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講學會剛辦起時,武平縣還隻是個不以學術出名的普通縣城,宋時更是個不知名號的小人物,肯來參加的老師和生員都是因他的印刷技術新鮮,來瞧瞧熱鬧而已。但因去他們的大會辦得實在成功,還引得各省都跟風開起講學會,本省儒生提起這大會也都有幾分自豪,得著邀請的多半兒肯來看一看。


    今年會議還沒有開始,本府幾個縣的文人才子就主動找上來要給組委會幫忙。又有些附庸風雅的商人、大戶捧著銀兩來資助他們辦講學,隻求在這屆大會裏留個名字。


    當然可以。宋時沒有看低商人的毛病,親自辦了晚宴招待眾人,並承諾大會結束後要寫一篇《籌辦福建講學大會記》,其中必定要有這些捐資商人的名字。


    大鄭的讚助商們極為質樸,也不要求冠名,也不要求場內豎廣告板,在書裏添個名字就能心滿意足地掏錢。然而宋時不能讓金主吃虧,他雇人在書院旁邊搭了許多報刊亭似的臨時小店,全部佳上讚助商們商鋪的牌子,那些商人願意安排買賣的自己安排,不願意的就招本地小商販在會議期間開店賣水賣吃食。


    武平縣百姓力農讀書的多,商業氣息不濃,大會期間撈一筆快錢,結束後把報刊亭拆了,宋氏書院照樣是個幹幹淨淨的讀書聖地。


    這些外務不用走心,真正麻煩的是講學方麵的準備——這回與會人數翻了幾番,不必計黃巡按和桓淩這兩位主官,就已能湊出十來位願上台講學的致仕進士、海內名儒。


    人多了,要講什麽就得提前安排,寫出教學計劃和講義來,以免到了講學正日才發現跟人撞了題目。不然的話同一個題目,講得好不好底下數百書生都看著,誰講得差就不止是尷尬,幾十年攢下來的名聲都得翻在這兒。


    可宋時一個小生員,是沒資格管進士的,連他小師兄也因為是上一科才中試,在按資排輩風氣極嚴的進士群中,也不能輕易勸動前輩。


    他們隻能斟酌說詞,不提“撞題”二字,隻說今年來的人太多,老師在台上講,坐在後排的學生恐怕聽不清。為此要請老師提前寫好講義,他們印出來給每位學生發一張,講學時台上也配一份大型板書,學生們連聽帶看的,更容易聽清老師們講的內容。


    這種大型板書,也不是真正用黑板、粉筆——初次用粉筆的人寫出來的字絕不會好看,可底下學生不管這些,隻會嘲笑老師的書法不佳。


    所以這板書隻是在成幅的紙上寫徑尺大字,寫好後用鐵環裝成掛曆的形式掛在架子上。正式到台上講學時,再從組委會抽調成員,每位老師配一個助教,專門負責翻講義頁。若有哪位老師身體虛弱、嗓音不高,配的助教就負責高聲重複老師講的內容。


    當然,在台上端茶倒水、扶著老師上台走台也都是助教的責任。


    去年便來講過學的王知府和張郎中都笑道:“去年我們方學政、桓通判和我們兩個老兒可是在台上幹講的,今年居然多了‘助教’?也是合主持人一樣,提問題、複述我們如何講的麽?”


    那倒不是,主持人要求比較高,得能控場,助教是被控場的。


    宋時含笑解釋了一下:“今年登記的學生已近七百人了,不比去年僅有二百餘人,有五六排桌椅就能輕鬆坐下,台上講什麽都聽得清楚。如今這人數怕是要坐到十餘排之外了,到時候不光台上要備助教,隻怕隔幾排還要安排上幾個同傳,將老師的聲音傳到後方。”


    他用詞雖然有點毛病,好在也沒有別的穿越者出來挑刺。老師們也都被這人數驚到,顧不得管他給誌願者取什麽名號,都先議論起七百多人的大課該怎麽講了。


    這麽多人齊坐在下頭聽講,這是國子監才有的規模吧?


