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諸葛亮聞聲色變,眸子中智慧之光連連閃爍,心思急轉之中瞬間捕捉到核心脈絡。
頓時,他神情凝重,手中羽扇滯留在半空,額頭溢出密密麻麻的汗珠,失聲道:主公是說這是軻比能與蹋頓二人早已商量好的巨大陰謀軻比能假意投誠,引誘我大軍進入白狼山,借蹋頓大軍之手將我東征大軍困在白狼山中,待兩軍決出勝負之後,再集結鮮卑各部兵馬擊敗獲勝一方,坐收漁翁之利這未免太過匪夷所思,軻比能安有這等謀略
李利不動聲色地沉吟道:如果我軍在山道上沒有遭到伏擊,就說明我的猜測是對的。蹋頓可以就近聯合烏桓鮮卑各部乃至扶餘人前來相助,難道軻比能便不能聯絡鮮卑各部和漠北勢力前來助陣麽
語罷,李利再不贅言,仰頭看了一眼氤氳繚繞的白狼山巔,大手一揮,朗聲道:傳令趙雲所部注意警戒,大軍繼續前進
一切正如李利所料。大軍經過山道沒有遇到任何伏擊或偷襲,沿著北麓山道快速行軍,一路暢通無阻。
臨近白狼山東麓時,趙雲再度派遣哨騎前來稟報,軻比能部已行進至東麓曠野,正與蹋頓率領的蠻軍激戰。趙雲請令立即出兵增援軻比能部,否則軻比能率領的兩萬鮮卑鐵騎斷然不能和蹋頓麾下十餘萬蠻軍抗衡,隨時都有全軍覆沒之危。
得知這一消息後。諸葛亮神情一鬆,眼角露出一抹隻有李利才能看懂的笑意。李利明白諸葛亮為何而笑,無非是想借蹋頓蠻軍之手乘機剪除軻比能這個禍害。一勞永逸,消除後患。此外,還能借機試探軻比能是否與蹋頓狼狽為奸沆瀣一氣,引誘東征大軍進入白狼山,妄圖聚而殲之,一舉滅掉八萬東征大軍。其實李利也有此念。既然軻比能與蹋頓蠻軍打得不可開交,便索性讓他們拚個你死我活。等到軻比能部兩萬兵馬死傷殆盡之時再行出擊。
對於心懷二誌的軻比能,此等借刀殺人之計無疑是上上之選,順水推舟。永絕後患。
然而正當李利準備下令暫緩出擊之際,公孫瓚卻力主出兵,言道:軻比能投誠以來並無半點謀逆之舉,一切都會奉命而行。並且還在行軍途中為大軍供應數萬頭牛羊。以解大軍糧草之危。此時若隻因懷疑其有異心,便置其於死地而不顧,未免太過草率,實難令人信服。此例一開,日後蠻夷各部必將誓死抵抗,再也沒有哪個部落首領敢於主動請降,隻能死戰到底,別無它途。
言明厲害之後。看到李利頗為意動,蹙眉沉思。為了進一步說服李利,公孫瓚繼續說道:主公常年征戰,想來應該知道,我大漢北疆雖然氣候惡劣,多有沼澤和沙海沙漠,但北疆極其廣博,其地域之大不遜於我大漢疆土。正因如此,從古至今,北疆從未真正平定過,蠻夷部落層出不窮,滅掉匈奴又有鮮卑,鮮卑未滅又生烏桓。
除此之外,遼東的北麵還有扶餘高句麗等番邦小國,漠北還有丁零,西邊則有月氏烏孫等西域諸國。所以,若想徹底平定北方邊患,一味趕盡殺絕是不可取的,且不說勞師遠征,單單是平定北疆就不知一朝一夕可成。末將絕非危言聳聽,主公若要徹底平定北疆,至少要動用二十萬以上的兵馬,耗費無數錢糧,用十年乃至二十年時間才有可能徹底平定北疆。
說到這裏,公孫瓚話音稍頓,看到李利臉上並無異樣神情後,他接著說道:顯然,我等眼下沒有這麽多時間和兵馬與蠻夷長期糾纏下去,否則後方不穩。因此我等就要想方設法收服蠻夷部落首領,將其收為己用,以夷製夷,從而暫時維持幽州邊境的安定。等到時機成熟,騰出手來再行剿滅蠻夷,使其徹底歸入我大漢王化之下。不得不說,公孫瓚這番話頗有見地,或許這也是他徹底臣服於李利之後,結合自身二十餘年的戍邊經曆,絞盡腦汁才想出的對付蠻夷的長遠策略。
