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的話音未落,陳群曹仁曹純和劉曄等四人立刻站出來反對,堅定支持程昱,眾口一詞,諫言曹操登基稱帝。
為此,他們祭出殺手鐧,提出最具說服力的理由,這就是:眼下大軍整編之所以半途而廢,其根源就在於曹操自身官職太低,如果進位稱帝,一切便可迎刃而解。
所以,陳群劉曄等人一致認為,曹操此時登基君臨天下,於大局有利,於麾下文武百官有利,並且可以率先搶占正統之名,占據大義。畢竟漢帝劉協已經殯天四年有餘,天下一直處於無主之中,此時登基稱帝無疑是最容易得到黎民百姓的認可,從而占據大義正統之名,為日後平定天下占得先機。
眼見陳群等人旗幟鮮明地支持程昱,慫恿曹操稱帝,荀彧據理力爭,與程昱等人爭執起來。這時沉默許久的曹操突然站起身來,沉聲道:遣使前往荊州,孤支持劉景升承襲正統登基稱帝,願與他結盟,同生死共進退,共抗李賊。以半年為限,如果半年之內劉表遲遲不動,孤願為天下先說完話時,曹操已經離開正堂,步入後院。
荀彧全身驚顫,目瞪口呆地看著曹操大步流星的走出大堂,滿臉煞白,心中五味雜陳,戚戚然一片淒涼。說什麽半年之內劉表不從,孤敢為天下先,實際上就是曹操自己想當皇帝,卻又不願與劉表反目成仇。於是便以半年為限,藉此掩飾他迫不及待的皇帝夢。說到底。這純粹是借口,冠冕堂皇的托詞而已。
荀彧追隨曹操多年。曹操的秉性和脾氣早已被他捉摸得通透,隻要曹操稍稍透漏口風,他立刻就知道曹操想幹什麽,想要達到什麽目的。這絕不是吹噓信口胡謅,而是事實。荀彧對曹操的了解勝過他對自己的了解,而曹操對他的了解亦是如此。
這是他們這對主臣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是他們之間長期以來都心存芥蒂相互提防的原因所在。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政治訴求,或者說是理想抱負,而這恰恰是他們之間矛盾的根源。理想和信念的對立決定著他們隻能是相互協作卻又相互利用的複雜關係。無法徹底融合在一起,總有一天還會分道揚鑣。
曹操心中想的始終是帝王霸業,也許他最初的理想並不是爭霸天下,仍舊心存忠心漢室之念,但近年來隨著漢帝駕崩袁紹僭越帝位,曹操已經徹底對漢室不抱有任何期望了,轉而一心一意謀劃著屬於自己的王朝,曹氏天下。這是曹操畢生的夙願,希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為曹家打下一片江山。為子孫留下萬世基業,世代相傳,流芳百世。
與曹操的千秋霸業相比,荀彧出身士族門閥。荀家世受皇恩,他一生的理想和抱負就是中興漢室,在自己手上重現光武中興的盛況。為此他出仕多年。四處尋找能夠中興漢室的將相之才,他知道自己沒有霍光的能力。卻願意輔佐霍光成事,而曹操曾經就是他眼中力挽狂瀾於即倒的霍光。
盡管荀彧早就察覺曹操暗藏帝王之誌。但是他一直不死心,認為這是一種錯覺,臆測不足為信,豈不聞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正是抱著這種近乎是自欺欺人的信念,他一直試圖打消曹操的帝王之念,不要做亂臣賊子,要做就做漢室的中流砥柱。
毫不誇張地說,荀彧心裏始終抱著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落淚的僥幸心理。不到水落石出的那一天,他不願放棄自己為之奮鬥多年的成果,不願放棄自己為之堅守一生的理想和信念。
