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對此並不意外,沉聲問道:李某尚有一事不明,請孟德不吝賜教。
曹操毫不在意的咧嘴一笑,道:曹某與大將軍相識多年,之前還曾朝夕相處二十餘日,是以曹某此番便是為大將軍送行的。大將軍若有疑問不妨直言,曹某定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讓大將軍不留遺憾,安心離去。說話間,曹操的臉上不經意地露出一抹陰惻惻的冷笑,儼然是勝利者的姿態。
李利對曹操誌得意滿的姿態視若無睹,沉聲問道:今日之局堪稱完美,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哈哈哈曹操聞聲大笑,朗聲道:不勞大將軍下問,不才正是曹某
哦孟德竟有此奇謀,倒是讓李某深感意外李利驚訝道。
曹操收斂笑聲,沉聲道:意外嗎大將軍健忘了吧,不知將軍可還記得飛雲渡一役那一戰與眼前情景何其相似,關門打狗,甕中捉鱉。大將軍征戰沙場多年,豈不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眾把這番話說出來,曹操當真是揚眉吐氣,心中無比舒坦,頗為自得。
這麽多年來,他曹操與李利爭鬥過很多次,卻屢屢敗於李利之手,從未占得半點便宜。尤其是飛雲渡一役,那是曹操起兵以來遭遇的最大一次危機,六萬步騎全軍覆沒,以致他自己都險些喪命於荒穀之中,死無葬身之地。所幸天不滅曹,他最終僥幸逃脫。由此方有今日一雪前恥的機會。
司隸大戰之後,曹操痛定思痛,汲取教訓。輕易不再與李利爭鋒相對。與此同時,事後他反複琢磨過飛雲渡一役的始末,漸漸撥開謎團,找到事情的真相。得出的結論是,那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遭遇戰。李利純粹是瞎貓撞到死耗子,無意中發現了他曹操和六萬青州軍的潛伏之地,隨即前後圍堵。試圖將他殲滅於荒穀之中。
盡管飛雲渡一役是一場預料之外的遭遇戰,但曹操並不認為這場慘敗完全是出於偶然,或是一場意外。他深知這個世上根本沒有純粹的意外。許多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後必然隱藏著潛在的原因,就像飛雲渡一役。
那一役,如果李利麾下的西涼軍不夠機警,其斥候不得力。斷然發現不了他曹操和六萬大軍潛伏在山穀之中。換言之。倘若李利得知飛雲渡內藏有伏兵之後稍作遲疑,沒有當機立斷分兵堵截的話,那麽他曹操的六萬大軍縱然還會落敗,卻不至於全軍覆沒,乃至危及他曹操的性命。所以,看似偶然的飛雲渡一役,其實隱藏著諸多必然因素,恰恰是這些最容易被人忽視的必然之中的小細節。葬送了他六萬精銳兵馬,還為此搭上了他的長子曹昂和侄兒曹安民的性命。
飛雲渡一役是曹操永遠無法忘卻的慘痛經曆。亦是一道永遠難以愈合的傷疤。他可以忘卻自己狼狽逃命的艱辛曆程,也可以不計較曹洪曹真和背主投敵的於禁等人戰敗被俘的屈辱,甚至可以絕口不提那六萬全軍覆沒的將士,但是他絕對忘不了自己最寵愛且寄予厚望的長子曹昂慘死在眼前的那一幕。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是曹操當年誤殺呂伯奢一家之後自欺自人的狡辯之詞。其實他當時已經後悔了,但是他不願意承認,固執己見,認為將潛在的危險扼殺於搖籃之中並沒有錯。防患於未然,何錯之有是以他堅決不認錯,說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其實就是一句自我安慰而已。