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大會從一開始發的帖子,送的新版書就都是前所未有的新樣式。而大會開辦兩天來,無論是講學會的盛大規模還是那場由主辦人宋時親自主持的自習會,都是本朝以來未有,可算開創學界先河了。


    明日他還能弄出什麽出奇的、叫人一顧難忘的事體麽?


    能。還有閉幕式呢。


    開幕式有領導致辭,閉幕式也得有領導講話。


    不請大領導方學政點評一下這場大會舉辦得成不成功、還有哪些缺陷;不請桓通判作為上級汀州府代表講話;不請宋縣令及本縣各級領導就這場大會作出發言;不請優秀講師王、張兩位老先生點評一下教學理念、展望一下以後的學術方向,怎麽配得上這場盛大的、史無前例的講學交流論壇呢?


    豈止要請領導講話,還要請領導題詞。


    講壇旁邊見賢亭裏豎了一個建壇紀念碑,講台下麵還要豎個福建講學大會留念碑——往後每屆大會召開,講學的大師都要在豎碑題名。將來題的碑多了,就能在講壇到交椅山間慢慢鋪成一座碑林,萬一哪位題字的老師當了首輔、名人,連這碑林和講壇也能跟著留名青史。


    哪怕沒那麽出名,傳承下去也是個曆史建築、文化旅遊景點。他當初做導遊時就隻是帶著遊客參觀這些古建築、石碑,給人講講古人事跡;現在竟然能親手打造旅遊景區、給未來的同行們創造福建理學交流曆史,也是出息了!


    最後一位講師講話結束,從台上下來後,他就催著差役們撤下桌椅,架上白紙屏風,在地上鋪了一卷茜草染的十米紅……紅草毯。


    地毯太貴,買不起。


    單鋪紅綾倒是鋪得起,但綾綢太薄,容易起皺不說,把綾羅綢緞放在腳下踩,更容易叫人抨擊作風侈奢。尤其他父親還是地方父母官,年前又剛查抄了一批大戶,花錢花得太多易有瓜田李下之嫌,所以辦這大會時也是一切從簡的。


    反正這簡版的紅毯秀之前也沒人搞過,弄出來照樣有效果。


    簽名板豎好,紅毯從簽名版前滾下正麵台階,直鋪到觀眾席前。主持人宋時從側麵上台,請講學老師們依次上台題字留念。


    四位老師題罷了字,又換了新的白絹屏請來參加講學的學子們上台留名。這扇白絹上的名字不會像老師們的題詞那樣拿去刻碑,卻要長留在講壇後依山而建的宋氏學院裏,每次學術交流會都要拿出來讓學生觀摩一回。


    雖然不能立碑,但有這麽一個名單,也滿足了這些才子求名的急迫心情。


    二百多名與會學子來時都是登過記的,宋主持拿著花名冊一一唱名,底下有林泉社社員引導他們到講壇前領一份料器玻璃燒的,交椅山環抱講壇形象的紀念品,然後上台到簽名板前簽名。


    宋時還許他們簽名後在屏風前站一會兒,享受數百人矚目的風光時刻。


    隻可惜沒有攝影師給他們記錄一下。


    不過這僅僅是宋時一個人的歎息,那些學子走紅毯走得美滋滋,能站在簽名板前叫底下這麽多同為本省名流、有功名有才學的士子看著,更是大大滿足了虛榮心。


    也有幾個清高的、不願意走這種形式的,宋時亦不勉強他們。按著順序把名單念完了,送最後一位才子下了台,便道:“感謝諸位前輩、朋友支持,第一屆福建名家講學交流大會今日在此順利閉幕。如今離著端午長假結束不遠,哪位若急事要回去便可立刻安排離開,我等武平縣儒生忝為地主,自然要安排下車馬、程儀送各位出境。”


    若是不急著回家的,待會兒還可以看表演、參加晚宴,多在本地遊玩兩天:願意遊山玩水的,組委會工作人員、本地林泉社才子可以陪伴諸人遊覽李綱讀書堂、靈洞山、定光古佛寺等景點;若不想出行,仍願與朋友交流治學經驗的,還可以登記借用講台,講解自己的理念。


    “借用講台”之詞剛說完,台下便響起一片雜亂的歡呼聲、置疑聲:


    這講台竟是普通學子也可以借用,可以登台上來講學麽?


    隻要登記就能講,不挑人身份?那豈不是什麽人都能上台,想講什麽就講什麽了!


    那若是學問不佳,講的東西誤人子弟呢?