隻可惜荀彧終究還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君臨天下的巨大誘惑。他之前的直覺並不是錯覺,而是真實存在的事實。
近一年多來的煎熬和折磨,促使曹操下定決心登基稱帝,惟有君臨天下才能解決目前所麵對的一切苦難。昔日袁紹憑借一紙空文就能驅使數以百計的世家豪強為己所用,硬生生擋住了西涼李利麾下數十萬大軍兩年多的進攻,難道他曹操還不如誌大才疏的袁本初嗎
這一切荀彧並不是不懂,而是他不願意麵對,違心地否認了自己的直覺,強迫自己不要多想,隻要曹操一天不登基稱帝,一切就有轉圜的餘地,一切就有挽回的可能。因為這是他甘願為之奮鬥一生的理想信念,他不願意放棄,也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有理想才有動力,有動力活著才有意義。這是他賴以生存的追求,也是寧折不彎的信念堅守。
但現在,隨著曹操公然表態,荀彧的理想徹底破滅了,僅存的一絲僥幸也隨之煙消雲散。他的堅守毫無意義,自以為能夠改變曹操的心意,卻不料無論他如何努力,始終都無法改變曹操那顆堅若磐石的帝王之心。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隻是荀彧明白的太晚,太固執,根本接受不了擺在麵前的殘酷事實。
曹操離開大堂之後,曹仁和曹純二人用審視的眼神看了看荀彧,隨即滿臉失望地搖了搖頭,轉身離開。陳群站在荀彧身邊,擔心他顫顫巍巍的身體隨時會倒下,是以陳群伸手準備扶住他,卻被荀彧甩手推開,似乎陳群碰一下他就會玷汙他的清譽一般,拒人於千裏之外。即使這樣,陳群還是站在他身旁,一雙手隨時準備著,唯恐他接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擊,昏闕在大堂上。
陳群是荀彧向曹操舉薦的,出仕之後一直深受曹操賞識,曆任將軍府掾主簿從事主簿兗州別駕等官職。現下他擔任丞相府長史從事,輔佐程昱處理丞相府所有軍政事務,參讚軍機,並兼任少師,即曹丕的老師。
因此,荀彧對他有知遇之恩,可他剛剛卻毫不顧惜故交之情,旗幟鮮明地反對荀彧,堅定支持程昱,與荀彧形同陌路。作為相識多年的故交,陳群豈能不知荀彧一直心向漢室,以中興漢室為己任但是真到了關鍵時刻,他還是選擇站在荀彧的對立麵,附和程昱勸進,迎合曹操的皇帝夢。
於是,隨著曹操明確無誤地表明心跡,陳群就是善於審時度勢的識時務的多數派,而荀彧則是頑固不化的孤家寡人,注定要被拋棄掉。這是典型的政治分歧,也是立場問題。不管荀彧能不能接受,會不會埋怨陳群,都無法改變曹操的初衷,無法挽回既成事實。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這就是現實。
雖然曹操剛才那番話仍然留有餘地,然而隻要不是傻子,誰會不知道所謂的半年期限其實就是個幌子,名義上是擁立劉表承襲正統,實際上就是留給眾文武操辦登基大典的籌備時間。
在冀州眾文武籌措登基事宜的同時,曹操剛才的命令也會同步執行,隻不過遣使前往荊州的時間還有待商榷。否則,一旦劉表信以為真,急不可待的登基稱帝,豈不是弄巧成拙,得不償失麽
要知道,曹操剛剛特意言明願為天下先,其實就是暗示程昱等人,既然要君臨天下,就不能落後於人,他曹操要做第一個登基稱帝的皇帝。畢竟,天下無主已有四年多了,此時稱帝無疑是搶占先機,輕而易舉地占據大義之名,很容易被黎民百姓視為正統,好處多多。