然而正是這樣一句話,隨後對曹操的影響極大,無形中成為他為人處事的準則。除了他自己之外,誰都可以算計,誰都可以舍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此次為了一舉伏殺李利,曹操和袁紹整整商議了三天三夜,最終製定了請君入甕計劃。而這個計劃便來自曹操親身經曆的飛雲渡一役,雖然方式方法略有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整個計劃呈現出來的時候便與飛雲渡一役如出一轍。此外,在實施這個計劃的過程當中,曹操再次演繹了一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戲碼,以自損五萬精兵的代價誘使李利中計。
結果,曹操成功了。
因此他現在當著李利的麵,把自己苦心琢磨四年之久的絕妙計劃公之於眾,這份成就感讓他前所未有的滿足。所以他完全有資格得意,有理由興奮,無須掩飾自己勝利者的姿態,因為此刻的李利就像當年被困在飛雲渡山穀裏的曹操一樣,孤立無援,插翅難逃。而這一切便是他曹操的傑作。
之前的曆年征戰中,他在李利手裏沒有占到一點便宜,連平局都沒有,每次都是灰頭土臉的大敗而歸。但是,他曹操敗得起,屢次敗在李利手裏也不打緊,屢敗屢戰,他隻要贏一次就夠了。而這僅有一次的勝利就在眼前。之前李利已經贏過很多次,但那些勝利都已成為過去,如今他曹操隻需一次勝利,便叫李利永世不得翻身,永久葬身於此
居高臨下,李利站在宮門城樓上能夠清晰地看到曹操臉上的得意神情,看到他趾高氣揚的勝利者姿態,甚至能夠感受到曹操此時的巨大滿足感和成就感。
盡管李利很不待見曹操這副揚眉吐氣的神態,但他不得不承認,此次鄴城之戰自己真的敗了。而且是一場空前慘敗,敗得他自身難保,還連累了城裏城外的十幾萬西涼鐵騎。
正如曹操所說,此刻他李利便如同昔日被困在飛雲渡山穀裏的曹操,四麵受敵,插翅難飛。然而李利並不認同曹操的說辭,準確地說他很清楚自己此次為何落敗,他不是敗在曹操手裏。而是敗在已經躺在棺槨裏的袁紹手上。
事實上,無論曹操付出多麽大的傷亡代價,李利都不會相信他。甚至還總想找機會除掉曹操。既然如此,李利為何還會中計呢這是因為李利做夢也沒有想到袁紹竟然將冀州拱手讓給曹操,並且全權配合曹操提前設伏,繼而賺他李利率軍入城。
李利曾經想過袁紹和曹操有可能暗中聯手,因此他一直提防著曹操,並調集兵馬時刻做好準備。可是出乎李利預料之外的是,真正的危險並非來自曹操。更不是來自城外,而是城內奄奄一息的袁紹。或者說,他此次之所以落敗。是因為他被袁紹這個瀕死之人狠狠地算計了一回。
袁紹活著的時候從未打贏過李利,不但屢屢落敗,而且敗得很慘,但他在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候卻贏了一回。換言之。百戰不殆的李利此番是被死人的算計了。他低估了袁紹的魄力和胸懷。以至於他時刻防著曹操,卻根本不把袁紹放在眼裏。結果袁紹雖然已經死了,卻在死後打贏了生平最後一仗。
這便是漢末諸侯的可怕之處。
盡管李利擁有後世記憶,可以事事料敵於先,搶占先機,從而在大戰伊始便立於不敗之地。可是這份先知先覺的後世記憶終究不是萬能的,一次失誤就能讓他墜入萬劫不複的深淵,徹底失去之前得到的一切。甚至危及生命。
他以為自己能夠占盡先機,殊不知正是由於他李利的出現並迅速崛起。無形中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尤其是那些他自以為很了解的各鎮諸侯。當這些諸侯所麵臨的形勢發生改變的時候,他們時刻提防的對手也隨之改變,對手都變了,那麽緊隨其後的戰爭和戰術策略也必然改變。由此引發一係列的巨變,一切都已脫離曆史軌跡,變得麵目全非,從而讓天下局勢變得撲朔迷離,無法預料。
