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是座二層小洋樓,青條石到頂,門口兩根雪白的羅馬柱,把個小樓襯的洋氣十足。雖然地方略偏一點,可也怎麽和眼前這個小報記者搭在一起。
幾個人還在發呆的時候,宋寶木已經施施然走到門口抬手按住了門鈴。片刻之後,一個五十來歲的管家模樣的人開門走了出來,衝著宋寶木微微一鞠躬“二少爺回來了。”
宋寶木一點頭“我回來了,這幾位都是我的客人,會在咱家暫住幾天,幫忙收拾幾間客房出來。”
那管家向著幾人也微微一躬,自我介紹說姓陳,眾人紛紛打了招呼,正待往裏進的時候,毛剛和胡婉秋提出要先走,他倆一個著急回家,一個還得去警局回事,幾個人不好挽留,便依了他倆。
送走二人,柳家明幾個人才隨著陳管家進了門。客廳裏雖然說不上金碧輝煌,但也品味不俗,大號皮沙發、壁爐、油畫~~處處都透著一股西洋氣息。幾人分賓主落座,陳管家端來了茶水,然後問宋寶木“二少,我讓小環小翠去給三位收拾一下客房?”
宋寶木微微一搖頭“陳伯,這幾位都是好朋友,讓他們住後樓,你親自去。”
陳管家聽到這話一愣,回頭看了柳家明三人幾眼,這才衝著宋寶木微微一躬,轉身走開。
“沒想到啊,你還是個大記者!還前樓後樓的?”王大花嘴巴快咧到後腦勺了,本來他以為就是兩間破屋,要大家擠著睡,沒想到從大車房瞬間變成小洋樓了,樂的都不行了。
宋寶木笑了笑“我就是個小報記者,這產業是我大哥留下來的,包括這老管家和丫鬟廚子,都是早年間跟著大哥的。後來大哥沒了,也是承蒙他們照顧我。”
柳家明突然想起一個人,正色問道“恕我冒昧一問,令兄莫非是金大班?”
宋寶木微微頷首“柳少爺果然見多識廣,您猜的沒錯。”
“金大班?誰啊?”王大花哪聽過這個啊,直愣愣的開口問道
“金大班是個歸國華僑,早年間去西洋留學,回來以後跟另外一個朋友辦了奉天金山洋行,還創建了多份報紙,當時在奉天城紅極一時。隻是這位金大班極為低調,很多人想結識都見不到他。”說到這裏,柳家明歎了口氣“後來金山洋行一夜之間轉給了別人,幾家報紙也紛紛停刊。傳說是因為金大班失蹤了,洋行和報社都辦不下去了。當時也恰逢我去北平上學,也就沒有在關注這個事情了。”說完之後,他抬頭看著宋寶木,顯然是想從對方這裏得到答案。
宋寶木輕輕點頭,臉色略帶陰鬱“大哥當年確實是出了事情,洋行轉手、報紙停辦,都和他出的那事情有關。也是幸虧大哥為人低調,加上這座小樓位置略偏,知道的人也少,否則我連這座小樓也留不住了。”
“令兄當年到底出了什麽事?”柳家明不禁問道
宋寶木微微苦笑“這事,說來話長了。我們先去後樓,那邊更加僻靜,我們慢慢聊。”說罷,他站起身,做了個請的手勢。
見主人如此,柳家明三人也不好再逼問,隨著宋寶木一同起身,穿過廳堂向後院走去。
穿過客廳,走了一道不算長的走廊,又轉過一道屏風,一座小花園出現在眼前,穿過花園,就到了一座略舊的二層小樓跟前。正巧此時陳管家從樓上下來,衝著幾個微微一躬“二少爺,都收拾好了。”
宋寶木一點頭“再辛苦陳伯一下,晚會就把飯菜送到這邊來吧,我們幾個今晚就在這邊吃了。”
陳伯領命而去,柳家明幾個人隨著宋寶木進了小樓。
如果說外麵那座是金碧輝煌豪氣衝天,那裏麵這座就是古樸典雅小家碧玉,一進門就能聞到一股淡淡的油墨和桐木混和在一起的味道,清香而不媚,文雅而不傲。
進門之後一拐,便進了書房。這書房有點太大了,足足占了半層之多,四個人圍坐在一張茶幾跟前,感覺還沒占到書房的五分之一,四麵牆滿滿都是到頂的書架,上麵擺滿了各種書籍,牆角甚至還專門有兩架梯子來幫助主人取書。
坐下之後片刻,陳伯便帶著一個小丫鬟把茶水糕點端了過來。看著陳伯出了門,柳家明才緩緩說道“現在可以說說令兄的故事了吧?”