不過荀彧那番話也不無道理,除非逼不得已,否則曹操也不願意與荊州劉表為敵。畢竟他和劉表擁有共同的敵人,要想徹底打敗乃至消滅西涼李利,沒有劉表的堅定支持恐怕難以成事,單憑曹操的實力還不足以打敗李利。
所以,在正式登基稱帝之前,曹操還需要安撫一下劉表。即便是惺惺作態,也要多少表示一下,承認劉表的正統地位,口頭支持一下,以示善意。如此以來,等到曹操稱帝之時劉表即使心中不快也無可奈何,等於堵住了劉表的嘴;不是我曹操出爾反爾,而是你劉表沒有繼位稱帝的膽量,既然你不敢,那就由曹某當這個出頭鳥。己所不欲,難道還不讓別人插手嗎
這就是曹操的真正用意。很燒腦,若非長期跟在他身邊的心腹,就會誤以為曹操確有支持劉表登基之意,無法領會他的真實意圖。
劉曄和程昱二人陪著荀彧在大堂上佇立良久,而陳群見荀彧根本不領情就想離開,省得自討沒趣,卻見程昱二人沒有離開的意思,遂礙於情麵不得不留下,硬著頭皮站在程昱旁邊。說起來,程昱劉曄二人同樣是荀彧舉薦給曹操的,出仕之初彼此誌同道合,但是隨著官職的不斷升遷和時局的快速變化,人心也隨之改變。如今他們都選擇了追隨曹操,再也沒有中興漢室的念頭了,隻有荀彧還堅守著初衷,自始至終都未改變。
大家都在變,隻有你不變,注定你會變成孤家寡人。從這一點上看,荀彧和曹操一樣都是出頭鳥,但境遇卻截然不同。
哎,眾人皆醒我獨醉,到頭來終是一場空罷了,罷了歎息聲中,荀彧緩緩轉身,拖著腿走出大腿,背影是如此單薄而寂寥。
看著相交幾十年的老友黯然離去,程昱輕聲歎息道:文若啊文若,這是何苦啊漢室衰亡已成定局,改朝換代乃大勢所趨,豈是一己之力所能改變的。顧自搖頭歎息,程昱與陳群劉曄二人迅速離開大堂。當他們三人走後,曹操卻從側門走進大堂,目光深邃地注視著荀彧和程昱等人一前一後的背影,佇立良久。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為此,他們祭出殺手鐧,提出最具說服力的理由,這就是:眼下大軍整編之所以半途而廢,其根源就在於曹操自身官職太低,如果進位稱帝,一切便可迎刃而解。
所以,陳群劉曄等人一致認為,曹操此時登基君臨天下,於大局有利,於麾下文武百官有利,並且可以率先搶占正統之名,占據大義。畢竟漢帝劉協已經殯天四年有餘,天下一直處於無主之中,此時登基稱帝無疑是最容易得到黎民百姓的認可,從而占據大義正統之名,為日後平定天下占得先機。
眼見陳群等人旗幟鮮明地支持程昱,慫恿曹操稱帝,荀彧據理力爭,與程昱等人爭執起來。這時沉默許久的曹操突然站起身來,沉聲道:遣使前往荊州,孤支持劉景升承襲正統登基稱帝,願與他結盟,同生死共進退,共抗李賊。以半年為限,如果半年之內劉表遲遲不動,孤願為天下先說完話時,曹操已經離開正堂,步入後院。
荀彧全身驚顫,目瞪口呆地看著曹操大步流星的走出大堂,滿臉煞白,心中五味雜陳,戚戚然一片淒涼。說什麽半年之內劉表不從,孤敢為天下先,實際上就是曹操自己想當皇帝,卻又不願與劉表反目成仇。於是便以半年為限,藉此掩飾他迫不及待的皇帝夢。說到底。這純粹是借口,冠冕堂皇的托詞而已。
荀彧追隨曹操多年。曹操的秉性和脾氣早已被他捉摸得通透,隻要曹操稍稍透漏口風,他立刻就知道曹操想幹什麽,想要達到什麽目的。這絕不是吹噓信口胡謅,而是事實。荀彧對曹操的了解勝過他對自己的了解,而曹操對他的了解亦是如此。