李利知道這種改變無法避免,但他以為自己成為天下最強大的諸侯之後便可以掌控天下局勢,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誌將其牢牢控製在手中,確保自己始終立於不敗之地。但是他卻忘了,局勢雖然可以由強者掌控,但人心卻不受控製。隨著局勢的改變,諸侯們迫於形勢而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初衷和奮鬥目標,從而適應形勢的變化,最終達成他們想要的結果。
事實上李利從未輕視任何一位諸侯,每逢戰事都很小心,力求做到縝密謹慎,不給敵人留下絲毫可乘之機。此番征討冀州袁紹同樣如此。但他多少還是有些輕視袁紹,認為袁紹已是籠中之鳥,縱有通天之能亦無濟於事,仍舊改變不了敗亡的命運。孰料正是這份輕視讓他遭遇征戰以來的首場失敗,敗得很徹底,不僅十幾萬西涼鐵騎朝不保夕,就連他自己都陷在城中,生死難料。
大將軍若是無話可說,那曹某便不奉陪了。黃泉路上多歧路,大將軍一路走好
就在李利低頭自省之時,曹操的聲音再次傳來,促使李利聞聲回神,冷眼俯視著曹操,沉聲道:孟德切莫得意忘形,莫非忘了這一切都是拜誰所賜袁本初屍骨未寒,此刻就在宮殿之中,難道孟德可以心安理得的置若罔聞麽如果李某沒有看錯的話,眼前這些將士和周邊圍困府邸的數萬大軍應該都是袁本初麾下的兵馬吧而今袁紹已經死了,而你曹操竟然連問都不問一聲,如此涼薄無情之人何以服眾,為汝賣命的十餘萬將士誰不寒心
呃曹操聞聲色變,怒視著李利,眼角餘光卻在觀察兩側將士的神色,卻見他們一個個低著頭,麵露愧色,儼然是受了李利的蠱惑,不由得懷念故主。
眼見於此,曹操頓感大事不妙,怒聲嗬斥道:李賊妖言惑眾,爾究竟意欲何為本初兄現已歸天,難道爾還不放過他的屍首嗎這是地地道道的惡人先告狀。曹操已經預感到李利企圖以袁紹的屍首要挾於他,於是索性把話挑明了,搶先反咬李利一口,讓李利趁早斷了以袁紹屍首相要挾的心思。
哈哈哈眼見曹操惱羞成怒,李利放聲大笑,朗聲道:曹孟德莫要以小人之心妒君子之腹,李某今日雖然身陷重圍,卻還不屑與行此下作之事倒是你曹操會不會如此下作卻是猶未可知你切莫以為你的算計能夠瞞過天下人,你此刻在想什麽,李某了若指掌。
剛剛你之所以矢口不提袁紹,是因為你想縱火焚毀整座府邸。所以你根本不敢提起袁紹,惟恐十幾萬袁軍將士知道袁紹的靈柩此刻就在宮殿之中,便不願縱火焚燒這座府邸。是以你刻意避而不談,事後再佯作對此毫不知情,如此便可不了了之。曹孟德,李某沒有冤枉你吧
話音未落,不等曹操開口說話,李利便厲聲暴喝道:如此奸詐之人卻佯作仁義之士,李某深以為恥,為這些替你賣命的袁軍將士感到悲哀爾等睜大眼睛好好看看,站在你們麵前的是何等卑劣之人,此等無情無義之庸主,爾等竟然願意跟著他,莫非瞎了眼嗎
嗬嗬嗬,袁本初一世英名今日便會在爾等手裏,即便是死了還落得屍骨無存偌大的冀州都拱手送人了,死後卻被恩將仇報,縱火焚屍,挫骨揚灰。悲哉,哀哉不值啊說話間,李利仰天長歎,聲情並茂,儼然是正義的化身,替袁紹和眼前數萬袁軍將士鳴不平,公然聲討曹操,將其貶斥的體無完膚,一無是處,霍然是天底下最無情無義無恥的卑劣之徒。
很明顯,事關自身性命,李利此番也豁出去了。如今他被袁紹和曹操設計陷害,身陷重圍性命不保,因此他不再有任何顧忌,不擇手段絕地反擊,毅然決定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袁紹既然慷慨到將偌大冀州拱手送於曹操,那麽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曹操平白得了冀州,難道還能棄袁紹的屍首於不顧
