸交融,北方雜劇吸取了南戲的形式,也從四幕短劇拉長到多幕的聯續劇,戲、劇中都有南北曲混用的情況……
曆史的經驗證明,他的設想是完全正確而且必然會成功的!
隻要這出戲做好了,他就是戲曲史上南北合流的第一人,不但能上專業論文,百度百科,說不定大學戲曲課選修課上講到鄭朝戲曲發展時,都得提他宋三元兩句!
十五塊錢花得真值,一點兒都不肉疼。
宋時越想越精神,幹勁滿滿,飯都不想吃了,隻捧著一杯冰酒釀慢慢喝著,邊喝邊細品比酒漿還醉人的論文。
這篇論文也挑得正好,其中就有古代戲曲手眼身法步的具體講解,也有更高層次的理論總結。從明晚期開始,便有名家總結戲曲演員最重要的“神”與“技”,即訓練其神情與身段;而到清代這個戲曲興盛的頂峰,昆曲名家黃旙綽等人在《梨園原》便已提煉出的戲曲身段“八要”,正好適合給他們這個劇組講解。
——畢竟民國以後就寫白話文了,還摻了許多國外表演理論,不好翻成文言文,不如這個省事。
他投入地看著論文,竟不知對麵兩位什麽時候停下了筷子,低聲喚他:“宋兄,宋狀元?莫非宋兄身體不適,不思飲食?我等早不知如此,竟還來打擾,實在不該。”
宋時其實沒病,隻是忙起工作來,哪兒來有閑心吃東西呢?
五一長假本質可是來自後世的“五一勞動節”,勞動二字怎麽解釋?大好時光,不就應該努力加班嗎?看看他師兄——人家怎麽就能把勞動節發動成滿朝上下都要幹活的節日,怎麽還能利用工作之餘到民間走訪調查不稱職的武將?
他不過是趁吃飯時看看論文,還沒像魯迅先生那樣把喝咖啡的時間也拿來工作呢。
他含笑搖頭,解釋道:“方才與趙兄、鄧先生議論雜劇,說得在下心中靈感縷生,此時又想到些新戲中合用的科範。若此戲寫好了,我倒有心看著他們排一排。”
趙書生驚喜得險些站起來:“宋兄少年時便走遍大江南北,見多識廣,見過的好戲曲、好身段兒自然比咱們多。若能指點在下那家班一二,便是小弟與少笙的福氣了!”
宋時矜持地點點頭:“那是自然。咱們早些將曲詞趕出來,我也好對比故事,指點你家那班子裏的人。”
五一勞動節,大家最好就一起兢兢業業地加班麽。
他索性把兩人請進了自己的書房,在桌前排開兩把椅子,叫他們倆同桌而坐,對著他新修的大綱改寫詞句。他自己也拿了蠟紙和鐵筆,在小茶桌旁委委曲曲地坐了,一麵看著腦中的論文,一麵提筆記錄要點。
清代《梨園原》中的“身段八要”;《審音鑒古錄》裏的狀摹不同人物扮相、說白、唱腔、作科;現代戲曲講究的“手眼身法步”……
刻版刻多了,他現在的技術也有些進步,不看版都能刻得橫平豎直,不輸當年高三課堂上閉著眼抄筆記的神技。那兩位忙著推敲稿子,除了有劇情連接不好的地方請他幫著理順,也分不出心來看他,自然不會發現他的稿子始終是空白的,和他這個人一樣藏著來自後世的秘密。
這些刻出來的稿子還要經過文言化,才能出現在他們麵前。
直熬到天邊雲色發紅,廚子又上來問他們用膳的事,三人才直起腰歇了歇。 這一天果然忙得人精疲力盡,眼酸手累。宋時看著兩個書生拾筷子都要手抖的慘相,難得反省了一下自己是不是壓榨勞工壓榨得太狠了。
可是孩子不打不成材,編劇不逼不出稿,他也是為了這部戲做好,大家將來能一起上戲劇史和百度百科啊。萬一這戲還能跟《玉蜻蜓》似的流傳幾百年,他們可就不隻是網紅,說不定還能上央視戲曲頻道呢!
他叫書香進來給兩位叔叔盛湯夾菜,還想舉杯安慰他們幾句。卻不料趙書生比他還有奮鬥精神,吃著飯也不忘寫戲,先敬了他一杯,含著幾分緊張問道:“前日我聽少笙說,宋兄也善詼諧,講的端午笑話遠勝我們班子裏舊傳的豔段。卻不知宋兄肯不肯將這笑話改作這本雜劇前的豔段?”