    主持人宋某連連擺手,按下聲浪解釋道:“本場大會所有參會聽講之人雖都是受邀而來,卻也是聽了四位老師講學,以為值得聽、值得學,才留到今日的吧?那麽諸位登台之後能留下多少聽課的學子,便憑各自的學問了。”


    眾人從能登上大講台的激動中回過神來,才意識到這個問題。


    這兩天聽課人多,是因他們都是組委會一家家寄請柬請來的,不是說什麽人登台講學都有這樣的規模。如今大會已經結束,組委會不僅不再組織全體來賓參加講學,還安排了縣內遊,他們不光要自己找肯聽課的學生,還得跟官方組織的旅遊活動搶人,不然……


    就是登上講壇,也得麵對空空如也的座位了。


    眾學子思緒紛紛,也有的跟身邊人低聲商議如何應對這機會:一者不管三七二十一,搶先登記,過了高台講學的癮再說;再就是放棄講學,趁假期最後三天享享寄情山水之樂;而那些沒有俗務纏身、不急著回鄉的就可以兩樣都選,先玩夠了再試著登台。


    他們還在座上盤算著,宋主持人已下台安排轉換場地,組織學子到前麵空場觀看閉幕式表演。


    講壇上是不能表演的。


    必須要維持講壇的專業性,隻能用於學術交流,經營出個稷下學宮那樣的高端形象來。不然他們一個小小的中縣縣城,憑什麽開省級學術交流會?


    ===================


    不遠處廣場旁早已架上了新彩棚,下設桌椅,擺著酒水吃食。彩棚旁安排了本地瓦子中最受歡迎的百戲藝人輪流表演,頂竿、吐火、舞劍、說書……壓軸的卻是兩隊圓社蹴鞠。


    不是平常的小踢、場戶,而是正經築球。


    場中架起兩竿三丈高的竹竿,中闊二尺八寸,頂上用竹竿隔出豎長一尺的空隙,左右都用網子攔著,隻餘中間一個圓形球門——大概是為了符合圓社子弟的風流人設,這球門就叫“風流眼”。兩隊球員分立在球門兩側,都穿著圓社製的短打球衣,一隊著青衣、一隊著緋衣,規規整整,隻是人少些,各隊都是十二人。


    風流眼下立著一個裁斷勝負的“都布署校正”,手中拿著兩根竹簽讓各隊球頭抓鬮定先後。


    武平縣雖是小地方,但山民好武風氣重,運動的風氣自然也好,圓社水準不比大州縣的差。抓著鬮的青衣球頭回身一勾,傳到正麵對球門的驍色腳上,又在左右竿網、正副、副挾之間傳遞,從慢到快、從低到高,待球勢蓄積到極點時再由次球頭傳給球頭,那球頭淩空一腳抽射,直穿風流眼!


    一球入眼,席間歡聲雷動。


    別的百戲或許有人不愛,唯有這氣毬是人人都會踢兩下,甚至不懂也能看出好壞的。


    少年書生們指點著場上“那散立接得不差”,“這一下大膁踢早了”,“次球頭尚未踢端正,怎地就傳給球頭了”,“還是左軍贏麵高,右軍球頭怎地又踢到網子上了”……


    方提學和兩位閑居的老先生不如年輕人投入,卻也要憑經驗點評一番“左軍副挾這一拐跳得好”“右軍那副挾踢得有些低了,球路不穩”。連宋縣令這般年紀的老大人也憶了憶當年勇:“下官當犬子這般年紀時,蹴球高到一丈八,若下場踢球,也築得過風流眼。”


    一丈八不算什麽!


    方提學年少時最擅用肩背接球,上截解數壓倒高俅,不讓柳三複。王知府當年憑一雙鴛鴦拐踢七人場的“落花流水”,真能踢得那六人落花流水。張郎中則是個“腳頭千萬踢,解數百千般”的大家,球隻要挨身上就似沾了鰾膠,摘它都摘不下去。


    桌上的老先生當年都是無雙無對的高手,兩位正當打之年的小夥子則靜靜地坐在一旁看著他們憶舊。


    同桌還有一位代表黃巡按來本縣的田師爺,他這年紀還是能下場見真章的,故不大敢往上吹,隻謙虛了一聲“尚可”。又見同桌兩個少年人默默不語,便問他們:“桓大人與子期正是風流的年紀,怎地不講講自家踢球的本事?”


    宋時靦腆地笑了笑:“實在比不得家父與幾位老大人,隻在裏閭間隨便踢踢,不敢在方家麵前獻醜。”


    雖然他也就踢成了個圓社正式社員,能踢八尺闊的場子吧。


    桓淩更謙虛:“下官還不如師弟,隻是少年時跟兄弟朋友踢幾回罷了。”


    嘖嘖嘖,這兩個年輕人倒謙虛。方提學笑道:“你們看那些少年書生,都要下場跟著踢了,也不見你們變變顏色,也忒老成了。”


    宋時笑道:“這也容易,現成的場子,書院裏還有備著小學生玩耍的球,叫人取來幾個,等這場球分出輸贏,便叫大夥兒散散筋骨。”


    場上一隊踢球的,場下二百人裏能有一百多個節目播報員,老大人們雖都憶著崢嶸歲月,也聽見左軍進了七個球、右軍進了五個球,眼看著是左軍將勝。


    宋時便命人取球和獎品來,“校正”裁斷了勝負之後,便叫兩隊球員上來給老大人們行禮,當著方提學他們的麵頒了獎。


    別處都是勝的有獎,敗的挨罰,他這裏輸的一樣有獎,隻是布料差一等。那個本該挨打的球頭感激再三,宋時想起他那時代的國足,油然生出幾分同人不同命的感歎,扶起他說:“你也一樣受了辛苦,不當挨罰。待會兒眾人下場踢球,你們好生陪練,莫使有人傷著。”


