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零三年的大上海,在新舊勢力衝突、內憂外患激蕩下,終於爆出了耀眼的革命性的火花。拒法、拒俄,集會遊行,麻木、彷徨的民眾在一連串的民族自覺運動中漸漸覺醒。


    而國家民族觀念的爆發和傳播,也可自這一年為肇始。普通民眾固然隻是一個搖旗吶喊的小腳色,參與群眾活動對於時艱也無補益,但對於參加的個人來說,卻是一種精神上的啟迪,思想上的升華。


    三家大鴉*片商,不管是外地的,還是上海本地的;不管是獨家的,還是聯合出資的。全部都葬身於一天的交易過程中,隻有一個車夫幸存,並目睹了價值數十萬的鴉*片被付之一炬。


    血腥、殺戮、濃煙、烈火……形似虎門銷煙,不能說是給剛剛興起的民族自覺活動推波助瀾吧,也可以說是增添了一個亮點和談資。


    殺戮的手段固然酷烈,焚毀這巨量的鴉*片則更顯示出七殺無比堅定的決心和意誌,這無關於錢財,也絕不是錢財能左右的事實。


    宣戰,最嚴正的宣戰。黑名單又增加了名字,七殺也發出了最冷酷的威脅,這是一場戰爭,一場血肉橫飛的持久戰爭,如果規定個收手時間的話,那就是所有煙販被殺光,所有煙毒被禁絕的時候。


    而就是這樣血淋淋的叫囂和威脅,卻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對聲音。因為當時正是國難深重的時期,正是激進狂熱和崇尚流血充大行其道的時候。而最持反對意見的煙販、土商本身就缺乏挺直腰杆的理由,他們的意見也就不必理會了。


    借著張園拒俄集會為旅滬華人工會的成功造勢,又有黑吃黑的近百萬資金,旅滬華人工會算是立穩了腳跟。不僅能夠比舊式會館更能有力地幫助照顧旅滬華工,更有資金免費散發戒煙丸,聲名日漸高漲。


    而在陳文強的策劃下,由華美印書局秘密印刷,《革命軍》在報紙上公開發表了。在這裏,曆史沒有重演,刊登《革命軍》的不是蘇報,而是在上海幾乎沒有幾個人知道的鏡報。作者鄒容也未露真名,而是以筆名發表。


    所謂的鏡報,不過是在租界中租了個小屋子,掛了個牌子,安排了兩個幫中兄弟撐門麵。發行的幾期報紙也是旅滬華人工會的喉舌《公義通訊社》代為編輯,華美印書局印刷。這樣安排,一旦出了事情,官府或租界當局也抓不到正主。


    其實,這樣的空頭報紙在當時也不算稀奇,很多辦報紙的人都是從寫稿,采新聞,編輯,印刷,發行一把抓。窮嘛,雇不起人,所有的事都包辦了。實在采不到新聞,就自己編“獨家電訊”,再不就連夜通宵趕一篇稿子填上。最極端的如陳獨秀當年(也是一個革命黨),辦《安徽俗話報》,一個人包攬從寫到發行所有事情,忙到虱子多得從腦袋上往下掉。


    當然,陳文強這樣的安排顯得不夠擔當,在革命黨眼中是貪生怕死,但好處也是顯而易見,不會有人遭到抓捕,而且結果是一樣的。因為鏡報本身就不是以贏利為目的,報紙發行量小沒關係,可以免費呀!管你是平頭百姓,還是學生商人,雇上數百報童,見人就塞還不行啊!


    陳文強雖然不讚同以排滿為革命目的,但他的直覺是對的。在當時,言論不激進、不熱血就沒市場,《革命軍》要引起轟動,就不能改。事實上也是如此,《革命軍》因其鮮明的政治色彩,強烈鬥爭性,以高昂的革命激情,把長期蘊蓄在人民群眾心中的階級仇、民族恨,無所顧忌地呼喊出來,它旗幟鮮明、大膽潑辣地“勸動天下造反”,猶如一聲春雷,炸開了萬馬齊喑的中國大地,受到廣泛的歡迎。


    少年壯誌掃胡塵,叱吒風雲‘革命軍’。號角一聲驚睡夢,英雄四起挽沉淪。不被殘暴*壓迫得喘過不氣來,不被喪權辱國的條約刺激得憤懣滿胸,不是生活這種水深火熱,亡國滅種之機,斷不能寫出如此雷霆之音。《革命軍》如同一顆重磅炸彈落在清政府頭上,不僅使清政府驚恐萬狀,同時也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當時鼓動革命最有感染力的論著在海內外廣為傳播。


    報紙刊載完了,再發單行本,陳文強的策劃周密而連續。一月之內,數千冊銷行殆盡,竟然彌補了報紙的花費,還略有贏餘。


    “鄒容小弟,這四百元是你的稿費。”當陳文強把錢交給鄒容的時候,鄒容有些目瞪口呆,他難道是為了錢而寫。


    “知道你在想什麽。”陳文強淡淡一笑,說道:“你還沒看穿啊,這事業不管高尚與否,終歸是要落到這等俗物之上。是辦報宣傳,還是買槍造反,或是跋涉串聯,沒有錢,卻是什麽都辦不成。嗯,說最簡單的,革命也要吃飯吧?你若是清高不要,那便給我。我拿去做善事,也能得個好名聲呢!”


    鄒容想了想,把錢揣了起來,抬頭問道:“陳大哥,前幾天你說過聽到了不好的風聲,不知道現在如何了?”


    “恐怕不太樂觀。”陳文強沉吟了一下,說道:“我會做些準備,但也要看事情會如何發生,並且如何發展。”


    曆史的表層總是鮮活的、生動的,而它的深層是受必然性的規律製約的。因此,《革命軍》的推出不是蘇報,但蘇報案卻要以另外的形式上演,而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1896年6月,《蘇報》誕生於上海英租界。創辦人胡璋是個畫家,他用自己日籍夫人的名義注冊,掛著日商的牌子,投身於十裏洋場的報業競爭潮流中。辦報之初,胡璋企圖用小道消息、黃色新聞來吸引讀者,可惜,此種風格的小報在上海多如牛毛,《蘇報》也逐漸淪入了“營業不利、難以為繼”的境地,最後胡璋不得不將它賣給了因罷官而閑居滬上、想靠清議救國的陳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一九零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樣樣稀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樣樣稀鬆並收藏重生一九零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