這是他們這對主臣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是他們之間長期以來都心存芥蒂相互提防的原因所在。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政治訴求,或者說是理想抱負,而這恰恰是他們之間矛盾的根源。理想和信念的對立決定著他們隻能是相互協作卻又相互利用的複雜關係。無法徹底融合在一起,總有一天還會分道揚鑣。
曹操心中想的始終是帝王霸業,也許他最初的理想並不是爭霸天下,仍舊心存忠心漢室之念,但近年來隨著漢帝駕崩袁紹僭越帝位,曹操已經徹底對漢室不抱有任何期望了,轉而一心一意謀劃著屬於自己的王朝,曹氏天下。這是曹操畢生的夙願,希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為曹家打下一片江山。為子孫留下萬世基業,世代相傳,流芳百世。
與曹操的千秋霸業相比,荀彧出身士族門閥。荀家世受皇恩,他一生的理想和抱負就是中興漢室,在自己手上重現光武中興的盛況。為此他出仕多年。四處尋找能夠中興漢室的將相之才,他知道自己沒有霍光的能力。卻願意輔佐霍光成事,而曹操曾經就是他眼中力挽狂瀾於即倒的霍光。
盡管荀彧早就察覺曹操暗藏帝王之誌。但是他一直不死心,認為這是一種錯覺,臆測不足為信,豈不聞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正是抱著這種近乎是自欺欺人的信念,他一直試圖打消曹操的帝王之念,不要做亂臣賊子,要做就做漢室的中流砥柱。
毫不誇張地說,荀彧心裏始終抱著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落淚的僥幸心理。不到水落石出的那一天,他不願放棄自己為之奮鬥多年的成果,不願放棄自己為之堅守一生的理想和信念。
隻可惜荀彧終究還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君臨天下的巨大誘惑。他之前的直覺並不是錯覺,而是真實存在的事實。
近一年多來的煎熬和折磨,促使曹操下定決心登基稱帝,惟有君臨天下才能解決目前所麵對的一切苦難。昔日袁紹憑借一紙空文就能驅使數以百計的世家豪強為己所用,硬生生擋住了西涼李利麾下數十萬大軍兩年多的進攻,難道他曹操還不如誌大才疏的袁本初嗎
這一切荀彧並不是不懂,而是他不願意麵對,違心地否認了自己的直覺,強迫自己不要多想,隻要曹操一天不登基稱帝,一切就有轉圜的餘地,一切就有挽回的可能。因為這是他甘願為之奮鬥一生的理想信念,他不願意放棄,也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有理想才有動力,有動力活著才有意義。這是他賴以生存的追求,也是寧折不彎的信念堅守。
但現在,隨著曹操公然表態,荀彧的理想徹底破滅了,僅存的一絲僥幸也隨之煙消雲散。他的堅守毫無意義,自以為能夠改變曹操的心意,卻不料無論他如何努力,始終都無法改變曹操那顆堅若磐石的帝王之心。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隻是荀彧明白的太晚,太固執,根本接受不了擺在麵前的殘酷事實。
曹操離開大堂之後,曹仁和曹純二人用審視的眼神看了看荀彧,隨即滿臉失望地搖了搖頭,轉身離開。陳群站在荀彧身邊,擔心他顫顫巍巍的身體隨時會倒下,是以陳群伸手準備扶住他,卻被荀彧甩手推開,似乎陳群碰一下他就會玷汙他的清譽一般,拒人於千裏之外。即使這樣,陳群還是站在他身旁,一雙手隨時準備著,唯恐他接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擊,昏闕在大堂上。