事實上,公孫瓚或許不具備人主之才,但他無疑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戍邊將領,不折不扣的統兵大將。他之所以沒能打敗袁紹占據冀州,並不是他的軍事才能不行,而是他在治理州郡方麵搞得一團糟,身後又有諸多蠻夷虎視眈眈。以至於,他率軍與袁紹對戰之中每次都是率先占得先機,進入對峙相持階段後,卻因後方不穩,後力不濟,屢屢落敗或無功而返。
此外,與袁紹麾下人才濟濟相比,公孫瓚帳下實在是有些寒酸,上得了台麵的文臣武將屈指可數。即便如此,公孫瓚仍與袁紹交戰多年,誰也奈何不得誰,一直相持至今。由此不難看出,公孫瓚自身能力很強,以致他身處蠻夷和袁紹之間仍能支撐多年而不滅亡。隻可惜自古以來便是,成者王侯敗者賊,曆史上的公孫瓚最終被袁紹所滅,從而徹底抹殺了他所有的戰績和應得的光環。
現如今,公孫瓚歸附於李利麾下,通過半年的磨合,再有之前徐晃冒雨率軍趕來救援,使得公孫瓚徹底臣服於李利,心悅誠服,再無非分之想。心態的轉變,讓他重新回到最初的起點,真正將全部心思都用在如何打好眼前之戰上麵,繼而形成了自己對蠻夷作戰的獨特見解。
這真是屁股決定腦袋,在其位謀其政。或許公孫瓚之前就深入地想過這個問題,但那時他即便想到了也不會去做,因為他的視線始終盯在大漢州郡,注意力始終放在自己的敵人袁紹身上,必須集中優勢兵力對付袁紹麾下的冀州軍。但現在就不同了。他已不是幽州之主,而是一位領兵征戰的將軍。統籌全局的事,還輪不到他操心。自有主公李利和一眾謀士去謀劃,他所麵對的就是如何領兵打仗,其它事情一概和他無關。
擺正位置,端正思想,公孫瓚用了半年時間才調整過來。在此期間,李利一直陪著他,待他甚厚。並委以重任。而這也是公孫瓚能夠迅速調整心態的關鍵因素。否則,如果李利對他半信半疑,猜忌他。懷疑他,甚至派人監視他,那麽結果將是另一番場景。
事實證明,人與人之間隻要做到將心比心。心換心。八兩換半斤,真心付出就會有回報。備注:秦律十六兩為一斤,半斤就是八兩。
公孫瓚這番話引起了李利的深思,而諸葛亮聽到這番話後眼中更是異彩連連,暗自咂舌。平心而論,諸葛亮確實想過除掉公孫瓚,因為李利接手幽州之後公孫瓚便徹底失去了利用價值,不但對李利毫無益處。反而還會影響幽州的安定。有鑒於此,諸葛亮曾授意趙雲伺機除掉公孫瓚。將其徹底抹殺,永絕後患。可是趙雲並未執行,以至於公孫瓚到現在還活得好好的。
為此,諸葛亮頗為懊惱,卻又不便直接詢問趙雲。這一路上他還在思考這個問題,按理說趙雲不會輕易抗命,應該是遇到了阻力。但現在,諸葛亮卻有些慶幸公孫瓚還活著,因為他剛才那番話確實發人深省,頗有見地。
正如公孫瓚所言,軻比能不足為懼,他是死是活都無關大局,但軻比能卻是第一個向李利投誠的蠻夷首領,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一旦軻比能戰死沙場,不管他是否心懷二誌,在他尚未反水之前便不能死,否則就會影響李利的聲譽,給諸多蠻夷首領造成一種假象:反抗是死投降也是死,與其這樣,還不如拚死一搏,血戰到底。這種局麵是萬萬要不得的;盡管西涼軍兵強馬壯,卻不能全部耗在與蠻夷作戰當中啊
想到這裏,諸葛亮接著公孫瓚的話茬,諫言道:主公,公孫將軍所言有理。眼下我等雖然懷疑軻比能居心叵測,另有圖謀,卻沒有抓到任何把柄,全是臆測而已。加之,這一路上他並未露出絲毫反意,兵馬調動也沒有異常。由此,微臣認為,即使軻比能心存二誌,他現在也還處於徘徊觀望之中,不到最後一刻,他便無法下定決心。倘若真是這樣的話,那麽一切就有挽回的餘地。如此一來,我軍就有必要立即揮軍出擊,以免他帳下鮮卑鐵騎全軍覆沒。然而,為了穩妥起見,微臣建議我軍出擊之時無須直接救援鮮卑鐵騎,讓他繼續率部與蠻軍廝殺,而我軍則從鮮卑鐵騎後方繞行至蠻軍正麵或側翼,發起進攻。如此便可一舉兩得,不至於落人口實。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沉默半晌的李利李聞言後,微微頷首,當即下令道:傳令趙雲所部無雙鐵騎攻擊蠻軍左翼,公孫瓚率領中軍戰騎進攻蠻軍中軍,李摯陳到馬岱馬鐵等將領,隨中軍出戰;閻柔嚴綱齊周鮮於輔率領四萬步軍隨後壓上,以弓弩壓住陣腳,不得號令不可後退半步
