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授點點頭:“兩個村子中間有一條大峽穀,大峽穀又名長潭,長潭水怪蛤蟆龍,就是在那裏發現的。”,又說,“不過我們這次帶了不少違禁裝備,又沒有政府批文,不能直接去新華鎮,得繞道走,先去陽日鎮,那裏有一條古鹽道,我們從那裏穿過去。”


    陽日鎮和我們老家比較像,自古便是一個交通要道、客商雲集地,早在清朝光緒年間,陽日鎮已是房縣八大集鎮之一,在民國初年,陽日灣還有四十餘隻木船,上百匹騾馬,往來運輸山貨,鎮居民約600戶,地攤商50餘個,有商號的貨店數家,南河的小木船可達穀城、老河口、襄樊等地,有幾條穿越神農架的古道,也都經過了陽日鎮。


    我們這次要去的,就是陽日鎮一條廢棄了許多年的古道,被一些學者稱為 “南方絲綢之路”的神農架古鹽道,從四川大寧鹽廠而來,進入湖北神農架,穿過大九湖,在學堂溝分成兩支,一支經塔坪、大岩屋、九鹿池、八卦廟、鬆香坪到陽日鎮;一支經板倉坪、野馬河、宋洛、盤水河也到陽日鎮,我們要順著古道偷偷前往長潭,然後順著長潭大峽穀前往神農天宮。


    在神農架走了大半天,我們終於找到了傳說中的川鄂古鹽道,我原本以為,這赫赫有名的古鹽道,應該也像雲南的茶馬古道一樣,鋪著大條的條石,馬蹄走上去踢踢打打地響,卻沒有想到,所謂的古鹽道,就是山林深處蜿蜒出來的荊棘小道,長滿了低矮的灌木和雜草,要不是王教授專門指給我們,根本就看不出來。


    王教授說,在古代,總國人吃的官鹽為淮鹽,主要依靠騾馬舟車販運,但是鄂西北山區藏在大巴山深處,很難運輸,所以當地人隻要靠人去四川背鹽。背鹽的人被稱為“鹽背子”,穿著鐵腳馬(這是防滑的,路太陡,好多時候還凍了冰,路大多在懸崖峭壁上,腳下一滑,人就死掉了),背著玉米去四川換鹽,一斤玉米換三斤炭鹽(川鹽分為柴鹽和炭鹽,柴鹽用木材熬煮,品質極好,甚至可以直接用來清洗外科傷口,涪陵榨菜、忠州腐乳都必須用柴鹽,柴鹽泡出來的菜脆,且不會壞。炭鹽以煤炭熬製,價格便宜,隻有柴鹽的一半),硬生生用兩條腿在神農架的崇山峻嶺間走出了一條川鄂古鹽道。


    大板牙一馬當先,拿著一把柴刀,在前麵給我們開路,引著我們往前走。這古鹽道雖然看著荒蕪,走了一段,發現還可以,畢竟是那麽多年走出來的古道,很安全。


    順著古鹽巴走了二天,一路上淌著灌木、荊棘,自然非常辛苦,大板牙開始的時候還用刀子砍砍雜草,後來也累得顧不上了,就朝著灌木叢往前衝,臉上刮得都是血道子,好在一路上倒是沒有遇到什麽危險,而且這裏天高皇帝遠,也可以率性放槍,大板牙早丟了他那杆老掉牙的火槍,換上了新獵槍,一路上打了不少山雞、野兔,他又在騾子身上綁了一大桶米酒,我們吃吃喝喝,偶爾和王教授聊聊水怪,欣賞著原生態的自然風光,倒也別有一番滋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憋寶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達並收藏憋寶人最新章節