“其實他們都知道,都是我信得過的人。”宋寶木看出了柳家明的謹慎,略帶一絲苦笑“家兄那點事情確實有些年頭了,容我給四位從頭開始講起。”
宋寶木的大哥叫金燦洋,祖上也是有錢人,當年大清朝那會,他爹就有先見之明,送自己兒子留洋讀書去了。可等金燦洋讀書回來,卻發現世道變了。大清朝沒了,辮子剪了,留洋十年就像是從外麵過了一百年一般。他爹也是還剩一口氣,等看見兒子了,這一口氣也就散了,這金燦洋回家沒半個月,先給他爹過了頭七了。
老爺子還是心疼兒子,自己缺衣少吃的也給兒子留了些金銀珠寶外帶一大摞銀票。可他哪知道銀票這玩意用不了了呢?金燦洋守著百十萬兩銀票欲哭無淚,索性一把火燒了給自己爹做了陪葬。
整理一下家產,留在手裏的錢說多不多說少不少,金燦洋咬了咬牙,找了跟自己一起回國的同學馬廣義,倆人一起開了奉天第一家洋行,也就是金山洋行。他倆都在國外呆了多年,對洋人比對中國人熟!
隨著洋行開業,金大班的名頭一炮而紅,不過金燦洋這人低調,除了必要的交際之外,就愛看看書,所以平時的應酬大都交給了馬廣義,他自己則天天街頭巷尾的跑了半個多月,收了三家報社回來,每天給自家的報紙謝謝文章專欄,成了他的一大愛好。而因為有著金大班這個名頭的照拂,三家報紙也是辦的紅紅火火,業餘愛好也能養家糊口,金燦洋覺得那段時間特別美好。
名頭大了錢就多了,不過事情也多了。先是有個外國神父過來找他,說自己要回國了,可收集了很多中國的古書帶不走,希望金大班能幫幫他。
金燦洋去了一看,當時都快樂瘋了,他跟那外國神父說,這都是我們中國的書,你帶走幹啥?留下吧,我連這房子一起給你買咯!
本來那神父不同意,但備不住他是真沒法帶這麽多書走,再加上金燦洋出的價格也不虧,最後也就答應了下來。
可金燦洋買完之後又有點犯難,自己光棍一個,買這麽大個房子幹啥呢?不能光放書吧?這事也是趕巧了,他前腳買下房子沒到三天,後腳就在門口發現了一個蹲在門口嗷嗷哭的兩三歲的孩子。金大班四處一打聽才知道那外國神父人還是不錯的,平時就愛資助周圍的農戶,真有活不下去的,就把孩子給他放在門口,他也能幫忙找到好心人家收養。
可金大班哪有那送孩子的渠道?一合計自己這房子大的不像話,索性把這孩子收養了,又請了丫鬟管家廚子,伺候這孩子的倒比伺候他自己的還多。孩子取名姓宋,和“送”諧音,名字就叫寶木,一個寶蓋一個木,合起來正好是個宋字。
自從收養了第一個,金大班就有點收不住了,陸陸續續又收養了三個,名字也從著寶木的來,分別是宋寶水、宋寶火和宋寶土,這一家子金木水火土倒是湊了個齊活。
水火土收養的時間略晚,主要跟在金燦洋身邊的還是寶木,這兩人年紀差了二十來歲,名為兄弟,其實也是情同父子。那段時間金燦洋的精力主要放在報社上,主要還是喜歡。他平時也不大住在這個大房子裏,主要還是住在報社旁邊的老房子,離著近,也便利。於是寶木稍微大點的時候也搬了過來,跟著他學認字的同時也幫忙照顧一下他。
可報紙這種東西要想做好,光靠寫寫小說和八卦新聞是不行的,那時候的人信息渠道少,主要是靠在報紙上看到一點時事新聞,這就得需要記者,尤其是敢深挖一些事情的記者。可那年頭識字的有幾個,能寫文章的少之又少,能采訪事情回來再寫成文章的,那堪稱鳳毛麟角。
金大班覺得別人都不行,還是得自己來。他索性把銷量不算好的兩份報紙停了,帶著一群骨幹精英專攻一份。大事他親自跟,小事有那些靠得住骨幹跟,家裏還有幾個硬筆頭子在,這一份報紙辦的算是有聲有色。雖然幾個人累的都不行了,可心裏那是真痛快。
這段時間寶木這孩子倒是也出息,識字快,記性好,稍微大點都能幫著寫個小文章、校對個稿件了。金大班開心的不行,等寶木十五六歲的時候,掏錢把他送出去留學了。
寶木當時一心想著留學回來幫大哥幹點事情,分擔他的辛苦。他在國外苦心研讀,專門選擇了新聞學,學會了怎麽擺弄照相機。這一學就是快十年,等臨近畢業回國,寶木用攢下的錢買了一部最先進的照相機,等著回國的時候親手送給金燦洋。
可等他足足坐了一個多月船,又坐了幾天火車,終於回到奉天城,來到報社跟前的時候,看見的卻是一片廢墟。
幾個人還在發呆的時候,宋寶木已經施施然走到門口抬手按住了門鈴。片刻之後,一個五十來歲的管家模樣的人開門走了出來,衝著宋寶木微微一鞠躬“二少爺回來了。”
宋寶木一點頭“我回來了,這幾位都是我的客人,會在咱家暫住幾天,幫忙收拾幾間客房出來。”
那管家向著幾人也微微一躬,自我介紹說姓陳,眾人紛紛打了招呼,正待往裏進的時候,毛剛和胡婉秋提出要先走,他倆一個著急回家,一個還得去警局回事,幾個人不好挽留,便依了他倆。
送走二人,柳家明幾個人才隨著陳管家進了門。客廳裏雖然說不上金碧輝煌,但也品味不俗,大號皮沙發、壁爐、油畫~~處處都透著一股西洋氣息。幾人分賓主落座,陳管家端來了茶水,然後問宋寶木“二少,我讓小環小翠去給三位收拾一下客房?”