諾眾將領齊聲領命。隨即,伴隨李利的中軍大纛快速前進,八萬步騎迅速奔赴東麓戰場,而位於大軍前方的趙雲所部則率先趕到,迅速投入戰場。不過趙雲率領的無雙鐵騎並未解救被蠻軍圍困的鮮卑鐵騎,衝出山道後直奔蠻軍左翼殺將而去。
繼趙雲所部之後,公孫瓚率領中軍兩萬餘戰騎殺進戰場,直接朝著蹋頓的帥旗發起攻擊。而隨後趕赴戰場的四萬步軍則在東麓山腳下紮穩腳跟,構建防禦工事,放置鹿角拒馬柵欄,架起一架架車弩。而後巨盾兵在前,長槍兵緊隨其後,長槍巨盾將弓箭手掩護在身後,推著車弩,穩步推進。這樣以來,這場遭遇戰演變為陣地戰,軻比能率領的前軍對陣蠻軍右翼,趙雲所部騎兵對戰蠻軍左翼,公孫瓚率領中軍進攻蠻軍中軍。六萬戰騎衝鋒在前,後麵有四萬步軍壓陣,步步緊逼,再度與蠻軍展開決戰。
當兩軍在東山腳下的曠野上展開大決戰之時,李利帶著諸葛亮和參軍田豫登上白狼山東麵山頂,金猊衛副統領史阿率領五百親兵隨行保護。
一行人佇立在山頂上,可將山下兩軍廝殺盡收眼底。直到這時,李利和諸葛亮才真正看到蹋頓率領的蠻夷大軍。蠻軍兵馬確實不少,足有十五六萬之多,不過其中近乎一半的蠻軍都沒有甲胄。顯然這些人都是被蹋頓臨時征召來的部落青壯,兵器長短不一,弓箭也極其粗劣,其中還有很多十來歲的孩子。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頓時,他神情凝重,手中羽扇滯留在半空,額頭溢出密密麻麻的汗珠,失聲道:主公是說這是軻比能與蹋頓二人早已商量好的巨大陰謀軻比能假意投誠,引誘我大軍進入白狼山,借蹋頓大軍之手將我東征大軍困在白狼山中,待兩軍決出勝負之後,再集結鮮卑各部兵馬擊敗獲勝一方,坐收漁翁之利這未免太過匪夷所思,軻比能安有這等謀略
李利不動聲色地沉吟道:如果我軍在山道上沒有遭到伏擊,就說明我的猜測是對的。蹋頓可以就近聯合烏桓鮮卑各部乃至扶餘人前來相助,難道軻比能便不能聯絡鮮卑各部和漠北勢力前來助陣麽
語罷,李利再不贅言,仰頭看了一眼氤氳繚繞的白狼山巔,大手一揮,朗聲道:傳令趙雲所部注意警戒,大軍繼續前進
一切正如李利所料。大軍經過山道沒有遇到任何伏擊或偷襲,沿著北麓山道快速行軍,一路暢通無阻。
臨近白狼山東麓時,趙雲再度派遣哨騎前來稟報,軻比能部已行進至東麓曠野,正與蹋頓率領的蠻軍激戰。趙雲請令立即出兵增援軻比能部,否則軻比能率領的兩萬鮮卑鐵騎斷然不能和蹋頓麾下十餘萬蠻軍抗衡,隨時都有全軍覆沒之危。
得知這一消息後。諸葛亮神情一鬆,眼角露出一抹隻有李利才能看懂的笑意。李利明白諸葛亮為何而笑,無非是想借蹋頓蠻軍之手乘機剪除軻比能這個禍害。一勞永逸,消除後患。此外,還能借機試探軻比能是否與蹋頓狼狽為奸沆瀣一氣,引誘東征大軍進入白狼山,妄圖聚而殲之,一舉滅掉八萬東征大軍。其實李利也有此念。既然軻比能與蹋頓蠻軍打得不可開交,便索性讓他們拚個你死我活。等到軻比能部兩萬兵馬死傷殆盡之時再行出擊。
對於心懷二誌的軻比能,此等借刀殺人之計無疑是上上之選,順水推舟。永絕後患。