    他爹和王、張兩位老先生是真個不能下場了,但方提學還是奔四年紀,田師爺更年輕些,兩人都下場試了試。


    宋時親自下場陪他們,桓淩便也下了場,四人兩兩相對,按東西南北順序踢個“四不顧”。因田師爺隻會用腳背拐踢,偶爾用脛骨,方提學卻擅長上截解數,要用肩、背、肘接,宋時便在中間低接高送,球在腳尖、腳麵、膝上跳動隨心,靈巧隨心,頗有張老先生年輕時的水準。


    雖然沒能給提學大人喂出一身他自己聲稱的好技術,卻也能讓他接得舒舒服服,連踢多少輪也沒落地。


    要落地的都被下首的桓淩搶先一步接起來了。


    桓淩正站宋時對麵,上首是方提學,下首是田師爺,隻除了偶爾方提學失腳踢偏了要救一救,並不費力,救球之餘還有暇心看師弟一人帶飛兩個庸手——


    他今日換了一身略鮮亮些的玉色衫袍,踢起來腿、腳、腰、肩都隨著球勢而動,身姿搖曳、衣袂飄飄,叫人不禁想起一段《滿庭芳》:


    “低拂花梢漫下,侵雲漢、月滿當秋。”


    他□□著舊詞,場中又不知何人唱起了《圓社市語》。那群蹴鞠好手,或者還夾著幾個風流書生附和起來,胡亂唱什麽“瞥見一個表兒圓,咱們便著意”。


    桓淩從來不喜這些風流豔曲,聽著那等“表兒圓”“水脈透”的詞句便忍不住要皺眉。


    他下意識看了宋時一眼,卻見他聽了這圓社社歌之後倒精神振奮,踢得越發瀟灑,左腳接著球便往上一顛,騰身而起,右腳外踝踢轉,使個鴛鴦拐將球高高送給了方提學。


    方大人連忙用肩頭接住,也顛了幾個花樣才往下傳,桓淩也不好拂了他們的興致,拿出了些真本事來踢。


    連踢幾圈,田師爺倒是第一個堅持不住了,將球低低地踢出去,歎了聲:“學生這些年真是清閑慣了,才踢了幾個球就有些疲累,必須要下場了。”


    他說話間,那球已是傳到桓淩腳上。桓淩球勢才往外拐,聽到他說一聲“疲累”,便又使腳尖勾回來,盤了幾下,恰恰壓著一聲情致綿綿的“兩個對壘,天生不枉做一對”,踢向正對麵的宋時。


    作者有話要說:《滿庭芳》宋·無名氏


    十二香皮,裁成圓錦,莫非年少堪收。綠楊深處,恣意樂追遊。低拂花梢慢下,侵雲漢、月滿當秋。堪觀處,偷頭十字拐,舞袖拂銀鉤。肩尖,並拐搭,五陵公子,恣意忘憂。幾回沉醉,低築傍高樓。雖不遇文章高貴,分左右、曾對王候。君知否,閑中第一,占斷是風流。


    《圓社市語》


    〔紫蘇丸〕相逢閑暇時,有閑的打喚瞞兒,嗬喝羅聲嗽道膁廝,俺嗏歡喜,才下腳,須和美。試問伊家,有甚夾氣,又管甚官場側背,算人間落花流水。


    〔縷縷金〕把金銀錠打旋起,花星臨照我,怎嚲避?近日間遊戲,因到花市簾兒下,瞥見一個表兒圓,咱每便著意。


    〔好女兒〕生得寶妝蹺,身分美,繡帶兒纏腳,更好肩背。畫眉兒入鬢春山翠。帶著粉鉗兒,更綰個朝天髻。


    〔大夫娘〕忙入步,又遲疑,又怕五角兒衝撞我沒蹺踢。網兒盡是劄,圓底都鬆例,要拋聲忒壯果難為,真個費腳力。


    〔好孩兒〕供送飲三杯,先入氣,道今宵打歇處,把人拍惜。怎知他水脈透不由得你。咱們隻要表兒圓時,複地一合兒美。


    〔賺〕春遊禁陌,流鶯往來穿梭戲,紫燕歸巢,葉底桃花綻蕊。賞芳菲,蹴秋千高而不遠,似踏火不沾地,見小池,風擺荷葉戲水。素秋天氣,正玩月斜插花枝,賞登高佶料沙羔美,最好當場落帽,陶潛菊繞籬。仲冬時,那孩兒忌酒怕風,帳幕中纏腳忒稔膩。講論處,下梢團圓到底,怎不則劇。


    〔越恁好〕勘腳並打二,步步隨定伊,何曾見走袞,你於我,我與你,場場有踢,沒些拗背。兩個對壘,天生不枉作一對。腳頭果然廝稠密密。


    〔鶻打兔〕從今後一來一往,休要放脫些兒。又管甚攪閑底,拽閑定白打膁廝,有千般解數,真個難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做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做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