是以李利口口聲聲說不屑於要挾曹操,但實際上他還是以袁紹的靈柩為質,脅迫曹操不敢縱火焚燒宮殿。如果曹操一意孤行,執意縱火燒毀袁紹的府邸,那無疑是印證了李利剛才這番話,坐實了無情無義恩將仇報的惡名。如此以來,曹操如何提領冀州,如何能夠收服冀州大軍,又如何贏得冀州百姓的擁護須知這個時代講究的是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遵奉人死為大,入土為安,根本沒有火葬之說。
顯而易見,李利此刻最擔心的便是曹操下令大軍縱火燒毀宮殿。須知時下的府邸或宮殿,乃至所有房屋,八成以上都是木材搭建而成的,最忌縱火也叫走水。正如李利屯軍的這座規模龐大的宮殿一樣,一旦被人四麵縱火,無須半日便可燒得一幹二淨。屆時,李利及其麾下兩萬餘兵馬除了拚命突圍之外,便要葬身火海,斷無全身而退的可能。昔日洛陽皇宮便是這樣被焚毀的。起初隻是皇宮著火,而後越燒越旺,繼而漫延全城,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最終將一座數百年的帝都化作廢墟。
所以李利當眾挑明曹操的險惡用心,並大肆蠱惑剛剛歸附曹操麾下的袁軍將士,從而將曹操逼到死角上。李利正是看準了曹操剛剛接手冀州軍,人心浮動,根基不穩,又得了袁紹的莫大恩惠,正所謂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軟。故而,曹操此刻沒有退路,不答應也得答應。
事實正如李利所料,被逼無奈之下曹操隻能暫時妥協,硬著頭皮當眾應承下來,以安軍心,隨後再從長計議。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曹操毫不在意的咧嘴一笑,道:曹某與大將軍相識多年,之前還曾朝夕相處二十餘日,是以曹某此番便是為大將軍送行的。大將軍若有疑問不妨直言,曹某定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讓大將軍不留遺憾,安心離去。說話間,曹操的臉上不經意地露出一抹陰惻惻的冷笑,儼然是勝利者的姿態。
李利對曹操誌得意滿的姿態視若無睹,沉聲問道:今日之局堪稱完美,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哈哈哈曹操聞聲大笑,朗聲道:不勞大將軍下問,不才正是曹某
哦孟德竟有此奇謀,倒是讓李某深感意外李利驚訝道。
曹操收斂笑聲,沉聲道:意外嗎大將軍健忘了吧,不知將軍可還記得飛雲渡一役那一戰與眼前情景何其相似,關門打狗,甕中捉鱉。大將軍征戰沙場多年,豈不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眾把這番話說出來,曹操當真是揚眉吐氣,心中無比舒坦,頗為自得。
這麽多年來,他曹操與李利爭鬥過很多次,卻屢屢敗於李利之手,從未占得半點便宜。尤其是飛雲渡一役,那是曹操起兵以來遭遇的最大一次危機,六萬步騎全軍覆沒,以致他自己都險些喪命於荒穀之中,死無葬身之地。所幸天不滅曹,他最終僥幸逃脫。由此方有今日一雪前恥的機會。
司隸大戰之後,曹操痛定思痛,汲取教訓。輕易不再與李利爭鋒相對。與此同時,事後他反複琢磨過飛雲渡一役的始末,漸漸撥開謎團,找到事情的真相。得出的結論是,那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遭遇戰。李利純粹是瞎貓撞到死耗子,無意中發現了他曹操和六萬青州軍的潛伏之地,隨即前後圍堵。試圖將他殲滅於荒穀之中。