然而正當李利準備下令暫緩出擊之際,公孫瓚卻力主出兵,言道:軻比能投誠以來並無半點謀逆之舉,一切都會奉命而行。並且還在行軍途中為大軍供應數萬頭牛羊。以解大軍糧草之危。此時若隻因懷疑其有異心,便置其於死地而不顧,未免太過草率,實難令人信服。此例一開,日後蠻夷各部必將誓死抵抗,再也沒有哪個部落首領敢於主動請降,隻能死戰到底,別無它途。
言明厲害之後。看到李利頗為意動,蹙眉沉思。為了進一步說服李利,公孫瓚繼續說道:主公常年征戰,想來應該知道,我大漢北疆雖然氣候惡劣,多有沼澤和沙海沙漠,但北疆極其廣博,其地域之大不遜於我大漢疆土。正因如此,從古至今,北疆從未真正平定過,蠻夷部落層出不窮,滅掉匈奴又有鮮卑,鮮卑未滅又生烏桓。
除此之外,遼東的北麵還有扶餘高句麗等番邦小國,漠北還有丁零,西邊則有月氏烏孫等西域諸國。所以,若想徹底平定北方邊患,一味趕盡殺絕是不可取的,且不說勞師遠征,單單是平定北疆就不知一朝一夕可成。末將絕非危言聳聽,主公若要徹底平定北疆,至少要動用二十萬以上的兵馬,耗費無數錢糧,用十年乃至二十年時間才有可能徹底平定北疆。
說到這裏,公孫瓚話音稍頓,看到李利臉上並無異樣神情後,他接著說道:顯然,我等眼下沒有這麽多時間和兵馬與蠻夷長期糾纏下去,否則後方不穩。因此我等就要想方設法收服蠻夷部落首領,將其收為己用,以夷製夷,從而暫時維持幽州邊境的安定。等到時機成熟,騰出手來再行剿滅蠻夷,使其徹底歸入我大漢王化之下。不得不說,公孫瓚這番話頗有見地,或許這也是他徹底臣服於李利之後,結合自身二十餘年的戍邊經曆,絞盡腦汁才想出的對付蠻夷的長遠策略。
事實上,公孫瓚或許不具備人主之才,但他無疑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戍邊將領,不折不扣的統兵大將。他之所以沒能打敗袁紹占據冀州,並不是他的軍事才能不行,而是他在治理州郡方麵搞得一團糟,身後又有諸多蠻夷虎視眈眈。以至於,他率軍與袁紹對戰之中每次都是率先占得先機,進入對峙相持階段後,卻因後方不穩,後力不濟,屢屢落敗或無功而返。
此外,與袁紹麾下人才濟濟相比,公孫瓚帳下實在是有些寒酸,上得了台麵的文臣武將屈指可數。即便如此,公孫瓚仍與袁紹交戰多年,誰也奈何不得誰,一直相持至今。由此不難看出,公孫瓚自身能力很強,以致他身處蠻夷和袁紹之間仍能支撐多年而不滅亡。隻可惜自古以來便是,成者王侯敗者賊,曆史上的公孫瓚最終被袁紹所滅,從而徹底抹殺了他所有的戰績和應得的光環。
現如今,公孫瓚歸附於李利麾下,通過半年的磨合,再有之前徐晃冒雨率軍趕來救援,使得公孫瓚徹底臣服於李利,心悅誠服,再無非分之想。心態的轉變,讓他重新回到最初的起點,真正將全部心思都用在如何打好眼前之戰上麵,繼而形成了自己對蠻夷作戰的獨特見解。
這真是屁股決定腦袋,在其位謀其政。或許公孫瓚之前就深入地想過這個問題,但那時他即便想到了也不會去做,因為他的視線始終盯在大漢州郡,注意力始終放在自己的敵人袁紹身上,必須集中優勢兵力對付袁紹麾下的冀州軍。但現在就不同了。他已不是幽州之主,而是一位領兵征戰的將軍。統籌全局的事,還輪不到他操心。自有主公李利和一眾謀士去謀劃,他所麵對的就是如何領兵打仗,其它事情一概和他無關。
擺正位置,端正思想,公孫瓚用了半年時間才調整過來。在此期間,李利一直陪著他,待他甚厚。並委以重任。而這也是公孫瓚能夠迅速調整心態的關鍵因素。否則,如果李利對他半信半疑,猜忌他。懷疑他,甚至派人監視他,那麽結果將是另一番場景。
事實證明,人與人之間隻要做到將心比心。心換心。八兩換半斤,真心付出就會有回報。備注:秦律十六兩為一斤,半斤就是八兩。
