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書友1411132毫無長處書友打賞,lcx700319書友月票支持,多謝


    幽州,右北平郡城。一場廝殺剛剛結束,烽火尚未熄滅,城池內外堆屍如山,斷臂殘軀隨處可見,鮮血染紅了護城河。


    城門破碎,城內一片狼藉,戰馬長嘶,傷兵哀吟,百姓叫苦不迭,民不聊生。


    不遠處的城牆豁口處,數十名百姓扶老攜幼從殘垣斷壁上跨過去,背著大大小小的包袱倉皇逃離城池。像這樣的情形不在少數,整個右北平城的城牆下都在上演著同樣的場景,而城中倉皇四竄的兵士對此視而無睹,兵民各行其事,互不幹擾。


    兩百步外就是城門,此刻城門口並無兵士把守,可百姓們卻不敢走城門,隻能翻牆頭鑽坑洞,無比留戀地離開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一步三回頭地緩緩消失在夕陽裏,背影越來越長,越走越遠。


    這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廝殺。城池被攻破了,可攻城一方的大軍卻被守軍打殘了,而後城中突然衝出數千戰騎,一舉將攻城的叛軍擊敗,追趕到數十裏開外。於是城池遂被攻破,卻並未失陷,仍在守軍手裏;攻城一方的叛軍雖然摧毀了右北平郡城,卻一無所獲,最終四散逃竄,倉皇奔命。然而打破叛軍後,守軍卻主動棄城後撤,致使城中兩萬餘百姓失去依靠。不得不匆匆收拾行囊,扶老攜幼背井離鄉,踏上逃亡之路。


    這是極其令人費解的事情。明明打敗了敵人,為何還要棄城撤兵呢


    如此昏聵之舉,智者所不為。縱使城池殘破不堪,短時間無法修葺,已然無險可守,不得不棄;那也要先安排百姓轉移,而後從容不迫地緩緩撤兵。如此方為上策。但凡統兵將帥皆如是;誰若連這麽簡單的道理都不明白,便枉為將帥,令人齒冷。


    然而事實擺在眼前。真真切切的發生了。而且做下此等昏聵之事的人並不是無名之輩,亦非首次領軍作戰的初生牛犢,而是享譽天下的白馬將軍公孫瓚。


    這真是公孫瓚所為,並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此前他就曾經先後幹過三次諸如此類的事情。如此令麾下將士寒心。令黎民百姓所不齒的事,對於時下的公孫瓚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飯,屢試不爽,至今已有一年有餘。


    由此不禁讓人心生疑問,白馬將軍公孫瓚可是大漢赫赫有名的戍邊名將。早在靈帝在世時,公孫瓚便以作戰勇猛對外強硬著稱於世,先後數次擊敗烏桓蠻夷,殺得幽州邊境的諸多蠻夷聞風喪膽。從而名揚天下,廣為人知。被世人所稱道。可眼下這種毫無伶憫之心,將百姓視如草芥的惡事,真是公孫瓚所為麽


    人都是會變的,這個淺顯的的道理人所皆知。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下意識地選擇不去相信它,刻意忽略它,因為我們不喜歡太過善變的人和事,並不願意接受由好轉壞的事實,寧願心裏保留著美好的一麵,而忽略它不好的一麵。人性本善,天道使然,我們順應天道,崇尚美好的人和事,希望美好的一霎成為永恒,永不褪色。


    但事實往往並不是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不隨人願之事時有發生,屢見不鮮。幽州公孫瓚正是如此。


    公孫瓚出身遼東公孫世家,因其是庶出,不被長輩所喜,促使他自幼性格乖張,膽大而暴戾,勇猛而剛強。年輕時,他曾為故友打抱不平,不惜自身性命,置生死於度外,為此深得鄉鄰發小敬重。從軍後,他作戰勇猛,每逢戰事均是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彪悍異常,為此贏得帳下將士的衷心擁戴,誓死追隨。戍守幽州邊關期間,他無數次率領帳下將士孤軍作戰,屢建奇功,數次力挽狂瀾於即倒,從而平步青雲,未滿而立之年便成為戍邊名將,節製幽州戍邊大軍,大權在握。


