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突然,李玄郭嘉和諸葛亮等人事先沒有得到一點風聲,等到他們聞訊之後,李利已經當著蔡邕孔融等當代大儒的麵當眾宣布了。


    皇帝一言九鼎,話已出口就不能更改,斷無收回成命之理。


    更何況,晉國初立,皇帝的威信不容置疑,哪怕這個決定是錯的,也要將錯就錯堅決執行下去。


    有鑒於此,得到消息的陳宮諸葛亮和李儒三人第一時間趕到進宮,積極應對即將到來的軒然大波,以及消除由此引發的動蕩和其它負麵影響。


    趕來皇宮的途中,他們就已經想到,十二年前西涼初定,錢糧緊缺,局勢不穩,可是李利卻在處境極其艱難的情況下,不惜一切代價籌建太學院,並借用漢帝之名強行征召各州各郡名士前來長安授學。由此不難看出,李利當時的決定並不是盲目之舉,其目的就是為了親手籌建學院,培養出一大批青年才俊,等到時機成熟之時再將科舉製推出來,用科舉取士取代原有的推薦出仕,從而徹底改變現有的出仕製度。


    一念至此,他們很清楚,這是李利籌謀已久的長遠布局。整個布局完全是由李利獨自策劃的,所有人都被蒙在鼓裏,直到徹底揭開麵紗的那一刻,他們才後知後覺。


    從李利當眾宣布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表明了堅定的立場和態度,全麵推行科舉製的決定已成定局,無論遇到多大阻力都無法動搖李利的決心。


    事已至此。李玄等人也無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就是積極麵對。隨時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準備。此時他們之所以跟隨李利進宮,其實就是為了和李利商議科舉製的利弊。如何維護朝中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自身權益。這個問題不解決,可以預見,西涼境內一定會大亂子,雖不至於一片混亂,但局部動蕩則不可避免。


    畢竟,那些跟隨李利一起征戰多年的將領和各州郡的文官們,辛辛苦苦奮鬥多年,其目的就是為了封妻蔭子,給子女謀個好前程。可是一旦推行科舉製。那麽他們現有的一切就將付諸東流,自己的子嗣將來想要出仕還得參加考試,不能通過考試就無法出仕,這種結果是他們無法接受的。不能接受就必然引發他們對李利的不滿,隨之而來的就是局勢混亂,政局動蕩。倘若任由這種局麵發展下去,勢必動搖整個西涼的根基,後果將不堪設想。


    所以,當務之急就是消除文武百官的抵觸情緒。詳細解讀科舉製的有利一麵,設法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對他們施以安撫,從而將有可能到來的動蕩扼殺在搖籃之中。


    趁著喝茶的空隙。李玄將自己和郭嘉等人的憂慮和盤托出,既而恭聲道:科舉製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可以通過科舉出仕,這樣以來。朝廷就可以大範圍選拔人才,擇優取士。自此以後就不會出現無人可用的局麵。此外,還可以打破世家門閥和士族獨占朝堂的格局。對鞏固我朝統治地位大有裨益,實為鞏固國本的上上之策。


    說到這裏,李玄語氣一頓,抬頭看向李利,卻見李利麵帶微笑的對他輕輕點頭,卻並不接話。


    顯然,李利很了解李玄,知道他慣用欲抑先揚的陳述方式,首先肯定科舉製的優越性是為了表明他堅定支持李利的立場,然而在表明立場的同時他又有許多顧慮。如果李利此時接話,主動詢問於他,那麽他就可以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說出自己的擔憂。奈何李利根本不接招,靜等他把話說完,這就迫使李玄必須慎重組織語言,該說的可以說,不該說或不確定的就不要說了。


    眼看李利微笑不語,李玄頗感無奈的搖頭一笑,繼續道:正如陛下此前常說的一句話:凡事有利就有弊。科舉製固然有著諸多裨益,卻也有不足之處。不久前,我朝新立大封群臣,文武百官皆有封賞,這就是陛下曾經說過的既得利益者。按照慣例,等到他們的子嗣長大成人之後就能自然而然地舉薦出仕,或從文或從軍,都能得到一官半職。


    可是推行科舉製度之後,這種局麵就會隨之改變,文士出仕必須參加科舉考試,武將出仕也要經過武舉選拔,其結果就是眾多功勳之臣的子嗣極有可能無法順利出仕,這等於是斷了他們的後路。果真如此的話,形勢很嚴峻,後果無法預料。點到即止,李玄直接點破利害關係,而後閉口不言。多說無益,他很清楚話說到這個份上,意思已經表達的很清晰了,至於李利如何決斷,就不是他李玄所能左右的。