盡管飛雲渡一役是一場預料之外的遭遇戰,但曹操並不認為這場慘敗完全是出於偶然,或是一場意外。他深知這個世上根本沒有純粹的意外。許多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後必然隱藏著潛在的原因,就像飛雲渡一役。
那一役,如果李利麾下的西涼軍不夠機警,其斥候不得力。斷然發現不了他曹操和六萬大軍潛伏在山穀之中。換言之。倘若李利得知飛雲渡內藏有伏兵之後稍作遲疑,沒有當機立斷分兵堵截的話,那麽他曹操的六萬大軍縱然還會落敗,卻不至於全軍覆沒,乃至危及他曹操的性命。所以,看似偶然的飛雲渡一役,其實隱藏著諸多必然因素,恰恰是這些最容易被人忽視的必然之中的小細節。葬送了他六萬精銳兵馬,還為此搭上了他的長子曹昂和侄兒曹安民的性命。
飛雲渡一役是曹操永遠無法忘卻的慘痛經曆。亦是一道永遠難以愈合的傷疤。他可以忘卻自己狼狽逃命的艱辛曆程,也可以不計較曹洪曹真和背主投敵的於禁等人戰敗被俘的屈辱,甚至可以絕口不提那六萬全軍覆沒的將士,但是他絕對忘不了自己最寵愛且寄予厚望的長子曹昂慘死在眼前的那一幕。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是曹操當年誤殺呂伯奢一家之後自欺自人的狡辯之詞。其實他當時已經後悔了,但是他不願意承認,固執己見,認為將潛在的危險扼殺於搖籃之中並沒有錯。防患於未然,何錯之有是以他堅決不認錯,說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其實就是一句自我安慰而已。然而正是這樣一句話,隨後對曹操的影響極大,無形中成為他為人處事的準則。除了他自己之外,誰都可以算計,誰都可以舍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此次為了一舉伏殺李利,曹操和袁紹整整商議了三天三夜,最終製定了請君入甕計劃。而這個計劃便來自曹操親身經曆的飛雲渡一役,雖然方式方法略有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整個計劃呈現出來的時候便與飛雲渡一役如出一轍。此外,在實施這個計劃的過程當中,曹操再次演繹了一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戲碼,以自損五萬精兵的代價誘使李利中計。
結果,曹操成功了。
因此他現在當著李利的麵,把自己苦心琢磨四年之久的絕妙計劃公之於眾,這份成就感讓他前所未有的滿足。所以他完全有資格得意,有理由興奮,無須掩飾自己勝利者的姿態,因為此刻的李利就像當年被困在飛雲渡山穀裏的曹操一樣,孤立無援,插翅難逃。而這一切便是他曹操的傑作。
之前的曆年征戰中,他在李利手裏沒有占到一點便宜,連平局都沒有,每次都是灰頭土臉的大敗而歸。但是,他曹操敗得起,屢次敗在李利手裏也不打緊,屢敗屢戰,他隻要贏一次就夠了。而這僅有一次的勝利就在眼前。之前李利已經贏過很多次,但那些勝利都已成為過去,如今他曹操隻需一次勝利,便叫李利永世不得翻身,永久葬身於此
居高臨下,李利站在宮門城樓上能夠清晰地看到曹操臉上的得意神情,看到他趾高氣揚的勝利者姿態,甚至能夠感受到曹操此時的巨大滿足感和成就感。
盡管李利很不待見曹操這副揚眉吐氣的神態,但他不得不承認,此次鄴城之戰自己真的敗了。而且是一場空前慘敗,敗得他自身難保,還連累了城裏城外的十幾萬西涼鐵騎。