    老師們都是進士或同進士出身,見過大場麵。但無論是上朝奏議,還是參與科舉四宴、主持鄉飲酒禮,也和坐在高台上,對著七百多學子講學的感覺不一樣。


    恐怕會有種高處不勝寒之感……


    “要不等桌椅布置好,諸位老師提前上台體驗一下?”不必講學,就上去感覺一下講台上布置得舒不舒服,助教們在下頭聽聽老師的聲音,好安排隔多遠傳一次音。


    宋時提議他們上場排練預講,眾人沒多猶豫就都答應了。


    到五月初四,會場初步布置好後,老師們便乘車出場,上台依次試講了幾句。


    因還沒到正日,台下沒坐幾個人,隻是一排排隻刷了清漆的長條桌椅從講台前向外延伸出去。但見他們上台,就有些在講台外圍閑逛的學生自動入座,給這場試講更添了些真實感。


    坐在台上,竟有種“一覽眾山小”的錯覺。


    來講課的幾位老師有的見了學生更興奮,卻也有一位原先做到光祿寺少卿的常老先生突然暈場,不得不立刻下來。便到下台後,常老先生也有些臉紅,對桓淩和宋時說:“我到了上頭,看著底下那些人便覺心亂如麻,講不出什麽,隻怕是做不成這講師了!”


    好容易拉來的講師,怎能叫他因為暈台就不講了?


    桓大人體貼地問他是否中暑,要不要請醫官來調調,並拿出了一瓶從小用到大的薄荷露給他擦太陽穴。宋時見過的心理問題多,知道他不是真的身體不適,隻是初次公開講座的緊張,多練習幾回就能好。沒法練習的話,就給他創造一個舒適的、不必麵對那麽多聽眾的環境。


    他主動問道:“老先生隻是看著台下時說不出話麽,若是坐在台上不看別人,隻看助教,能不能講好?”


    怎麽個隻看助教?坐在那裏怎麽能不看台下?


    宋時親自上台將椅子側過來,叫人拿了個圓凳上台,兩個座位都用長案擋住,又叫了桓小師兄上台配合他。


    桓淩天生自信,沒有什麽社交恐懼症,放鬆地坐在椅內,含笑等著他又要弄出什麽新花樣。宋時坐到他對麵的圓凳上,先雙手交疊放在桌上,對著講台正麵的黃巡按和教學組說:“諸位前輩、朋友、小友,這一場上台講學的這位老師是新泰二十二年進士,汀州府通判桓大人,我是助教宋時。”


    他還模仿著電視裏主人的模樣轉身與桓淩正麵相對,微笑著點了點頭,說的卻不是“桓老師好”,而是高聲提醒了一句:“師兄不要看台下,隻看著我就好。”


    這話也是說給台下的老先生們聽,讓他們哪位怯場的看完這場訪談,自己上台時便知道怎麽避免直視密密麻麻的人群。


    凳子又沒有椅背又沒有扶手,想怎麽轉身就怎麽轉身。他提醒完桓淩,立刻又轉向台下:“桓老師將要為我等學生講解的是《大學》第一章中最後一節: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以主持人身份介紹了這一課講什麽後,他便又轉向師兄,身子微斜,半是對他、半是對台下觀眾說:“我等學子讀《四書》時都背過章句,這一句在章句中隻注了‘本,謂身也’,‘所厚,謂家也’,而後隻說這一節與其上“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一節皆是為結“大學之道”“知止而後有定”兩節的,卻無更細致的解釋。學生從本章開頭讀起,至此猶有不明之處,可否請老師為我講解。”


    他跟小師兄複習這一年來,哪本書沒講過幾遍?


    四書是科場重中之重,有“三場重首場,首場重首義”的潛規則,朱子的理學思想也多在注《四子書》時體現,他們師兄弟更是翻來覆去地講了無數遍。此時隨便提一句,也不用怕小師兄接不住他。


    他嘴角微微彎起,保持著前世練過多年的職業化笑容看向桓淩。


    他師兄也頗有做示範的自覺,這半天一直隻看著他,眼神專注而深邃,表情也保持得很好,一點兒也不僵硬。


    就是答題時,桓淩也隻專注在他身上,完全不去看別處,眼瞼微垂,流暢地講道:“我們先從第一句‘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講起。本,依朱子注中指身,末則指家國天下,否,意即不然。前兩節講‘齊家、治國、平天下’,都須從‘修身’這個本上來,必須修了身才能使‘家齊、國治、天下平’。若修身做不好,便如大樹的根先枯了,要他枝繁葉茂,必無此理……”