他們的新戲索性一新到底,劇前的豔段、劇後的雜扮也都用新的。
宋三元隻是不會填詞,做的時文卻堪比古文,顯出文字功力深厚,講笑話又能曲盡諷刺詼諧之能,若得他幫著寫個段子,定然新鮮有趣,壓倒一切舊本。
他滿心期盼地看著宋時,隻差沒起來作揖,拿出在福建的舊交情逼他。可宋時雙唇微抿,蹙眉沉吟了一會兒,卻搖搖頭,認真地給了他一個“不”字。
趙悅書頓時如被一瓢涼水當頭澆下來,滿心失落,兩眼發酸。他身旁的鄧先生倒覺得宋時一個三元及第的天下名士,又是翰林儲相,寫正雜劇也就罷了,寫這些滑稽段子卻沒得低了身份,不答應也是應當的。
鄧秀才歎了口氣,正欲安慰趙舉人,卻聽對麵的宋三元說道:“正雜劇前那豔段合該做日常熟事,我那笑話講的是大俠的故事,作豔段不合適,作後麵的雜扮倒正好。至於豔段,倒另有一個故事合用。”
就是馬誌明老師的《糾紛》。
希望馬老師別怪他光逮著一個羊薅毛,誰讓他當年是馬老師的粉,相聲聽得多,記得熟呢?
而且《糾紛》這個相聲的主角雖然是兩位上班路上因為軋腳起糾紛的工人,卻還有一位貫穿相聲的重要的人物,就是把這兩人關進小黑屋裏,促使他們在冷處理中自己消化怒氣,最終結成好友的警察。
把背景挪動到大鄭朝,他師兄身為汀州府司捕盜一職的最高長官,是不是很適合這個身份?
何況他從前在任上時還真處理過一樁類似的案子——卻不是相聲裏的小小糾紛,而是府治下一樁兩兄弟為父母身後財產分配不均而翻臉,險些鬧成械鬥的案子。
桓淩當時親自帶著捕快將兩兄弟拎回刑廳,卻不審問,而是將兩人鎖進後院空房,銬在同一條長凳上,將他們餓了一兩天。
他本來還想勸勸桓淩給點吃的,替他們平分家產就是了。不料這兩兄弟餓了幾頓之後倒想起小時候家裏窮困、兩兄弟連一碗薄粥都要推讓著分吃的相親相愛之情。念及舊情,二人便後悔長大後有力賺錢,過上好日子,眼裏卻隻盯著銀子,忘了少年時的兄弟情份,於是又爭著替兄弟脫罪,願意自己承擔該繳的罰銀罰紙。
桓淩這才叫人將他們放出來,打也沒打,隻罰了每人兩刀紙。不知那對兄弟感情是否仍像在牢中那麽好,但至少回去之後就沒再聽說他們鬧出事來。
《糾紛》裏有太多現代氣息的東西,跟這個案例中合一下,正好又有趣又符合本朝特色,桓小師兄也能多點出場機會,豈不兩全齊美?
他之前親手改的趙李戀愛劇本,感覺師兄插在裏麵也至多隻能在最後包辦婚姻時加幾句詞,不如索性給他單開一段短劇,正麵展示一下小師兄做地方官時的優越成績。
他摸著下巴思量了一會兒,朝二人抬抬手:“這兩段我來改,你們專心寫曲詞,回頭我還要幫你排演雜劇。不過今日累了一天,吃罷飯咱們就各自回家歇息,不趕晚上點燈熬油地寫東西了。”
有他包攬了正雜劇前後兩段劇,趙書生與鄧秀才都陡然解下個大包袱,俱都眉花眼笑地向他敬酒致謝。
趙書生連飲幾杯急酒,略有些酒意上頭,眼神亮得閃光,躊躇滿誌地說:“這本雜劇的名兒我們夫妻心裏早起好了,隻是之前全篇未定,不曾與宋兄和鄧先生說哩——就叫作《狀元媒》,宋兄看如何?”
不如何,撞了京劇名段《狀元媒》的名字了。那本還是寫楊家將的故事,論劇內的時間比咱這大鄭朝的早,還是換一個吧。
他對這名字十分冷漠,剛要拒絕,一旁的鄧秀才卻拍桌而起,十分鄭重地說:“怎能叫《狀元媒》!我朝三年便出一個狀元,宋公卻是百年不出的三元,這本雜劇該叫《三元媒》才是!”
我謝謝您了,還是讓三元安安心心地做乳品,別再從體育行業戧到文藝行業了。
趕明兒哥哥們進京,定下房子,他就順帶在郊外買幾畝地養牛羊,讓三元企業早日回到自己的正路主業上。
他也從椅子裏站起來,用自己高大的氣場和寬闊的胸懷鎮壓住兩個文弱書生,不容置辯地說:“這本雜劇既是要給全天下人看的,又不是隻給讀書文人看,取名何須太雅?還是隨著百姓習慣的模式命名的好,依我之見,就叫《宋狀元義婚雙鴛侶》——”
跟《白毛仙姑傳》一個路數的土味佳名。
正好主角兒是一雙鴛,沒有鴦,題目完美呈現劇情。
可以恭喜靈魂大男主宋狀元c位出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