    但這一切都隨著他率軍攻入幽州州牧府親手斬殺州牧劉虞而改變。幽州牧劉虞主張對外安撫,教化蠻夷,使其歸附於大漢王化之下,不宜妄動刀兵,以免生靈塗炭,造成無謂的傷亡。而公孫瓚則一貫主張對外強硬,決不妥協,但有膽敢入侵犯境者,堅決予以剿滅,雖遠必誅。由此這兩位幽州軍政主官的對外政策截然相反,格格不入,根本無法妥協。


    故而劉虞試圖罷黜公孫瓚的兵權,從而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寬仁施政,教化萬方。而公孫瓚也不是良善之輩,斷然不會任人宰割。於是公孫瓚得知劉虞已下定決心解除自己的兵權之後,先下手為強,一舉攻破州牧府擒殺劉虞,而後自領幽州牧,割據自立。


    自領幽州牧的公孫瓚權力急劇攀升,將劉虞首級送往長安,並不惜重金結交李利,希望朝廷準許他節製青州冀州兗州和幽州等四州的軍政大權;為此他擅自任命單經為兗州牧,嚴綱為冀州牧,田楷為青州牧,自領前將軍,兼幽州牧。可惜的是他萬萬沒想到,劉虞的首級半路上被劫,隨後以幽州司馬閻柔為首的的叛軍大舉反撲,先後聯絡齊周鮮於銀鮮於輔等將領反叛,遂導致幽州內亂。


    與此同時,公孫瓚節製四州的美夢也隨之破碎。所幸,從那時起他便與西涼李利達成共識,結為同盟,此後來往甚密,兩地通商,互通有無,互相照應。但司隸大戰時,公孫瓚卻以境內叛亂頻發後方不穩為由,隻送去一些戰馬和糧草權當資助,並未出兵援助李利。司隸大戰持續將近一年時間,公孫瓚領軍擊敗閻柔鮮於輔等叛軍之後便坐山觀虎鬥。日益驕矜,驕奢淫逸,久而久之便愈發驕狂暴戾。性情大變,記過忘義,不恤百姓,睚眥必報。此舉使得他麾下將士極為寒心,若不是故土難離,隻怕很多將士都會棄他而去,改投其他諸侯。


    袁紹於司隸慘敗後。公孫瓚趁勢攻打冀州,將渤海郡中山國以及青州大半郡縣搶到手裏,實力大漲。由此為他挽回了不少人心。畢竟打了勝仗之後,很多將士就會本能地選擇性遺忘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從而重新回歸到公孫瓚麾下。


    奈何好景不長,袁紹回到冀州後積極籌措糧餉。再次調集大軍反攻公孫瓚。而此時的公孫瓚卻在府邸中安於享樂。將前線戰事交予麾下將領指揮,於是冀州大軍一路勢如破竹,一鼓作氣打得幽州軍借機敗退,從而將先前的郡縣城池又相繼淪陷,重新還給了袁紹。至此,公孫瓚和袁紹之間再次回到先前的對峙相持局麵,一切如司隸大戰前一模一樣。


    唯一不同於以往的是,公孫瓚再也不是從前的公孫瓚了。他的血性正在迅速消退。勇猛不再,更不會輕易冒險。衝鋒陷陣之類的事情再也沒有他的身影了。此外,他驕奢淫逸,安於享樂,放任閻柔齊周等叛軍一天天做大而不去剿滅,整日醉生夢死,並將一眾親信部將從身邊趕走,派他們駐守城池,卻將阿諛奉承的小人留在身邊,比如幽州長史關靖。