正如曹操所說,此刻他李利便如同昔日被困在飛雲渡山穀裏的曹操,四麵受敵,插翅難飛。然而李利並不認同曹操的說辭,準確地說他很清楚自己此次為何落敗,他不是敗在曹操手裏。而是敗在已經躺在棺槨裏的袁紹手上。
事實上,無論曹操付出多麽大的傷亡代價,李利都不會相信他。甚至還總想找機會除掉曹操。既然如此,李利為何還會中計呢這是因為李利做夢也沒有想到袁紹竟然將冀州拱手讓給曹操,並且全權配合曹操提前設伏,繼而賺他李利率軍入城。
李利曾經想過袁紹和曹操有可能暗中聯手,因此他一直提防著曹操,並調集兵馬時刻做好準備。可是出乎李利預料之外的是,真正的危險並非來自曹操。更不是來自城外,而是城內奄奄一息的袁紹。或者說,他此次之所以落敗。是因為他被袁紹這個瀕死之人狠狠地算計了一回。
袁紹活著的時候從未打贏過李利,不但屢屢落敗,而且敗得很慘,但他在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候卻贏了一回。換言之。百戰不殆的李利此番是被死人的算計了。他低估了袁紹的魄力和胸懷。以至於他時刻防著曹操,卻根本不把袁紹放在眼裏。結果袁紹雖然已經死了,卻在死後打贏了生平最後一仗。
這便是漢末諸侯的可怕之處。
盡管李利擁有後世記憶,可以事事料敵於先,搶占先機,從而在大戰伊始便立於不敗之地。可是這份先知先覺的後世記憶終究不是萬能的,一次失誤就能讓他墜入萬劫不複的深淵,徹底失去之前得到的一切。甚至危及生命。
他以為自己能夠占盡先機,殊不知正是由於他李利的出現並迅速崛起。無形中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尤其是那些他自以為很了解的各鎮諸侯。當這些諸侯所麵臨的形勢發生改變的時候,他們時刻提防的對手也隨之改變,對手都變了,那麽緊隨其後的戰爭和戰術策略也必然改變。由此引發一係列的巨變,一切都已脫離曆史軌跡,變得麵目全非,從而讓天下局勢變得撲朔迷離,無法預料。
李利知道這種改變無法避免,但他以為自己成為天下最強大的諸侯之後便可以掌控天下局勢,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誌將其牢牢控製在手中,確保自己始終立於不敗之地。但是他卻忘了,局勢雖然可以由強者掌控,但人心卻不受控製。隨著局勢的改變,諸侯們迫於形勢而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初衷和奮鬥目標,從而適應形勢的變化,最終達成他們想要的結果。
事實上李利從未輕視任何一位諸侯,每逢戰事都很小心,力求做到縝密謹慎,不給敵人留下絲毫可乘之機。此番征討冀州袁紹同樣如此。但他多少還是有些輕視袁紹,認為袁紹已是籠中之鳥,縱有通天之能亦無濟於事,仍舊改變不了敗亡的命運。孰料正是這份輕視讓他遭遇征戰以來的首場失敗,敗得很徹底,不僅十幾萬西涼鐵騎朝不保夕,就連他自己都陷在城中,生死難料。
大將軍若是無話可說,那曹某便不奉陪了。黃泉路上多歧路,大將軍一路走好
就在李利低頭自省之時,曹操的聲音再次傳來,促使李利聞聲回神,冷眼俯視著曹操,沉聲道:孟德切莫得意忘形,莫非忘了這一切都是拜誰所賜袁本初屍骨未寒,此刻就在宮殿之中,難道孟德可以心安理得的置若罔聞麽如果李某沒有看錯的話,眼前這些將士和周邊圍困府邸的數萬大軍應該都是袁本初麾下的兵馬吧而今袁紹已經死了,而你曹操竟然連問都不問一聲,如此涼薄無情之人何以服眾,為汝賣命的十餘萬將士誰不寒心
呃曹操聞聲色變,怒視著李利,眼角餘光卻在觀察兩側將士的神色,卻見他們一個個低著頭,麵露愧色,儼然是受了李利的蠱惑,不由得懷念故主。