    這一章是大學開篇之章,凡讀四書的無不從此處學起,又有前朝、前輩名家的解讀,其實並無難處。桓淩就這麽明白質樸地講解,宋時不時應和一聲,挑明他講解中的要點。在他講完之後就著關鍵處問一句‘如何修身’,頓時又把這簡單的解析章句的題目引向更深一層的理學講述。


    桓淩同樣能接得上,笑容加深了些,深深看了他一眼,仿佛看穿了他小小的促狹,又不慌不忙地給講起了朱子“靜而存養以立其本,動而察識以勝其私”“非禮不動,內外交養”的修身之法。


    兩人一遞一答,桓淩始終隻看著他,仿佛神魂都牽在他身上。底下怯場的老師們以身代入,也把目光放在身邊的人身上試了試,果然覺得自己做到這樣,眼中應該隻能看得到一人,也就可以不在乎台下坐著多少人了。


    桓淩在台上隻需要對一個人講,他那小助教則掐著他的節奏,該提問時提問、該傾聽時傾聽,在他講到恰要節束時為觀眾總結一遍重點,有時還獨自麵向台下人講解幾句。


    這樣的講學形式又新鮮,講解又深透,內容層層遞進,由淺入深,不管原先學業水平強弱,都能從這場講學中有所斬獲。


    許多學生念書時一味死背,不會提問,不知自己哪裏學透了,哪裏含糊未明。有他這個助教代為提問,倒是能代替許多自己不走腦子的書生問出他們最該弄清的地方。


    等到他們講完這一章,起身退場時,台下聽課的散客已是忍不住起身叫好,感謝桓老師與宋助教這一場講學。就連老師們也被這種形式折服,怯場的急需他幫助不說,就連一些前麵講得好好的老先生也非要他點個好助教配合自己,用這樣的方法講學。


    ——最好就他自己上。


    陪聽的助教們有的躍躍欲試,有的看了他這一場講解,覺得自己沒有能隨時回應老師、隨時接得住老師講解內容,並為底下學生解惑的本事,反倒打了退堂鼓。


    宋時便代他們問老師們:“可否請老先生們抽些時間與助教練一練?我們這些學生都是第一次聽老先生們講學,不能如我和師兄這般熟練,若先在台下台上練練,到時候或許更自然。”


    是啊。剛才台上那一場講得好,不光是宋主持會提問引導,更是因為桓老師講學講得好:既能質樸明白的語句直解朱子注釋,又能深挖其中所含義理,用語看似平易,實則精實,不容輕易改動……


    也就隻有得他真傳師弟才能那麽自然地拈出要點重述,又不會偏離他的原意了。


    年紀輕輕便有如此造詣,實在值得誇獎。


    黃提學從當初辦王世仁案時就器重他,如今更不吝誇獎。那位有演講恐懼症的常老先生卻是更看重他在台上做的示範,跟著誇道:“桓大人在台上身子全然不動,目光隻落在宋主持上身,我照此試了一下,果然隻能看見身邊的魏兄,遠出幾尺外都有些模糊。若是再隔著台上台下的高度,應是連人頭都看不出來了。”


    他“嗬嗬”地笑了幾聲,宋時也笑著說:“桓師兄方才的確認真,也是虧了年輕、身體好,才能那樣一動不動地僵座著講完學。其實若累了的話,也可以將身子半倚在桌邊,頭略微側向空場這邊,避開下方人群。常老師不妨跟學生上去一試?”


    常老師欣然提起下擺上台,桓淩就坐在他空下來的位子上,含笑看著他們排練。其他幾位沒上過這樣大台子,心中略懷畏怯的老先生也側過身來跟他說話,讚他示範的認真,他口中遜謝,心中卻有些好笑。


    時官兒讓他看自己,他就那麽看上整天整夜不變姿勢也不覺累,哪裏是為別人做什麽示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做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做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