陳群是荀彧向曹操舉薦的,出仕之後一直深受曹操賞識,曆任將軍府掾主簿從事主簿兗州別駕等官職。現下他擔任丞相府長史從事,輔佐程昱處理丞相府所有軍政事務,參讚軍機,並兼任少師,即曹丕的老師。
因此,荀彧對他有知遇之恩,可他剛剛卻毫不顧惜故交之情,旗幟鮮明地反對荀彧,堅定支持程昱,與荀彧形同陌路。作為相識多年的故交,陳群豈能不知荀彧一直心向漢室,以中興漢室為己任但是真到了關鍵時刻,他還是選擇站在荀彧的對立麵,附和程昱勸進,迎合曹操的皇帝夢。
於是,隨著曹操明確無誤地表明心跡,陳群就是善於審時度勢的識時務的多數派,而荀彧則是頑固不化的孤家寡人,注定要被拋棄掉。這是典型的政治分歧,也是立場問題。不管荀彧能不能接受,會不會埋怨陳群,都無法改變曹操的初衷,無法挽回既成事實。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這就是現實。
雖然曹操剛才那番話仍然留有餘地,然而隻要不是傻子,誰會不知道所謂的半年期限其實就是個幌子,名義上是擁立劉表承襲正統,實際上就是留給眾文武操辦登基大典的籌備時間。
在冀州眾文武籌措登基事宜的同時,曹操剛才的命令也會同步執行,隻不過遣使前往荊州的時間還有待商榷。否則,一旦劉表信以為真,急不可待的登基稱帝,豈不是弄巧成拙,得不償失麽
要知道,曹操剛剛特意言明願為天下先,其實就是暗示程昱等人,既然要君臨天下,就不能落後於人,他曹操要做第一個登基稱帝的皇帝。畢竟,天下無主已有四年多了,此時稱帝無疑是搶占先機,輕而易舉地占據大義之名,很容易被黎民百姓視為正統,好處多多。
不過荀彧那番話也不無道理,除非逼不得已,否則曹操也不願意與荊州劉表為敵。畢竟他和劉表擁有共同的敵人,要想徹底打敗乃至消滅西涼李利,沒有劉表的堅定支持恐怕難以成事,單憑曹操的實力還不足以打敗李利。
所以,在正式登基稱帝之前,曹操還需要安撫一下劉表。即便是惺惺作態,也要多少表示一下,承認劉表的正統地位,口頭支持一下,以示善意。如此以來,等到曹操稱帝之時劉表即使心中不快也無可奈何,等於堵住了劉表的嘴;不是我曹操出爾反爾,而是你劉表沒有繼位稱帝的膽量,既然你不敢,那就由曹某當這個出頭鳥。己所不欲,難道還不讓別人插手嗎
這就是曹操的真正用意。很燒腦,若非長期跟在他身邊的心腹,就會誤以為曹操確有支持劉表登基之意,無法領會他的真實意圖。
劉曄和程昱二人陪著荀彧在大堂上佇立良久,而陳群見荀彧根本不領情就想離開,省得自討沒趣,卻見程昱二人沒有離開的意思,遂礙於情麵不得不留下,硬著頭皮站在程昱旁邊。說起來,程昱劉曄二人同樣是荀彧舉薦給曹操的,出仕之初彼此誌同道合,但是隨著官職的不斷升遷和時局的快速變化,人心也隨之改變。如今他們都選擇了追隨曹操,再也沒有中興漢室的念頭了,隻有荀彧還堅守著初衷,自始至終都未改變。
大家都在變,隻有你不變,注定你會變成孤家寡人。從這一點上看,荀彧和曹操一樣都是出頭鳥,但境遇卻截然不同。
哎,眾人皆醒我獨醉,到頭來終是一場空罷了,罷了歎息聲中,荀彧緩緩轉身,拖著腿走出大腿,背影是如此單薄而寂寥。
看著相交幾十年的老友黯然離去,程昱輕聲歎息道:文若啊文若,這是何苦啊漢室衰亡已成定局,改朝換代乃大勢所趨,豈是一己之力所能改變的。顧自搖頭歎息,程昱與陳群劉曄二人迅速離開大堂。當他們三人走後,曹操卻從側門走進大堂,目光深邃地注視著荀彧和程昱等人一前一後的背影,佇立良久。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