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的驅動,永遠是最有誘惑力的。雖然中國政府期望著美德兩國的投資,但也不是沒有對日後的考慮和防範。
相對而言,中國對德國的資本更加歡迎,條件也更為寬鬆,但這些都是寫在秘密條款中的。
陳文強認為,在中國的工業建設中,目前主要應由中美德三方作為主導,哪一方都不能超過半數,頗有些三足鼎立的味道。然而這隻是暫時的現象,一戰爆發,無論中國采取中立,還是加入協約國,德國的投資勢必被中國政府所沒收,最後的結果就是中方獨大。
雖然這有些不厚道,但國與國之間就是這樣,根本不能象人與人之間那樣保持道義和信譽,一切都將以國家利益為重。
就象美國的表現在列強中相當特立獨行一樣,它在《辛醜條約》的談判中,堅決反對列強向中國索要高額賠款,不是為了中國的利益,而是認為那將把中國逼向災難,影響列強的“可持續性”掠奪(或曰發展);而其中將庚子賠款多餘部分退還,並完全用於辦學,其中既有洋溢著美國精神的理想主義追求,也有著眼於美國國家利益的現實主義考量。
在當時,1905年的抵製美貨風潮中,中國青年高漲的反美情緒引起了美國上下的警覺。外交官(如美國駐日代辦威爾遜)與學者們(如康奈爾大學教授精琪)都向總統發出警告,美國所接收的中國留學生太少,甚至遠不如歐洲小國比利時,美國將因此在精神領域內失去對整整一代中國人的影響力。
伊利諾伊大學校長詹姆士甚至提醒羅斯福總統:“哪一個國家能夠成功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哪一個國家就將因此而在精神與商業兩方麵收獲最大的回報。如果美國在35年前能成功吸引中國的留學流,並使其壯大。那麽我們此時就能以最圓滿和最巧妙的方式控製中國的發展,那就是以知識和精神支配中國領袖的方式。”這位大學校長堅信,為贏得中國青年而付出成本和代價,即使從物質利益角度來說也是值得的——“與軍旗相比,道義與精神將更有力地支配商業”。
從此,美國在中國的影響力迅速崛起。比肩日本,留日生與留美生在中國曆史舞台上不斷成為主角。吊詭的是,當大多數留日生連日文都說不流利時,留美生卻多數能夠學貫中西,湧現了不少泰鬥級的人物。當大多數留日生熱衷“主義”與“革命”,為了“主義真”而“砍頭不要緊”(無論砍別人的頭還是砍自己的頭)時,留美生則更為關注“問題”,關心文教,關注科學。
在陳文強看來。日美兩國如同股市中的長線客和短線客,做長線的美國與做短線的日本在中國體現了鮮明的對比:從日本進口的各種速食“主義”、“思潮”潮起潮落,而從美國“進口”的“德先生”、“賽先生”成為日後持久的理想燈塔,盡管很多時候其光芒實在太過微弱。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誰也別把自己看得那麽高尚,雖然美國的政策使中國獲得了利益,但並不意味著美國就真的那麽無私,探究到最後。依然還是國家利益在引導著這一切。
當然,現在中美、中德關係正處於蜜月期。一切看起來都那麽美好,都那麽坦蕩無私,處處都體現著兄弟般的友誼。中國巧妙地分別向美德兩國表示出在遠東將義不容辭地挑起拒俄反日的重任,毫無怨言地為美德兩國的利益服務。這種表示是如此的真實可信,而且是用實際行動來證明的。
而正是利益的關係,注定了美德聯盟不可能實現。也就使中國能夠保持相對獨立的地位,既不必因為加入同盟國而受到協約國的幹涉和威脅,更可以讓雙方都對中國采取審慎的態度,以免中國被迫做一麵倒的選擇。
對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參戰並且加入協約方一方。陳文強一直有著冷靜的判斷,雖然看起來這是隨著戰爭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偶然性,但從本質上講,從後起的帝國主義大國的地位看,美國卷入這場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國主義大戰卻是必然的。
美國是“中立”,還是參戰,何時參戰,以何種形式參戰,這一切都還是取決於它本身的利益。“中立”,一方麵是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和平主義很強烈,人民反戰;另一方麵的真正目的是在等待時機,撈取實利。正如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所預見到的,戰後“差不多所有歐洲國家都快要破產了。海上將不再有德國。而十年以後……整個世界前途就將會落在我們手中,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但是當英國海軍掌握了製海權,美國變成了協約國單方麵的軍需供應國,“變成了協約國的倉庫和兵工廠”時,大多數美國商人轉向了協約國。
總統威爾遜也就沒有選擇餘地,隻能接受英國的海洋政策並聽任美國逐漸成為協約國的兵工廠。因為,“大多數美國工業家自然具有和銀行家同樣的態度。因為英國控製了海洋,我們的銷路主要是在協約國,我們願意看到協約國繼續這場戰爭並贏得戰爭。”
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當德國恢複無限製潛艇戰,威脅不斷擴大,協約國一時還拿不出有效的對付手段,戰場形勢急轉直下時。美國人開始擔心了,萬一協約國戰敗,美國非但不能繼續進行“中立貿易”,連給協約國的戰爭貨款也將收不回。
“而隨著協約國的安全開始受到威脅,一個金融危機已經開始抬頭。從保護債務國的角度出發,美國也應盡快參戰。由於利益的關係,美國再不能默認德國潛艇封鎖而不損害美國與協約國的友好關係,而且這種默認或許會使德國獲勝。換言之,美國在這些新形勢下再不能絕對公平;不管怎麽樣,都會對一方有利,對另一方不利。”