    現如今,司隸大戰已經過去三年了。


    冀州袁紹不僅恢複了往昔的實力,並於一年前搶得天子和百官,建都鄴城,遂挾天子以令諸侯,府庫日益充盈,兵馬與日俱增,實力更勝往昔。去歲袁紹調集大軍進攻幽州,結果卻是虛晃一槍,草草收兵;即便如此,也嚇得公孫瓚一身冷汗,擔驚受怕了好一陣子。


    冬去春來,而今袁紹卷土重來,調集二十萬大軍攻打幽州,迫使公孫瓚不得不打起精神,全力以赴。沒想到袁紹大軍抵達邊境後又突然按兵不動,隨即公孫瓚方知原來是大將軍李利號召各鎮諸侯進入鄴城覲見天子,使得袁紹中途返回鄴城,冀州大軍也因此駐足不前。


    正當公孫瓚深深鬆一口氣之際,盤踞在蠻夷草原的閻柔齊周等叛軍突然偷襲幽州後方,打得公孫瓚措手不及,接連丟城失地。不得已,公孫瓚隻好親率大軍平叛,與閻柔和一部分烏桓輕騎組成的叛軍連番激戰,打得很辛苦,每戰都是浴血廝殺,異常慘烈。


    直到今天上午,公孫瓚好不容易指揮大軍擊潰叛軍,可右北平郡城也被叛軍攻破,城池損毀嚴重,兵馬傷亡也極其慘重。可謂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得不償失。


    戰後,公孫瓚果斷下令放棄郡城,率領大軍撤出城池,遂聽從長史關靖的建議,退守易京。


    這就是右北平城慘狀的由來,百姓們失去了軍隊的守護,自然不敢再留在城裏,隻能背上行囊,扶老攜幼遠走他鄉。可他們能去的地方實在不多,北麵是烏桓草原,南下冀州的道路也因冀幽之戰而無法通行,唯一的去處便是一路向西前往並州。


    領兵退往易京的路上,公孫瓚心急如焚,一再詢問關靖西涼軍何時才能趕來馳援 。正當關靖言之鑿鑿地拍著胸口保證一月之內援軍必能感到之際,公孫瓚的親信部將嚴綱卻突然插話道:西涼軍乃天下馳名的虎狼之師,主公此番向西涼李利求援 ,末將擔心此舉是請神容易送神難,無異於將幽州拱手送於李利


    此言一出,關靖麵臉鐵青,憤恨不平地怒視著嚴綱,如果眼神可以殺人的話,嚴綱已被他大卸八塊了。實際上,嚴綱提出的問題已是老生常談,之前已經討論過多次,卻始終沒有結果。公孫瓚之所以遲遲不向李利求援,正是有著這層顧慮。但眼下公孫瓚被袁紹大軍和閻柔的叛軍弄得焦頭爛額,逼不得已隻能向李利求救,之前關靖出使西涼便是奉命前去請求李利出兵馳援。


    再次聽到嚴綱舊事重提,公孫瓚不由得心煩意亂,煩躁不已。隨即他怒聲道:我寧願把幽州拱手送於李利,也絕不能讓冀州袁紹占到半點便宜我意已決,爾等若再多言,休怪本將軍不講情麵


    諾嚴綱關靖和隨行十餘名將領齊聲應道。


    口裏雖然應諾,但嚴綱心裏卻是暗自歎息,暗忖道:西涼李利豈是良善之輩這些年來,何曾見過他率兵出征空手而歸的他就是一隻凶猛無匹的西涼猛虎,而我幽州在他麵前就是一隻待宰的羔羊,羊請猛虎幫忙,豈不等於羊入虎口,找死麽


    歎息之餘,嚴綱也知道幽州眼下已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天下諸侯雖多,但能救幽州願意救助公孫瓚的諸侯卻不多,唯一有此實力的諸侯便是西涼李利,除此別無選擇。


    備注:鷓鴣,一種叫聲沉滯悲愴的飛禽,多用笙笛吹奏,聲音低沉哀怨。本章特指百姓生計艱難,怨聲載道。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驍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虎賁中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虎賁中郎並收藏驍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