眼見於此,曹操頓感大事不妙,怒聲嗬斥道:李賊妖言惑眾,爾究竟意欲何為本初兄現已歸天,難道爾還不放過他的屍首嗎這是地地道道的惡人先告狀。曹操已經預感到李利企圖以袁紹的屍首要挾於他,於是索性把話挑明了,搶先反咬李利一口,讓李利趁早斷了以袁紹屍首相要挾的心思。
哈哈哈眼見曹操惱羞成怒,李利放聲大笑,朗聲道:曹孟德莫要以小人之心妒君子之腹,李某今日雖然身陷重圍,卻還不屑與行此下作之事倒是你曹操會不會如此下作卻是猶未可知你切莫以為你的算計能夠瞞過天下人,你此刻在想什麽,李某了若指掌。
剛剛你之所以矢口不提袁紹,是因為你想縱火焚毀整座府邸。所以你根本不敢提起袁紹,惟恐十幾萬袁軍將士知道袁紹的靈柩此刻就在宮殿之中,便不願縱火焚燒這座府邸。是以你刻意避而不談,事後再佯作對此毫不知情,如此便可不了了之。曹孟德,李某沒有冤枉你吧
話音未落,不等曹操開口說話,李利便厲聲暴喝道:如此奸詐之人卻佯作仁義之士,李某深以為恥,為這些替你賣命的袁軍將士感到悲哀爾等睜大眼睛好好看看,站在你們麵前的是何等卑劣之人,此等無情無義之庸主,爾等竟然願意跟著他,莫非瞎了眼嗎
嗬嗬嗬,袁本初一世英名今日便會在爾等手裏,即便是死了還落得屍骨無存偌大的冀州都拱手送人了,死後卻被恩將仇報,縱火焚屍,挫骨揚灰。悲哉,哀哉不值啊說話間,李利仰天長歎,聲情並茂,儼然是正義的化身,替袁紹和眼前數萬袁軍將士鳴不平,公然聲討曹操,將其貶斥的體無完膚,一無是處,霍然是天底下最無情無義無恥的卑劣之徒。
很明顯,事關自身性命,李利此番也豁出去了。如今他被袁紹和曹操設計陷害,身陷重圍性命不保,因此他不再有任何顧忌,不擇手段絕地反擊,毅然決定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袁紹既然慷慨到將偌大冀州拱手送於曹操,那麽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曹操平白得了冀州,難道還能棄袁紹的屍首於不顧
是以李利口口聲聲說不屑於要挾曹操,但實際上他還是以袁紹的靈柩為質,脅迫曹操不敢縱火焚燒宮殿。如果曹操一意孤行,執意縱火燒毀袁紹的府邸,那無疑是印證了李利剛才這番話,坐實了無情無義恩將仇報的惡名。如此以來,曹操如何提領冀州,如何能夠收服冀州大軍,又如何贏得冀州百姓的擁護須知這個時代講究的是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遵奉人死為大,入土為安,根本沒有火葬之說。
顯而易見,李利此刻最擔心的便是曹操下令大軍縱火燒毀宮殿。須知時下的府邸或宮殿,乃至所有房屋,八成以上都是木材搭建而成的,最忌縱火也叫走水。正如李利屯軍的這座規模龐大的宮殿一樣,一旦被人四麵縱火,無須半日便可燒得一幹二淨。屆時,李利及其麾下兩萬餘兵馬除了拚命突圍之外,便要葬身火海,斷無全身而退的可能。昔日洛陽皇宮便是這樣被焚毀的。起初隻是皇宮著火,而後越燒越旺,繼而漫延全城,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最終將一座數百年的帝都化作廢墟。
所以李利當眾挑明曹操的險惡用心,並大肆蠱惑剛剛歸附曹操麾下的袁軍將士,從而將曹操逼到死角上。李利正是看準了曹操剛剛接手冀州軍,人心浮動,根基不穩,又得了袁紹的莫大恩惠,正所謂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軟。故而,曹操此刻沒有退路,不答應也得答應。
事實正如李利所料,被逼無奈之下曹操隻能暫時妥協,硬著頭皮當眾應承下來,以安軍心,隨後再從長計議。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