製海權,陳文強看到了戰爭成敗的一個關鍵,德國就是因此而敗,盡管它的陸軍單挑英法俄而不落下風。(未完待續。)
相對而言,中國對德國的資本更加歡迎,條件也更為寬鬆,但這些都是寫在秘密條款中的。
陳文強認為,在中國的工業建設中,目前主要應由中美德三方作為主導,哪一方都不能超過半數,頗有些三足鼎立的味道。然而這隻是暫時的現象,一戰爆發,無論中國采取中立,還是加入協約國,德國的投資勢必被中國政府所沒收,最後的結果就是中方獨大。
雖然這有些不厚道,但國與國之間就是這樣,根本不能象人與人之間那樣保持道義和信譽,一切都將以國家利益為重。
就象美國的表現在列強中相當特立獨行一樣,它在《辛醜條約》的談判中,堅決反對列強向中國索要高額賠款,不是為了中國的利益,而是認為那將把中國逼向災難,影響列強的“可持續性”掠奪(或曰發展);而其中將庚子賠款多餘部分退還,並完全用於辦學,其中既有洋溢著美國精神的理想主義追求,也有著眼於美國國家利益的現實主義考量。
在當時,1905年的抵製美貨風潮中,中國青年高漲的反美情緒引起了美國上下的警覺。外交官(如美國駐日代辦威爾遜)與學者們(如康奈爾大學教授精琪)都向總統發出警告,美國所接收的中國留學生太少,甚至遠不如歐洲小國比利時,美國將因此在精神領域內失去對整整一代中國人的影響力。
伊利諾伊大學校長詹姆士甚至提醒羅斯福總統:“哪一個國家能夠成功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哪一個國家就將因此而在精神與商業兩方麵收獲最大的回報。如果美國在35年前能成功吸引中國的留學流,並使其壯大。那麽我們此時就能以最圓滿和最巧妙的方式控製中國的發展,那就是以知識和精神支配中國領袖的方式。”這位大學校長堅信,為贏得中國青年而付出成本和代價,即使從物質利益角度來說也是值得的——“與軍旗相比,道義與精神將更有力地支配商業”。
從此,美國在中國的影響力迅速崛起。比肩日本,留日生與留美生在中國曆史舞台上不斷成為主角。吊詭的是,當大多數留日生連日文都說不流利時,留美生卻多數能夠學貫中西,湧現了不少泰鬥級的人物。當大多數留日生熱衷“主義”與“革命”,為了“主義真”而“砍頭不要緊”(無論砍別人的頭還是砍自己的頭)時,留美生則更為關注“問題”,關心文教,關注科學。
在陳文強看來。日美兩國如同股市中的長線客和短線客,做長線的美國與做短線的日本在中國體現了鮮明的對比:從日本進口的各種速食“主義”、“思潮”潮起潮落,而從美國“進口”的“德先生”、“賽先生”成為日後持久的理想燈塔,盡管很多時候其光芒實在太過微弱。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誰也別把自己看得那麽高尚,雖然美國的政策使中國獲得了利益,但並不意味著美國就真的那麽無私,探究到最後。依然還是國家利益在引導著這一切。
當然,現在中美、中德關係正處於蜜月期。一切看起來都那麽美好,都那麽坦蕩無私,處處都體現著兄弟般的友誼。中國巧妙地分別向美德兩國表示出在遠東將義不容辭地挑起拒俄反日的重任,毫無怨言地為美德兩國的利益服務。這種表示是如此的真實可信,而且是用實際行動來證明的。
而正是利益的關係,注定了美德聯盟不可能實現。也就使中國能夠保持相對獨立的地位,既不必因為加入同盟國而受到協約國的幹涉和威脅,更可以讓雙方都對中國采取審慎的態度,以免中國被迫做一麵倒的選擇。
對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參戰並且加入協約方一方。陳文強一直有著冷靜的判斷,雖然看起來這是隨著戰爭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偶然性,但從本質上講,從後起的帝國主義大國的地位看,美國卷入這場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國主義大戰卻是必然的。
美國是“中立”,還是參戰,何時參戰,以何種形式參戰,這一切都還是取決於它本身的利益。“中立”,一方麵是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和平主義很強烈,人民反戰;另一方麵的真正目的是在等待時機,撈取實利。正如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所預見到的,戰後“差不多所有歐洲國家都快要破產了。海上將不再有德國。而十年以後……整個世界前途就將會落在我們手中,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但是當英國海軍掌握了製海權,美國變成了協約國單方麵的軍需供應國,“變成了協約國的倉庫和兵工廠”時,大多數美國商人轉向了協約國。
總統威爾遜也就沒有選擇餘地,隻能接受英國的海洋政策並聽任美國逐漸成為協約國的兵工廠。因為,“大多數美國工業家自然具有和銀行家同樣的態度。因為英國控製了海洋,我們的銷路主要是在協約國,我們願意看到協約國繼續這場戰爭並贏得戰爭。”
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當德國恢複無限製潛艇戰,威脅不斷擴大,協約國一時還拿不出有效的對付手段,戰場形勢急轉直下時。美國人開始擔心了,萬一協約國戰敗,美國非但不能繼續進行“中立貿易”,連給協約國的戰爭貨款也將收不回。
“而隨著協約國的安全開始受到威脅,一個金融危機已經開始抬頭。從保護債務國的角度出發,美國也應盡快參戰。由於利益的關係,美國再不能默認德國潛艇封鎖而不損害美國與協約國的友好關係,而且這種默認或許會使德國獲勝。換言之,美國在這些新形勢下再不能絕對公平;不管怎麽樣,都會對一方有利,對另一方不利。”
製海權,陳文強看到了戰爭成敗的一個關鍵,德國就是因此而敗,盡管它的陸軍單挑英法俄而不落下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