宋寶木微微一搖頭“陳伯,這幾位都是好朋友,讓他們住後樓,你親自去。”
陳管家聽到這話一愣,回頭看了柳家明三人幾眼,這才衝著宋寶木微微一躬,轉身走開。
“沒想到啊,你還是個大記者!還前樓後樓的?”王大花嘴巴快咧到後腦勺了,本來他以為就是兩間破屋,要大家擠著睡,沒想到從大車房瞬間變成小洋樓了,樂的都不行了。
宋寶木笑了笑“我就是個小報記者,這產業是我大哥留下來的,包括這老管家和丫鬟廚子,都是早年間跟著大哥的。後來大哥沒了,也是承蒙他們照顧我。”
柳家明突然想起一個人,正色問道“恕我冒昧一問,令兄莫非是金大班?”
宋寶木微微頷首“柳少爺果然見多識廣,您猜的沒錯。”
“金大班?誰啊?”王大花哪聽過這個啊,直愣愣的開口問道
“金大班是個歸國華僑,早年間去西洋留學,回來以後跟另外一個朋友辦了奉天金山洋行,還創建了多份報紙,當時在奉天城紅極一時。隻是這位金大班極為低調,很多人想結識都見不到他。”說到這裏,柳家明歎了口氣“後來金山洋行一夜之間轉給了別人,幾家報紙也紛紛停刊。傳說是因為金大班失蹤了,洋行和報社都辦不下去了。當時也恰逢我去北平上學,也就沒有在關注這個事情了。”說完之後,他抬頭看著宋寶木,顯然是想從對方這裏得到答案。
宋寶木輕輕點頭,臉色略帶陰鬱“大哥當年確實是出了事情,洋行轉手、報紙停辦,都和他出的那事情有關。也是幸虧大哥為人低調,加上這座小樓位置略偏,知道的人也少,否則我連這座小樓也留不住了。”
“令兄當年到底出了什麽事?”柳家明不禁問道
宋寶木微微苦笑“這事,說來話長了。我們先去後樓,那邊更加僻靜,我們慢慢聊。”說罷,他站起身,做了個請的手勢。
見主人如此,柳家明三人也不好再逼問,隨著宋寶木一同起身,穿過廳堂向後院走去。
穿過客廳,走了一道不算長的走廊,又轉過一道屏風,一座小花園出現在眼前,穿過花園,就到了一座略舊的二層小樓跟前。正巧此時陳管家從樓上下來,衝著幾個微微一躬“二少爺,都收拾好了。”
宋寶木一點頭“再辛苦陳伯一下,晚會就把飯菜送到這邊來吧,我們幾個今晚就在這邊吃了。”
陳伯領命而去,柳家明幾個人隨著宋寶木進了小樓。
如果說外麵那座是金碧輝煌豪氣衝天,那裏麵這座就是古樸典雅小家碧玉,一進門就能聞到一股淡淡的油墨和桐木混和在一起的味道,清香而不媚,文雅而不傲。
進門之後一拐,便進了書房。這書房有點太大了,足足占了半層之多,四個人圍坐在一張茶幾跟前,感覺還沒占到書房的五分之一,四麵牆滿滿都是到頂的書架,上麵擺滿了各種書籍,牆角甚至還專門有兩架梯子來幫助主人取書。
坐下之後片刻,陳伯便帶著一個小丫鬟把茶水糕點端了過來。看著陳伯出了門,柳家明才緩緩說道“現在可以說說令兄的故事了吧?”