    聽完李玄的話後,李利不置可否的微微一笑,既而將目光轉向陳宮諸葛亮和郭嘉等人身上,問道:看情形,你們幾個已經提前商議過了,想法一致


    陛下英明,臣等確有此意。陳宮四人紛紛出聲附和道。


    李利微微頷首,笑道:眾卿對科舉製心存疑慮,朕能夠理解。任何一項製度或政令在頒布之初都會遭到抵觸,這種例子有很多;諸如商鞅變法之初的立木為信,始皇一統六國時的焚書坑儒,等等。雖然所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實施新法。科舉製度也是如此。在實施的過程中一定會阻力,這並不奇怪,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這才是做事的態度。隻不過做事要講究方式和方法,像始皇焚書坑儒之舉未免太過偏激,效果雖好,卻得不償失,不可取也。


    說話間,李利起身緩步走到堂下,坦然說道:實行科舉取士之後,的確會涉及朝中百官的切身利益,對其子嗣出仕有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極其有限,並不足以動搖我晉國之根基。換言之,現在推行科舉製才是最佳時機,因為他們都是剛剛獲得顯赫的官爵,如果擔心子嗣無法出仕,那就提前做準備,他們有充足的時間教育子女,將後代培養成才。如果他們的後代確有真才實學,又何必擔心科舉考試呢反之,如果全是一群草包,出仕之後隻會誤人誤己;與其這樣,還不如待在家裏繼承父輩的爵位,安安穩穩的做個富家翁又有什麽不好


    郭嘉接聲道:陛下的意思是科舉製度並不是徹底取締現有的官爵,百官們所得的爵位還可以沿襲下去


    當然。李利應聲點頭,朗聲道:爵位是文武百官費盡心血換來的,這是他們應得的富貴和榮耀,豈能輕易取締推行科舉製並不等於取締現有的官秩體係,它隻是一種新的出仕途徑而已,使得我朝選拔人才的方式更加多樣化,讓出身平民的有學之士可以通過正常途徑出仕,憑借自身才學改變自己的命運。此外,我朝並沒有完全廢除舉薦出仕製度,各州刺史和擁有列侯爵位的封疆大吏和功勳之臣都可以舉薦賢才,隻是他們在舉薦人才的同時必須慎重考核,不能隨意濫用職權,必須擔任應有的責任,簡而言之就是一體連坐的獎懲機製。


    李利的話音未落,諸葛亮便起身附和道:陛下思慮周詳,此法可行,微臣請纓參與此次科舉取士,還望陛下應允。


    陛下英明,臣等願效犬馬之勞,聽憑驅使緊隨孔明之後,李玄郭嘉陳宮和李儒四人紛紛起身附和。至此,科舉取士製度算是正式確定下來了。


    李利笑聲道:好,如此甚好。這是我朝第一次科舉取士,試題由朕親自擬定,具體事宜就由你們五人協同辦理。元忠任文試主考官,公台從旁協助;武舉由奉孝任主考官,孔明從旁協助,文優為此次科舉考試的監事。所需官員和一應設施均由公台負責調度安排,開支用度由戶部撥發。根據此次參試的人數確定錄用比例,文試初步擬定為二十取一,武舉為三十取一,名列文武科舉前一百名之人有資格參加殿試,屆時朕要召見他們,親自考核,通過殿試者可以破格提拔留用。


    臣等遵命。李玄等人欣然領命。


    第一次科考就這樣敲定了。這時,郭嘉笑嗬嗬地道:看得出來,陛下為此次推行科舉製籌謀已久,方方麵麵都已考慮周全,反倒是臣等後知後覺,虛驚一場。嗬嗬嗬郭嘉那爽朗的笑聲感染了在場的眾人,讓養心殿裏的氛圍陡然變得輕鬆起來。


    李利聞聲笑道:百年大計,教育為先。朕出身寒微,深知黎民百姓之疾苦,更知道平民子弟出仕的道路何其艱難。當下,百姓們一代為民,子孫後代都是平民,根本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而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平民根本讀不起書。為了鞏固我朝的執政地位,我們所能依靠的就是平民百姓,所以讓他們獲得讀書學習機會就是我所要做的事情。現在我朝隻有一所皇家學院,這還遠遠不夠,未來還要籌建更多的學校,二十年之後我朝治下所有鄉亭都必須設置學校。倘能如此,朕此生便再無遺憾了。郭嘉諸葛亮等人聞言為之動容,內心深處的震驚更是無以言表,第一次感受到李利竟有如此深沉的憂國憂民情懷。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這句話對於李玄諸葛亮和郭嘉等人來說無疑是陌生的,之前根本沒聽過,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理解這句話的真諦。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驍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虎賁中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虎賁中郎並收藏驍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