公孫瓚這番話引起了李利的深思,而諸葛亮聽到這番話後眼中更是異彩連連,暗自咂舌。平心而論,諸葛亮確實想過除掉公孫瓚,因為李利接手幽州之後公孫瓚便徹底失去了利用價值,不但對李利毫無益處。反而還會影響幽州的安定。有鑒於此,諸葛亮曾授意趙雲伺機除掉公孫瓚。將其徹底抹殺,永絕後患。可是趙雲並未執行,以至於公孫瓚到現在還活得好好的。
為此,諸葛亮頗為懊惱,卻又不便直接詢問趙雲。這一路上他還在思考這個問題,按理說趙雲不會輕易抗命,應該是遇到了阻力。但現在,諸葛亮卻有些慶幸公孫瓚還活著,因為他剛才那番話確實發人深省,頗有見地。
正如公孫瓚所言,軻比能不足為懼,他是死是活都無關大局,但軻比能卻是第一個向李利投誠的蠻夷首領,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一旦軻比能戰死沙場,不管他是否心懷二誌,在他尚未反水之前便不能死,否則就會影響李利的聲譽,給諸多蠻夷首領造成一種假象:反抗是死投降也是死,與其這樣,還不如拚死一搏,血戰到底。這種局麵是萬萬要不得的;盡管西涼軍兵強馬壯,卻不能全部耗在與蠻夷作戰當中啊
想到這裏,諸葛亮接著公孫瓚的話茬,諫言道:主公,公孫將軍所言有理。眼下我等雖然懷疑軻比能居心叵測,另有圖謀,卻沒有抓到任何把柄,全是臆測而已。加之,這一路上他並未露出絲毫反意,兵馬調動也沒有異常。由此,微臣認為,即使軻比能心存二誌,他現在也還處於徘徊觀望之中,不到最後一刻,他便無法下定決心。倘若真是這樣的話,那麽一切就有挽回的餘地。如此一來,我軍就有必要立即揮軍出擊,以免他帳下鮮卑鐵騎全軍覆沒。然而,為了穩妥起見,微臣建議我軍出擊之時無須直接救援鮮卑鐵騎,讓他繼續率部與蠻軍廝殺,而我軍則從鮮卑鐵騎後方繞行至蠻軍正麵或側翼,發起進攻。如此便可一舉兩得,不至於落人口實。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沉默半晌的李利李聞言後,微微頷首,當即下令道:傳令趙雲所部無雙鐵騎攻擊蠻軍左翼,公孫瓚率領中軍戰騎進攻蠻軍中軍,李摯陳到馬岱馬鐵等將領,隨中軍出戰;閻柔嚴綱齊周鮮於輔率領四萬步軍隨後壓上,以弓弩壓住陣腳,不得號令不可後退半步
諾眾將領齊聲領命。隨即,伴隨李利的中軍大纛快速前進,八萬步騎迅速奔赴東麓戰場,而位於大軍前方的趙雲所部則率先趕到,迅速投入戰場。不過趙雲率領的無雙鐵騎並未解救被蠻軍圍困的鮮卑鐵騎,衝出山道後直奔蠻軍左翼殺將而去。
繼趙雲所部之後,公孫瓚率領中軍兩萬餘戰騎殺進戰場,直接朝著蹋頓的帥旗發起攻擊。而隨後趕赴戰場的四萬步軍則在東麓山腳下紮穩腳跟,構建防禦工事,放置鹿角拒馬柵欄,架起一架架車弩。而後巨盾兵在前,長槍兵緊隨其後,長槍巨盾將弓箭手掩護在身後,推著車弩,穩步推進。這樣以來,這場遭遇戰演變為陣地戰,軻比能率領的前軍對陣蠻軍右翼,趙雲所部騎兵對戰蠻軍左翼,公孫瓚率領中軍進攻蠻軍中軍。六萬戰騎衝鋒在前,後麵有四萬步軍壓陣,步步緊逼,再度與蠻軍展開決戰。
當兩軍在東山腳下的曠野上展開大決戰之時,李利帶著諸葛亮和參軍田豫登上白狼山東麵山頂,金猊衛副統領史阿率領五百親兵隨行保護。
一行人佇立在山頂上,可將山下兩軍廝殺盡收眼底。直到這時,李利和諸葛亮才真正看到蹋頓率領的蠻夷大軍。蠻軍兵馬確實不少,足有十五六萬之多,不過其中近乎一半的蠻軍都沒有甲胄。顯然這些人都是被蹋頓臨時征召來的部落青壯,兵器長短不一,弓箭也極其粗劣,其中還有很多十來歲的孩子。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