“其實他們都知道,都是我信得過的人。”宋寶木看出了柳家明的謹慎,略帶一絲苦笑“家兄那點事情確實有些年頭了,容我給四位從頭開始講起。”
宋寶木的大哥叫金燦洋,祖上也是有錢人,當年大清朝那會,他爹就有先見之明,送自己兒子留洋讀書去了。可等金燦洋讀書回來,卻發現世道變了。大清朝沒了,辮子剪了,留洋十年就像是從外麵過了一百年一般。他爹也是還剩一口氣,等看見兒子了,這一口氣也就散了,這金燦洋回家沒半個月,先給他爹過了頭七了。
老爺子還是心疼兒子,自己缺衣少吃的也給兒子留了些金銀珠寶外帶一大摞銀票。可他哪知道銀票這玩意用不了了呢?金燦洋守著百十萬兩銀票欲哭無淚,索性一把火燒了給自己爹做了陪葬。
整理一下家產,留在手裏的錢說多不多說少不少,金燦洋咬了咬牙,找了跟自己一起回國的同學馬廣義,倆人一起開了奉天第一家洋行,也就是金山洋行。他倆都在國外呆了多年,對洋人比對中國人熟!
隨著洋行開業,金大班的名頭一炮而紅,不過金燦洋這人低調,除了必要的交際之外,就愛看看書,所以平時的應酬大都交給了馬廣義,他自己則天天街頭巷尾的跑了半個多月,收了三家報社回來,每天給自家的報紙謝謝文章專欄,成了他的一大愛好。而因為有著金大班這個名頭的照拂,三家報紙也是辦的紅紅火火,業餘愛好也能養家糊口,金燦洋覺得那段時間特別美好。
名頭大了錢就多了,不過事情也多了。先是有個外國神父過來找他,說自己要回國了,可收集了很多中國的古書帶不走,希望金大班能幫幫他。
金燦洋去了一看,當時都快樂瘋了,他跟那外國神父說,這都是我們中國的書,你帶走幹啥?留下吧,我連這房子一起給你買咯!
本來那神父不同意,但備不住他是真沒法帶這麽多書走,再加上金燦洋出的價格也不虧,最後也就答應了下來。
可金燦洋買完之後又有點犯難,自己光棍一個,買這麽大個房子幹啥呢?不能光放書吧?這事也是趕巧了,他前腳買下房子沒到三天,後腳就在門口發現了一個蹲在門口嗷嗷哭的兩三歲的孩子。金大班四處一打聽才知道那外國神父人還是不錯的,平時就愛資助周圍的農戶,真有活不下去的,就把孩子給他放在門口,他也能幫忙找到好心人家收養。
可金大班哪有那送孩子的渠道?一合計自己這房子大的不像話,索性把這孩子收養了,又請了丫鬟管家廚子,伺候這孩子的倒比伺候他自己的還多。孩子取名姓宋,和“送”諧音,名字就叫寶木,一個寶蓋一個木,合起來正好是個宋字。
自從收養了第一個,金大班就有點收不住了,陸陸續續又收養了三個,名字也從著寶木的來,分別是宋寶水、宋寶火和宋寶土,這一家子金木水火土倒是湊了個齊活。
水火土收養的時間略晚,主要跟在金燦洋身邊的還是寶木,這兩人年紀差了二十來歲,名為兄弟,其實也是情同父子。那段時間金燦洋的精力主要放在報社上,主要還是喜歡。他平時也不大住在這個大房子裏,主要還是住在報社旁邊的老房子,離著近,也便利。於是寶木稍微大點的時候也搬了過來,跟著他學認字的同時也幫忙照顧一下他。
可報紙這種東西要想做好,光靠寫寫小說和八卦新聞是不行的,那時候的人信息渠道少,主要是靠在報紙上看到一點時事新聞,這就得需要記者,尤其是敢深挖一些事情的記者。可那年頭識字的有幾個,能寫文章的少之又少,能采訪事情回來再寫成文章的,那堪稱鳳毛麟角。
金大班覺得別人都不行,還是得自己來。他索性把銷量不算好的兩份報紙停了,帶著一群骨幹精英專攻一份。大事他親自跟,小事有那些靠得住骨幹跟,家裏還有幾個硬筆頭子在,這一份報紙辦的算是有聲有色。雖然幾個人累的都不行了,可心裏那是真痛快。
這段時間寶木這孩子倒是也出息,識字快,記性好,稍微大點都能幫著寫個小文章、校對個稿件了。金大班開心的不行,等寶木十五六歲的時候,掏錢把他送出去留學了。
寶木當時一心想著留學回來幫大哥幹點事情,分擔他的辛苦。他在國外苦心研讀,專門選擇了新聞學,學會了怎麽擺弄照相機。這一學就是快十年,等臨近畢業回國,寶木用攢下的錢買了一部最先進的照相機,等著回國的時候親手送給金燦洋。
可等他足足坐了一個多月船,又坐了幾天火車,終於回到奉天城,來到報社跟前的時候,看見的卻是一片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